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常用的巧算和速算方法
四年级奥数巧算

四年级奥数巧算一、加法巧算。
1. 凑整法。
- 原理:把两个或多个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和为整十、整百、整千等,这样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 例如:计算23 + 49 + 77。
- 我们可以先把23和77凑整,因为23+77 = 100。
- 然后再加上49,即100+49 = 149。
2. 带符号搬家。
- 原理:在没有括号的加法运算中,数和它前面的符号是一个整体,可以改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 例如:计算34+78 - 34。
- 我们可以把-34搬到前面和34先计算,即34 - 34+78。
- 34 - 34 = 0,0+78 = 78。
二、减法巧算。
1. 凑整法。
- 原理:与加法凑整类似,把被减数或减数凑成整十、整百等方便计算的数。
- 例如:计算182 - 98。
- 把98看作100 - 2。
- 则原式变为182-(100 - 2)=182 - 100+2。
- 182 - 100 = 82,82+2 = 84。
2. 减法的性质。
- 原理:a - b - c=a-(b + c),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 例如:计算256 - 47 - 53。
- 根据减法的性质,原式可变为256-(47 + 53)。
- 47+53 = 100,256 - 100 = 156。
三、乘法巧算。
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原理。
- 乘法交换律:a×b = b×a,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乘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 例如:计算25×3×4。
- 根据乘法交换律,把3和4交换位置,得到25×4×3。
- 25×4 = 100,100×3 = 300。
2. 乘法分配律。
小学奥数必备技巧快速计算术

小学奥数必备技巧快速计算术我们都知道,奥数在小学生中流行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而其中最基本的技巧是快速计算术。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小学奥数必备的快速计算技巧。
一、心算技巧1. 乘以11的技巧当我们计算一个两位数乘以11时,只需要将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然后将得到的和放在两个原来的数字中间即可。
例如,42乘以11等于442。
2. 平方技巧计算一个数字的平方时,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如果这个数字是以5结尾,那么平方结果的个位数为25,十位数为这个数字的个数加1。
例如,35的平方等于1225。
3. 百分之几的技巧当我们计算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可以将这个数除以100,然后再乘以需要计算的百分比。
例如,75的百分之20等于75/100*20=15。
二、口算技巧1. 快速加法当我们做加法运算时,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
首先,我们可以先计算出十位数的和,然后再计算个位数的和。
例如,57加上38,我们可以先计算出50加上30等于80,然后再计算7加上8等于15,最后将80和15相加得到95。
2. 快速减法减法的口算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计算一个较大数减去一个较小数时,可以通过借位来计算。
例如,86减去49,我们可以先从9借1,变成76减去40等于36,然后再将1和9相减等于8,最后将36和8相加得到44。
三、记忆技巧1. 九九乘法口诀九九乘法口诀是小学生必备的记忆技巧之一。
通过背诵九九乘法口诀,我们可以更快地计算乘法。
例如,7乘以8等于56。
2. 十进制的换算小数与百分数的换算也是小学奥数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记忆一些常见的小数与百分数的换算关系来更快地计算。
例如,0.5等于50%。
以上介绍的技巧只是小学奥数中一部分必备的快速计算术技巧,通过学习和练习这些技巧,小学生们可以在计算时更加高效和准确。
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更好地掌握数学。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速算与巧算.doc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速算与巧算.doc四年级奥数知识点:速算与巧算(一 )例1 计算 9+99+999+9999+99999解:在涉及所有数字都是 9 的计算中,常使用凑整法 . 例如将 999 化成 100 0—1 去计算 . 这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9+99+999+9999+99999=(10-1)+(100-1)+(1000-1)+(10000-1)+(100000-1)=10+100+1000+10000+100000-5=111110-5=111105.例2 计算 199999+19999+1999+199+19解:此题各数字中,除最高位是1 外,其余都是9,仍使用凑整法 . 不过这里是加 1 凑整.( 如 199+1=200)199999+19999+1999+199+19=(19999+1)+(19999+1)+(1999+1)+(199+1)+(19+1)-5=200000+20000+2000+200+20-5=222220-5=22225.例3 算 (1+3+5+?+1989) - (2+4+6+?+1988)解法 2:先把两个括号内的数分相加,再相减 . 第一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果是:从1 到 1989 共有 995 个奇数,凑成 497 个 1990,剩下 995,第二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果是:从2 到 1988 共有 994 个偶数,凑成 497 个 1990.1990×497+995—1990×497=995.例 4 算 389+387+383+385+384+386+388解法1:认真观察每个加数,发现它们都和整数390 接近,所以选 390 为基准数 .389+387+383+385+384+386+388=390×7—1—3—7—5—6—4—=2730—28=2702.解法 2:也可以选 380 为基准数,则有389+387+383+385+384+386+388=380×7+9+7+3+5+4+6+8=2660+42=2702.例5 计算 (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解:认真观察可知此题关键是求括号中6 个相接近的数之和,故可选4940 为基准数 .(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4940×6+2+3—2—1+1+3)÷6=(4940×6+6) ÷6( 这里没有把4940×6先算出来,而是运=4940×6÷6+6÷6运用了除法中的巧算方法)=4940+1=4941.例6 计算54+99×99+45解:此题表面上看没有巧妙的算法,但如果把45 和 54 先结合可得 99,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54+99×99+45=(54+45)+99 ×99=99+99×99=99×(1+99)=99×100=9900.例7 计算9999×2222+3333×3334解:此题如果直接乘,数字较大,容易出错 . 如果将9999 变为3333×3,规律就出现了 .9999×2222+3333×3334=3333×3×2222+3333×3334=3333×6666+3333×3334 =3333×(6666+3334)=3333×10000=33330000.例8 1999+999×999解法 1:1999+999×999 =1000+999+999×999=1000+999×(1+999)=1000+999×1000=1000×(999+1)=1000×1000=1000000.解法 2:1999+999×999 =1999+999×(1000 -1)=1999+999000-999=(1999-999)+999000=1000+999000=1000000.有多少个零 .总之,要想在计算中达到准确、简便、迅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多练习,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四年级奥数知识点:速算与巧算(二 )例1 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A=987654321×123456789,B=987654322×123456788.分析经审题可知 A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 B 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小1,但A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大1. 所以不经计算,凭直接观察不容易知道 A 和 B 哪个大 . 但是无论是对 A或是对 B,直接把两个因数相乘求积又太繁,所以我们开动脑筋,将A和B 先进行恒等变形,再作判断 .解:A=987654321×123456789=987654321×(123456788+1)=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B=987654322×123456788=(987654321+1)×123456788=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因为 987654321>123456788,所以 A>B.例 2 不用笔算,请你指出下面哪道题得数最大,并说明理由.241×249 242×248 243×247244×246245×245.解: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各式恒等变形之后,再判断.241×249=(240+1) ×(250 —1)=240×250+1×9;242×248=(240+2) ×(250 —2)=240×250+2×8;243×247=(240+ 3) ×(250 —3)= 240 ×250+3×7;244×246=(240+4) ×(250 —4)=240×250+4×6;245×245=(240+5) ×(250 —5)=240×250+5×5.恒等变形以后的各式有相同的部分240 × 250 ,又有不同的部分1×9,2×8,3×7,4 ×6,5×5,由此很容易看出245×245 的积最大 .一般说来,将一个整数拆成两部分 ( 或两个整数 ) ,两部分的差值越小时,这两部分的乘积越大 .如: 10=1+9=2+8=3+7=4+6=5+5则5×5=25 积最大 .例3 求 1966 、 1976 、 1986 、 1996 、 2006 五个数的总和 .解:五个数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0,可看出1986 是这五个数的平均值,故其总和为:1986×5=9930.例 4 2 、4、6、8、10、12?是偶数,如果五个偶数的和是320,求它中最小的一个 .解:五个偶数的中一个数320÷5=64,因相偶数相差2,故五个偶数依次是60、62、64、66、68,其中最小的是 60.以上两,可以概括巧用中数的算方法. 三个自然数,中一个数首末两数的平均; 五个自然数,中的数也有似的性——它是五个自然数的平均 . 如果用字母表示更明,五个数可以作:x-2 、x—1、x、x+1、x+2. 如此推,于奇数个自然数,最中的数是所有些自然数的平均 .如:于 2n+1 个自然数可以表示:x—n,x—n+1,x-n+2 ,?,x —1, x , x+1 ,? x+n— 1,x+n,其中 x 是 2n+1 个自然数的平均 .巧用中数的算方法,可一步推广,看下面例 .例 5 将 1~1001 各数按下面格式排列:一个正方形框出九个数,要使九个数之和等于:①1986,② 2529,③ 1989,能否到 ?如果不到,明理由.解:仔细观察,方框中的九个数里,最中间的一个是这九个数的平均值,即中数 . 又因横行相邻两数相差 1,是 3 个连续自然数,竖列 3 个数中,上下两数相差 7. 框中的九个数之和应是 9 的倍数 .①1986 不是 9 的倍数,故不行 ;②2529÷9=281,是9 的倍数,但是281÷7=40×7+1,这说明281 在题中数表的最左一列,显然它不能做中数,也不行 ;③1989÷9=221,是9 的倍数,且221÷7=31×7+4,这就是说221 在数表中第四列,它可做中数 . 这样可求出所框九数之和为 1989 是办得到的,且最大的数是229,最小的数是 213.这个例题是所谓的“月历卡”上的数字问题的推广. 同学们,小小的月历卡上还有那么多有趣的问题呢! 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积累巧算经验.四年级奥数习题:速算与巧算(一 )1.算 899998+89998+8998+898+882.算 799999+79999+7999+799+793.算(1988+1986+1984+?+6+4+2)-(1+3+5+ ?+1983+1985+1987)4.算 1—2+3—4+5—6+?+1991— 1992+19935. 1 点敲 1 下,2 点敲 2 下,3 点敲 3 下,依次推 . 从 1 点到 1 2 点 12 个小内共敲了多少下 ?6.求出从 1~25 的全体自然数之和 .7.算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8+107— 106—105+104+103—102—1018.算 92+94+89+93+95+88+94+96+879.算(125 ×99+125)× 1610.算3×999+3+99×8+8+2×9+2+911.算999999×7805312. 两个 10 位数 1111111111和 9999999999 的乘中,有几个数字是奇数?解答1.利用凑整法解 . 899998+89998+8998+898+88=(899998+2)+(89998+2)+(8998+2)+(898+2)(88+2)-10=900000+90000+9000+900+90-10=999980.2.利用凑整法解 .799999+79999+7999+799+79=800000+80000+8000+800+80-5=888875.3.(1988+1986+1984+?+6+4+2)-(1+3+5+?+1983+1985+1987) =1988+1986+1984+?+6+4+2-1-3- 5?-1983-1985-1987=(1988-1987)+(1986- 1985)+?+(6 -5)+(4-3)+(2-1)=994.4.1-2+3 —4+5- 6+?+1991-1992+1993=1+(3-2)+(5- 4)+?+(1991 -1990)+(1 993-1992)=1+1×996 =997.5.1+2+3+4+5+6+7+8+9+10+11+12=13×6=78(下 ).6.1+2+3+?+24+25=(1+25)+(2+24)+(3+23)+ ?+(11+15)+(12+14)+13 =26×12+13=325.7.解法1: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8+107—106—10 5+104+103—102—101=(1000+999—998—997)+(996+995 —994- 993)+?+(108+ 107—106—105)+(104+103 —102—101)解法 2 :原式 =(1000—998)+(999 —997)+(104 —102)+(103—101)=2 × 450=900.解法3 :原式=1000+(999—998—997+996)+(995 —994 -993+992)+?+(107— 106—105+104)+(103—102—101+100)-100 =1000—100 =900.9.(125 ×99+125)×16=125×(99+1) ×16= 125 ×100×8×2=125×8×100×2=200000.10.3 ×999+3+99×8+8+2×9+2+9= 3 ×(999+1)+8 ×(99+1)+2 ×(9+1)+9=3×1000+8×100+2×10+9=3829.11.999999×78053=(1000000—1) ×78053=78053000000—78053=78052921947.12.1111111111×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这个积有 10 个数字是奇数 .四年级奥数习题:速算与巧算(二 )1.右图的 30 个方格中,最上面的一横行和最左面的一竖列的数已经填好,其余每个格子中的数等于同一横行最左边的数与同一竖列最上面的数之和 ( 如方格中a=14+17=31). 右图填满后,这 30 个数的总和是多少 ?2.有两个算式:①98765×98769,②98766× 98768,请先不要计算出结果,用最简单的方法很快比较出哪个得数大,大多少?3.比较568×764 和567×765 哪个积大 ?4.在下面四个算式中,最大的得数是多少 ?① 1992 ×1999+1999 ② 1993 ×1998+1998③ 1994 ×1997+1997 ④ 1995 ×1996+19965.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85,求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数 .6.45 是从小到大五个整数之和,这些整数相邻两数之差是3,请你写出这五个数 .7. 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数如下表那样排列 . 在这个数表里,把长的方面 3 个数,宽的方面 2 个数,一共 6 个数用长方形框围起来,这6 个数的和为 81,在数表的别的地方,如上面一样地框起来的6 个数的和为429,问此时长方形框子里最大的数是多少 ?习题解答1. 先按图意将方格填好,再仔细观察,找出格中数字的规律进行巧算.解法 1:先算每一横行中的偶数之和:(12+14+16+18)×6=360.再算每一竖列中的奇数之和:(11+13+15+17+19)× 5=37 5最后算 30 个数的总和 =10+360+375=745.解法 2:把每格的数算出填好 .先算出 10+11+12+13+14+15+16+17+18+19=145,再算其余格中的数 . 经观察可以列出下式:(23+37)+(25+35) × 2+(27+33) ×3+(29+31) × 4=60 ×(1+ 2+ 3+4)=600最后算总和:总和 =145+600=745.2.①98765 ×98769= 98765 ×(98768+ 1)= 98765 × 98768+98765.② 98766 × 98768=(98765+1) × 98768 =98765 × 98768+ 98768.所以②比①大 3.3. 同上题解法相同:568×764>567×765.4.根据“若保持和不变,则两个数的差越小,积越大”,则1996×1996=3 984016 是最大的得数 .5.85 ÷5=17 为中数,则五个数是: 13、15、17、19、21 最大的是 21,最小的数是 13.6.45 ÷5=9 为中数,则这五个数是:3,6,9,12,15.7.观察已框出的六个数, 10 是上面一行的中间数, 17 是下面一行的中间数,10+17=27是上、下两行中间数之和. 这个中间数之和可以用81÷3=27 求得 .利用框中六个数的这种特点,求方框中的最大数.429÷3=143(143+7) ÷2=75 75+1=76最大数是 76.。
奥数知识点速算和巧算

奥数知识点速算和巧算奥数是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一项国际性的数学竞赛。
在竞赛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求解,并且通常要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
因此,在奥数竞赛中,速算和巧算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下面是一些奥数中常用的速算和巧算的知识点。
一、速算速算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快捷的方法得到近似值或精确值。
速算在奥数竞赛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计算出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速算技巧:1.快速乘法:快速乘法是一种用于快速计算两个数乘积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竖式乘法,即将两个数分别按位相乘,然后将结果相加。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快速乘法方法,比如俄式乘法、中国乘法等。
2.快速除法:快速除法是一种用于快速计算两个数商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长除法,即将除数和被除数进行竖式计算。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快速除法方法,比如不动小数点法、移位法等。
3.快速开方:快速开方是一种用于快速计算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牛顿迭代法,即通过迭代求解来逼近平方根的值。
4.快速三角函数计算:在奥数竞赛中,需要经常计算三角函数的值。
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使用一些快速计算三角函数的公式,比如正弦和余弦的半角公式、正弦和余弦的和差公式等。
二、巧算巧算是指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
巧算可以使解题过程更加简洁和高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巧算技巧:1.数字规律:在奥数竞赛中,许多问题都存在一定的数字规律。
通过观察数字的规律,可以快速求解问题。
比如,找出数列中的规律、发现数字的对称性等。
2.圆与方的关系:圆和正方形是两个常见的图形。
在解决与这两个图形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圆与正方形的特性进行巧算。
比如,利用圆的对称性和正方形的边长等。
3.分解与组合:一些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分解与组合的方法进行巧算。
比如,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问题进行求解,然后将结果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答案。
4.数量关系:在解决与数量关系相关的问题时,可以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进行巧算。
四年级奥数——速算与巧算(加减乘除)

四年级剑桥奥数暑假班速算与巧算速算与巧算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
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
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
于是得到总和=80×10+(6-2-3+3-11)=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
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例1所用的方法叫做加法的基准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加数较多,而且所有的加数相差不大的情况。
作为“基准”的数(如例1的80)叫做基准数,各数与基准数的差的和叫做累计差。
由例1得到:总和数=基准数×加数的个数+累计差,平均数=基准数+累计差÷加数的个数。
在使用基准数法时,应选取与各数的差较小的数作为基准数,这样才容易计算累计差。
同时考虑到基准数与加数个数的乘法能够方便地计算出来,所以基准数应尽量选取整十、整百的数。
例2 某农场有10块麦田,每块的产量如下(单位:千克):462,480,443,420,473,429,468,439,475,461。
小学三年级数学奥数知识点速算与巧算

1.快速计算乘法口诀表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乘法口诀表。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是进行速算和巧算的基础。
学生应该掌握1乘以任意数等于该数本身,以及0乘以任意数等于0的原则。
另外,在计算乘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如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的步骤。
2.快速计算除法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除法运算。
为了进行快速计算除法,学生需要熟悉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来进行计算。
另外,学生还需要熟悉常见的除法口诀,如9除以任意数的口诀。
3.快速计算加法与减法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为了进行速算和巧算,学生可以借助一些技巧。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补数进行计算,将加法问题转化为减法问题或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
另外,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进位和借位的方法简化计算的步骤。
4.快速计算小数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小数的运算。
为了进行快速计算小数,学生需要熟悉小数的基本概念,如小数点的意义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另外,在计算小数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近似计算和适当舍入的方法简化计算的步骤。
5.快速计算整数问题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整数的运算。
为了进行速算和巧算,学生需要熟悉整数的基本概念,如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另外,在计算整数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相反数的概念简化计算的步骤。
6.快速计算组合问题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组合的概念。
为了进行快速计算组合问题,学生需要熟悉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如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另外,在计算组合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化简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方法简化计算的步骤。
7.快速计算面积和周长问题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为了进行速算和巧算,学生需要熟悉面积和周长的基本公式,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另外,在计算面积和周长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化简问题和近似计算的方法简化计算的步骤。
五年级奥数——巧算与速算(含解析)

速算与巧算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运算律并能熟练运用;2.掌握周期性数字的特征;3.掌握从简单情况找规律的思想方法。
巧用运算律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算律的应用是最常用的技巧。
经常用到的运算律有:⑴加法交换律:a b b a+=+⑵加法结合律:()()++=++a b c a b c⑶乘法交换律:a b b a⨯=⨯⑷乘法结合律:()()⨯⨯=⨯⨯a b c a b c⑸乘法分配律:()⨯+=⨯+⨯(反过来就是提取公因数)a b c a b a c⑹减法的性质:()--=-+a b c a b c⑺除法的性质:()÷⨯=÷÷a b c a b c+÷=÷+÷a b c a c b c()-÷=÷-÷()a b c a c b c上面的这些运算律,既可以从左到右顺着用,又可以从右到左逆着用。
要注意添括号或者去括号对运算符号的影响:⑴在“+”号后面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内的“+”、“-”号都不变;⑵在“-”号后面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内的“+”、“-”号都改变,其中“+”号变成“-”号,“-”号变成“+”号;⑶在“⨯”号后面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内的“⨯”、“÷”号都不变,但此时括号内不能有加减运算,只能有乘除运算;⑷在“÷”号后面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内的“⨯”、“÷”号都改变,其中“⨯”号变成“÷”号,“÷”号变成“⨯”号,但此时括号内不能有加减运算,只能有乘除运算。
此外,下面的三个结论也是很有用的:商不变性质:如果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
【例1】(“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初赛)计算:11353715⨯-⨯【分析】根据“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道理,进行适当变换,再提取公因数,进而凑整求和。
原式11353735=⨯-⨯⨯=⨯-⨯11351115=-⨯(113111)5=10【例2】(武汉明心奥数挑战赛)计算:1234567981⨯【分析】原式123456799912345679(101)9(12345679012345679)9=⨯⨯=⨯-⨯=-⨯=⨯=1111111119999999999[巩固] 计算:123456789876543219⨯[分析] 原式12345678987654321(101)=⨯-=-12345678987654321012345678987654321=111111110888888889【例3】(“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决赛)计算:⨯+⨯+÷-⨯+2237.522.312.523040.7 2.51【分析】原式2233 2.522.35 2.523 2.50.7 2.50.4 2.5=⨯⨯+⨯⨯+⨯-⨯+⨯=⨯⨯+⨯+-+2.5(223322.35230.70.4)2.5(669111.5230.70.4)=⨯++-+=⨯2.5803.2=⨯÷803.2104=÷80324=2008[巩固] 计算:199.919.98199.819.97⨯-⨯[分析] (法1)原式199.919.9819.98199.7=⨯-⨯=⨯-19.98(199.9199.7)=⨯19.980.2(法2)也可以用凑整法来解决。
二年级奥数速算、巧算方法及习题

二年级奥数速算、巧算方法及习题速算与巧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但是,有些计算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繁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速算和巧算的方法。
1.凑整法例如,对于43+88+57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88和57凑成100,然后再加上43,就可以得到188.2.带符号搬家法对于43+88-33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88和33相加,然后再加上43,就可以得到98.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更复杂的计算。
3.变加为乘法对于8+8+8+8+8+8+8+7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然后再加上7,就可以得到71.4.加减抵消法对于92-16+23-23+16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16和-16抵消掉,然后再加上23和-23,就可以得到76.5.减法巧算法对于100-36-24和88-(28+15)这两个计算,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分别为40和45.6.找基准数法对于52+50+49+46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50和50相加,然后再加上49和51,就可以得到200.7.分组法对于90-89+88-87+86-85+84-83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相邻的数分成一组,然后将每组相加,最后将所有组的结果相加,就可以得到8.8.等差数列法对于1+2+3+……+998+999+1000这个计算,我们可以使用高斯公式,即n×(n+1)÷2,其中n为1000,就可以得到.9.金字塔数列法对于1+2+3+……+98+99+100+99+98+……+3+2+1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两个部分,即1+2+3+……+98+99+100和99+98+……+3+2+1,然后将两部分相加,就可以得到.在使用速算和巧算的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数字和符号的特点,是否能用公式或其他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2.整数比散数好算,小数比大数好算。
3.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带符号搬家、加减括号、减括号等基本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巧算和速算方法【顺逆相加】用“顺逆相加”算式可求出若干个连续数的和。
例如著名的大数学家高斯(德国)小时候就做过的“百数求和”题,可以计算为1 +2 + ……+ 99 + 100所以,1+2+3+4+……+99+100=101×100÷2=5050。
“3+5+7+………+97+99=?3+5+7+……+97+99=(99+3)×49÷2= 2499。
这种算法的思路,见于书籍中最早的是我国古代的《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利用这一思路巧妙地解答了“有女不善织”这一名题:“今有女子不善织,日减功,迟。
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
问织几何?”题目的意思是:有位妇女不善于织布,她每天织的布都比上一天减少一些,并且减少的数量都相等。
她第一天织了5 尺布,最后一天织了1 尺,一共织了30 天。
问她一共织了多少布?张丘建在《算经》上给出的解法是:“并初末日织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
”“答曰:二匹一丈”。
这一解法,用现代的算式表达,就是1 匹=4 丈,1 丈=10 尺,90 尺=9 丈=2 匹1 丈。
(答略)张丘建这一解法的思路,据推测为:如果把这妇女从第一天直到第30 天所织的布都加起来,算式就是5+…………+1在这一算式中,每一个往后加的加数,都会比它前一个紧挨着它的加数,要递减一个相同的数,而这一递减的数不会是个整数。
若把这个式子反过来,则算式便是1+………………+5此时,每一个往后的加数,就都会比它前一个紧挨着它的加数,要递增一个相同的数。
同样,这一递增的相同的数,也不是一个整数。
假若把上面这两个式子相加,并在相加时,利用“对应的数相加和会相等”这一特点,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式子:所以,加得的结果是6×30=180(尺)但这妇女用30 天织的布没有180 尺,而只有180 尺布的一半。
所以,这妇女30 天织的布是180÷2=90(尺)可见,这种解法的确是简单、巧妙和饶有趣味的。
【分组计算】一些看似很难计算的题目,采用“分组计算”的方法,往往可以使它很快地解答出来。
例如:求1 到10 亿这10 亿个自然数的数字之和。
这道题是求“10 亿个自然数的数字之和”,而不是“10 亿个自然数之和”。
什么是“数字之和”?例如,求1 到12 这12 个自然数的数字之和,算式是1+2+3+4+5+6+7+8+9+1+0+1+1+1+1+2=5l。
显然,10 亿个自然数的数字之和,如果一个一个地相加,那是极麻烦,也极费时间(很多年都难于算出结果)的。
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在这10 亿个自然数的前面添上一个“0”,改变数字的个数,但不会改变计算的结果。
然后,将它们分组:0 和999,999,999;1 和999,999,998;2 和999,999,997;3 和999,999,996;4 和999,999,995;5 和999,999, 994;……… ………依次类推,可知除最后一个数,1,000,000,000 以外,其他的自然数与添上的0 共10 亿个数,共可以分为5 亿组,各组数字之和都是81,如0+9+9+9+9+9+9+9+9+9=811+9+9+9+9+9+9+9+9+8=81………………最后的一个数1,000,000,000 不成对,它的数字之和是1。
所以,此题的计算结果是(81×500,000,000)+1=40,500,000,000+1=40,500,000,001【由小推大】“由小推大”是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也是一种速算、巧算技巧。
遇到有些题数目多,关系复杂时,我们可以从数目较小的特殊情况入手,研究题目特点,找出一般规律,再推出题目的结果。
例如:(1)计算下面方阵中所有的数的和。
这是个“100×100”的大方阵,数目很多,关系较为复杂。
不妨先化大为小,再由小推大。
先观察“5×5”的方阵,如下图(图4.1)所示。
容易看到,对角线上五个“5”之和为25。
这时,如果将对角线下面的部分(右下部分)用剪刀剪开,如图4.2 那样拼接,那么将会发现,这五个斜行,每行数之和都是25。
所以,“5×5”方阵的所有数之和为25×5=125,即53=125。
于是,很容易推出大的数阵“100×100”的方阵所有数之和为1003=1,000,000。
(2)把自然数中的偶数,像图4.3 那样排成五列。
最左边的叫第一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其他叫第二、第三……第五列。
那么2002 出现在哪一列:因为从2 到2002,共有偶数2002÷2=1001(个)。
从前到后,是每8 个偶数为一组,每组都是前四个偶数分别在第二、三、四、五列,后四个偶数分别在第四、三、二、一列(偶数都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
所以,由1001÷8=125…………1,可知这1001 个偶数可以分为125 组,还余1 个。
故2002 应排在第二列。
【凑整巧算】用“凑整方法”巧算,常常能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快速。
例如(1)99.9+11.1=(90+10)+(9+1)+(0.9+0.1)=111(2)9+97+998+6=(9+1)+(97+3)+(998+2)=10+100+1000=1110(3)125+125+125+125+120+125+125+125=155+125+125+125+(120+5)+125+125+125-5=125×8-5=1000-5=995【巧妙试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采用一些巧妙试商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1)用“商五法”试商。
当除数(两位数)的10 倍的一半,与被除数相等(或相近)时,可以直接试商“5”。
如70÷14=5,125÷25=5。
当除数一次不能除尽被除数的时候,有些可以用“无除半商五”。
“无除”指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半商五”指若被除数的前两位恰好等于(或接近)除数的一半时,则可直接商“ 5”。
例如1248÷24=52,2385÷45=53(2)同头无除商八、九。
“同头”指被除数和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
“无除”仍指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
这时,商定在被除数高位数起的第三位上面,再直接商8 或商9。
5742÷58=99,4176÷48=87。
(3)用“商九法”试商。
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字临时组成的数小于除数,且前三位数字临时组成的数与除数之和,大于或等于除数的10 倍时,可以一次定商为“9”。
一般地说,假如被除数为m,除数为n,只有当9n≤m<10n 时,n 除m 的商才是9。
同样地,10n≤m+n<11n。
这就是我们上述做法的根据。
例如4508÷49=92,6480÷72=90。
(4)用差数试商。
当除数是11、12、13…………18 和19,被除数前两位又不够除的时候,可以用“差数试商法”,即根据被除数前两位临时组成的数与除数的差来试商的方法。
若差数是1 或2,则初商为9;差数是3 或4,则初商为8;差数是5 或6,则初商为7;差数是7 或8,则初商是6;差数是9 时,则初商为5。
若不准确,只要调小1 就行了。
例如1476÷18=82(18 与14 差4,初商为8,经试除,商8正确);1278÷17=75(17 与12 的差为5,初商为7,经试除,商7 正确)。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将它编成下面的口诀:差一差二商个九,差三差四八当头;差五差六初商七,差七差八先商六;差数是九五上阵,试商快速无忧愁。
【恒等变形】恒等变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技巧。
它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进行有目的的数学变形,常常能使题目很快地获得解答。
例如(1)1832+68=(1832-32)+(68+32)=1800+100=1900(2)359.7-9.9=(359.7+0.1)-(9.9+O.1)=359.8-10=349.8【拆数加减】在分数加减法运算中,把一个分数拆成两个分数相减或相加,使隐含的数量关系明朗化,并抵消其中的一些分数,往往可大大地简化运算。
(1)拆成两个分数相减。
例如又如(2)拆成两个分数相加。
例如又如【同分子分数加减】同分子分数的加减法,有以下的计算规律:分子相同,分母互质的两个分数相加(减)时,它们的结果是用原分母的积作分母,用原分母的和(或差)乘以这相同的分子所得的积作分子。
分子相同,分母不是互质数的两个分数相加减,也可按上述规律计算,只是最后需要注意把得数约简为既约(最简)分数。
例如(注意:分数减法要用减数的原分母减去被减数的原分母。
)由上面的规律还可以推出,当分子都是1,分母是连续的两个自然数时,这两个分数的差就是这两个分数的积,根据这一关系,我们也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例如【先借后还】“先借后还”是一条重要的数学解题思想和解题技巧。
例如做这道题,按先通分后相加的一般办法,势必影响解题速度。
现在从“凑整”着眼,采用“先借后还”的办法,很快就将题目解答出来了。
【个数折半】下面的几种情况下,可以运用“个数折半”的方法,巧妙地计算出题目的得数。
(1)分母相同的所有真分数相加。
求分母相同的所有真分数的和,可采用“个数折半法”,即用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就能得出结果。
这一方法,也可以叙述为分母相同的所有真分数相加,只要用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除以2,就能得出结果。
(2)分母为偶数,分子为奇数的所有同分母的真分数相加,也可用“个数折半法”求得数。
比方(3)分母相同的所有既约真分数(最简真分数)相加,同样可用“个数折半法”求得数。
比方【带分数减法】带分数减法的巧算,可用下面的两个方法。
(1)减数凑整。
例如(2)交换位置。
例如在这两种方法中,第(1)种“凑整”法,也可以运用到带分数的加法中去。
例如【带分数乘法】有些特殊的带分数相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巧算方法。
(1)相乘的两个带分数整数部分相同,分数部分的和是1,则乘积也是个带分数,它的整数部分是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乘以比它大1 的数,分数部分是两个因数的分数部分的乘积。
例如(2)相乘的两个带分数整数部分相差1,分数部分和为1,则积也是个带分数,它用较大数的整数部分的平方,减去分数部分的平方,所得的差就是这两个带分数的乘积。
例如(注:这是根据“(a+b)(a-b)=a2-b2”推出来的。
)(3)相乘的两个带分数,整数部分都是1,分子也都是1,分母相差1,则乘积也是个带分数。
这个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是1,分子是2,分母与较大因数的分母相同。
例如读者自己去试一试,此处略)。
【两分数相除】有些分数相除,可以采用以下的巧算方法:(1)分子、分母分别相除。
在个别情况下,分数除法可沿用整数除法的做法:用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用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