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期末常识考点整理

名词解释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查字迅速方便缺点:不明读音无法查找2)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即部首检字法。
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而定;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优:不明读音也可查找缺点:有些字的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大,有些字的归类没有统一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缺点: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不常用的容易忘记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典,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书。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4、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是完全主观主义的产物,是错误的。
5、《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五万六千个左右。
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古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6、《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出版于1819年。
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7、“六书”(汉字的形体构造)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古代汉语复习(上)古代汉文阅读技巧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上)古代汉文阅读技巧笔记
整理
本文档旨在整理古代汉语复中的的古代汉文阅读技巧笔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文并提高阅读能力。
了解基本语法
在阅读古代汉文之前,了解基本的古代汉语语法非常重要。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词序、虚词用法等。
研究基本的语法规则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汉文的句子结构和语义。
研究常用汉字
古代汉文中使用的汉字与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异,因此研究常用的古代汉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常用的古代汉字可以帮助读者更迅速地理解古代文献,减少阅读困难。
掌握词义推测技巧
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古词或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
在阅读古代汉文时,掌握词义推测的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
可以通过上下文关系、常见搭配等方式进行推测。
注意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古代汉文中常使用一些特殊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引用、倒装句等。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结构和手法的使用,理解其所传达的意义和效果。
动态分析篇章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可以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逐句逐段地理解文献的内容。
通过分析每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
多读多练
最重要的是多读多练。
阅读古代汉文是一个积累过程,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阅读技巧。
建议读者多选一些经典的古代文献进行阅读,并进行相关的练。
以上是古代汉语复中的古代汉文阅读技巧笔记整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祝愿读者能够在古代汉文的阅读中取得进步!
(字数:203)。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一、什么是古代汉语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四)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
(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话。
文言的两大特点:(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注:书中这一段话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抄在后边:要想把一种距今久远,脱离当代生活的历史语言长期使用下去,就势必要着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认为是语言修养高。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即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这段课本内容写得极好,能够激励学子们。
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
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有所保留。
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
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
2、处理好分解与综合,微观与积累的关系在阅读时,要通过每一篇短文的学习,积累词汇,词义和句式,最终达到熟练和形成语感。
古代汉语复习(上)古代汉语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上)古代汉语笔记整理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四个时期:(1) 远古时期:殷商及以前;(2) 上古时期:周秦两汉(3) 中古时期:魏晋至唐宋;(4) 近古时期:元明清3、书面语的两个系统:(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两者具有源流关系(1)现代汉语里仍然保存着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许多最基本的单音词。
(2)现代汉语里许多双音复合词,是用古代汉语里的单音词作为构成它们的“词素”的。
(3)现代汉语里有许多常用词,是采取古代熟语、成语、谚语、警句中的成份而凝结起来的。
汉字的起源一、汉字的产生(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是一种辅助与扩大汉语的交际作用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 2、“八卦”说 3、“河图洛书”说(三)汉字产生的途径 1、图画、 2、契刻(四)汉字产生的时代和创造者1、时代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六千年。
成体系于夏初中期,距今约四千年。
2、创造者(1)仓颉 2、劳动人民汉字形体的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三、篆书四、隶书五、草书、楷书、行书一、甲骨文甲骨文结构特点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写实性。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
3、存在相当多的合文。
4、行款无定式。
5、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四.隶书隶书最初是小篆简写,以后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字体。
从甲骨文到小篆是古文字,隶书到楷书是今文字。
隶书比篆书变化大,已经失去笔意,是古、今文字的分界。
隶书在战国时代已有雏形,通行于秦末汉初。
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
这是汉字书写体式演变中的重要转折点。
“六书”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篇一:古代汉语学习笔记】古代汉语学习笔记姓名:杨涛学号:20912011044 班级:09小学教育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其博大精深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而汉语,这门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因其承载了中国厚重的文化而在世界语言中独领风骚。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
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其次,古代汉语句法的独特性也值得推敲一番,诸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等,如果你不把它们理顺,就很难理解这段古文的大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意思。
古文尚简洁,基本上是一字一意。
例如“虽然”,这个词在汉代汉语中表示转折,但在古代汉语中则表示让步,翻译为“即使这样”。
因而,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繁体字,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
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
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大二阶段,学习古代汉语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以下是大二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1. 多音多义: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2. 辞章句读:古代文献中常采用平仄、押韵等手法,要注意正确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调。
3. 四声八调:古代口语中有四声八调的音调变化,需要注意掌握不同字在不同声调中的发音规则。
二、古代汉字的发展1. 出土文字: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和基本解读方法。
2. 字形演变: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如小篆、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与区别。
3. 假借字:了解古代汉字之间的相互借代现象,如“蜀”字的发音替代、“殷”字形的借用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1. 文言文句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主谓宾的排列顺序、修辞手法等。
2. 虚词使用:了解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如“之”、“乎”、“兮”等的语义和用法。
3. 句读和转換:熟悉古代汉语中的破折号、问号、句读音、并列句、复句等的表达方式。
四、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1. 《诗经》:了解古代汉语的韵律、格律体裁,如诗的五言、七言和风格特色等。
2. 《论语》和《孟子》:理解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典故等,如用典、比喻、反问等。
3. 古代戏曲:熟悉脸谱、唱词、曲调等古代汉语戏曲表演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五、古代汉字的使用1. 姓名命名: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命名原则,如以字面意义为基础、崇尚典故、喜用谐音等。
2. 字的辨析:熟悉古代字形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字义的技巧。
3. 古籍阅读: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阅读方法,如《史记》、《左传》等的解读技巧。
总结: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规则、诗词鉴赏以及古籍阅读等知识点,是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第一节名词作状语一、名词作状语指普通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不包括名词和介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现象。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表示态度、表示情理或依据、表示工具、表示处所或方位1、比喻: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译“象+名+一样”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态度: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为“象对待+名+那样地”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梦溪笔谈·技艺》3、依据: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为“依照十名”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将军……复立楚国之社视,功宜为王。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同上)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论贵粟疏》4、工具: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
译“用……十名”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史记·魏公子列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聊斋志异·促织》5、处所或方位:表达行为动作的发生地。
译为“在、到、当……十名”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舜勤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译为“在、到、从、对、向……”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马中锡《中山狼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范仲淹《岳阳楼记》(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古今用法一致。
如:今天我休息、朝辞白帝彩云间。
但古代汉语中“日、月、岁”作状语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1、时间名词“日”、“月”、“岁”、“时”等作状语⑴.表示动作的经常或频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史记·刺客列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聊斋志异·促织》“日、月、岁”用于行动性动词前。
译为:每日、每月、每年⑵.表示持续或渐变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汉书·贾谊传》兵日益多,乘胜,燕日亡。
《史记·田单列传》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日、月、岁”用于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动词前。
译为:一天天地⑶.表示追溯日君以骊姬为夫人。
《国语·晋语》时公兵不满五万。
《三国志·武帝纪》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日睦矣,可以归之。
《左传·文公七年》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昭公十六年》“日、月、岁”用于句首。
译为:往日、从前、当时。
⑷.表追溯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资治通鉴·汉纪》)时孙篙亦寓于表,表不为礼。
(《后汉书·赵岐传》、“时”用在主语前,“当时”、“那时”的意思⑸.表示动作节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往来转徙,时至时去。
《汉书·晃错传》用于谓语前。
译为:按时、按日、按岁(四)名词作状语的沿用你的话铁对。
高晓声《拣珍珠》陈佩珍的脑袋嗡嗡山响。
蒋子龙《解脱》刀劈狗汉奸,枪杀鬼子头。
(歌曲)(五)词语中的名词状语海誓山盟星罗棋布狼吞虎咽风餐露宿南征北战车载斗量虎踞龙蟠风驰电掣鳞次栉比土崩瓦解犬牙交错抱头鼠窜力争上游口诛笔伐日新月异日积月累狐疑瓜分蜂起囊括奴役函授粉碎掌握席卷蚕食笔直鼎立北伐笔记第二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①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
马中锡《中山狼传》②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七年》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左右欲兵之。
⑤驴不胜其怒,蹄之。
《黔之驴》三种译法译为一个相应的动词。
例②的“策”,应译为“赶着”。
译为“用十名词十动词”。
例④的“箪”可译为“用箪盛着”。
例③的“肘”,可译为“用肘阻止”。
相应的动作是“阻止”;“用肘”是“阻止”方式。
作动词的名词,不限于上面翻译方法。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②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给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史记·项羽本纪》译为“向(往)+方位名词+动词”。
例①的“东”可译为“向东进发”。
例②的两下“左”,都可译为“往左走”。
3、怎样判断名词用作动词(1)代词前边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因为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后汉书·张衡传》)②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③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2)副词后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庄公十年》③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史记·项羽本纪》(3)助动词后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助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②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③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4)名词前边有介宾短语作状语,或后边有介宾短语作补语,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为动词名词+补语①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②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③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5)在非判断句里,两个连用的名词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其中必有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为动词名+名==并列(偏正)①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②项王军壁垓下。
《史记·项羽本纪》③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左传·禧公三十年》④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马中锡《中山狼传》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6)作主语或状语的名词除外,用“而”连接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孟尝君怪其疾么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②今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③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商君书·画策》)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7)同代词“所”、“者”组合的名词活用作动词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②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楚所宝者,曰观射父。
《国语·楚语》二、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史记.魏公子列传》)②楚左尹项伯……索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本纪》)③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④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清稗类钞·冯婉贞》)⑤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王,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史记·李斯列传》)三、数词用作动词①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礼记·中庸》)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⑤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第三节使动、意动和其他一、使动用法定义动词、形容词、名词后面带宾语,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所表示丝性状、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
它也是词类活用的一种形式。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③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④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⑤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动词的使动用法可概括另如下一个公式:动+宾=使+宾+动它今译的基本格式是:使(让)+宾语+动词把+宾语动词。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可不带宾语①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②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汉纪》)(2)及物动词的是否使动用法及物动词带宾语,有的是一般用法,有的是使动用法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来辨认。
①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②孟子将朝王。
(同上)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汉书·李广苏建传》④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史记·项羽本纪》⑤晋侯饮赵盾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②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④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战国策·秦策》⑤今嫗尊长安君之位。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概括为如下一个公式:形+宾=使+宾十形今译的基本格式是:使(让)十宾语+形容词使(把)+宾语+动词+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