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六章 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4. 盖层和生储盖组合

石油地质学4. 盖层和生储盖组合
透性岩石,如泥质石灰岩、硫酸盐化灰岩、致密石灰岩等。很 少发现以碳酸盐岩作为盖层。
盖层遮挡能力排序: 岩盐─含盐的混合岩类─泥(页)岩─石膏(硬石膏稍次
)─砂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硫酸盐化石灰岩─含少量 泥质的石灰岩─泥质粉砂─致密砂岩。
3.2、盖层的厚度
盖层封隔性与厚度有关系吗?
实例一: 从盖层的物性封闭来说,盖层的厚度似乎对盖层的封闭
层,只要其排替压力大于下伏储集层中油气向上运 动的动力。
但是大量油气田勘探结果表明,最常见的盖层 的岩性主要为两大岩石类:一类是泥质盐类,一类 是膏盐类。其中泥质岩类常与储集岩层并存;而膏 岩盖层则多发育在碳酸盐岩剖面中。在特殊情况下 ,如在构造变动微弱的地区,裂缝不发育,致密的 泥灰岩也可充当盖层。
⑶ 含砂质、粉砂质等杂质会大大降低泥质盖层的遮挡能力。 ⑷ 矿物成份:蒙脱石吸收容量大,因此遮挡力强;交换络合
物中Na+高的其膨胀性、塑性、吸水性增大,毛管压力和渗透 性降低。
3.1.2、盖层的岩性—膏盐类
岩盐、石膏类盖层 膏盐类盖层基本不具有孔隙,其物性封闭能力比泥岩更
强,因而该类盖层是高质量的盖层,可遮挡高压气藏。其阻 挡天然气扩散的能力要比一般额泥岩强近一百倍,可以有效 地阻挡烃类的扩散损失。
越强,对盖层厚度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 4)泥质盖层的砂质、粉砂质 百分含量及泥质系数
3.2、盖层的厚度
盖层封隔性与厚度的关系
(1)石油密度随盖层厚度增加而减小。但只说明<25m不足以保护, 厚度达一定值之后,密度不再增大,说明油藏已得到充分保护。 (2 )溶解气组分变化。25m内重烃含量随厚度减小而增大,线性关系。25m 时不再影响。 (3)甲烷随厚度上升而上升,到25m时不变。

油气的储集层与盖层

油气的储集层与盖层

岩裂缝;
在碎屑岩成岩后,后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裂 缝、节理等次生孔隙—次要地位。
Schmidt将碎屑岩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 粒间孔隙:一般为原生孔隙。其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有所
降低,但降低的速度比粘土岩慢得多。
特大孔隙:按Schmidt标准,超过相邻颗粒直径1.2倍的孔 隙属特大孔隙。多数为次生孔隙。
v储集层(岩)中含有工业价值油(气)流——油(气)层; v已投入开采的油(气)层——产层。
二、储集层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及油田生产实践的需要,对储集层有各种 分类方案。
v按岩类分为:
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 特殊岩类储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岩等) v按储集空间类型分为: 孔隙型储层、裂缝型储层、孔缝型储层、
σ — 水银表面张力,常取480×105N/cm
Pc 0.075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 百分数 Smin % 排驱压力 Pd 孔隙等效半径 r
Pb
Smin 100 S饱 50
饱和度中值压力 Pc50
Pc50对应的孔喉半径≈ 平均喉道半径
Smax
0
汞注入量,%
75
毛细管压力曲线图
毛细管压力曲线与孔隙吼道分布直方图
白云石的
菱铁矿的 溶解作用 硫酸盐的 其它蒸发岩的 硅酸盐的 其它非硅酸盐的
较多
较多 较少 较少 很少 很少
(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喉道类型
(三)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沉积环境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矿物颗粒的耐风化性,即性质坚硬程度和遇水溶解及膨胀 程度; 矿物颗粒与流体的吸附力大小。 一般而言,矿物的润湿性:润湿性强,亲水的矿物, 表面束缚薄膜较厚,缩小孔隙空间,渗透性变差。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抗风化能力弱,易风化成粘土矿物 充填孔隙或表面形成风化层减小孔隙空间。 因此,性质坚硬、遇水不溶解和不膨胀、遇油不吸附的 碎屑颗粒组成的砂岩,储油性好。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

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

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

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石油地质学第六章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

石油地质学第六章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
2.烃源岩的岩相特征
浅海相 三角洲相 深水-半深水湖相 沼泽相
镜下观察
河北任丘奥陶系泥晶灰岩
三、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1.有机质丰度(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1)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
1. 碎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
孔、洞、缝三大类
孔隙(pore):原生孔隙、次生孔隙 洞(cavity) >2mm 缝(fracture): 原生、次生
2.影响碎屑岩储层孔隙空间发育及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沉积相的影响
原生孔隙: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 次生孔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陆相储集层主要沉 积相类型
③源岩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岩性-岩相 特征的若干烃源层与其间非烃源层的组合称为源岩层系。
二、烃源岩的类型和地质特征
1.烃源岩的类型和岩性
一般岩性特征: 粒细、色暗、 富含有机质和微体古生物化石
常含分散状的黄铁矿
(1)粘土岩类烃源岩
灰黑、深灰、灰及灰绿色 暗色
的泥岩和页岩
松辽盆地白垩系、渤海湾盆下第三系
<0.5
<0.01
<100
0.5-1.0 1.0-2.0
>2.0
0.01-0.05 0.05-0.1
>0.1
100-200 200-500
>500
Pg(kg/t)
<0.5 0.5-2.0 2.0-6.0
>6.0
(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
P1峰: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S1。岩石中的残留 烃。单位:kg(烃)/t(岩石)

石油工业概论题库加答案

石油工业概论题库加答案

第一部名词解释1.石油:石油是储蓄在地下岩石空隙内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主要是气相,并含有少量的非烃类物质,具有可燃性。

2.天然气:是以气态存在的石油。

3.石油的凝固点:指在规定条件下,油品遇冷而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

4.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和水在低温和高压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冰样水合物。

5.石油工业:指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的生产部门。

6.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遇冷而变成的岩石。

7.变质岩:是原来的岩石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新岩石(大理岩,石英岩)。

8.沉积岩:沉积岩就是原来的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遭受风化剥蚀,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9.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岩(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在空间上的搭配而形成。

10. 有效圈闭:地质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有效圈闭的“有效“是指形成时间和分布位置能够有利于捕获有气。

11. 石油勘探:就是根据石油地质学介绍的有关油气田分布的知识规律,才有各种合适的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寻找油气的全部过程。

12. 地质储量:地下原始条件下,油气层中所有存在的原油和天然气总量。

13. 预测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取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求的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14. 控制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的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15. 探明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估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供开采,并且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16. 油气苗:是指地下已经生成的天然气,或在运移过程中,或已经储机后又遭破坏,沿一定通道跑到了地面的产物。

17. 地震勘探技术:就是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弹性震动研究地层中不同岩石的弹性差异,以认识地层的分布情况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有效的地质探方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储集层和盖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储集层和盖层

缝)原生孔隙 沉积颗粒间:粒间孔、晶间孔等等
(2)次生孔隙 ①溶蚀、淋滤作用: 溶蚀孔、洞
②构造作用:构造裂缝
孔隙按大小的分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0.25mm
流体可在其中自由流动
②毛细管孔隙:孔隙:0.5-0.0002mm,裂缝:0.25-0.0001mm,
盖层
储油气层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 第四节 其它岩类储集层 • 第五节 盖层
基本概念
储集岩与储层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reservoir rock)。( 但不一定含有油气) 3.含油气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称含油气层(oil-bearing rock)。 4.产层(pay) :已经开采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
当单相液体呈层状流通过孔隙性介质时,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流量与岩样两端的压力差和截面积成正比,
而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和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几种渗透率的概念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 理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100 %
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 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e
Ve Vr
100 %
3、有效孔隙度的评价指标
特高孔隙度
Фe≥30%
高孔隙度
25%≤Фe<30%
中孔隙度
15%≤Фe<25%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开发地质学《油⽥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烃源岩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并排出的烃类并已形成⼯业性油⽓聚集的细粒沉积2、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3、岩性标准层在进⾏岩⼟⼯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组进⾏统⼀的描述,⼯程负责⼈(项⽬经理)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性状、物理⼒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模板,即岩性标准层4、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组成的⼀个层序地温梯度5、含油⽓盆地发⽣过油⽓⽣成作⽤,并富集为⼯业油⽓藏的沉积盆地6、油⽓藏是地壳上油⽓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在单⼀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独⽴压⼒系统和统⼀的油⽔界⾯的聚集。

7、异常地层压⼒背离正常地层压⼒趋势线的底层压⼒称之为异常地层压⼒8、岩⼼收获率表⽰岩⼼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艺⽔平的⼀顶重要技术指标9、断点组合同⼀断层,在相同⽅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产状应该基本⼀致或有规律地变化10、圈闭⼀是种能阻⽌油⽓继续运移并能在其中聚集的场所⽯油11、油⽓⽥系受单⼀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积内的油藏、⽓藏、油⽓藏的总和孔隙结构12、折算压⼒测点相对于某基准⾯的压⼒,在数值上等于由测压点到折算基准⾯的⽔柱⾼度所产⽣的压⼒13、⼲酪根是沉积岩中不溶于碱、⾮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14、油⽓初次运移是指油⽓从⽣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15、储集单元地层中储集流体的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微层理⾯等16、压⼒系数原始地层压⼒与静⽔柱压⼒的⽐值17、可采储量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简介在⽬前⼯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18、滚动勘探开发是⼀种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油⽓⽥⽽提出的⼀种简化评价勘探、加速新油⽥产能建设的快速勘探⽅法。

⼆、填空题1、⽯油主要由 C\H\O\S\N 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油中烷烃含量⾼、溶解⽓量⾼、温度⾼,则⽯油的粘度低。

《石油地质学盖层》课件

《石油地质学盖层》课件
介绍盖层在勘探目标选取和预测 方面的应用,帮助石油勘探工程 师做出明智决策。
盖层对勘探区域的评价和 选择
解析盖层对勘探区域评估和选择 的重要性,为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盖层在勘探中的综合应用
探讨盖层在勘探过程中综合运用 的重要性,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 率。
盖层的开发和生产
盖层的开发与生产技术
介绍盖层开发和生产方面的 技术,揭示如何高效利用盖 层资源。
《石油地质学盖层》PPT 课件
欢迎来到《石油地质学盖层》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石油地 质学的盖层,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学基础知识
石油的形成与分布
探索石油形成的奥秘和全球分布情况,揭示其宝贵的能源价值。
储集规律与类型
研究石油富集的规律和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为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盖层开采中的问题与挑 战
探讨盖层开采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和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和应对策略。
盖层开采的环境保护措 施
介绍盖层开采中的环境保护 措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性。
结束语
石油地质学盖层的重要性和发展 趋势
总结石油地质学盖层研究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石油地质学盖层研究的现状
回顾当前石油地质学盖层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展望 未来的前景。
盖层的形成机制
1
构造对盖层形成的影响
解析构造运动与盖层形成的关系,揭示
沉积对盖层形成的影响
2
构造对地层演化的影响。
探讨沉积作用
3
岩石学对盖层形成的影响
研究岩石学特征与盖层形成之间的联系, 揭示岩石学对石油勘探的重要性。
盖层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盖层对勘探目标的定位和 预测
石油勘探地质学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
Ro=0.5% ~ 1.2%
高成熟阶段: 高成熟阶段:
Ro=1.2% ~ 2.0%
4000 高成熟阶段
过成熟阶段: 过成熟阶段:
Ro>2.0%
5000
过成熟阶段
第二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一、储集层和盖层的概念 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 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 储存流体 并且能渗滤 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并且能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孔隙性决定着岩层储存油气的能力 孔隙性决定着岩层储存油气的能力
单位: , 单位:%,占岩石的重量百分比
总有机碳含量:干酪根中的有机碳加上可溶有机质中的碳; 总有机碳含量:干酪根中的有机碳加上可溶有机质中的碳; 剩余有机碳含量: 剩余有机碳含量: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的含量 有机碳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1.22倍 有机碳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1.22倍 :1.22
(3)煤系烃源岩 (3)煤系烃源岩
煤和煤系地层中的暗色泥岩, 煤系可以生气 煤和煤系地层中的暗色泥岩, 特殊的煤(富含富氢显微组分的煤) 特殊的煤(富含富氢显微组分的煤)也可以生油 吐哈盆地侏罗系
2.烃源岩的岩相特征 .
浅海相 三角洲相 深水-半深水湖相 深水 半深水湖相 沼泽相
镜下观察
河北任丘奥陶系泥晶灰岩
生烃潜量: 生烃潜量:Pg=S1+S2
等级 非烃源岩 差烃源岩 中等烃源岩 好烃源岩
TOC(%)
“A”(%)
总烃(ppm) 总烃
Pg(kg/t)
<0.5 0.5-1.0 1.0-2.0 >2.0
<0.01 0.01-0.05 0.05-0.1 >0.1
<100 100-200 200-500 >500
渤海湾盆地的沙三段(下第三系渐新统 : 渤海湾盆地的沙三段 下第三系渐新统):1-3% 下第三系渐新统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 下白垩系):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 (下白垩系 :2.2%-2.4% 下白垩系 苏北盆地阜宁组四段,二段 第三系渐新统 第三系渐新统): 苏北盆地阜宁组四段,二段(第三系渐新统 :1.2%-1.6%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下第三系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 下第三系) 1.66% 下第三系
泥岩的有机碳含量高于石灰岩的有机碳的含量 泥岩平均: 泥岩平均:1.14%(Gehmen,1962);1.2%(Hunt,1961) ( , ; %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0.24%(Gehmen,1962);0.17%(Hunt,1961) ( , ; %
(H.M. Gehmen,1962)
①泥质烃源岩评价标准
溶孔粉-细晶鲕粒白云岩,具残余泥 微晶结构 微晶结构, 溶孔粉 细晶鲕粒白云岩,具残余泥-微晶结构, 细晶鲕粒白云岩 粒间和粒内溶孔非常发育。普光2井 粒间和粒内溶孔非常发育。普光 井,41(8/67), ( ), 5×10,(-),井深 ,(-),井深 × ,(-),井深5182.92m
溶孔粉-细晶鲕粒白云岩,具残余泥 微晶结构 微晶结构, 溶孔粉 细晶鲕粒白云岩,具残余泥-微晶结构, 细晶鲕粒白云岩 以发育粒内溶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普光2井 以发育粒内溶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普光 井,39 ),5× ,(-),井深5164.99m ,(-),井深 (22/75), ×10,(-),井深 ),
通常压力下流体不能在其中流动
石003井,3517.25m, J1b13 ,中粗砂岩,粒间孔发育,长石 溶孔,石英加大,砂岩干净,φ:12.05%,K:6.00md,×50
石西2 ,3207.96m,J 中粗砂岩,粒间孔发育, 石西2井,3207.96m,J1s21,中粗砂岩,粒间孔发育,石 英自形加大,φ:15.51%,K:53.60md ,φ:15.51%,K:53.60md, 英自形加大,φ:15.51%,K:53.60md,×50
①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 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 ,裂缝宽度>0.25mm
流体可在其中自由流动
②毛细管孔隙:孔隙 毛细管孔隙:孔隙:0.5-0.0002mm,裂缝 ,裂缝:0.25-0.0001mm, ,
具有毛细管力的影响, 具有毛细管力的影响,流体不能自由流动
③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 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 ,裂缝<0.0001mm
第六章 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 烃源岩、
第一节 烃源岩 第二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第三节 储集岩 第四节 盖层及其封闭机理
第一节 烃源岩
rock)的概念: 一、烃源岩(source rock)的概念: 烃源岩(
):能够生成油气 ①烃源岩(source rock):能够生成油气, 烃源岩( ):能够生成油气, 并能排出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 (油源岩,气源岩) 油源岩,气源岩) ②烃源层或源岩层(source bed): 烃源层或源岩层( ): 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烃源层 ③源岩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岩性-岩相 源岩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岩性- 特征的若干烃源层与其间非烃源层的组合称为源岩层系。 特征的若干烃源层与其间非烃源层的组合称为源岩层系。
Pg(kg/t)
<0.5 0.5-1.0 1.0-2.0 >2.0
<0.01 0.01-0.05 0.05-0.1 >0.1
<100 100-200 200-500 >500
<0.5 0.5-2.0 2.0-6.0 >6.0
(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 (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
P1峰 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S1。 P1峰: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S1。岩石中的残留 300℃时出现的峰 单位:kg( /t(岩石) 烃。单位:kg(烃)/t(岩石) P2峰 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S2。 P2峰: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S2。岩石中的干酪 300 时出现的峰 根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烃。单位:kg( /t(岩石) 根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烃。单位:kg(烃)/t(岩石) P3峰 S3,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 P3峰:S3,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2
碎裂化溶孔不等晶白云岩,普光2井,34(32/91),5×10,(-),井深5098.40m
溶孔粉-细晶鲕粒白云岩,具残余泥 微晶结构 微晶结构, 溶孔粉 细晶鲕粒白云岩,具残余泥-微晶结构, 细晶鲕粒白云岩 以发育粒内溶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普光2井 以发育粒内溶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普光 井,37 ),5× ,(-),井深5125.10m ,(-),井深 (50/71), ×10,(-),井深 ),
生烃潜量: 生烃潜量:Pg=S1+S2
3.有机质的成熟度(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有机质的成熟度( )
镜质体反射率( reflectance) 镜质体反射率(vitrinite reflectance)
未成熟阶段: 未成熟阶段:
Ro<0.5%
1500 2500 成熟阶段 3000
盆参2 ,4440.31m,J s,粗中砂岩 粒间孔发育,石英、 粗中砂岩, 盆参2井,4440.31m,J1s,粗中砂岩,粒间孔发育,石英、 长石自形加大,φ:15.82%,K:134.0md ,φ:15.82%,K:134.0md, 长石自形加大,φ:15.82%,K:134.0md,×50
,中砂岩 长石溶蚀残晶, 中砂岩, 拐8井,3215.62m, J1b ,中砂岩,长石溶蚀残晶, ,3215.62m, 自生高岭石伴生,岩屑粒内溶孔, 自生高岭石伴生,岩屑粒内溶孔, φ:16.90%, K:2.82md, K:2.82md,×50
<0.5 0.5-2.0 2.0-6.0 >6.0
(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 (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
P1峰 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S1。 P1峰: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S1。岩石中的残留 300℃时出现的峰 单位:kg( /t(岩石) 烃。单位:kg(烃)/t(岩石) P2峰 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S2。 P2峰: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S2。岩石中的干酪 300 时出现的峰 根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烃。单位:kg( /t(岩石) 根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烃。单位:kg(烃)/t(岩石) P3峰 S3,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 P3峰:S3,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2
永1井,5882m,J2x,长石溶蚀残余 5882m,J2x, 10X20, 10X20,单偏光
22/30a-1井 4665.8m
22/30a-1井 4657.2m
溶孔粉-细晶鲕粒白云岩,粒间和粒内溶孔均较发育, 溶孔粉 细晶鲕粒白云岩,粒间和粒内溶孔均较发育, 细晶鲕粒白云岩 孔内普遍充填有沥青。普光2井 孔内普遍充填有沥青。普光 井,36(66/88), ( ), 5×10,(-),井深 ,(-),井深 × ,(-),井深5121.03m
石007井,3505.22m, J1b13 ,含砾粗砂岩,粒间 孔发育, φ:14.33%,K:41.38md,×50
中粗砂岩,粒间孔发育, 石003井,3517.25m, J1b13 ,中粗砂岩,粒间孔发育, 003井,3517.25m, 长石溶孔,石英加大, φ:12.05%,K:6.00md, 长石溶孔,石英加大, φ:12.05%,K:6.00md,×50
三、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 1.有机质丰度( abundance) 1.有机质丰度(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有机质丰度
(1)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 有机碳含量(
二、烃源岩的类型和地质特征 1.烃源岩的类型和岩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