王元化谈《论语》_1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简介,欢迎阅读。
《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两个孔子_论语_与_礼记_檀弓_孔子形象比较

⑦ 孙邃人:《檀弓论文》,齐鲁书社 1997 年版,第 124 版。 ⑧ 扬之水:《先秦诗文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3 版。 ⑨ 王元化:《王元化集》(卷七),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求同寻异 148
/
求
同
通过这种方式,《檀弓》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和有 食有醢,明矣。孔子闻子路之故,适食坐设醢,故不忍食
寻
情的孔子,令人动容。正如扬之水先生所说:“(《檀弓》) 也。”⑥
异
孔门之文,很少表现纯粹的个人,只是把人所共通的普
这段描写正如孙邃人所云“伤心惨目,虽不露一
果被蒯聩的党何在?这就要从孔子的神化开始讲起。
《论语》并无对此事的直接记载,但在《先进》篇有
首先要澄清一点,孔子从未自我神化。《论语·子
一段相关描述:“闵子侍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
在师生闲暇相对的轻松气氛之下,闵子骞庄重恭 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谨,冉有、子贡自在随意,独有子路雄壮昂扬。孔子颇煞 孔子非常明确地自居君子,并未称圣。
风景地预言:子路大概要不得善终了。因为他看到子
王元化先生曾说:“孔子一向被视为不苟言笑的
路即使在私下侍奉老师的时候,都带有一股刚猛之 圣人。他本人也常常宣扬做人要居恭色庄”,可是“他并
既然《论语》对孔子的神化源于弟子们的尊奉、修
著名学者王元化谈《论语》

荷蒉者,《微子篇》记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大人,对孔子的讥嘲指责,如“为佞”、“鄙哉”、“德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十分激烈,令受者难堪;但编者仍忠实地记录下来,无所掩饰。
这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我们从《论语》中固然读到了孔子正襟危坐所发挥的大道理,但有时也可以从孔子的某些言行,得窥其颜貌和心态。
孔子一向被视为不苟言笑的圣人。
他本人也常常宣扬做人要居恭色庄。
《尧曰篇》记孔子尊五美屏四恶,五美之一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可是《论语》中的孔子,并不总是这样道貌岸然。
相反,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也和常人一样,在失意时也会发感慨(如“将浮于海”或“欲居九夷”)。
在不满社会黑暗时,也禁不住要发泄愤懑(如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免于今之世矣”),也有感伤(如对颜渊之死),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如责宰我昼寝,责冉求附益季氏)。
孔子身上这些赋有人性的色彩,都被后世《论语》注疏者设法冲淡或掩盖了。
从而孔子被尊崇为神化的至圣先师。
首先把孔子神圣化的是他的弟子。
《子张篇》记子贡的话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这种顶礼膜拜在孟子书中就更发扬光大了。
孟子也像子贡一样称颂孔子“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公孙丑篇》还记载了宰我的赞词:“以予视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这可以说开启了后世尊孔的先河。
宰我曾因昼寝而被孔子责为“朽木不可雕也”,所以孟子在引述他的话前,特别加以声明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意思说,不能因宰我有小污而废其言,否定他那知圣的智慧。
《滕文公篇》记孔子殁,弟子守制三年后,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痛哭。
子贡筑室于孔子冢上坛场,再独居三年后反。
下面还记载了一件事值得注意。
于夏、子张、子游见有若的相貌像孔子,他们由于思念孔子而不可复见,故欲尊有若以作圣人,行朝夕举事之礼。
于夏、子张、子游这样做,显然是要把孔子当作偶像来崇拜,可以说是到了迷信的地步。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论语前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前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前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看论语前十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全文及解释

《论语》全文注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得道的人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
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和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颜色,(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够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掌握得是否不够熟练?”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讲信诺;节省开支、爱护人材;顺应农时节气调用百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孔子说:“年少后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严谨守信,博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子夏说:“(对妻子)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姓命,结交朋友讲话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曾子说:“慎重对待死亡,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有子说:“礼的用处,和是最宝贵的。
先王的道之所以美好,大小事都根据它。
有不遵守的,知和而和,不用礼去对待它,也是不可行的。
语录体:《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录体

语录体:《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录体话题:语录体语录体心理素质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论语论语编辑?[lún yǔ] -2014.10.28《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作品名称《论语》创作年代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文学体裁语录体,叙事体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注音ㄌㄨㄣˊㄩˇ目录1考证? 编纂者? 成书年代? 版本与真伪2特点3目录4内容? 道德? 修养? 处世? 教学? 礼乐? 政治? 批评? 人格5译文6相关? 孔子? 入经1考证编辑编纂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1] 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
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
[2] 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3] 。
《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
“《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
论语 学而篇第一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当然,《论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 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 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不容否认的都 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 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 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 后人为之骄傲的。《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 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应 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1· 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 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 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 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 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 烦政扰民。他尖锐得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灾 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 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熟与足?”(《颜渊》)他还要求最高统治 者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律法规,统治者都要 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施政原则,时值今 日不是仍为人们所奉行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元化谈《论语》
小引
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了几篇《论语》简释的文章。
不想十余年后出现了一股《论语》热。
元化先生对于经典的普及是赞成的。
他因年老多病、目力不济,对现在的一些畅销书看得很少,就闻见所及,他认为现在有些做法,如媒体以娱乐文化的收视效益去取代经典本身的人文价值,只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果。
也有些人虽然看到这种危害性,但并没有认识到探索经典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如一位学者在批评于丹时就说《论语》是一部容易读的书。
元化先生说他怀疑这位学者恐怕未必认真读过《论语》。
他还看到有人写的一本浅析《论语》的书,借题发挥,引证了一些中外名人未必是名言的句子,拉扯成篇。
他认为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上述一些情况是学术上的浮躁。
现经先生同意将他十多年前写的释
《论语》八篇文字重新刊载,是为了表达他认为任何一种经典通俗化工作都需要由深
至浅,不要坏其原则,伤其大雅,以媒体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去侵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
这虽然他已经做不到了,但他希望认真的学者、作者们能够去做。
他希望发表他的这些旧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辑编者
达巷党人
近读美国汉学家牟复礼评史华慈所撰《古
代中国思想世界》一文。
牟氏称史华慈学养深邃,但在文字训诂方面则多以己意为进退。
其中有条是关于《论语》“达巷党人”章的。
牟氏所评有中肯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他和史华慈等都把达巷党人解释成“无知的乡下人”,就使人难以苟同。
旧注关于达巷党人的读法存在着不少分歧。
一般据《礼记·曾子问》,以达巷党三字连读。
何晏《集解》引郑注,则以达巷二字连读,党作乡党。
朱熹《集注》并同。
康有为《论语注》一反前人之说,将达字划归上章之末,作巷党人。
海外学者多尊宋学,据朱子《集注》解经,但是他们又自生枝节,把达巷党人说成是“无知的乡下人”。
我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用今天所谓乡下这一地区
观念去附会古人了。
殊不知乡党在孔子时代并非是偏僻地方。
郑注云:“达巷者,党名也。
五百家为党。
”皇疏称:“天子郊内有乡党,郊外有遂鄙。
”均可为证。
至于把达巷党人冠以“无知”的称号,更与历来注疏相悖。
《孔子世家》有“达巷党人童子曰”的说法。
孟康本《国策》“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谓达巷党人即项橐。
《汉书》董仲舒对策云:“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达巷党人不学自知者。
”汉人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如《淮南子》、《论衡》等均言项橐事。
清翟灏《四书考异》则云:“不本正典,不足信。
”方观旭《论语偶记》驳之,谓“汉人相传如此,当必有
据”。
不管达巷党人为项橐说是否可靠,有一点是明确的,前人多把达巷党人视为聪颖的人。
说他无知是没有根据的。
能知孔子之博,确实如方观旭所说,需有一定文化素养。
一个无知的乡下人怎么会识别博不博或专
不专的问题呢?
孔子与射御
《卫灵公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尝学也。
’明日遂行。
”刘宝楠《正义》引《新序》,谓此为孔子“贱兵”之证。
《论语发微》驳之,称孔子答子贡问政,以“足兵”、“足食”并举,《子路篇》则明言“教战”,再引《孔子世家》及《礼记·礼器篇》述孔子有习武之事,于是根据这些证据作出判断说,孔子以“未习军旅之事”去卫,实际上只是疾卫灵公无道而作的“托词”。
以上二说都提出一些根据。
不过,我以为“托
词”之说似嫌勉强。
《孔子世家》称冉有向孔子学过军旅之事,以及《礼器篇》称孔子曾言“我战则克”,究竟是否可靠,颇令人怀疑,因为毕竟是后人提供的间接资料。
倘根据孔子学说本身来看,权衡其中的本末轻重,我以为刘宝楠引《新序》说孔子重礼轻兵,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史华慈认为孔子提出射御问题是反讽地拒斥军事技艺,这话不能说毫无理由,至少在把握原旨方面比“学射御以成名”说要准
确一些。
其错误乃在以射御并举,忽略了在孔子时代,射不仅是军事技艺,而且列为礼乐制度之一。
《仪礼》贾疏:“六者之中,御与书数三者于化为缓,故特举礼与射言之。
”征之礼书,《仪礼》中有《乡射》与《大射》,均以射为礼。
《乡射》郑目录云:“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之礼。
”《大射》郑目录云:“名曰大射者,诸侯将有祭祀之事。
与群臣射以观其礼。
”列入礼书的射均名礼射,以与力射区别开来。
《论语》记孔子谈射都没有表示拒斥之意,就因
为射是礼。
《八佾上》:“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八佾下》:“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前者说的射虽然也有争,但不伤于礼,故符合君子儒的准则。
后者说的射不主皮,其本身就是乡射礼的一种规定。
马融《论语注》训主皮为“能中质”。
朱子《集注》训主皮为“贯革”。
毛氏《论语·稽求篇》驳马朱二说,谓之未明礼射之旨要。
毛氏说:“旧注引《周礼》,朱注引《仪礼》,犹是引经证经,引礼证礼,而不经谛观,便复有误,况臆断乎?”我以为这几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释“无所成名”
《论语》原文“达巷党人曰”,海外学者
把它解作达巷党人向孔子提出问题了。
达巷党人的原话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本是赞美之词,可是海外学者把达巷
党人说的“无所成名”解作博而不专了。
我想,这大约是引申朱子《集注》又加以发挥的结果。
《集注》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盖
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
”其说似申明郑义。
郑注云:“此党人之美孔子传学道艺,不成一名。
”细审两说,看来相契,其实却有很大分歧。
郑注所谓“不成一名”,意思是说孔子广大渊博,使人莫可名之。
这和《论语》记孔子本人赞美尧的话是一致的。
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其广大渊博,同样是“民无能名焉”。
类似的说法,在《泰伯篇》亦可见到。
孔子赞美泰伯“可谓至德”,而“民无得而称焉”。
“至德无得”正与“无能名焉”、“无所成名”同一语例。
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后世。
《南史》记王僧辩为梁元帝作《劝进表》,也有“博学则大哉无所与名”之语。
显然这是套用《论语》中的说法。
可见“无所成名”已经普遍地当作一种赞词,否则《劝进表》这类文字是不敢轻易使用的。
我以为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申明郑义,最是的解。
毛氏云:“所谓不成一名者,非一技之可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