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视听语言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分析内容提要:姜文的处女作电影《阳光》在艺术和票房上都成绩卓越。
不同于其他导演,姜文的片子冲斥着这样的标签:乱世,男子汉,现实中的超现实。
在《阳光》除了叙事角度的新颖,在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点。
本篇文章将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此片。
【故事梗概】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愉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佑日沉溺于打架,闹事儿,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
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
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
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
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
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
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镜头: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
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的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
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案例

片中还有“文革”歌曲的穿插,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俯视的角度拍摄,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呈现在摄影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注:
选自苏牧新浪博客。
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荣誉》和《新世纪新电影》作者,在他的电影解读里都可以听见时代的脉搏,感受他对电影的热爱。
)主题阐释·初看影片,可以看出表层主题有两个:
一是友谊,二是爱情。
该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同时,友谊也存在“嫉妒和背叛”。
影片中的色彩多采用红色和蓝色,整部影片的色调都很鲜明,似乎是永远在阳光的沐浴下,充满活力和激情,马小军第一次真正被请到米兰的家,外面强烈的阳光射进来,在他们中间似乎形成了一堵墙,此时米兰将窗帘拉住,似乎是打破了这堵墙,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在马小军从唐山回来,朋友们都开始隔离他,在游泳中,用了一个慢镜头,小军爬上跳水台,那悲壮的一跳似乎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在水中,朋友们开始用手推、用脚蹬,影片用了一个慢摇的镜头,来表达当时的悲痛。
当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美丽的幻想。
他绝望地从高台跌入水中,在池中浮游,那一刻马小军再也没有美丽的念头了。
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忆苦、于北蓓这些昔日的伙伴,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尔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
影片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天空很亮。 那时候,莫名忧伤。 …… 那时候,夜里梦着白天, 清清楚楚。 可是,白天却行走在梦里。 ——《那时候》
• 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 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 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一、影片概述
• • • • • • • • • • 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编剧:姜文 导演:姜文 摄影:顾长卫 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耿乐(饰刘忆 苦)/陶虹(饰于北培) 获奖记录: 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 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第7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度十大佳片第一名。
• 17、老莫欢聚: 打架后,马小军与“小坏蛋“等在老莫欢聚。(场 景35) • 18、冲头发:马小军在米兰家,为米兰冲头发。(场景36—39) • 19、跳烟筒: 马小军跳烟筒。 (场景40—43) • 20、父亲遇米兰: 马小军父亲遇到米兰。 (场景44) • 21、看电影: 马小军、米兰等看电影。(场景45—50) • 22、唱歌、送米兰: 众少年月夜唱歌。马小军清晨送米兰。 (场 景51—53) • 23、回老家奔丧: 姥爷死了,马小军回老家奔丧。 (场景54—55) • 24 、 米 兰 与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米 兰 和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二 人 关 系 亲 密。 (场景56—60) • 25、游泳池对峙: 马小军、刘忆苦等为米兰与流氓“彪子”对峙。 (场景61) • 26、老莫过生日: 马小军、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两次)。 (场 景62—66) • 27、雨中示爱:马小军雨中向米兰表达爱情。 (场景67—69) • 28、强暴米兰:马小军绝望中强暴米兰 。(场景70—74“情节点 Ⅱ”。)
《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分析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阳光灿烂的⽇⼦》是著名中国导演姜⽂的处⼥作。
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时,北京部队⼤院⾥⼀群正处青春期的孩⼦们的故事。
由于当时忙着“闹⾰命”的⼤⼈们没有闲⼯夫理会⼩孩⼦们,⼜加上学校停课⽆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们在耀眼刺⽬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①等⽅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
这是⼀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两个⼩时长的影⽚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
导演姜⽂说他“在拍摄过程中⽤⼀切⽅法、⼿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
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
”本⽂就通过对影⽚《阳光灿烂的⽇⼦》独具⼀格的拍摄⼿法、画⾯⾊彩以及旁⽩系统的运⽤的分析,来还原姜⽂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独特的机⾓⾊ 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死拍也不⾏,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
因此,姜⽂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个⾓⾊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量运⽤。
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中的⾓⾊进⾏⼤幅度地移位,上⾄屋顶,下⾄床底,每个⾓落⽆所不在。
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中⾓⾊中的⼀员,被⼀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配着,或⾛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车在北京的⽼胡同⾥左冲右突,“像⼀只热铁⽪屋顶上的猫”。
姜⽂这种极具视觉感、⽅位感和运动感的摄影机⾓⾊运⽤,把观众带⼊到了⼀个⾝临其境的臆想空间⾥。
(⼀)低⾓度的三线合⼀视点 好莱坞经典“透明叙述”②的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它能“使电影故事显得真实,不可预料其发展,故事事件似乎是⾃然涌现的,这样也就掩盖了故事叙事组织的任意性和叙事者的⼲预作⽤”。
⽽在此基础上,倘若导演再⽤上⼀些特殊视觉的“透明叙述”⼿法,影⽚所表达出来的意味会更加真实和浓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视听语言】

欢迎阅读《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BY 浔不见觅在观看影片之前,我还没有思考好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课堂上曾经看过一小段片段,觉得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挺有意思的,从电影一开始夸张地仰拍毛主席像就可以出来。
而色彩是视听语言兵,来送低瓦数泛热闹的氛围,59分左右,约的群架没有打起来,双方握手言和到餐厅喝酒,以红色黄色为背景色,衬托热烈的氛围。
有一场戏是米兰在洗头,阳光充足的房间,连水都让人觉得舒服,借暖色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
还有一幕让我影响深刻的画面是在1:41:00左右,昏黄的灯光下摆满了燃烧的蜡烛,更添了黄色的氛围,几个男生滑稽地跳着四小天鹅的舞曲,而不同的是,米兰和刘忆苦跳起了正经的双人舞,在热情中也包含了男主角的嫉妒。
除了暖色基调外,还有几幕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在1:29:00左右,男主出门寻找同伴看电影,画面以蓝色偏黑的冷调为主,表现出男主心底的孤独。
1:56:00左右,雨夜,同样是蓝色冷调,男主摔车,疯狂地呼喊女主,一道道惊雷照亮他黝黑的面孔,表现了一种情感的转折与爆发。
导演除了利用冷暖的色彩基调之外,还偶尔利用了一些重点色,比如,红色。
这里要说的不是那个时代特色的红色,而是剧情里的道具色红色——米兰的红色的泳衣、马小军的红裤衩。
在马小,米除了不存的时候,除了色调、重点色,还有几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
在27:00左右,于北蓓亲吻男主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男主两颊留下了夸张的红色唇印,男主用手擦去反而擦成了晕染,这时候画面硬切转到男主脸上抹了粉,并打着更加夸张的腮红,整个画面十分滑稽。
还有在46:00左右,一群人打完群架到澡堂洗澡,几位主角肤色反差都很严重,全身都是黑的,就屁股那里有一块倒三角的白,惹人发笑的同时我也在想,当时的男孩子都是实打实的皮猴,不同于现在大多闷在家里的孩子。
更为夸张的一幕人体色彩的对比实在1:22:00的时候,马小军整个脸比炭黑,牙齿还是亮白的,有趣的很,他可能是为了几包烟,也可能是为了在米兰面前展示自己,又或者是发泄米兰对自己的冷淡,做出爬上高烟囱的疯狂举动。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
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
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
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
《阳光灿烂的日子》分析

• 红色代表了革命,象征强烈的革命情 怀和理想主义;也带又诱惑和激情, 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 绿色代表了生命和青春,代表着青春 期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萌芽
五· 运动镜头(摇镜头+跟镜头) 1 保证画面运动的流畅感,开拓画面空间,渲 染气氛; 例:胡同斗殴
2 制造悬念,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意外之感; 例:马小军拿望远镜360度旋转式勘察房间,意 外地看到“画中人”; 3 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 马小军雨中示爱,真情表露,释放苦闷, 深蓝色的色调便表明了他压抑、苦闷的 心境。
• 通过彩色时空和黑白时空的对比,表达 对青春美好的追忆和依恋,而现实沉寂、 毫无生机的痛苦和感伤。
3 象征意义
• 少年时期老照片质感的暖黄色象征着他们灿 烂而温暖的少年记忆,代表着少年时光的温 暖美好,天真浪漫。 • 成人时期的黑白时空沉寂,苍白,表明现实 生活“我们”的生活状态,无奈,毫无生机,脱 离叙事,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
主题分析
1、成长记忆 1)文革时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 ,放任,肆意。 不是苦难,伤痛,而是浪漫,火热。 2)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 2、成人视角:“文革”题材的另类表达 文革时期,马小军那一代人处于青春期,中国 也处在青春期。
片例:《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人物塑造
1.马小军——青涩与迷乱的少年形象 1)暗恋米兰 • 爱表现自己 • 孩子气 • 羞涩,紧张 2)戏弄老师:不尊师重道,叛逆,贪玩,放荡不羁 3)对待父母:胆小,隐忍,懂事 ps:旁白贯穿:理性与真实的碰撞,通过成人口吻的头发丝昭示着“画中 人”的美丽,配合《乡村骑士》传达 马小军内心的浪漫和诗意; • (轮廓光)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米兰的脖子,头发包括开水壶流出 的水柱,在逆光的造型下闪烁着, 跳动着,这无疑是女孩最好的讴歌 和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
BY浔不见觅
在观看影片之前,我还没有思考好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课堂上曾经看过一小段片段,觉得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挺有意思的,从电影一开始夸张地仰拍毛主席像就可以出来。
而色彩是视听语言中的重要的表意元素,因为兼学Photoshop,所以对色彩的基本特性——色相、纯度、明度都还算有一定了解。
但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从色彩的角度分析画面。
《阳光灿烂的日子》,似乎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影片迸发的色彩。
影片开头,大片的军绿服装、彩色带子以及红色大鼓强烈地展现出那个时代鲜明的特色,在2:40,马小军的父亲要远离家乡当兵,大片大片枯黄的草表现出一种离别的肃杀与萧瑟,以及那一架架军绿色的飞机点明去意。
来送别的人大多穿着主色为白、灰、深蓝的衣服,十分朴素。
7:07几个主角骑车游荡,背景是湛蓝的天和土瓦墙,营造出一种自由与青春的气息。
整部电影表述的事那个特定时代的人的青春,色彩基调是暖色调,大多是由太阳光、低瓦数泛黄的白炽灯营造出来的。
在12:10,昏黄的暖色灯光下,男主逃课回家撬锁,饱满的汗珠在黄色灯光下尤其明显,给人以一种闷热的感觉。
而在41分左右,同样昏黄偏黑的路灯下,男主一砖头打破别人的头,流出暗红的血,这时候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恐慌与害怕、暴力等等。
在暖色调下也有热闹的氛围,59分左右,约的群架没有打起来,双方握手言和到餐厅喝酒,以红色黄色为背景色,衬托热烈的氛围。
有一场戏是米兰在洗头,阳光充足的房间,连水都让人觉得舒服,借暖色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
还有一幕让我影响深刻的画面是在1:41:00左右,昏黄的灯光下摆满了燃烧的蜡烛,更添了黄色的氛围,几个男生滑稽地跳着四小天鹅的舞曲,而不同的是,米兰和刘忆苦跳起了正经的双人舞,在热情中也包含了男主角的嫉妒。
除了暖色基调外,还有几幕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在1:29:00左右,男主出
门寻找同伴看电影,画面以蓝色偏黑的冷调为主,表现出男主心底的孤独。
1:56:00左右,雨夜,同样是蓝色冷调,男主摔车,疯狂地呼喊女主,一道道惊雷照亮他黝黑的面孔,表现了一种情感的转折与爆发。
导演除了利用冷暖的色彩基调之外,还偶尔利用了一些重点色,比如,红色。
这里要说的不是那个时代特色的红色,而是剧情里的道具色红色——米兰的红色的泳衣、马小军的红裤衩。
在马小军撬锁撬进米兰家的时候,发现了墙上那张米兰穿着红色泳衣的明亮的笑脸照,这张照片撞进了他的心里,这里的红色代表着一种激情以及青春期男孩的性的诱惑。
让人疑惑的是,在1:07:00,米兰并没有拍这张照片,实际的照片是黑白的穿着保守的白衬衫的米兰,这里用对比表现出米兰实际与男主幻想里的人不同,就好像在1:50:00左右,马小军幻想中的米兰穿的是土黄色的衬衫参加生日会,实际的米兰穿的是洋气的红色长裙,这一切都让我疑惑,米兰到底是什么样的。
除了不存在的照片里的红泳衣,在1:43:00左右,主角一帮人真的相约去游泳,米兰就穿着红色的泳衣,红色暴露的泳衣下包裹着米兰的丰乳肥臀,更加表现男主的性冲动。
尤其是在游泳馆白色瓷砖墙面的对比下,红色尤为热烈和激情,令人向往。
而马小军的红裤衩也有点“来历不明”,马小军幻想中米兰送给他一条红库裤衩做生日礼物,后来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幻想,但是在2:03:00的时候,男主又穿着红裤衩出现了,这一切都令人匪夷所思,在我看来,这里包裹着男主性感肉体的红裤衩以及男主跳下水台的行为,是对过去的告别,斩断所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幻想的。
这两件服装出现的次数不多,占的比重不大,却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除了色调、重点色,还有几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
在27:00左右,于北蓓亲吻男主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男主两颊留下了夸张的红色唇印,男主用手擦去反而擦成了晕染,这时候画面硬切转到男主脸上抹了粉,并打着更加夸张的腮红,整个画面十分滑稽。
还有在46:00左右,一群人打完群架到澡堂洗澡,几位主角肤色反差都很严重,全身都是黑的,就屁股那里有一块倒三角的白,惹人发笑的同时我也在想,当时的男孩子都是实打实的皮猴,不同于现在大多闷在家里的孩子。
更为夸张的一幕人体色彩的对比实在1:22:00的时候,马小军整个脸比炭黑,牙齿还是亮白的,有趣的很,他可能是为了几包烟,也可能是为了在米兰面前展示自己,又或者是发泄米兰对自己的冷淡,做出爬上高烟囱的疯狂举
动。
这是一段阳光明媚的日子,几乎没有风雨(除了摔车一场雨戏),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政治高压和秩序缺失的双重笼罩下,大人眼中的世界是灰暗的,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在讲述马小军姥爷自杀,以及父母不易的结合的时候,在火车车厢里是暗黄偏黑的环境氛围色调,不过着墨不多。
但实际上,对于马小军这群懵懂的少年来说,社会的失序与他们似乎相去甚远,给他们带来的是思想和个性的解放,所以他们的世界是明亮的而暖色的。
没有家长的管束,师长,甚至位高权重的老将军都是笑话的年代,确实有趣。
在2:06:00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主角们都长大了,各自有了各自的人生,明明是完完全全发展下的新中国了,但是彩色的电影却突然用黑白来显示了。
这似乎就象征着,主角们的青春无论快乐与否,是彩色的,小忧小虑是有,但是还没有被物质化的世界同化,是明媚的,纯粹的。
而长大后的他们再相聚,坐着豪车喝着名酒,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单纯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