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过程——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笔记1:艺术创作论》

艺术创作论刘小土1.艺术创造活动/(过程)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一般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2.解衣般礴“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
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和功利心,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即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喻指人的自由获得在于主观精神和客观规律相一致。
艺术创作活动须长期摸索客观规律,使“技”游刃有余,达到自由境界,方能与“道”相通,而且,此外提及的“技”是含规律与含目的的,艺术家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艰苦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如“庖丁解牛”一样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4意在笔先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
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画家方熏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5“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伊瑟尔指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仅仅通过阅读表现出来,而是贯穿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文学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因此,不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他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预先设计到“接受模式”,这就是“隐含的读者”。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艺术属性论第一节艺术主体论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
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
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荷兰画家森特凡高法国画家高更二、表现论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
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
2、有所取舍3。
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
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
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一、理念论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理念”:先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而客观物质世界即使这种先验的“理念”的影子。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

艺术概论第五章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时间活动。
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一、艺术体验活动(审美表象)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体验不仅要作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饱含深情的切身体验生活,有时还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金山:“没有体验,无从体现。
没有体现,何必体验。
体验要真,体现要精。
体现在外,体验在内。
内外结合,互相依存。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当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累并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时,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二、艺术构思活动(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的思维活动。
第五章艺术创作,供大家参考学习、交流。
艺术构思,首先要善于想象。
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者别人描述过地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
艺术概论艺术创作论

《艺术概论》艺术创作论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艺术家与社会,艺术家的定义;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社会责任);艺术家体验生活的特点。
名词解释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精神生产的人。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他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艺术四要素图式〃中〃世界——艺术家一作品——读者〃,以其核心要素〃艺术家〃为联结的纽带。
是艺术家将其所体验的世界通过各艺术种类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转化成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承载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感悟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又时时以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的身份与艺术家对话,因为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之中常常会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
因此,离开了艺术家,就没有了艺术创作,也就没有了艺术作品、艺术鉴赏和整个艺术活动。
艺术四要素:艺术家——艺术创作主体;世界——艺术创作客体;作品——艺术创作本体;鉴赏者(读者)——艺术创作受体。
艺术四要素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人类艺术活动的复杂性、体统性,并试图从分析艺术的内部结构来完整地理解人类的艺术活动。
人类的艺术活动是一个完美的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无论艺术创作还是鉴赏,都是由现实世界、艺术家、艺术品、鉴赏者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流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简述艺术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1)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渗透下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2)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响。
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艺术家的熏陶和影响使非常明显、深刻、普遍的。
因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习俗以及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世界各民族的文艺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包括艺术心理和艺术形式诸特征)就说明了这一点。
艺术概论总概括

艺术世界的构成篇
第九大课:[第八章 艺术家]
第八章 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概念 (一)艺术家是具有丰富情感的
人 1、艺术家的必备条件——情感 2、艺术家情感活动的特点 (1)形象性; (2)审美性; (3)理性辅助 3、艺术家情感的制约性因素 (1)独立的人格 (2)先天的秉性、气质 (3)敏感的心灵 (4)社会环境 (5)自然环境 (6)民族心理 (7)个人修养: a、专业的; b、总体的; c、旁类的 (二)艺术家是具备艺术技能的
3、意态;
4、风神。
(四)书法艺术的类型划分
形态篇
第六大课:[艺术形态的审美特性]{三}
第六大课:艺术形态的审美特性[三] 七、语言艺术——文学 八、实用艺术——广告、环境装饰
艺术生发篇
第七大课:[第六章 艺术的生成]
第六章 艺术的生成 一、原始性“艺术” 1、发生地点; 2、发生时间; 3、发生形态 二、有关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学说 1、“摹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表情说”; 5、“潜意识说”; 6、“生存说”; 7、“集体无意识说” 三、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劳动说
人 1、三个基本概念 (1)艺术技能 (2)专业技术 (3)艺术技巧
2、专业技能的目的 3、专业技能与全面修养的结合 ▲“匠气” 二、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一)艺术创造的概念 1、创造须不断超越 a、超越别人 b、超越自己 2、创造须创新艺术境界 3、创造须开创新的表达“语言
3、建筑的四要素:实用、经济、 3、基本情感符号是动作与道白
坚固、美观
(二)演员的“自我”与角色
(二)建筑类型划分
的“自我”的调和统一(体验
五、线条艺术——书法
派与表现派)
分析艺术创作过程

分析艺术创作过程关于艺术创作过程,在《艺术概论》中说道:“一般的说,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向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下面我将结合书本与自身的经验来谈谈对于这三个阶段的理解。
首先是生活体验,我认为它涵盖了“发现”与“感悟”这两个概念。
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品的动机一定是想表达出某种感知上受到的刺激。
或者说是他们发现了某种事物,并试图将这样一种事物所带给他们的感觉表现出来。
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许是偶遇的也许是有意寻找的,你最终会被它吸引,变成你的灵感来源。
在平常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我大部分都是通过自然带给我的体验进行引申。
自然是美妙的,它包含了太多令人感动的细节和遐想的空间。
或许是青青草丛中的一朵雏菊,或许是山林水涧的一啼鸟鸣,都能给人以深入心灵的感悟。
当然,艺术家们也会从生活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那一份灵感,这是带有目的性找寻。
这或许就有些像我们的作业,老师布置一个题目,然后大家带着一个范围去寻找我们需要的内容,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某些东西并让它成为了我们的创作来源。
这应该就书中所提到的:“生活体验可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
”就是无意识和有意识地发现与感悟。
而生活体验这一大块,可以说是艺术构思的准备阶段,艺术家在这一阶段积累了大量素材。
关于素材的积累,书中明确指出:“积累素材及积累生活表象的途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这让我想到让我考进美院的那纸试卷,那次创作的来源是来自我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这就属于直接经验了,它不需要你额外花费精力来记录,在你成长生活过程中日然而然就被烙印在你的记忆中。
而间接经验就不同了,可以说这两种经验的区别就在于直接是和你有关的,而间接是和你无关的,间接经验是你从人家那获得的经验,即将人家的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素材。
我认为间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能够尝试,但当艺术创作需要而你又无法亲身经历时,前人的经验便是最好的指明灯。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多多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观察、感知和认识能力,开拓眼界,扩大艺术修养,以获得更多的素材积累量。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70492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rt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0课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全校各专业通识教育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美学概论二、课程简介:《艺术概论》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第二部分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课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此外还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在授课形式上配备了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图音像资料、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和多媒体课件;讲授深入浅出、例证丰富,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Introduction to Ar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rt as Part 1 talks about its nature, and characters, origins, functions and art in the culture system. Classifications of Art as Part 2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e. applied art, plastic art, countenance art, comprehensive art and linguistic art) and sixteen classes in term of aesthetics and culturology. Part 3 is a system of art, which gives an overall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works of art and art appreciation.This course studies the art from the angles of aesthetics and culturology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develop the humanistic spirit. Besides, it also develops its systematic structure and content by using achievements in the latest research abroad. Slide show and multimedia are widely used in the course delivery that help to explain the profound in simple terms and examples, which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learning pattern of students from perceptual knowledge to rational cogni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艺术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广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各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同时还可以作为专业拓展课模块的全校通识教育课程。
艺术概论(全)

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黑格尔美学思想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3.“模仿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4.“再现说”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 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 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 术创造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 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 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 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 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 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 艺术创作过程
• 艺术创作过程,实际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 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 • 沙画的创作过程.avi • 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生活体验—艺 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阶段。当然,在具体的创 作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又常常相互交织,融为一 体。
课外探究: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如何运 用各种艺术语言的?
积累生活表象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金庸《论杯》
(二)艺术构思
• 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 势和创作目的的制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 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 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 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 艺术意象。简言之,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 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 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 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 认识活动。
艺术构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艺术意象的典型化
• 典型,又称典型形象,是指塑造得非常成 功的艺术形象。即个性鲜明独特又具有高 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
• 鲁迅曾说:“所写 的事迹,大抵有一 点见过或者听过的 缘由,但决不会用 这事实,只是采取 一端,加以改造, 或者生发开去,到 足以几乎完全发表 我的意见为止。人 物的模特儿也一样, 没有专用一个人, 往往嘴在浙江,脸 在北京,衣服在山 西,是一个拼凑起 来的角色。”
推荐阅读
典型化的三种类型:
1.选取生活中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物 作为骨干材料,从而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 概括和理想化; 2.撷取各种人于一身,或撷取各种事于一 物; 3.在构思中运用幻想、虚构、夸张的方法 创造生活中没有的完全属于幻想、虚构的 艺术意象。
(三)意象物化
• 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 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 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 现活动。 这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也 是艺术创作的最后完成阶段.没有艺术意象 的物化,不将头脑中已经构思出来的艺术意 象物化成艺术形象(作品),也就谈不上是真 正的艺术创作。梁祝.mp3
-艺Βιβλιοθήκη 构思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特征:在创作欲望驱使下,产生出创作初 衷。
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特征:艺术胚胎——艺术意象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清晰,最后仿佛“胸有成竹”。
郑 燮 墨 竹
-
郑燮-墨竹
郑板桥曾写下画竹的体会: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 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 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 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 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 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艺 术语言,否则便难以进行艺术构思和意象 物化。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要遵循的规律
• • • • 1、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率。 2、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率。 3、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率。 4、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 言的同一律。 • 5、诸种艺术语言交替运用率。
题目:“竹锁桥边卖酒家”
• 众多考生 正面刻画酒家,使之占据画幅中心,借小 溪细流、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以为烘托。
• 李唐 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 是一片枝叶疏落的竹林,唯有那郁郁葱葱 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
齐 白 石 《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
这是齐老九十一岁高龄时, 作家老舍来拜访,引用清 人查初白的一句诗“蛙声 十里出山泉”作为画题, 请老人作画。
(一)生活体验
• 生活体验是指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 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
与思考。
• 生活体验可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
父亲
• 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阶段,实际上就是艺术 创作的准备阶段,即充分准备创作材料的 阶段。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无法 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 • 艺术创作准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创作 材料的准备;第二,创作精神的准备:由 生活引发的创作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