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出台

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出台

]j



1j


Ma n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L i J i n g t a n
( T a i y u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u r v e y i n g a n d Ma p p i n g , T a i y u a n 0 3 0 0 0 2 , C h i n a )
a n d de s c r i b e s t h e r e l a t i v e d e s i g n a n d a p p l i: o b j e c t 一 0 r i e n t e d ; f u n d a m e n t a l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a t i o n d a t a b a s e ; D L G; G I S d a t a
b a s e d DLG c a n’ t s a t i s f y t h e n e e d o f DLG a n d GI S d a t a a t t h e s a me t i me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 d a t a ma n a g e me n t me t h o d d i —
Abs t r a c t: Be c a us e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c e b e t we e n DL G a n d GI S d a t a, t he f un d a me n t a l g e o g r a p hi c i n f o r ma t i o n da t a ba s e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杭州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一座发展中大城市,城市轨道交
通的建设重要地推动了杭州的发展。

为了确保轨道交通的安全,加强
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应运而生,规定轨道交通在履行职责时应遵守的原则和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是指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有关法规
及其他一般规范后期交通安全监测要求、技术指标、管理及验收标准。

规范包括对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监测要求与措施、设施、设备、车辆
及安全防护的监测要求与措施,以及各种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及操作
程序。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规定,在轨道交通设施工
程完工和竣工验收之前,应进行有关设施及设备功能试验及质量安全
验收,确保设施及设备按规定的技术标准拼装安装。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还规定,应防止地下轨道
交通管道隧道施工及使用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等隐患,采取有效的防护
措施和监测措施,不断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性能,确保人员和车
辆安全通行。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还规定,为了确保安全运行,应定期对轨道交通设施安全,环境污染及灾害等因素进行监测,
确保设施及设备状态和质量良好。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出台对杭州的轨道交通
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轨道交通项目的安全取决于各方的严格把关,并要求参与此类项目的技术人员熟悉相关的规定,以便确保在设计、
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安全要求的满足。

只有立足于安全,确保设施及设备质量,才能最终实现杭州轨道交通建设的理想。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必须符合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准确、可靠、合理且高效,测量精度和安全性要求也要十分注意。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要求采用合理的地理位置坐标系统、准确的距离测量和高精度的高程测量,以及其他合理的技术手段。

2. 测量方法2.1 水平测量: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双面测距仪,采用单方向、双方向和平行式等方法,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测量精度,确保轨道设计图中所标明的地标测量精度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2.2 高程测量:首先根据国家标准《公路路面高程测量技术规程》进行单点高程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基准点,然后在基准点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坡度测量。

2.3 路面断面测量:采用街路断面尺量法或机动系统测量法,以确定轨道穿越斜交口以及路沿线等地段的断面尺寸,确保断面符合技术要求。

3.测量数据处理3.1 对于测量出的数据,除了准确,稳定,可靠外,还应采取合理的数据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测量数据,应当采用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数据共享交换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检测仪器测量出来的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使其便于软件系统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处理。

4. 测量质量检查4.1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测量质量检查,如果发现测量数据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进行纠正和校核,以确保最终的测量可靠。

4.2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过程中,应通过质量检查,以检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图中的测量是否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以及是否满足后期施工的要求。

5结论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质量,测量工作必须精准、准确、可靠,在测量过程中应精确掌握和统计各个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应科学、准确地进行测量,并及时和专业人员协商解决问题,以确保施工品质。

(整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整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地铁测量主要工作1 总则1.0.1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技术要求,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和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和旧线改造及运营期间的工程测量。

1.0.3在同一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平面和高程系统应与所在城市平面和高程系统一致;2工程建设前应在城市一、二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专用平面、高程施工控制网,其与现有城市控制网重合点的坐标及高程较差,应分别不大于50mm和20mm;3 施工前应对已建成的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建设中应对其进行检测。

1.0.4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除应满足本规范1.0.3条中的2、3款外,还应采用统一的坐标、高程系统,当城市间坐标、高程系统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换算。

1.0.5线路工程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导线(网)和附合高程路线的形式。

特殊情况下采用支导线、支水准路线时,必须制定检核措施。

1.0.6 在隧道贯通前,联系测量、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随工程进度应至少独立进行三次,满足限差后应以各次测量的平均值指导隧道贯通。

1.0.7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结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25mm。

1.0.8施工期间内和运营期一定时间内,应对线路结构和临近主要建筑、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并应制定应急变形监测方案。

1.0.9竣工测量应按工程竣工验收要求进行,其工作内容和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测量规范、工程验收规范以及工程资料管理相关要求。

1.0.10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定期对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检定。

作业时应避免作业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1.0.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1.1地面平面控制网应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划网中各条线路建设的先后次序,沿线路独立布设。

{技术规范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技术规范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本情况(1)任务来源2009年11月20日向住建部标准定额司提交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申请;◆2010年3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了建标[2010]43号文件—“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同意了主编单位的编制计划;纳入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计划,并鉴定了合同 协议。

期限是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基本情况(2)审查与报批2012年6月7日~8日,在北京召开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送审稿)专家审查会。

2012年9月完成报批稿,报批。

本规范为新编制规范,共有11章和4个附录,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监测项目及要求☐5. 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6. 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7.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8. 监测频率9. 监测控制值与警情报送☐10. 运营阶段监测☐11. 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附录A 监测项目代号及图例☐附录B 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附录C 现场巡查报表☐附录D 监测日报表☐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1)从内容来看本规范主要特点和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基坑、隧道工程施工影响程度,将影响范围划分为主要影响分区、次要影响分区和可能影响分区,并根据影响区来确定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应包括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

2)根据基坑、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将工程监测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3)针对明(盖)挖法、盾构法和矿ft法三大工法及周边环境分别确定了监测对象和项目、监测点布设要求以及监测频率,使轨道交通的监测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4)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类型的选择及监测点布设原则是依据监测等级划分的,而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类型的选择及监测点布设原则是按照影响分区确定的。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旨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活动,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益。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监测、运营监测和维修监测。

2. 监测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工程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确保工程安全稳定地运营。

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安全性•线路和车辆的运行状态•效率和质量的保障3. 监测内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施工监测施工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质量监测:包括土壤和地质条件、基础和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监测。

•施工进度监测:包括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监测,确保施工按计划进行。

•安全监测: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

3.2 运营监测运营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投入运营后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轨道和设备监测:包括轨道和设备的磨损程度、运行状态等。

•车辆运行监测:包括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性、乘客负荷等方面的监测。

•安全监测:包括运营过程中的事故和风险评估。

3.3 维修监测维修监测是在轨道交通工程运营过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修监测:包括设备的损坏情况、维修周期和维修质量。

•工程维护监测:包括工程的维护保养情况和维修人员的操作。

•安全监测:包括维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

4. 监测方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

根据不同的监测内容和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传感器监测:使用传感器和测量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如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等。

•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指标和结论。

•图像监测:使用摄像机等图像采集设备对工程进行实时图像监测。

规程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监测篇

规程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监测篇

规程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监测篇1、接近程度和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附录A)认识:(1)从空间位置关系、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施工工法对项目的接近程度进行了约定,分为四个等级:非常接近、接近、较接近、不接近;从空间位置关系、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施工工法对项目的影响分区进行了约定,分为三个等级:强烈影响区(A)、显著影响区(B)、一般影响区(C)。

南京现状:南京地铁保护条例或约定技术规程仅从平距(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外边线与项目结构外边线的平面距离)划分为控制保护区与特别保护区,未定量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工法的接近程度与影响分区。

(2)综合接近程度与影响分区确定影响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详见P4页表3.2.2。

南京现状:未定量明确周边项目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等级。

(3)根据影响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对监测项目进行了相关约定(应测、宜测、可测,其名词说明详见P20),详见P13页表7.2.1。

南京现状:①未结合周边项目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等级选择监测项目,仅结合工法选择监测项目。

②目前南京城市轨道交通各工法所选择的项目与规范见下表:备注:(1)规范明确了监测项目的选择,但未明确实施的主体;(2)南京对车站及附属结构进行了侧墙垂直度的观测,规范未规定进行观测;(3)南京未自我独立开展内部爆破振动速度、外部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及岩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2、安全控制指标值(附录B)南京地铁控制指标值与规范控制指标值对比见表2:指标值的三分之一;(2)规范未明确控制指标值为历史累积量还是单个项目累积量,南京控制值为单个项目累积量;(3)隧道结构外壁附加荷载≤20kpa指的是地表附加荷载,规范指的是外壁附加荷载。

3、规范7.1.1明确了“对影响等级为特级、一级、二级和特殊要求的外部作业,应对受其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安全控制指标值,对外部作业实行过程监控。

”规范:(1)规范明确了监测的对象是受其影响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2)规范明确了监测与监控两项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
技术规范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7. 1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6.1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6.3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3.1
注:1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3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0.7H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第3.3
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

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

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24.8m)范围内,即坑外49.6m。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仪器及建议监测频率表
备注: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监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应加密直至跟踪监测。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
断推进。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表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
4L或n
监测点沉降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表
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表
注:1 H—基坑设计深度(m),φ—岩土体内摩擦角(°);
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3 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取表中或H·tan(45°-φ/2)的较大值。

(2)工程监测等级和范围确定:考虑本项目基坑施工特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第条规定,工程监测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本项目基坑设计深度、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

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定为一级。

监测范围为基坑周边2H(坑深H=范围内,即坑外。

(图纸设计值与建议值)对比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一级监测控制值: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一级监测报警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