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道教历史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道教史概论

中国道教史概论
中國道教史概論
參考資料
1. 劉鋒: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謎,頁118至 129 2. 卿希泰:中國道教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頁278 至284 3.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 4. 卿希泰:中國道教,頁4至73
道教形成的背景
請蕭偉文同學分析
道教源流
上古:鬼神崇拜,原始宗教 春秋戰國:神仙方士 兩漢:道家 兩漢:儒家
東漢末的道教
五斗米道及太平道有何特點? 請吳麗靈同學回答
東漢末的道教
五斗米道是否反抗朝廷? 太平道是否反抗朝廷? 為何兩者不同?? 請陳瑞謙同學回答
魏晉南北朝的道教
神仙理論有何發展?請甘卓倫同學回答
道教派別有何發展?請溫美寶同學回答 煉丹有何發展?與長生術之關係?請莫舜儀同學回答 道教與政治關係有何變化?請張美玲同學回答 道教經典有何變化?請蘇偉豪同學回答 道教戒律有何變化?請李潔婷同學回答
明清的道教
明後期及清代道教日漸衰落,原因在何? 請梁沛源同學回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亂世兩線 發展 魏晉
隋唐 南北 南北不同

元 新道教 明 嚴控宗教
政府關係
東漢 亂世 民間發展 清 西方科學 傳入 民國 原始宗教
西漢 春秋 上古
君主求仙
以上變化整體反映了甚麼???
南北朝的道教
南朝和北朝道教有何不同? 請阮芷慧同學回答
隋唐的道教
唐代道教被稱為道教與皇權之結合,為何? 請張淑芳同學回答
唐代的道教
唐代道教與滅佛之關係? 請馬芷君同學回答
宋代的道教
宋代道教與政治之關係? 請欒綺華同學回答
元代的道教
元代道教有何特點? 請許旭彬同學回答

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如前已指出,《史学概论》主要讲述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都是属于历史哲学问题。

因此,所谓的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

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史学概论》要讲述的基本内容。

不过,从历史学专业角度说的历史哲学与哲学专业角度说的历史哲学有所不同:它更强调联系历史研究的实际。

那么,历史哲学包含那些内容呢?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着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ontology)、方法论(methodology)和认识论(epistemology)这样3个部分,确切地说,就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这3部分也就是《史学概论》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学的本体论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呢?一般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世界或存在的本源和本质的基本观点或理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作为群体和个体的人和事件)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世界观是包括人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在空间上涵盖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时间上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历史观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空间上侧重于人和人的社会,时间上侧重于“鉴往知来”;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总是互相依存的: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总体的看法,总是来源于对具体的人和事的体验,其中包括对昔日流传下来的人和事的感知,而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又往往受到对宇宙、人生的总体看法的制约。

如果说世界观是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则是人们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部分——属于社会历史那一部分——的总的看法。

每个人都有某种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只是许多人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非常模糊,主要从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直觉感受出发,形成或接受一些观点,缺乏系统性。

道教概论考题(小)

道教概论考题(小)

1.道教有哪些修炼术?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2.道教有哪些神仙?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帝: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四御: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3.道教名山,宫殿。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龙虎山大上清宫——正一道祖庭,北京白云观、芮城永乐宫、户县重阳宫——全真道三大祖庭4.什么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后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先秦老庄思想的基础上,不仅融会、吸收儒、墨、阴阳、方技等各家的思想,也吸收原始宗教、战国方仙道和秦汉黄老道,通过神化老子及道的学说建立起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理论体系和修道方法。

5.原始道教的特点是什么?原始道教的起源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从而生出想了解自然,融于自然,从而驾奴自然。

其特点就是要学习观察自然规律,了解万物的生死常态及其转化。

6.什么是金丹道?《周易参同契》与金丹道的关系是什么?金丹道在道教又称内丹修炼术,即以自身为“炉鼎”,以人体内“精、炁、神”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通过胎息、导引、行炁、存想等内养方术,可以使精、炁、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圣胎”就叫神丹,或称为内丹。

《周易参同契》认为,修丹和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和丹道相通,所以可以用《周易》爻象来指导修丹,万物的生产是阴阳变化的结果,人欲长生不死,必须顺从阴阳变化,遵循乾坤六十四卦的运动规律来进行炼丹活动。

7.如何看待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葛洪的《抱朴子》对道教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他开创了道教的道与术相结合的传统;再次,葛洪否定了老子是天生神灵的观点;最后,玄学把范畴的运用从单一为主发展到以成对范畴为主,运用了有无、本末、一多、体用、动静等。

8.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有哪些?陶弘景以茅山《上清》经法为主,在道教内兼容诸道派之要法,力阐道教,又吸收儒释思想,法不偏执,三教调和兼容,开创茅山宗。

七年级下册道法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道法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道法课知识点道法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之道。

作为七年级下册的必修课程,道法课程内容丰富且涵盖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道教概论、道家思想、道教实践、道教文化等。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道法课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一、道教概论道教概论是道法课程的开篇之作,其主要目的在于介绍道教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渊源、道教的内涵和外在形式等内容。

具体内容如下:1. 道教基本概念:道教是中华传统宗教之一,主要信奉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它既是一种信仰和宗教,又是一种道德和哲学。

2. 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来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它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后来又有张道陵、张三丰等人为其发展壮大作出贡献,到汉代时已成为一种体系完整的宗教信仰。

3. 道教的内涵和外在形式:道教的内涵包括追求真、善、美、道、德的理念,注重修身养性,修炼内功,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外在形式则包括炼丹、修行、祈福、阴阳五行等一系列神秘的仪式和礼仪。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道法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介绍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主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 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和德,强调无为而治、大同世界、道常无为等理念。

2. 道家的主流派别:道家派别主要有老、庄、列等流派,其中老、庄为代表。

3.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创立了老子哲学,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需要刻意追求;庄子则创立了庄子哲学,主张“齐物论”,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三、道教实践道教实践是道法课程的重要内容,涉及到道教的仪式、修炼、炼丹等实践领域。

具体内容如下:1. 道教的仪式:道教仪式包括祭神、香供、朝天等一系列宗教仪式。

2. 道教的修炼:道教修炼包括道家内修修身、外举修治、心性修炼等一系列修炼方法。

道脉源流“道之源,仙之祖”,楼观及楼观道派的历史梳理

道脉源流“道之源,仙之祖”,楼观及楼观道派的历史梳理

道脉源流“道之源,仙之祖”,楼观及楼观道派的历史梳理在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北麓,终年云雾缭绕,山泉淙淙,茂林翠竹,莺啭鹊鸣,丛林中掩映着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宫观——素有“仙都”之称的楼观台。

楼观台之所以享誉古今,驰名中外,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历时近一千八百年的道教古观,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传说中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地,是战国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的修炼之地,是道教早期经典《西升经》和《化胡经》的诞生之地,是内丹炼养中最重要的派别——文始派丹法的产生之地,也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楼观道派的形成之地。

楼观台西距古长安(今西安市)七十公里。

楼观之名,由来甚古,据《楼观传》载:周康王时,函谷观令尹喜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精思至道,故命其宅为“楼观”。

据说道教的庙宇被称为“观”,就是从楼观开始的。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春秋末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东)。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室衰微,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将去昆仑。

关令尹喜占风气,预知神人将从此经过,乃清扫道路四十里,恭候老子。

老子至,尹喜执弟子礼,迎老子入楼观,师事问道,老子乃为之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

为此,千百年来道教一直将楼观台视为“道之源,仙之祖。

”多少年来一直奉楼观台为“仙都”与“祖庭”。

(资料图:尹喜拜老子)秦汉之后,楼观成为历代王朝祭祀老子的场所。

据楼观台中的碑石记载:秦始皇始建老子清庙于尹喜草楼之南;汉武帝复建望仙宫于楼观之北,招致幽人逸士居于其中,习黄老之学,修方仙之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乱,北方高道纷纷云集楼观。

最先到楼观的是道士梁湛,继而有高道王嘉、孙彻、王道义、陈宝幟、王延、严达等人纷纷率徒众从关中、陇西、晋中、河南等地聚集于此处。

梁湛撰《楼观本起内传》一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各地道流闻风而至,致使楼观台高道云集,俨然成为北方道教重镇,逐渐形成道教中的楼观道派。

道教概论课程论文

道教概论课程论文

《道教概论》读书报告沈正阳材料科学工程学院3110103281儒释道三者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教(道家)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哲学,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典籍之中蕴藏的内涵极其富赡、深奥,涉及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教概论》一书是由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所编写的一本反映道教研究最新成果的著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此书由道教历史的发展入手,研究了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不同时期的道教思想做了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基于孔令宏教授提出的暂时性静态理想类型的思想,《道教概论》一书中将道教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众术并竞的阶段,汉代至三国时期;众术杂糅、援道入术阶段,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道、术结合的阶段,隋至唐代中期;道、术汇聚的阶段,晚唐至北宋;道、术圆融的阶段,南宋至明代中期;循道化术的阶段,明代中期至清代;诠道改术的阶段,民国以来。

道教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黄老道家和神仙方术。

关于道的定义与理解首先来源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汉初,黄老道家上承先秦道家、稷下道家并在战乱后需要修养生息的背景下获得了极大发展。

黄老道家主要有着以下观点:道是宇宙之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的性质不可捉摸,绝然超越(“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报雌、守弱、无为的治国理想与生存态度(“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其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超越生死的生命追求(“天长地久。

青海道教介绍

青海道教介绍

青海道教介绍*导读: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它是在我国古代崇拜鬼神的巫术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远在汉代已逐渐传入河湟一带,在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写下了它的历史。

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并进行灭佛。

当时西宁为鄯州,是北魏的统治地区,道教就在鄯州兴盛起来。

唐朝皇帝,因道教供奉的始祖老子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宗祖,追认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郡普遍建立道观,大力发展道教,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青海当时道教兴盛的局面也不例外。

?宋代帝王,师法唐皇,命人广求道经,大建宫观,信徒众多。

徽宗更是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而道教在全国传播更快。

?元代,为利用张天师及其道派,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实施以其俗而治之的政策。

大量赐帑,广建道观。

元未明初,道教在今青海乐都县引胜沟的老爷山等地,建立了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明初,朱元璋为崇奉道教,御注《道德经》,并在各地大修道观。

在洪武时,西宁卫地区已道观林立,名山胜地都有其信徒潜修。

如在今西宁北禅寺山巅建立玉皇阁、雷殿、斗母宫、文昌阁等。

宣德年间,会宁伯李英在西宁城内东北隅修建广福观。

宣德亲赐广福观名。

当时翰林学士曾棨曾撰《广福观建修记》碑文,以纪其事。

观内建有吕祖祠、玉皇阁、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

万历二十年(1592)在雷鸣寺街创建三师殿。

天启、万历年间,在今湟中县南佛山建立了玉皇阁、张仙殿,大通县元朔山顶建立无量大殿。

嘉靖时,贵德县城内建立玉皇阁,内附三清殿、三教洞等。

湟中灵华山建立集福观等。

?清代,道教进一步在青海得到发展,并在青海蒙藏地区传播开来。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青海蒙古的却图汗口头说,他信奉佛教,实际上他喜欢汉地的道教。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道教历史概论*导读:一、西北道教的人类地理学渊源西北地区拥有广袤的国土,分布多种地貌,崇山峻岭、大江大河、高原平陵、湖沼草原,是人类生殖繁衍*一、西北道教的人类地理学渊源西北地区拥有广袤的国土,分布多种地貌,崇山峻岭、大江大河、高原平陵、湖沼草原,是人类生殖繁衍的摇篮。

从蓝田猿人,到现代西北民族,其间经历了近百万年的进化历程,其中以宗教信仰为表征的人类心路历程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西北古代社会,华夏族和诸多少数民族互相角逐,西北的版图写满了民族融合的印记。

它反映在宗教领域,就是各民族宗教观念的相互吸收和整合。

西王母和黄帝,代表了上古西北人类神灵观念的集大成,《山海经》则作为上古历史、地理和神话的百科全书而流传至今,昆仑山和崆峒山作为上古仙山为世代求长生者景仰。

华夏族的敬天法祖和山川祭祀,与少数民族的英雄崇拜、萨满巫术相辅相成,成为道教产生的不竭资源。

西北道教的历史,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不仅早期道教正式形成于今西北境内,道教思想的主要成分、道教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知名人物亦发生或活动于西北大地,近世道教的主要宗派更是源于西北。

西北境内有五岳、五镇中的西岳、西镇,四渎中的长江、黄河、汉水,自西周至唐代,长期在西北定都,历代朝廷的天地祭祀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活动带动了本土宗教的发展。

终南山古楼观、重阳宫等宫观,则是自隋唐至金元间近8个世纪的道教圣地。

即便是在整个道教趋于衰微的近现代,西北的道教活动仍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道教的创立时代及西北道教与佛教的关系研究西北道教历史,首先要面对中国道教何时创立这个大问题。

在北朝以前,史书以老子创立道教为成说,其代表为《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

此处所言道家即今人所称道教,文中所说老子道家的种种特征,都是道教的神仙学说。

而到北周时,因佛道两教争论先后、优劣,有僧人道安将道教与老子相割裂,抹煞张陵五斗米道本为黄老道支派的事实,称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

[1]由是,道教创自东汉张道陵流传于世间,以至成为现代学界的定论,甚至写进了中国道教学院的教材之中。

[2]然而,对于这一说法,与早期道教经典的自我追溯不符;现代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质疑。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开篇叙述道教由来:昔周之末赧王之时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

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

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

[3]后帛君笃病,从干君授道护病,病得除差,遂复得道,拜为真人。

今琅琊有木兰树,干、帛二君所治处也。

[4]文中所述干吉,通作于吉;帛君即帛和,二人都是汉代人。

干(于)吉传《太平经》也是汉代之事。

这篇经文为何将汉代之事前推至战国时(周赧王公元前314~256年在位,为周朝最后一位国王),似乎是为了将干吉太平道与聚众造反的张角划清界限。

又见《大道家令戒》:道重人命,以周之末世始出,奉道于琅琊,以授干吉。

太平之道起于东方,东方始欲济民于涂炭,民往往信其道。

后道气当布四海,转生西关五千文付关令尹喜西入胡授以道法赤汉出黄石之书以授张良。

汉世既定,末嗣纵横,民人趋利,强弱纷争,道伤民命,一去难还。

故使天授气治民,曰新出老君。

言鬼[5]者何?人但畏鬼不通道,故老君授与张道陵为天师,至尊至神,而乃为人之师。

道以汉安元年五月一日,于蜀郡临邛县停赤石城造出正一盟威之道,与天地券要,立二十四治,分布玄元始气治民。

张角黄巾作乱道使末嗣分气治民汉中四十余年。

自从流徙以来,分布天下,群臣纷争,群奸相将,百有余年。

魏氏承天驱除,历使其然,载在河雒,悬象垂天,是吾顺天奉时,以国师命武帝行天下,死者填坑。

[6]从文末行文分析,这篇道经似为寇谦之所作。

经文追述了战国中期至北魏期间道教传播的历史过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以道为最高信仰对象,而不是直接以老子或老君作为最高信仰对象。

传授道经者为道,而非老君;二是将道教诞生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即周之末世);三是将北魏以前的道教划分为6个阶段:干吉太平道、尹喜受《道德经》及道化胡、黄石公授书张良、道授张道陵创正一道、张角黄巾、汉中鬼道;四是为了将张角从道教传承中抹去,将其直接传续的干吉太平道前推至战国。

在现代学者中,傅勤家在《中国道教史》中以于吉太平道及张角作为道教形成的标志,[7]其评判标准是《太平经》的编撰及流传,但只追溯至《太平清领书》而未及《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萧登福在对佛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系统考证了道教起源的各项特征,从神仙信仰、修炼方法与科仪、祭坛仪制、组织教众、先秦道家攀引神仙方术、先秦及西汉出现大量修仙经典、道士与天师的名相区分等10个方面加以论证,彻底否定张陵创立道教之说,认为道教创立于战国之初,老子为道教教主。

其主要结论是:战国至西汉之道教,已具有信仰,有修炼之法,有广大信徒,且由帝王带头参与其事。

其宗教的条件,皆已具备。

再者,此时所谈的理论与后世的道教并无不同,亦无太大的相违之处。

就先秦之方士与后汉之道士来说,其差异,远比佛教小乘与大乘,或大乘与密宗之差异小多了。

因而如就信仰、仪轨、信徒等三方面来说,道教成为宗教的三大要件,在战国之初都已具备了。

[8]李申发表《黄老道家即道教论》,认为道教形成于西汉。

[9]韩秉芳则将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划分为3个大的阶段:战国至秦汉为原始道教阶段;以西汉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为开端,至东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起事为民间道教阶段;南北朝寇谦之、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等改革天师道之后为正统道教阶段。

[10]就西北道教的历史文献检索来看,3个大的阶段符合西北道教的实际。

西北道教与佛教的关系,也是考证道教起源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佛教之传入中国,向以东汉明帝时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驮经至洛阳为标志,时为公元1世纪中叶。

而在此之前半世纪的西汉元寿时,已有佛经传入中国。

公元前2年(汉元寿元年),大月氏遣使臣伊存到汉朝,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学界认为这是第一部汉译佛经。

经中称: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这件事说明,老子化胡的道教神话,是同佛教传入中国同时发生的,因此决不会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刺激了道教的产生。

至于老子神话,早在战国时有屈原《楚辞远游》称其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刘向又在司马迁《史记》中有关老子莫知其所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子加以神化。

他在《列仙传》中说尹喜与老子游历流沙之西,服巨胜实,因此长生。

接着,这种说法又从西域传到中土,并且发展为老子化胡之说。

老子化胡之说首先见之于佛经,说明两个现象:第一,老子在中国已经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对他的崇拜和信仰标志道教信仰形态的成立;第二,佛教进入中国,在道教神仙信仰遍及朝野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立足,打老子牌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当佛教在中国由渗透转而全面发展之时,道教也完成了从原始道教向民间道教和正统道教的转化。

西晋时,有长安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激起佛教界的反感,因为此时佛教已经在中国立住了脚跟;但双方尚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

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氐、羌族具有五斗米道的传统和背景,因此在佛教全面发展之时,仍表现出浓厚的道教热情,以陕西关中为最集中出现的北朝造像碑,佛道题材几乎同时出现,而且在众多佛道合一的造像碑中不乏老子化胡的内容,亦说明当时佛教徒对道教神仙信仰的认同。

至北朝中后期,迅速扩张的佛教势力严重压制了本土文化,也给国家财政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因此相继发生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这4起灭佛事件中的前3次,都源于长安地区,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

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佛教的王朝,同时都对道教予以扶持,甚至确立道先佛后的国策。

任继愈认为,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在舞台上,但道教的命运不济,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让佛教占先了一步。

唐朝时道教可谓盛极,它得到皇帝的支持,受到特殊的恩宠,道教的信徒人数和天下道观的数量也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11]但是,任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佛道教人数和寺观数比例有待商榷。

历史上,佛教势力果真超过道教20倍以上吗?据《续高僧传》卷5和《法苑珠林》卷100,唐太宗时,全国有佛寺3716座、僧尼不满70000人,而到武宗时,《旧唐书》统计的检毁之数为:大寺4600、兰若(隐修场所)40000座,僧尼260500人。

而按照《新唐书》卷48百官志统计,全国道观1687座,道士776人、女官(女道士)988人、合计1764人;佛寺5358座(未计兰若),僧75524人、尼50576人、合计126100人。

如按武宗时统计,佛教寺院和僧尼人数确实在道教的20倍以上。

问题是,这样的统计发生在抑制佛教政策的背景下,统计难免有夸大佛教和缩小道教数量的嫌疑。

而按《新唐书》之统计,佛寺为道观数的3.2倍,僧尼为道士数的71.5倍。

《新唐书》对佛教的统计或许是客观的,而道教资料则有明显的疑问:其一,佛寺的平均人数为23.5人,而道观平均只有1人,这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在长安、洛阳和各大州均有若干大观,每观住有道士数十人,如按此统计则其他道观中有许多无人居住;其二,男性道士人数少于女官数量,也违反常规。

884年(中和四年),长安太清宫道士杜光庭奉敕检括全国道观数目,总数为1900余所(不含亲王公卿舍宅为观数),道士15000余人,这个统计当符合实际,则佛寺为道观的2.8倍,僧尼为道士的8.4倍。

西北地区的个案亦显示,在佛道二教都兴盛的唐代,两教寺观和人数比例远未达20:1。

按照《唐代长安辞典》[12]的统计,唐代长安城及郊区共有佛寺180处、道观45处(不全),二者比例为4。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公布的材料说,758年(干元元年)敦煌地区沙州所辖六军州上报朝廷的僧道人数为:僧327、尼169,合计496人;道士137人、女道士37人,合计174人;[13]僧尼为道士数的2.9倍。

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地区迅猛扩张,一度占据许多佛教场地,由此引发了元朝中后期关于《老子化胡经》的大辩论,道教在辩论中败北,朝廷支持佛教夺回领地,并焚毁道经。

经过历代兴废之后,佛道教各有发展。

据《明清西安辞典》[14]统计,陕西西安府(含今西安、咸阳、渭南、商洛4市)至清代保存的佛寺582座、道观(未计城隍庙)201座,二者比例为3:1。

据最新调查统计,近年陕西省有佛寺200处、僧尼1205人,道观309处、道士736人,佛寺数量少于道观,而僧尼人数为道士的1.6倍。

这些不完全的统计资料说明,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里,西北地区除藏传佛教区域外,佛教和道教在合作和竞争中各有发展,道教宫观和道士数量都不及佛教,二者的比例大约保持在3倍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