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降临》(Arrival)的最佳解读
降临观后感

降临观后感《降临》是一部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片,该片改编自泰德·廷生的小说《故乡》,讲述了12艘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后,语言学家露意丝与物理学家伊恩被派遣进入其中一艘飞船与外星生物进行沟通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交流问题,引发了我许多深思。
影片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一对夫妇的女儿突然罹患罕见疾病而不幸去世。
这个开场一方面让我认识到了主人公露意丝身上的悲伤与痛苦,另一方面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影片通过回溯的方式展示了露意丝如何和外星生物建立起联系,并解开了片中许多谜团。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猜测和想象,令影片的节奏更加紧凑,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时间的探讨。
影片中外星生物带给了人类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让人类可以同时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一点不仅让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反思。
例如,人类是否能够改变未来?时间对于人类来说只是一个线性的概念?通过物理学家伊恩的解释和露意丝的实践,影片带给观众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此外,影片还通过露意丝的故事触及了多种主题。
她作为一名语言学家被派遣到外星飞船中,试图与外星生物进行交流,这种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露意丝通过学习外星生物的语言,超越了字面意义的理解,拥有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新认知。
这种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全新探索,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与思考。
总的来说,影片《降临》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探讨了人类与外星生物交流的问题,引发了观众许多的思考。
影片对时间的理解,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交流,以及主人公露意丝的故事,都让我对很多问题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用它精彩的故事和新颖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细思恐极的视觉盛宴,让我对科幻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降临》(Arrival)最佳解读

电影《降临》(Arrival)的最佳解读降临在海外上映时,很多原著粉认为电影比不上原著本身的精彩,也有很多语言学圈的朋友对电影评价平平,在我观影之前,这些都是我所预料到的,毕竟小说以比较深刻的方式阐释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语言学题材的科幻著作。
两个月前,根据原著小说,我还专门写过一篇《跟着你一生的故事学语言》这样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小说,但是我深知这样的小说剧情平淡,根本不适合拍作电影。
但是作为资深科幻粉,这样题材的电影出现,已经非常令我兴奋了,看过之后,惊艳之处不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又是一篇结合小说与电影的书评+影评。
语言与思维——萨丕尔-伍尔夫假说七肢桶的文字,也就是七文,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体现的是人类认知功能(也就是思维、认识世界和概念的能力)的反映和结果。
关于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你对爱人说:你在我的心里。
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在一个小心脏里?大家会说,这是一个比喻啊,没错,因为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具有空间概念,所以,这种物理空间概念投射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里。
人类的语言中充满这样的隐喻,还有比如,打开心扉,走上历史舞台,你拿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等等。
这是人类认知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同时,语言使用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也就是电影和小说中所提的的萨丕尔伍尔夫假说,这一反向过程,我举一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中文中我们请人帮忙时,一般会说,你能帮我做xx吗?你会xxx 吗?可以帮我做一下吗?但是在英文和日文中,一般会说,如果你有空,如果你方便,如果没有给你添麻烦的话,你可以帮我xx吗?前后者的在语言上的区别是,前者(中文)强调的是“关于此事你可不可以做(意愿)”,而后者(英文、日文)强调的是“关于此事你是不是方便做(时间和精力)”,当我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在请别人帮我的时候就受到“英语思维”的影响,特别不好意思耽误别人时间,甚至想拿钱来“购买”他的时间,而在中文环境下,人情的意味就更浓重一些了。
电影降临观后感

电影降临观后感《降临》是一部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片,于2016年上映。
影片以人类面临外星文明入侵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语言学家和一名物理学家在与外星生物的接触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和道德挑战。
该片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一部思考人类存在与沟通的深度作品。
影片开场便让观众陷入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外星飞船的出现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恐慌和担忧。
此时,女主角路易丝(Louise,由艾米·亚当斯饰演)被美国政府招募,带领一个由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与外星文明进行交流和解读。
影片在细节上处理得极其细腻,将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交流过程展现得十分真实。
电影中,路易丝与外星生物的接触并非简单地通过口语交流,而是通过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实现。
这是一种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语言和思维极其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路易丝对语言的意义和传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不仅要理解外星生物的语言,还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它们,这种相互关系给人以思考。
与此同时,片中融入了路易丝个人生活的情节,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路易丝失去了女儿的悲痛经历让她更加敏感,她与外星生物的接触也让她逐渐认识到时间的非线性特性。
这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让观众不禁对人类的智力和意识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影片通过情节的串联将科幻元素与人性主题相结合,让观众在思考人类智慧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在交流的过程中,路易丝逐渐发现外星文明的意图并非恶意,而是试图与地球人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和理解。
她坚信,只要人类愿意努力去理解不同的文明,我们就有能力和机会解决与外星生物的交流问题。
这种乐观的态度给观众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即人类的善意和理解可以超越种族和物种的隔阂。
《降临》通过对人与外星生物的交流过程的描绘,让观众深刻思考人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方式。
影片通过理性和感性的方式,揭示出语言和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超越差异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降临观后感

降临观后感一、剧情概述电影《降临》是由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由艾米·亚当斯、杰瑞米·雷纳等主演。
影片于2016年上映,故事讲述了地球上突然降临了一些神秘的外星生物,为了解开外星生物的真实意图,一位语言学家与一名数学家奋力寻找答案的故事。
二、观影感受1. 打动人心的主题电影中呈现的外星生物的降临引发了人类对于异族和沟通的深思。
故事通过人类主角与外星生物的交流,探讨了语言和沟通的力量,以及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
这种主题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更寓意深远。
2. 惊艳的视觉效果影片中外星生物的形象设计非常独特,呈现出一种灵动、超凡脱俗的感觉。
外星生物的高度发达的语言能力和非线性思维方式展示出他们与人类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对人类思维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
3. 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故事通过引入时间的非线性叙事,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因语言而变得模糊的效果。
人类主角通过学习外星生物的语言,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观念。
影片中的情节设置紧凑,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
4. 艺术性的展现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细腻镜头和充满艺术感的构图,将电影的氛围与主题相得益彰。
配乐的运用也非常巧妙,让观众更加沉浸在影片的世界中。
导演通过细腻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将降临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影片的深层含义探讨《降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外星生物降临的科幻故事,更是对于人类沟通和理解的思考。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学习外星生物的语言,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这意味着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交流,更在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打开了新的未来可能性。
电影还通过外星文明的存在,对人类的思维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影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思维的局限性如何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如何实现?通过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观众可以认识到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异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降临》读后感

《降临》读后感《降临》是一部由美国导演丹尼斯·维伦纽夫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一位语言学家协助军方与外星生物进行交流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讲述外星生物降临地球的同时,也探讨了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及时间和命运的概念。
首先,影片中的外星生物以七肢八眼的形态出现,与人类之间的语言沟通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语言学家露意丝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她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耐心,最终找到了与外星生物进行有效交流的方法。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沟通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其次,影片中还探讨了时间和命运的概念。
在外星生物的语言中,时间并非线性的,而是以环形存在。
这种观念颠覆了人类对时间的传统认知,引发了我对时间和命运的思考。
我们常常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扰,忙碌于每一个瞬间,但其实时间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概念,每一个瞬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不再轻易放弃,因为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命运的走向。
最后,影片中的主题曲《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曲子在电影中的运用非常巧妙,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曲子中那种深沉的哀伤和无奈,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微小而宝贵。
这首曲子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总的来说,《降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科幻电影,通过外星生物与人类之间的沟通故事,引发了我对沟通、时间和命运的思考。
影片中的细节处理和音乐运用都非常出色,让我对影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令人思考的作品出现,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电影降临观后感50字

电影降临观后感50字《降临》是一部由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以一个外星生物的到来为故事线索,探讨了人类与外星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观影后,我被影片所传递的思考深深打动。
影片以主人公路易丝·珀克斯扮演的语言学家为视角,揭示了与外星生物的交流过程。
珀克斯教授通过学习外星生物的语言,试图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沟通方式。
影片通过反复展示过去和现在的事件,展现了珀克斯教授在交流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同时,影片中也融入了珀克斯对女儿汉纳的记忆和思考,使得影片情感更加丰富。
电影中的外星生物被称为“黑龙”,它们拥有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时间感知能力,与人类完全不同。
珀克斯教授通过学习“黑龙”的语言,揭示了语言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体现和塑造者。
在与“黑龙”的交流中,珀克斯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开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拥有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维度。
影片通过这一设定,提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限制,以及超越这一限制的可能性。
《降临》的故事情节紧凑,情感细腻。
珀克斯教授在与“黑龙”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面临外星文明的理解,还涉及到人类之间的沟通问题。
影片中,社会对待外星生物的态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们对不明事物的恐惧和怀疑,对陌生文明的猜测和攻击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勇于尝试与“黑龙”建立连接,传递友善和和平的信息。
影片通过这种对比,让观众思考人类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和宽容的重要性。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思考。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流方式,也思考了人类内部的沟通问题。
语言和沟通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语言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构建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然而,语言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使得我们很难超越已有的框架。
影片通过外星生物的到来,呼唤我们去重新审视语言的力量,以及我们能否跳出已有的思维习惯,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陌生。
《降临Arrival》

老公的评论:我很喜欢科幻电影,而《降临》绝对可以算是一部科幻电影当中的另类——没有特效制作的大场面,没有什么科技和文明的冲突,设置连外星生命的形象都很模糊……,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不仅让我们坚持看完了,而且还真的让我思考了一下。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科幻题材并不是表现的那么充分,更多地,电影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反映人类面对未知、未来的心理纠结。
所有的愤怒都源自于恐惧,试图炸毁外星人飞船的行为就是如此,而电影中地球人对于外星人的“防范”甚至一些“攻击行为”也都证实了这样的论调——为什么要害怕呢?无论外星人是否有恶意,恐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愤怒更是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说到影片中的科幻,应该说是外星人让女主人公可以看到一部分自己的“未来”——其实,这恐怕并不能算是科幻,更多的应该算是一种“神话”吧——比如可以预知下一期彩票的中奖号码……哈哈。
科幻是需要突破和创新的,《降临》虽然有些难懂,但是在科幻电影都在强调声光特效大场面的今天,真的值得静静地坐下来,品味一下……老婆的评论:这部电影拍的真科幻,到头来我都没有看懂这部电影到底是要演出点什么?后来看介绍,才发现原来电影要表达的东西这么多,我很遗憾我没有看出来。
语言很重要,能够让人类交流,最终能明白对方说什么,就好像这部电影,人类要和外星生物沟通,但又没有互相的语言,怎么办?就像本片的主人公露易丝·班克斯(艾米·亚当斯饰),她就要先教并要学习对方的表达方式,我以为真的挺难的,毕竟是外星人嘛。
露易丝和另外一个主人公物理学家伊恩·唐纳利(杰瑞米·雷纳饰)各种尝试,最终露易丝理解对方的意图,化解了地球危机。
在看的时候,我的理解,其实就是露易丝学习了外星生物的语言,从此以后她多了一门天赋,就是能够看到未来,而故事的发生都是她所看到的未来。
假如你能看到你未来的一生,你愿意改变吗?上映年份:2016。
电影《降临》影评: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

电影《降临》影评:科幻片里的一股清流《降临》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外星人飞船来到地球和人类近距离接触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以为是科幻片,看着看着竟成了文艺片!——这是我昨天对电影《降临》的观影第一感受。
老实说,这是一部,我所观影过的科幻电影里最接地气的电影。
之前通常见到的科幻电影里,大都非常玄。
有的很无厘头,变成了神话故事。
那几部评分较高的科幻电影里,无不是在外太空的空间飘来飘去。
故事情节简单。
多以动作完成。
或者是忽略时间,在四维空间里,可以自由在时空穿梭。
看得到未来和过去。
总之都是显得很玄。
《降临》一改科幻电影的套路,走出了一条小清新的科幻之路。
《降临》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外星人飞船来到地球和人类近距离接触的故事。
12个外星人飞行器宛如贝壳,分别降临在地球上的12个国家。
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每个国家都派了顶级专家与之交流,试图了解外星生物来到地球的意图。
女主是一个语言学家博士,和另一个物理学家受命前往外星人降临的地方与他们进行洽淡。
双方语言不通,女博士教他们英文,外星人是个巨型的七爪怪,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并不统一,特别是文字,犹如中国的水墨画(是原著华裔作家致敬汉字的起源吗?)。
慢慢的,博士掌握了他们的水墨文字。
最终知道了他们来到地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地球,以便3000年后地球帮助他们。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其他国家也在加紧对外星人的探知。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
中国居然用的是麻将与外星人沟通的(真的不是黑中国科技吗)。
由于各国与外星人交流结果没有共享,出现了误差。
中国方面觉得受到了威胁,决定用核武器销毁贝壳。
随之其他各国也积极响应。
女博士在最后关键时刻,了解了七爪怪的意图。
并联系上了中国。
化解了一场全球核危机。
由于掌握了七爪怪文字,女博士具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降临》(Arrival)的最佳解读降临在海外上映时,很多原著粉认为电影比不上原著本身的精彩,也有很多语言学圈的朋友对电影评价平平,在我观影之前,这些都是我所预料到的,毕竟小说以比较深刻的方式阐释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语言学题材的科幻著作。
两个月前,根据原著小说,我还专门写过一篇《跟着你一生的故事学语言》这样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欢小说,但是我深知这样的小说剧情平淡,根本不适合拍作电影。
但是作为资深科幻粉,这样题材的电影出现,已经非常令我兴奋了,看过之后,惊艳之处不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又是一篇结合小说与电影的书评+影评。
语言与思维——萨丕尔-伍尔夫假说七肢桶的文字,也就是七文,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体现的是人类认知功能(也就是思维、认识世界和概念的能力)的反映和结果。
关于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你对爱人说:你在我的心里。
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在一个小心脏里?大家会说,这是一个比喻啊,没错,因为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具有空间概念,所以,这种物理空间概念投射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里。
人类的语言中充满这样的隐喻,还有比如,打开心扉,走上历史舞台,你拿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等等。
这是人类认知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同时,语言使用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也就是电影和小说中所提的的萨丕尔伍尔夫假说,这一反向过程,我举一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中文中我们请人帮忙时,一般会说,你能帮我做xx吗?你会xxx 吗?可以帮我做一下吗?但是在英文和日文中,一般会说,如果你有空,如果你方便,如果没有给你添麻烦的话,你可以帮我xx吗?前后者的在语言上的区别是,前者(中文)强调的是“关于此事你可不可以做(意愿)”,而后者(英文、日文)强调的是“关于此事你是不是方便做(时间和精力)”,当我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在请别人帮我的时候就受到“英语思维”的影响,特别不好意思耽误别人时间,甚至想拿钱来“购买”他的时间,而在中文环境下,人情的意味就更浓重一些了。
七文的设定就是语言和思维互为影响的产物,七文是一种非线性排列的文字,一句要表达的概念统一在一个“字”内,语意越复杂越多,整个字也就越复杂。
所以,七文的特点和七肢桶的思维甚至七肢桶本身的形体都是一致的,文字没有先后,思维没有因果,形体没有前后,七肢桶是一个辐射状长相,甚至是他的手,都是五根触角,他写字不是一笔一笔写,而是一喷出来就是一团文字。
七肢桶的时间不是长河,而可能是一个湖泊,所以他们知道3000年后的事情,他们的时间是一整块。
电影中对七文的展现是一个圆形的水墨画气质般优美的文字,一句话(或者一个概念)是一个以圆圈为核心、触角为具体的语素(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而延伸开的形状,而一整篇文章并不是线性排列,而是空间呈现。
电影所呈现的是我觉得能展示小说描述的最完美的形式了。
我一开始只想到像画一样的平铺,没有想到用圆形呈现,因为圆形才是真的没有前后顺序啊,而电影中非常精心设计的一点,小说中没有体现的是,七肢桶的世界也没有空间上下左右的概念,人类是从飞船内部上去,内部没有前后左右,这个管子你可以随便站立(万有引力去哪儿了...)。
无因果律与时间非线性在这个设定下,七肢桶的思维中的重要特征是:1 没有因果逻辑,事情就是这样既定的发生,我也知道怎么发生,结局如何,就是这样的;2. 时间非线性,昨天就是今天,今天就是明天,时间是一块大饼,而不是抽丝般展现。
这两点结合起来,对于人类来说,就拥有了一个惊人的能力:预知未来。
但是,和其他穿越到未来、时空穿梭的科幻不同的是,降临中的时间不是穿梭而来去的,因为时间不是线性的,我的思维看得见过去和现在,但是我的身体没有穿越。
星际穿越中,时间是第四维,所以老爸在折叠的第四维时间空间里指引了女儿,而对于七肢桶来说,时间就是一滩,不需要折叠,没有前后,非线性,前后思维互为因果,前后的行为互为因果。
小说重点体现的就是,语言学家Louise如何通过破译七文而获得了和七肢桶一样的认知思维,而最精妙的是,她是一个异类,她的第二认知能力(七文)和第一认知能力(人类语言)并存。
小说详细的讲解了Louise破译七文的过程,几个重点突破点是:从言语交流转为文字交流--受到Ian费马定律的启发--认知能力的改变。
而这个过程中,电影显然对前两点一笔带过(甚至没有出现费马定律),而着重描写了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因为我是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电影中这样的简略是不是对观众来说有点措手不及,我甚至看到有的观众认为Louise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超能力(这里的意思是,有些观众认为这种超能力是被赋予的,不是的,这种能力是Louise通过学语言自己获得的。
)。
小说和电影都是通过两条故事线交叉铺排体现的,而电影中有几个细节是小说中没有,而我认为是绝妙的添加,把无因果律与时间非线性体现更全面,而这一点恰恰是我认为小说所欠缺的,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始终质疑:学了一种语言获得了第二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但怎么就能预知未来了?我认为电影的铺排把这一脑洞补得很好。
电影添加了一个情节,与尚将军的对话。
有人质疑和尚将军的那通电话逻辑不通,是因为没有理解降临中所表达的时间非线性的真正的意义,这不是我们在其他科幻小说中理解的时间可以穿越的概念,商将军的情节讲得是未来的思维影响现在的行为。
两人在酒会上的对话:Did i called you, didn’i?1 You should do it.(“你应该这样做”。
这一句我没太听明白,如果是我听的这样子,那么其实将军也是一个拥有七文认知能力的人?根据他诡异的表现,所以,这段发生在未来的对话,都受到了在18月前两人的思维的影响。
在Louise接触七文开始,她之后的一生就是一滩湖泊,而不是一条长河了。
给女儿讲的non- zero-sum-game概念的细节,也是在说过去思维影响未来的思维,她的思维是她一生的思维,而不是彼时彼刻的思维。
编者:这点非常类似阿尔法狗下围棋,他不是线性的推进。
例如,人类棋手认为电脑下了很臭的棋,实际不然,它是认为未来这个棋必定会在这里出现。
话说,降临里面外星人的飞船就很像围棋子。
有人吐槽电影里呈现Louise刚接触七文就已经有了看见未来片段的能力,小说中,Louise是在比较后面的阶段才拥有了这种预知能力,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电影表现的比较好的一点。
语言如何和认知能力互为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就是渗透的,缓慢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像小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某一月龄就突然拥有的。
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这是小说所没有交待的一件事(我的猜测是,小说想把自己的设定更加严谨,因为七肢桶的思维没有因果,所以他们做事情没有所谓的目的,想来就来一下,想走就走了),但是作为电影,一定要有一个因果,要不就不好看了。
那么电影中,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3000年后人类能拯救他们。
3000年后发生了什么?我们未知,也许有其他更强大的外星文明入侵,也许七肢桶的生物科学技术不够发达,3000年后需要我们营救。
1/12的情节也是电影独有,Ian发现(可怜的Ian在小说中举重若轻,在电影里只有这点智商上的贡献)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七文)占了空间的1/12,那么其他11个地方各获得一部分信息,也就是说,需要汇总所有国家的信息。
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还有就是影片一开头的那个疑问,派一个大使来就可以了,为什么派十二个?当各国都获得关于“武器”的信息后,中美军方都认为这是离间计(电影中也提到德国人在卢旺达、英国人在印度),美国获得的信息是offer weapons,中国获得的信息是use weapons(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获得的和中国获得的信息有一词之差,而想一想我们获得的是“使用武器”这样的信息,也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做出激进的举措),而且中国率先向联合国提供了信息,并且表面了立场:我国认为这是外星人的离间计,外星人不怀好意,无论如何,我们要合作守护人类。
俄罗斯获得的信息是:要合而为一。
有人讨论到电影中体现的我国形象问题,从电影中的角度来看,中国其实是信息释放最多的一个国家,而且是试图做过沟通、表明立场的国家,而只有美国是信息全部封锁,Louise要说的时候,网络被切断了。
而且,有过一次士兵暴乱袭击,还直接炸伤了一只七肢桶。
自始至终,美国都没有做出决定,要干什么,该干什么,和谁沟通,而只是在看其他国家的行动和窃取其他国家信息,反观我国,俨然一副世界领头羊的样子,虽然鲁莽了一些。
而且,整个事件虽然是美国视角,但是改变大局的完全是我国啊。
那么1/12的原因似乎可以这样想,如果七肢桶只给了一个国家weapon(也就是七文,和七文背后的语言认知能力),那么,坐大的就是这一个国家,丧失了大国间政治制衡的博弈,极有可能这一国直接统治了世界,而七肢桶需要的可能是所有人类智慧的结晶来抵抗3000年后的灾难。
所以,七肢桶传递是:合作不是双赢,而是有或无,全人类一定要全部结合起来。
爱与生的勇气小说中作者笔触平淡却饱含力量,在电影中,这种力量得到了极致体现。
电影中添加了一个小说中没有的情节:Louise知道和Ian的结合会生出一个年纪轻轻就会因罕见病而死的女儿,所以丈夫未知,但是她是已知的。
丈夫选择离婚,并且对Louise非常愤怒,看待女儿的眼光也改变了,潜台词是,你明知你我的结合是这样一个悲惨结局,你为什么还要它发生?从人类的思维来想,Louise 是自私的,但是从七肢桶的思维来想,Louise是勇敢的。
丈夫的选择可以理解,他是人类思维,而且和一个已经知道未来的人生活在一起,而自己却不知道,不是很恐怖吗?他知道了女儿未来的命运,他退缩了,如果已知女儿二十四岁会死,他投入无尽的父亲之爱后,女儿死后,将是他无尽的痛苦,但是如果在女儿四岁时选择离开,他的痛苦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他在做规避的选择——这是人类的思维,而对于拥有了七肢桶思维的Louise,她知道,因果并现,事情的结果不会因为原因改变而改变,如果她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那么她不可能预知未来,那么,既然她预知了未来,就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意志。
“预知未来的人不会奢谈未来,读过岁月之书的人不会承认自己读过它。
”而她因为拥有人类认知能力,她也理解丈夫的选择,所以她对女儿说,这是我的错,在他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告诉了他。
这不是说Louise比Iran更勇敢、更伟大、更无私,而是七文赋予Louise的认知能力让她只能更勇敢。
而电影中把这种宿命论体现的悲壮而又温暖:“Despite knowing t 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尽管知道生命旅程的结局,我依然拥抱她,享受她。
”很多人学两种语言都学得打架了,互相干扰,不胜其扰,而Louise拥有两种认知能力依然豁达勇敢,毫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