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课堂实录

平行线的判定·课堂实录
平行线的判定·课堂实录

“平行线的判定”课堂实录

授课人:李泉学校:祥云县祥城镇一中班级:七年级336班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探究,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平行线判定的探究过程,感知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以课件展示:判断对错,错误的请举出反例。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且只能画一条 ;

(3)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4)若直线a、b都和c平行,那么a与b平行.

学生活动:通过已学知识进行辨析,然后举手回答。

2、新课探究

教师活动:让学生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问题1:回顾小学所学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① 三角尺紧靠直尺的边和直线l

所成的角在平移前的位置和平移后

②②只要保持_________相等,

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

通过上述作图,概括得:

学生活动:在草稿纸上作图。

教师活动:在学生作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1:图中的三角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往三线八角方向考虑。

追问2:把途中的60°角改成30°角画出来的线还平行吗?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容易得出:只要固定一对同位角,那么所得的必然是平行线。

进而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在问题1的基础上,给出:

问题2.

4

3

2

1

c

b

a

在判定方法1的图中,如果∠1=∠2,那么a∥b,如果给出的是∠3=∠2,是否还能够判定a∥b?为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两条直线平行?

学生回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追问:那图中给的∠3=∠2,他们是一对同位角吗?

学生回答:不是,他们是一对内错角。图中的同位角是∠1、∠2。

教师追问:那由题目的已知∠3=∠2,可以得到∠1=∠2吗?

此处重在引导学生引入对顶角进行等量代换

引导学生:通过∠3=∠2,又∠1=∠3,可以代换出∠1=∠2,进而得到一对同位角相等。

进而得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在问题2的基础上,给出:

问题3.同旁内角在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解析1: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判定定理2的探究思路,所以教师不急于引导,而是让学生参照问题2的方式进行探究.

2:此处教师提示:既可以把同旁内角转为为同位角,也可以转化为内错角。

进而得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新课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怎样的条件下,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进而呼应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判定。

提示学生:要让线平行,去找哪几种角?

3、随堂练习

参看课件10-13张

4、作业

课本14页.习题5.2 1、2、4题做到作业本上做《同步解析与测评》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用数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其乐于学。 教学 重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学情 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上看,初一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不够广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只局限于一问一答是的简单推理,不善于进行连续推理。 从知识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角分线的性质互余互补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但只是用于小题或计算而非符号推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 景 引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公理,那么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自 主 探 究 探究提纲: 1.画一画: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2.想一想: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你能说说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吗?试试看! 3.如图,当1= 2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4.如图,当3+ 5=180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为什么?请用一句话叙述你的结论,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教师借助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内错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专题

平行线的判定专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1 平行线的概念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a 和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和b 互相平行,记作b a // 2、三线八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有公共顶点的角.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得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则不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例题讲解 1、如图所示,∠1与∠2是一对( ) A 、同位角 B 、对顶角 C 、内错角 D 、同旁内角 2.如图: (1)已知34∠=∠,求证1l ∥2l 证明:∵34∠=∠( 已知 ) ____=∠3( 对顶角相等 ) ∴____=∠4 ∴1l ∥2l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从而得到定理 ; (2)已知35180∠+∠=,求证1l ∥2l 证明:∵35180∠+∠=( 已知 ) _____+∠5=1800 ( 邻补角相等 ) 3 5 4 2 1 3 l 1 l 2 l 3 5 4 2 1 3 l 1 l

∴∠3=_______( 同角的补角相等 ) ∴1l ∥2l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从而得到定理 . 3.如图: (1)如果∠1=∠B ,那么 ∥ 根据是 (2)如果∠4+∠D =180,那么 ∥ 根据是 (3)如果∠3=∠D ,那么 ∥ 根据是 (4)如果∠B +∠ =180,那么AB ∥CD ,根据是 (5)要使BE ∥DF ,必须∠1= ,根据是 4.如图,一个弯形管道ABCD 的拐角120,60ABC BCD ∠=∠=,这时说管道AB ∥CD 对吗?为什么? 想一想:1.如图,直线a b c 、、被直线l 所截,量得123∠=∠=∠. (1)从12∠=∠可以得出直线 ∥ , 根据 ; (2)从13∠=∠可以得出直线 ∥ , 根据 ; (3)直线a b c 、、互相平行吗?根据是什么? 2.如图,已知直线123l l l 、、被直线l 所截,105,75,75αβγ∠=∠=∠=,运用已知条件,你能找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吗?若能,请写出理由. 1 2 3 a b c l A B C D E F 14 23l 1l α D A C B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

1.2 平行线的判定(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培养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发现过程,体验数学语言进行推理的简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用数学实验得出几何规律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复习:你会用直尺和三角板推画平行线吗?请画一画。 2.学生画好后,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在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 有哪些量保持不变? l 1 l1 l 2 l2 图 1 通过对平行 线画法形成过 程的复习,为学 习新课打好基 础。 合作探究获取结论1.讨论:(1)上面的画法可以看作是哪一种图形变换? (2)在画图过程中,什么角保持不变? (3)把图中的直线l1、l2看成被AB所截,则l1和l2的 位置有什么关系? (4)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上面的结论吗? 2.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就 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复习旧知 识,为学习新 知识作好准 备。 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意识, 并在合作交流 中形成对知识 的认识。 教学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获取结论3.练习:看图2,完成填空。 (1)如图1(1)所示,若a⊥c,b⊥c,则∠1=∠2=900,所以 ∥。 (2)如图1(2)所示,若∠1=∠,则AB∥CD。 及时巩固所 学知识,加强应 用。 讲练结合放飞思维1.讲解课本例1(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解题)。 分析:要判定l1与l2是否平行,只要考虑∠1是否与∠3相等。 由条件知∠1=450,为此只要确定∠3是否为450即可。 引申:当∠3与哪个角相等时,你也可以判定l1∥l2? 2.补充讲解例2:如图3所示,点D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已知 BE平分∠ABD,∠C=620,∠ABD=1240,则BE∥AC吗?请说明理 由。 3.练习: (1)图4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0,∠1=1200,AB 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为什么? (2)完成课本中的“想一想”。 进一步深化 对“同位角相 等,两直线平 行”的理解,培 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加强应用,巩 固新知。 小结作业升华提高1.小结:(1)在本节课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2)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2.作业:(1)课本中的习题2。 (2)《作业本》(2)。 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促进学 生对学习进行 反思。 【教学反思】

盐类的水解知识点总结

1.复习重点 1 ?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其应用 2 ?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关系及守恒原理 2?难点聚焦 盐的水解实质 H 2O H ++OH AB== B n — ” n+ 进水进一步电离. 类的水解程度小得多,故为万逆反应,真正发生水解的离子仅占极小比例。 (二)水解规律 如HPQ 及其三种阴离子随溶液 pH 变化可相互转化: pH 值增大 --------------------------------------- > — 2— 3 — H 『3PQ H 2PQ HPO 4 PQ 4 pH 减小 ③常见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碱性:NaHCO NaHS NmHPG 、NaHS. 酸性(很特殊,电离大于水解): NaHSO NaHPQ 、NaHSO 盐类的水解 简述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具体为:1 ?正盐溶液 ①强酸弱碱盐呈酸性 ③强酸强碱盐呈中性 女口 NH 4CN CH 3CONH 碱性 中性 取决于弱酸弱碱 相对强弱 2 .酸式盐 ①若只有电离而无水解, ②若既有电离又有水解, 电离程度〉水解程度, 呈酸性 呈碱性 越弱越水解,弱弱都水解 ②强碱弱酸盐呈碱性 ④弱酸碱盐不一定 NH 4F 酸性 则呈酸性(如 NaHSC ) 取决于两者相对大小 电离程度v 水解程度, 强碱弱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 谁强显谁性,等强显中性 HB (n -1)— 当盐AB 能电离出弱酸阴离 ) A(OH Hr 或弱碱阳离子(A n+),即可与水电离岀的 川或0H 结合成电解质分子,从而促 与中和反应的关系: 盐+水 由此可知, 水解 . 酸+碱(两者至少有一为弱) 中和 盐的水解为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但一般认为中和反应程度大,大多认为是完全以应,但盐

平行线的判定专题.docx

∣1 3 教学过程: 知识点1平行线的概念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 a 和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 a 和b 互相平行,记 作 a// b a F .√ 2、 三线八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有公共顶点的角 .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得八个角,简称 “三线八角”,则不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 3、 平行线的判定: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例题讲解 1、如图所示,∠ 1与∠ 2是一对( A 、同位角 B 、对顶角 2. 如图: ⑴已知.3= 4,求证I l // J 证明:I ? 3 ? . 5=180 (已知) ____ + ∠ 5=1800( 邻补角相等) ⑵已知M 3 £5 =180 ,求证I l // ∣2 I

?°?∠3= ______ (同角的补角相等)?∣1 // ∣2(内错角相 ∣2等,两直线平行)

从而得到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如图: ⑴如果∠ 1 = ∠ B,那么_______ // 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 4+∠ D = 180 ,那么 ______ // 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 3=∠ D,那么_______ // ______ 根据是 ⑷如果∠ B+∠ _= 180 ,那么AB // CD,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要使BE // DF ,必须∠1= _____________ L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同步练习(含答案)

5.2.2平行线的判定 关键问答 ①由平行线的定义来判定平行线,在什么地方不便操作? 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1.①图5-2-10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原理是() 图5-2-10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②用两块相同的三角尺按如图5-2-11所示的方式作平行线AB和CD,能解释其中道理的依据是() 图5-2-11 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如图5-2-12,工人师傅在工程施工中,需在同一平面内弯制一个变形管道ABCD,使其拐角∠ABC=150°,∠BCD=30°,则() 图5-2-12 A.AB∥BC B.BC∥CD C.AB∥CD D.AB与CD相交 命题点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热度:94%] 4.如图5-2-13,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A,与直线c相交于点B,∠1=120°,∠2=45°.若使直线b与直线c平行,则可将直线b绕点A逆时针旋转() 图5-2-13 A.15°B.30°C.45°D.60°

5.③已知∠1=∠2,下列能判定AB∥CD的是() 图5-2-14 方法点拨 ③先判断∠1,∠2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再确定两角位于被截直线之间还是同旁,在截线同侧还是异侧. 6.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7.如图5-2-15,PE⊥MN,QF⊥MN,∠1=∠2,直线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图5-2-15 命题点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热度:94%] 8.④如图5-2-16,已知∠1=∠2,那么() 图5-2-16 A.AB∥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D∥BC,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AB∥CD,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AD∥BC,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题突破 ④分析∠1,∠2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得到的,是一对什么位置关系的角. 9.⑤如图5-2-17,点A在直线DE上,当∠BAC=________°时,DE∥BC. 图5-2-17 方法点拨 ⑤求角时,先看能否将其转化成已知角的和与差,这时的标志是其与已知角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再看所求角与已知角是不是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高考专题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和经典习题

第25讲盐类的水解 基础考点梳理 最新考纲 1.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应用。 2.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会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自主复习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 1.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类的水解是盐跟水之间的化学反应,水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而建立起了新的平衡。 3.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盐类水解一般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书写水解方程式时,一般不用“↑”或“↓”。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除发生强烈双水解的盐外,一般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号,而写号。 4.盐类的水解与溶液的酸碱性 ①NaCl②NH4Cl ③Na2CO3④CH3COONa ⑤AlCl3 五种溶液中呈酸性的有:②⑤。 呈碱性的有:③④。 呈中性的有:①。 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 (1)弱碱越弱,其阳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酸性越强。 (2)弱酸越弱,其阴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2.外因 (1)温度: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 ①增大盐溶液的浓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减小。 ②增大c(H+),促进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抑制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增大c(OH-),促进强酸弱碱盐的水解,抑制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3.盐类水解的应用(写离子方程式) (1)明矾净水:Al3++3H2O Al(OH)3+3H+。 (2)制备Fe(OH)3胶体:Fe3++3H2O错误!Fe(OH)3(胶体)+3H+。 (3)制泡沫灭火剂:Al3++3HCO错误!===Al(OH)3↓+3CO2↑。 (4)草木灰与铵态氮肥混施:NH错误!+CO错误!+H2O NH3·H2O+HCO - 。 3 网络构建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学网首页 > 语文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为探究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平行做好准备,由平行公理推论自然引入新课。)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 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人教版平行线的判定条件

七 年级数学导学案课题 平行线判定方法一、二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学习 目标 1、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 2、能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来推理判定2. 3、学会推理的方法. 重点 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难点 简单推理能力的培养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二、导学 (一)、自学13页思考及14页第一段: 判定方法1:同位角 ,两直线平行。 51∠=∠ ∴ a ∥ b( 同位角相等, 反馈练习: 两直线平行)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满足a ⊥b , a ⊥c, 则b 与c 的位置关系是 。 2、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4 5 A 、 ∠2=∠5 ∴ a ∥ b 1 4 B 、 ∠3=∠4 ∴ a ∥ b C 、 ∠1=∠3 ∴ c ∥ d 3 2 3 D 、 ∠2=∠3 ∴ c ∥ d (二)、自学14页思考: 判定方法2: 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精讲点拔 1. 如图,直线a//b 的条件是( )。 A. ∠1=∠3 B. ∠2=∠3 a b c 321 a b c 87654 321 c d a b

C. ∠1=∠2 D. ∠1+∠2=180° 2.已知: ∠3=∠4, 则( )。 A.DC ∥AB B.AD ∥BC 且AB ∥DC C.都不平行 D.AD ∥BC 3.如图,若∠A 与( )互补,可判定AB ∥CD 。 A.∠B B.∠C C.∠D D.以上都不是 4、如图:若1∠与2∠互补,2∠与4∠互补,则( ) A 、d ∥c B 、 a ∥b C 、 a ∥ c D 、 b ∥c 四、学习小结 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学习体会: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 学后反思 达标检测 五、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4 32 1c b a

高三化学盐类的水解知识点总结

水解 中和 盐 类的水解 1.复习重点 1.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其应用 2.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关系及守恒原理 2.难点聚焦 (一) 盐的水解实质 H 2O H +— n 当盐AB 能电离出弱酸阴离子(B n —)或弱碱阳离子(A n+),即可与水电离出的H +或OH —结合成电解质分子,从 而促进水进一步电离. 与中和反应的关系: 盐+水 酸+碱(两者至少有一为弱) 由此可知,盐的水解为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但一般认为中和反应程度大,大多认为是完全以应,但盐类的水解程度小得多,故为万逆反应,真正发生水解的离子仅占极小比例。 (二)水解规律 简述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越弱越水解,弱弱都水解 谁强显谁性,等强显中性 具体为: 1.正盐溶液 ①强酸弱碱盐呈酸性 ②强碱弱酸盐呈碱性 ③强酸强碱盐呈中性 ④弱酸碱盐不一定 如 NH 4CN CH 3CO 2NH 4 NH 4F 碱性 中性 酸性 取决于弱酸弱碱 相对强弱 2.酸式盐 ①若只有电离而无水解,则呈酸性(如NaHSO 4) ②若既有电离又有水解,取决于两者相对大小 电离程度>水解程度, 呈酸性 电离程度<水解程度, 呈碱性 强碱弱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 如H 3PO 4及其三种阴离子随溶液pH 变化可相互转化: pH 值增大 H 3PO 4 H 2PO 4— HPO 42— PO 43— pH 减小

③常见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碱性:NaHCO3、NaHS、Na2HPO4、NaHS. 酸性(很特殊,电离大于水解):NaHSO3、NaH2PO4、NaHSO4 (三)影响水解的因素 内因:盐的本性. 外因:浓度、湿度、溶液碱性的变化 (1)温度不变,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2)浓度不变,湿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3)改变溶液的pH值,可抑制或促进水解。 (四)比较外因对弱电解质电离和盐水解的影响. HA H++A——Q A—+H2O HA+OH——Q 温度(T)T↑→α↑ T↑→h↑ 加水平衡正移,α↑促进水解,h↑ 增大[H+] 抑制电离,α↑促进水解,h↑ 增大[OH—]促进电离,α↑抑制水解,h↑ 增大[A—] 抑制电离,α↑水解程度,h↑ 注:α—电离程度 h—水解程度 思考:①弱酸的电离和弱酸根离子的水解互为可逆吗 ②在CH3COOH和CH3COONO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冰醋酸,对CH3COOH电离程度和CH3COO—水解程度各有何影响 (五)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 考点 1.判断或解释盐溶液的酸碱性 例如:①正盐KX、KY、KZ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其pH值分别为7、8、9,则HX、HY、HZ的酸性强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②相同条件下,测得①NaHCO3②CH3COONa ③NaAlO2三种溶液的pH值相同。那实验么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因为电离程度CH3COOH>HAlO2所以水解程度NaAlO2>NaHCO3>CH3COON2在相同条件下,要使三种溶液pH值相同,只有浓度②>①>③ 2.分析盐溶液中微粒种类. 例如 Na2S和NaHS溶液溶液含有的微粒种类相同,它们是Na+、S2—、HS—、H2S、OH—、H+、H2O,但微粒浓度大小关系不同. 考点2.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大小关系.

平行线的判定专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1 平行线的概念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a和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和b 互相平行,记作 b a // 2、三线八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有公共顶点的角.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得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则不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例题讲解 1、如图所示,∠1与∠2是一对( ) A 、同位角 B 、对顶角 C、内错角 D 、同旁内角 2.如图: (1)已知34∠=∠,求证1l ∥2l 证明:∵34∠=∠( 已知 ) ____=∠3( 对顶角相等 ) ∴____=∠4 ∴1l ∥2l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从而得到定理 ; (2)已知35180∠+∠=,求证1l ∥2l 证明:∵35180∠+∠=( 已知 ) _____+∠5=1800( 邻补角相等 ) ∴∠3=_______( 同角的补角相等 ) ∴1l ∥2l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3 5 4 2 1 3 l 1 l 2 l 3 5 4 2 1 3 l 1 l 2 l

从而得到定理 . 3.如图: (1)如果∠1=∠B ,那么 ∥ 根据是 (2)如果∠4+∠D=180,那么 ∥ 根据是 (3)如果∠3=∠D,那么 ∥ 根据是 (4)如果∠B+∠ =180,那么AB ∥CD ,根据是 (5)要使BE ∥DF ,必须∠1= ,根据是 4.如图,一个弯形管道ABCD 的拐角120,60ABC BCD ∠=∠=,这时说管道A B∥CD 对吗?为什么? 想一想:1.如图,直线a b c 、、被直线l 所截,量得123∠=∠=∠. (1)从12∠=∠可以得出直线 ∥ , 根据 ; (2)从13∠=∠可以得出直线 ∥ , 根据 ; (3)直线a b c 、、互相平行吗?根据是什么? 2.如图,已知直线123l l l 、、被直线l 所截,105,75,75αβγ∠=∠=∠=,运用已知条件,你能找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吗?若能,请写出理由. 1 2 3 a b c l A B C D E F 14 23l 1l 3 l 2l 1 αβγ D A C B

高二化学下册盐类的水解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下册盐类的水解知识点总结 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下册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盐类水解口诀: 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双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 (1)有弱才水解 要求盐要有弱酸根离子或者弱碱金属离子(包括铵离子). 如:NaCl中的Na+对应的碱是强碱NaOH,则Na+是强碱金属离子,不会水解.NaCl中的Cl-对应的酸是强酸HCl ,则Cl-是强酸根离子,也不会水解. 所以,NaCl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水解. 又如:CH3COONa中的CH3COO-对应的是弱酸CH3COOH,则 CH3COO-是弱酸根离子,会水解.消耗H2O电离出的H+,结合成CH3OOH分子.使得水中OH-多出. 所以,CH3COONa的水溶液显碱性. (2)越弱越水解 盐中的离子对应的酸或碱的酸性越弱或碱性越弱,水解的程度越大. 如:Na2CO3和Na2SO3 CO3^2-对应的酸是H2CO3;SO3^2-对应的酸是H2SO3

由于H2CO3的酸性弱于H2SO3 则,CO3^2-的水解程度比SO3^2-的水解程度更大,结合的H+更多. 所以,Na2CO3的碱性比NaSO3的碱性强. (3)双弱双水解 当盐中的阳离子对应的碱是弱碱并且盐中的阴离子对应的是弱酸时,则盐的这两种离子都会发生水解.阳离子水解结合水电离出的OH-;阴离子水解结合水电离出的H+,所以双水解发生的程度往往较大. 如:CH3COONH4 中的NH4+对应的碱是弱碱NH3*H2O ;CH3COO-对应的酸是弱酸CH3COOH 则NH4+和CH3COO-都会发生水解,NH4+结合OH-形成 NH3*H2O;CH3COO-结合H+形成CH3COOH,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 (4)谁强显谁性 主要是针对双水解的盐,即弱酸弱碱盐,由于盐中的阴离子水解结合H+,阳离子水解结合OH- 要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则要比较阴离子的水解成度和阳离子的水解程度的大小. 如:(NH4)CO3 ,由于NH3的碱性比H2CO3的酸性强(实际上比较的是两者的电离度,中学不做要求,只需记忆),则NH4+的水解程度比CO3^2-的水解程度弱,使得水溶液中消耗的H+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 5.2.2平行线的判定(1) 授课教师: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郝宏文

5.2.2平行线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新授

321 G H F E D C A B A B C D E 12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 画已知直线AB 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 、CD 被EF 截得的同位角)。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 ∵∠1=∠2 (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1.已知∠1=54°, 当 时, AB ∥CD ?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的推导 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 已知: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2, 求证:AB ∥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已知:∠1=∠A=∠C,

平行线的判定专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1 平行线的概念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存在一个直线a 和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和b 互相平行,记作b a // 2、三线八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有公共顶点的角.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得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则不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例题讲解 1、如图所示,∠1与∠2是一对( ) A 、同位角 B 、对顶角 C 、内错角 D 、同旁内角 2.如图: (1)已知34∠=∠,求证1l ∥2l 证明:∵34∠=∠( 已知 ) ____=∠3( 对顶角相等 ) ∴____=∠4 ∴1l ∥2l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从而得到定理 ; (2)已知35180∠+∠= ,求证1l ∥2l 证明:∵35180∠+∠= ( 已知 ) _____+∠5=1800( 邻补角相等 ) ∴∠3=_______( 同角的补角相等 ) ∴1l ∥2l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3 5 4 2 1 3 l 1 l 2 l 3 5 4 2 1 3 l 1 l 2 l

从而得到定理 . 3.如图: (1)如果∠1=∠B ,那么 ∥ 根据是 (2)如果∠4+∠D =180 ,那么 ∥ 根据是 (3)如果∠3=∠D ,那么 ∥ 根据是 (4)如果∠B +∠ =180 ,那么AB ∥CD ,根据是 (5)要使BE ∥DF ,必须∠1= ,根据是 4.如图,一个弯形管道ABCD 的拐角120,60ABC BCD ∠=∠= ,这时说管道AB ∥CD 对吗?为什么? 想一想:1.如图,直线a b c 、、被直线l 所截,量得123∠=∠=∠. (1)从12∠=∠可以得出直线 ∥ , 根据 ; (2)从13∠=∠可以得出直线 ∥ , 根据 ; (3)直线a b c 、、互相平行吗?根据是什么? 2.如图,已知直线123l l l 、、被直线l 所截,105,75,75αβγ∠=∠=∠= ,运用已知条件,你能找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吗?若能,请写出理由. 1 2 3 a b c l A B C D E F 14 23l 1l 3 l 2l 1 α βγ D A C B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习题

《平行线的判定》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若a ∥b ,b ∥c ,则a 与c 不相交.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A .平行或相交 B .垂直或相交 C .垂直或平行 D .平行、垂直或相交 3.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 ∥CD 的是( ) 34 D C B A 21 A .∠BAD =∠BCD B .∠1=∠2 C .∠3=∠4 D .∠BAC =∠ACD 4.如图所示,如果∠D =∠EFC ,那么( ) F E D C B A A .AD ∥BC B .EF ∥BC C .AB ∥DC D .AD ∥EF 5.如图所示,能判断AB ∥CE 的条件是( )

E D C A A .∠A =∠ACE B .∠A =∠ECD C .∠B =∠BCA D .∠B =∠ACE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B .内错角都相等 C .同旁内角可能相等 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边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另一边相互( ) A .平行 B .垂直 C .平行或垂直 D .平行或垂直或相交 8、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且只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9.如图所示,已知直线EF 和AB ,CD 分别相交于K ,H ,且EG ⊥AB ,∠C HF =60°,∠E =30°,试说明AB ∥CD . G H K F E D C B A 10.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 ,b ,c ,d ,e ,且∠1=∠2,∠3+∠4=180°,则a 与c 平行吗?为什么?

公开课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教案

5.3.3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文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常用的三个判定方法,能正确找出条件证明直线的平行。 2、理解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去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过复习概念、小组抢答竞争、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回忆、观察、讨论、归纳、小结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意识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的灵活应用,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②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判定是:根据角或角,去证. 性质是:根据两直线平行,去证角或角 2、联系:它们都是以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为前提;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的。 3、总结:已知平行用 ,要证平行用 三、应用 (环节一)限时答题,小组大比拼 题组一: 1.如图1,若∠1=∠2,那么_____∥______,根据___ __.若a∥b,?那么∠3=_____,根据___ __. (图1) (图2) (图3) (图4) 2.如图2,∵∠1=∠2,∴_______∥_______,根据___ _____.

8 7 6 5 43 21 D C B A 图1 ∴∠B=______,根据___ _____. 3.如图3,若AB ∥CD ,那么________=?_______,根据___ _____, 若∠A+∠ABC=180°,那么______∥_____;根据___ 。 4.如图4, ⑴∵1A ∠=∠(已知)∴_____________( ) ⑵∵2B ∠=∠(已知)∴_____________( ) 题组二: 1.已知如图1,用一吸管吸吮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吸管与易拉罐上部夹角∠1=74°,那么吸管与易拉罐下部夹角∠2=_______. 2. 图1 2、如图2所示,请写出能判定CE ∥AB 的一个条件 . 3、如图3,直线a b ∥,直线c 与a b , 相交.若170∠=,则2_____∠=. 4、如图4所示,直线a ∥b ,∠3=60°,则∠4= 。 题组三: 1、如图1,如果AB ∥CD ,那么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3=∠7; B .∠2=∠6 C 、∠3+∠4+∠5+∠6=1800 D 、∠4=∠8 图3 b a c d 1 2 3 4 1 2 b a c 图3 43 2 1 b a 图4 图2

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学生版)教学文案

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学 生版)

【盐类的水解知识大复习】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结论: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三、盐的水解原理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这种作用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及结果 实质:促进水的电离平衡。 结果:盐的溶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酸、碱性。 3.水解条件 a.盐必须溶于水中 b.生成盐的酸或碱是弱酸或弱碱(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双水解) 4.水解特征 水解是微弱、可逆的,用可逆符号“” 【小结】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5 盐溶液中水的电离规律 【例题】1、pH=3的HCl和pH=11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水 2、pH=3的NH4Cl和pH=11的CH3COONa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c(H+)水 【小结】盐溶液中水的电离有如下规律:

a.在强酸弱碱盐溶液中,盐的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酸或碱溶液(抑制水的电离)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b.在酸或碱溶液中,c (H +)、c (OH -)中小的那一个表示水的电离;在盐溶液中,c (H +)、c (OH -)中大的那一个反映了水的电离程度。 四、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判断能否水解; (2)水解是微弱的,用可逆符号表示。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 2CO 3、NH 3·H 2O 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3)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4)多元弱碱盐的水解视为一步完成。 (5)双水解——不完全双水解与完全双水解 不完全水解用可逆符号,完全水解用等号表示。 五、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1.内因——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 以醋酸钠为例:CH 3COO -+H 2O CH 3COOH+OH - K h 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常数越(越弱),其所生成的盐水解的程度就越大。 2.外因:温度、浓度、酸or 碱、盐溶液 a W h K K H c COO CH c H c OH c COOH CH c COO CH c OH c COOH CH c K =???=?=+-+---)()()()()()()()(3333

七年级下册数学5.2.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5.2.2平行线的判定 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 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重点) 2.了解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 3.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难点) 一、情境导入 怎样用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呢?动手画一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同位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 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理由. 解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得到∠3=∠2,再由已知∠1=∠2,等量代换得到同位角相等,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AB与CD平行. 解:∠3=55°,AB∥CD.理由如下:∵∠3=∠2,∠1=∠2=55°,∴∠1=∠3=55°,∴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位角(“F”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点二:应用内错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 如图,已知BC平分∠ACD,且∠1=∠2,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解析:根据BC平分∠ACD,∠1=∠2,可得∠2=∠BCD,然后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AB∥CD. 解:AB∥CD.理由如下:∵BC平分∠ACD,∴∠1=∠BCD.∵∠1=∠2,∴∠2=∠BCD,∴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内错角(“Z”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点三:应用同旁内角互补,判断两直线平行 如图,∠1=25°,∠B=65°,AB⊥AC.AD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解析:先根据∠1=25°,∠B=65°,AB⊥AC得出∠B与∠BAD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 解:AD∥BC.理由如下:∵∠1=25°,∠B=65°,AB⊥AC,∴∠BAD=90°+25°=115°.∵∠BAD+∠B=115°+65°=180°,∴AD∥BC. 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旁内角(“U”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探究点四: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类型一】利用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格式判断 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b,b∥c,则a∥c B.若∠1=∠2,则a∥c C.若∠3=∠2,则b∥c D.若∠3+∠4=180°,则a∥c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论证.A选项中,若a∥b,b∥c,则a∥c,利用了平行公理,正确;B选项中,若∠1=∠2,则a∥c,利用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C选项中,∠3=∠2,不能判断b∥c,错误;D选项中,若∠3+∠4=180°,则a∥c,利用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选C.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别截线和被截线,找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从而判断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