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教案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花木兰》(教案)

-文言文理解: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逐句解析、古今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人物形象深度分析:对于花木兰的形象分析,学生可能只能理解表面含义,难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花木兰的品质,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这些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木兰》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花木兰的形象特点以及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花木兰品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智慧解决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花木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升古诗文阅读理解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花木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学生们对《花木兰》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花木兰勇敢、孝顺的品质充满敬意。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结合古今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花木兰形象时,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深入体会花木兰的勇敢与智慧。
幼儿园花木兰语言故事教案

幼儿园花木兰语言故事教案
故事名称
花木兰
故事主题
勇气与奋斗
故事内容
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上战场,经历了恐惧、挑战,最终勇敢地打败了敌人,成为了一名英雄。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勇气和奋斗的意义
2.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
3.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勇气和奋斗的意义
2.语言表达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如何在幼儿中培养勇气和奋斗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故事《花木兰》
2.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手偶、玩具等教具
3.黑板、彩色粉笔、讲台、话筒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编写故事大纲、准备教具、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互动环节。
教学环节
1.导入(5分钟):手持花木兰玩具,给幼儿介绍花木兰的形象和故事
大致内容。
2.讲述故事(15分钟):自然朴实的语言,讲述花木兰的故事,让幼
儿进入情境。
3.互动问答(10分钟):提问幼儿关于花木兰故事的问题,鼓励幼儿
发表自己的想法。
4.主题讨论(15分钟):引导幼儿围绕“勇气和奋斗”的主题展开讨论,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
中运用“勇气和奋斗”的精神。
教学评价
1.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评价教学效果。
2.收集幼儿的作品,了解幼儿对故事主题的理解程度。
3.上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
参考。
幼儿园大班读绘《花木兰》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案

《花木兰》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培养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和崇敬之情。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3.让幼儿体验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庭的忠诚,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讲故事《花木兰》2.分角色朗读《花木兰》3.欣赏《花木兰》相关的图片4.绘制《花木兰》相关的画作5.制作《花木兰》相关的手工三、教学准备1.故事《花木兰》2.相关艺术作品和图片3.彩色纸、彩铅4.手工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四、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花木兰》的故事情节,向幼儿介绍主人公花木兰的形象和故事背景。
2.分角色朗读《花木兰》,让幼儿在角色中体会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3.利用图片资料欣赏《花木兰》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和理由,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4.进行《花木兰》相关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5.制作《花木兰》相关的手工,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评价幼儿对《花木兰》的情感认知和体验。
2.对幼儿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激励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收集幼儿对《花木兰》的表达、评价和幼儿展示的作品,做好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和补充。
六、教学反思1.《花木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学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既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也要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要注意引导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想象力,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故事《花木兰》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扩展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花木兰》教案设计完美版

《花木兰》教案设计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弘扬传统美德;(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分析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2. 课堂活动:(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表演;(2)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3)写作: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编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花木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表演;(2)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探究;(2)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口语表达能力;3. 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的观点阐述和思维创新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花木兰》的故事文本;2. 图片资料:与《花木兰》相关的人物图片和场景图片;3. 视频资料:与《花木兰》相关的电影或动画片段。
2023最新-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优秀5篇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女英雄数不胜数。
古有第一女皇武则天;今有英王撒切尔夫人和梅琳达。
还有一位,她就是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屡立战功,衣锦还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花木兰故事教学教案设计

花木兰故事作为一部经典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它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主人公花木兰以其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坚定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勇敢无畏的精神。
它不仅可以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优秀教材,更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语言表达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此,本文将对花木兰故事进行教学教案设计,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这个经典故事传达给学生。
一、教育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花木兰故事的传说及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于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崇敬之情。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4.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花木兰故事并针对故事进行思考。
二、教学内容1、故事梗概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父亲殁于外,她没有兄弟,于是她化身为男儿,从军保家卫国。
花木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女英雄,以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的爱国精神,赢得后世的崇敬之情。
其事迹被流传在民间,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传颂。
此外,花木兰故事具有明显的女子解放色彩,成为古代女性道德勇敢和思想独立的代表形象之一。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解结合讨论”的方式,先讲解故事梗概,再由学生发言谈论自己的看法,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三、教学流程1.给学生讲解花木兰故事的大致内容,探讨故事中所蕴含的祖国和家庭的爱,以及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2.请学生谈一谈花木兰这个传说中的女英雄,如何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子勇敢于自强的传统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就花木兰故事中的点点细节展开,以此推断她的性格、意志力和道德素质。
3.让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个人对花木兰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老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学生答案引导和确保交流的质量。
《花木兰》教案设计完美版

《花木兰》教案设计完美版第一章:电影《花木兰》的背景与概述1.1 电影《花木兰》的起源1.2 中国古代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1.3 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1.4 电影的改编与创作第二章:电影《花木兰》的剧情解析2.1 电影的开篇与花木兰的家庭环境2.2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和动机2.3 军旅生活中的挑战与成长2.4 花木兰的真实身份被揭露的情节2.5 电影的结局与主题呈现第三章:电影《花木兰》的角色分析3.1 花木兰:勇敢、坚毅、孝顺的女性形象3.2 父亲:深沉的爱与牺牲3.3 母亲与妹妹:家庭的支持与担忧3.4 战友与敌人:角色之间的冲突与对比3.5 皇帝:权力与责任的代表第四章:电影《花木兰》的艺术表现与特效4.1 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4.2 电影的视觉风格与色彩运用4.3 动作场面与特效技术的结合4.4 音乐与声音设计对情感的烘托第五章:电影《花木兰》的主题与寓意5.1 女性力量与自主精神的展现5.2 家庭与责任的重要性5.3 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变迁5.4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冲突5.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第六章:电影《花木兰》的女性主义解读6.1 女性主义理论与电影《花木兰》6.2 花木兰作为女性英雄的塑造6.3 电影中对性别角色的挑战与颠覆6.4 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变迁6.5 女性力量在当代社会的意义第七章:电影《花木兰》与文化传播7.1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7.2 《花木兰》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7.3 电影中的跨文化元素与交流7.4 电影对全球观众的影响与反馈7.5 《花木兰》故事在当代文化中的新演绎第八章:电影《花木兰》的教育意义8.1 电影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8.2 电影对个人品质的培养与影响8.3 电影中的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培养8.4 电影对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的传达8.5 电影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实践第九章: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思维分析9.1 电影中的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9.2 电影对古代历史的再现与重塑9.3 电影中的政治与军事议题探讨9.4 电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9.5 批判性思维在电影评价中的应用第十章:电影《花木兰》的创意拓展与实践10.1 电影改编与原创故事的对比10.2 电影中的视觉创意与技术革新10.3 电影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0.4 电影元素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延伸10.5 学生创意拓展活动与实践建议第十一章:电影《花木兰》中的传统与现代元素11.1 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11.2 现代电影技术在影片中的应用11.3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冲突11.4 电影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义11.5 传统与现代元素对电影主题的影响第十二章:电影《花木兰》中的英雄主义与人性探讨12.1 花木兰作为英雄的形象塑造12.2 英雄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12.3 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12.4 电影中的牺牲与奉献精神12.5 英雄主义与人性的深入探讨第十三章:电影《花木兰》的视觉与音效艺术13.1 电影的视觉风格与画面构图13.2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意义13.3 动作设计与特效技术的融合13.4 音乐与声音设计对情感的渲染13.5 视觉与音效艺术对电影整体效果的贡献第十四章:电影《花木兰》的接受与评价14.1 观众对电影的接受程度与反馈14.2 影评人与媒体对电影的评价14.3 电影在奖项与荣誉方面的收获14.4 电影在影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4.5 电影对后续作品与改编的启示第十五章:课堂实践与学生互动活动15.1 课堂讨论与学生观点分享15.2 电影片段赏析与解读15.3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活动15.4 学生自制短片与创意展示15.5 综合评价与教学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花木兰》电影教案设计的全面内容,包括电影背景、剧情解析、角色分析、艺术表现、主题寓意、女性主义解读、文化传播、教育意义、批判性思维、创意拓展等多个方面。
花木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花木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花木兰》这首经典歌曲的故事背景。
2.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唱歌时的基本技能,如节奏、音高、调性等。
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花木兰》这首歌曲的故事背景,表达思想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要求学生在不看歌词的情况下,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习《花木兰》的故事背景
1.讲述《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向学生介绍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播放相关配乐,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
活动二: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1.向学生介绍歌曲的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跟着曲调唱歌,体会歌曲中的情感。
2.分段学唱歌曲,每一段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花木兰》
1.播放音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
2.请学生在不看歌词的情况下听歌,尝试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
思考题
1.你们对《花木兰》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2.你们在听歌的过程中,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
3.你们是如何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5、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b战事紧迫。
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用自己的话归纳)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