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一、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

三、穿刺点的选择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无菌术
硬膜外腔严防感染,硬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五、穿刺路径
硬麻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侧入法和正中旁法。

六、判断硬膜外腔的方法
阻力消失法是判断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的最主要的方法,另外还有负压法、正压法。

七、置管
八、用药
联合用药,即将长效和短效局麻药混合,以求取长补短。

九、测试阻滞平面。

十、预防性静脉辅助用药。

带你了解硬膜外麻醉

带你了解硬膜外麻醉

带你了解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具有使用范围广、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的优点。

硬膜外麻醉的流程是什么如何对患者进行管理下文对此进行相关论述。

1、何为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是从患者腰上进行穿刺,首先让患者侧卧,双手抱膝的体位,弓出腰椎,选取穿刺位置进行麻醉穿刺,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

2、硬膜外麻醉流程硬膜外麻醉被称之为应急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所示:(1)CD侧卧位,两手抱住膝关节,下颌和前胸紧贴,成屈曲状,依照手术要求,选取支配手术范围的相应棘突间隙穿刺,进行局部麻醉。

穿刺方式包含了两种,分别是直入穿刺法和侧入穿刺法,第一种形式是和脊柱呈垂直方向刺进硬膜外腔,而第二种则是从脊椎旁斜行刺入。

当颈椎和胸椎上端以及腰椎相互平行,可以使用第一种方式,而老年人脊柱弯曲受限制,则适合应用第二种方式。

(2)穿刺操作期间,结合阻力变化情况对经过的层次进行判断。

在发生黄韧带阻力增加的时候,具备坚韧感,在这一情况下,将针芯抽出,连接带有小量空气或者是生理盐水的针筒,缓慢的进行插针,穿破黄韧带以后有脱空感,利用硬脊膜外墙的负压把针筒中的空气吸进腔,检验针筒头部液平面是否有所改变,当伴随着负压变化情况而波动以后,就说明已经进入了硬脊膜外腔。

在没有负压状态的情况下,继续进针,在发现了脑脊液以后,就表示已经穿过了硬膜外腔,进入了蛛网膜下腔,穿刺即告失败而应放弃。

证明在硬膜外腔的话,逐步注入麻醉药。

经常使用的麻醉药包含了2%的利多卡因和2%的地卡因,利卡因使用期间,成人单人数量不可以超出500mg,地卡因的单次用量则不可以超出60mg。

(3)对于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来讲,可以依照手术要求依次给药,麻醉期间了解到病人的反应和麻醉平面变化情况,当需要持续性硬膜外麻醉的时候,先将和勺状针头大小相一致的输尿管导管取出,检测是否处于通畅状态,测试尺寸。

把勺状枕头的斜面向上或者是向下,依照手术要求确定,输尿管导管从针腔中插入硬脊膜外腔以后,一边拔出针头,一边缓慢的把导管推向硬脊膜外墙,导管留在硬膜外腔内3~5cm最佳,切记不可太长。

硬膜外麻醉操作最佳规程11

硬膜外麻醉操作最佳规程11

硬膜外麻醉操作最佳规程陈博言李润林江都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适应症的患者,我们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而麻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病人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

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一些影响如: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

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如何使硬膜外麻醉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我们可试图从以下开始:一、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体位硬膜外麻醉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

孕妇硬膜外麻醉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辰子宫在不同程度向右旋。

麻醉试验剂量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应考虑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可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可取右侧卧位。

高位硬膜外麻醉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大多数麻醉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还可在手术开始前通过调整体位来达到阻滞平面。

如若为左(或右)侧手术,则将体位调至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面低(或高)于手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麻药后将体位调至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

这同样是利用了局麻药的重力作用。

三、穿刺点的选择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解剖特点和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无菌术硬膜外隙严防感染,硬膜外麻醉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例如,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台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头端应高于尾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洞巾等。

五、穿刺路径硬膜外麻醉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侧入法和正中旁法。

正中法对韧带的损伤相对大一些,故应尽量采用后两种方法。

穿刺前可估计患者适合何种穿刺路径,尽量减少因更换穿刺路径及穿刺点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六、穿刺针头斜面方向这一因素常常被忽视,但它对麻醉后腰痛确有一定影响。

麻醉操作(硬膜外麻醉)

麻醉操作(硬膜外麻醉)
4、硬膜外腔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8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凝血障碍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者
5
6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间隙为穿刺点,带无菌手套后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范围为向头、尾延伸3个棘突,左右至腋后线。消毒后铺无菌孔巾
8
将硬膜外针沿导针孔刺入皮肤、棘上及棘间韧带,然后缓慢推进。当针尖遇到坚韧感时,接有2~3ml水和空气的玻璃注射器,气泡压缩试验阳性,说明触及黄韧带。继续进针,遇有阻力突然消失,注射器中气泡未被压缩,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入时无阻力,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
8
经穿刺针将导管插入到硬膜外腔,导管出针口时应小心慢进。导管穿过针口3~5cm时,一手顶住导管,一手将穿刺针退出。硬膜外导管长度以3~4cm为宜
6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也可用于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麻醉管理也较复杂,现已较少应用。
3、各种手术后镇痛及分娩镇痛。
技能操作(麻醉科)评分标准(50分)
硬膜外麻醉
单位: 姓名: 得分:
程序
规范项目
分值
得分


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操作前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上心电监护。
注意核对病人、手术部位和术前用药。
4
器械准备:硬膜外腔麻醉穿刺包,2%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络合碘等
4
操作者着装整洁,带口罩帽子
1




病人常取侧卧位,要求两肩和两髂嵴的连线相互平行,并与地平线垂直。令病人俯首抱膝,使腰部屈曲。

关于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关于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将局部麻醉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相应节段脊神经根阻滞,其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暂时消失,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简称硬膜外麻醉。

在硬脊膜外留置导管可连续给药,称连续硬膜外麻醉。

1.适应证与禁忌证⑴适应证:胸壁、腹部、盆腔、肛门会阴及下肢手术,术后PCEA镇痛与疼痛治疗等。

⑵禁忌证:同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或应用抗凝药物者避免使用,以防止硬膜外腔出血、血肿造成截瘫。

2.麻醉前准备⑴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咪唑安定5mg im。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应同时给予阿托品0.5mg im。

⑵急救用具及药物、麻醉机、气管插管用具等。

3.操作⑴体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

⑵选择穿刺点:一般可选与手术切口中点相应的脊神经节段作为参考。

胸壁手术选择T4-5向头端置管,上腹部T8-10。

下腹部T10-12向头端置管,下肢T12-L1向尾端置管或L2-L3向头端置管;腹、会阴手术:T12-Ll向头置管联合L4-L5向尾端置管。

⑶穿刺方法:穿刺前应仔细检查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完整和匹配。

①直入法:在穿刺点作皮丘及皮下浸润麻醉;换12号粗针破皮,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16号或18号穿刺针,刺入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双手持针,双手用力相互拮抗,缓慢推进,经棘上、棘间韧带进入黄韧带,有坚韧感,取出针芯,接5ml玻璃注射器,内含生理盐水约1ml,有少许空气,此时试探阻力大,气泡压缩变形,然后边试阻力,边进针,每次2mm左右,至针尖阻力消失(有明显的落空感),注入盐水无阻力,气泡不变形,轻轻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根据需要向头(尾)置管,保留导管3~4cm,退针,包扎穿刺点;②侧入法:穿刺点离中线1cm,经皮肤、皮下组织,针倾斜4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达黄韧带,其余操作同直入法。

完成穿刺后,改平卧位。

⑷判断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依据:穿透黄韧带“阻力消失”感明确;注射无阻力,注射器内气泡不变形或负压明显(吸入水注法)。

硬膜外麻醉操作最佳规程

硬膜外麻醉操作最佳规程

硬膜外麻醉操作最佳规程陈博言李润林江都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适应症的患者,我们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而麻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病人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

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一些影响如: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

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如何使硬膜外麻醉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我们可试图从以下开始:一、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体位硬膜外麻醉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

孕妇硬膜外麻醉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辰子宫在不同程度向右旋。

麻醉试验剂量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应考虑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可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可取右侧卧位。

高位硬膜外麻醉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大多数麻醉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还可在手术开始前通过调整体位来达到阻滞平面。

如若为左(或右)侧手术,则将体位调至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面低(或高)于手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麻药后将体位调至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

这同样是利用了局麻药的重力作用。

三、穿刺点的选择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解剖特点和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无菌术硬膜外隙严防感染,硬膜外麻醉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例如,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台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头端应高于尾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洞巾等。

五、穿刺路径硬膜外麻醉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侧入法和正中旁法。

正中法对韧带的损伤相对大一些,故应尽量采用后两种方法。

穿刺前可估计患者适合何种穿刺路径,尽量减少因更换穿刺路径及穿刺点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六、穿刺针头斜面方向这一因素常常被忽视,但它对麻醉后腰痛确有一定影响。

硬膜外麻醉的步骤标准

硬膜外麻醉的步骤标准

硬膜外麻醉的步骤标准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常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

它可以提供快速、有效的镇痛效果,同时避免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风险。

正确的硬膜外麻醉步骤可以确保手术和治疗的成功,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麻醉的步骤标准。

一、患者评估在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该种类型的局部麻醉。

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过敏史、药物使用史等方面。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包括:1. 硬脊膜穿刺针:选择合适尺寸的针头,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2. 静脉注射器:用于给予镇静剂或其他必要药物。

3. 局部消毒剂:用于清洁皮肤表面。

4. 麻醉药物:用于进行硬膜外麻醉。

5. 监测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机等,用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6. 床位和护理设备:确保患者舒适和安全。

三、局部麻醉在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前,需要先进行局部麻醉。

通常使用的是局部皮肤表面喷洒或注射表面局部麻醉剂。

这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为接下来的步骤做好准备。

四、穿刺在进行硬膜外麻醉时,需要将针头穿过皮肤、软组织和硬脊膜。

正确的穿刺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穿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穿刺位置:一般选择L3-L4或L4-L5间隙作为穿刺点。

2. 穿刺角度:应该与背部垂直,并向前略微倾斜。

3. 穿刺深度:应该遵循“感觉而非力量”的原则,以避免损伤神经或脊髓。

4. 穿刺速度:应该缓慢而稳定,以避免针头弯曲或穿过硬脊膜。

五、确认在穿刺完成后,需要进行确认步骤,以确保针头已经进入了正确的位置。

确认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试验性注射:注射一小量生理盐水,观察是否出现感觉阻滞和肌肉松弛。

2. 镜检:使用镜子检查针头是否已经进入硬膜外间隙。

3. X线检查: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进行X线检查以确保针头的正确位置。

六、药物注射当确定针头已经进入了正确的位置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药物注射。

硬膜外麻醉通常使用局部麻醉剂或镇痛剂。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是两种阻滞的联合应用。

其优点是麻醉作用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镇痛效果确切;可以满足长时间手术的要求;局麻药的血药浓度比单纯硬膜外阻滞低;保留硬膜外导管可以用于术后镇痛。

【适应证和禁忌证】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同【操作方法】1、病人体位常取侧卧位。

2、穿刺和注药方法(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一点法穿刺点在腰2-3或以下的椎间隙。

先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取一根长腰麻针(24G ,120mm)经硬膜外穿刺针内向前缓慢推进至有硬膜突破感。

拔出蛛网膜下腔阻滞针芯,见有清亮脑脊液流出,即将配好的蛛网膜下隙阻滞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

退出蛛网膜下腔阻滞针后,固定硬膜外导管后,嘱病人仰卧,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调节麻醉平面,直至合适为止。

(3)两点法根据手术部位选择适当的硬膜外穿刺点,先行硬膜外阻滞穿刺并置入导管备用。

然后在腰2-3或以下椎间隙用笔尖式针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已配好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并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调节平面,直至合适为止。

(4)若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或阻滞时间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时,可应用硬膜外阻滞来完善。

3、硬膜外注药方法(1)注药前测试麻醉平面并记录。

(2)先注入实验剂量1.6%-2.0%利多卡因3-5ml,5-10min 再测麻醉平面。

(3)如果麻醉平面异常超过第一次蛛网膜下腔的阻滞平面,且循环明显波动,导管有可能进入蛛网膜下腔,下次给药应按蛛网膜下腔阻滞药量给药。

(4)如果麻醉平面能满足手术要求,但未超过第1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并且血压脉搏稳定,说明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可间断硬膜外注药以维持麻醉。

但维持量一般不超过常规量的2/3。

(5)每次注药前应常规轻轻回吸,应警惕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

【注意事项】1、一点法穿刺是先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药,后置硬外导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茂兵 Maobing Li 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311600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Jiand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 Zhejiang 311611
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麻)适应症的患者,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而麻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麻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以及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病人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一些影响[1];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则影响到穿刺的损伤程度;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使硬麻主要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一、
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
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

孕妇硬麻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辰子宫在不同程度右旋。

麻醉试验剂量一般是在硬麻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考虑到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应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应取右侧卧位。

高位硬麻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在手术开始前可通过调整体位来阻滞平面若为左(或右)侧手术,则将体位调治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面低(或高)与手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麻药后将体位调至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

这同样是利用了局麻药的重力作用。

三、
穿刺点的选择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
无菌术
硬膜外腔严防感染,硬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例如,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包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尾端应高于头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巾等。

五、
穿刺路径
硬麻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侧入法和正中旁法[4]。

正中法对韧带的损伤相对大一些,故应尽量采用后两种方法。

穿刺前可估计患者适合何种穿刺路径,尽量减少因更换穿刺路径及穿刺点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六、
穿刺针头斜面方向
该因素易被忽略,但他对麻醉后腰痛确有一定影响。

穿刺针头斜面在最初穿刺的2~3cm内与身体纵轴平行,估计到达黄韧带时将穿刺针旋转90°至斜面与身体纵轴垂直,这样即可减少穿刺针对组织的切割伤,又可在随后的穿刺中体会到穿过黄韧带的突破落空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在到达硬膜外腔后才旋转穿刺针,因为此时穿刺针可能已顶住硬膜,针体旋转可能刺破硬膜。

七、
判断硬膜外腔的方法
阻力消失法是判断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的最主要的方法,另外还有负压法、正压法[4]。

每种方法都无特意性,符合的指征越多,穿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阻力消失包括两层含义:①穿刺针穿过黄韧带时有突破落空感;②用玻璃注射器注入气水混合液时几乎感觉不到阻力。

注意,硬膜外腔以少注入空气为宜,因为空气团块可能影响局麻药扩散,也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空气栓塞。

八、
用药
联合用药,即将长效和短效局麻药及其效快和起效慢的局麻药相混合,以求取长补短。

局麻药中常规加用肾上腺素,浓度为1:200,000。

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来缩短起效时间,延长维持时间及增强阻滞能力。

低温局麻药具有显效时间短和镇痛时间长的优点,但他亦是引起寒颤的原因之一,故不主张应用。

九、
置管前注入试验剂量
确定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后,可以先注入试验剂量后在置管,这样做有几点考虑:①注入试验剂量后,硬膜外腔被相对撑开,硬膜外腔导管可相对通畅的置入;②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减少手术医生的等待时间,尽快消除患者的不舒适感和不安全感[2];③注入试验剂量后,将针体旋转180°再置管,可求得更广泛的
阻滞平面。

因为硬膜外腔已被相对撑开,故穿刺针旋转时刺破硬膜的机会应不存在,但亦应注意防止移位太大。

对于情况差的患者,仍以置管后在注药更为安全[2]。

十、
置管方法
导管置入硬膜外腔方向与针体方向之间的夹角应>90°,以便导管相对通常地置入。

医生可将导管有弧度的尖端对准针头斜面置入,以期控制置入方向,使其置入在硬膜外腔的中央位置。

置入硬膜外腔的导管长度以3~5cm为宜,太短退针时易被带出,太长易发生扭折、盘旋、偏向一侧,甚至穿过椎间孔而入椎旁[2]。

十一、测试阻滞平面的方法
硬麻神经阻滞的先后顺序为:交感神经、温度感觉、疼痛感觉、触觉、肌肉运动、压力感觉,最后是本体感觉的阻滞[1]。

体表痛觉显著减弱的范围即阻滞平面[1]。

测试阻滞平面的方法有针刺法、冷刺激法及其他客观测试方法等[4]。

其实,冷刺激法中测试患者的温度觉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依据神经阻滞顺序,交感神经阻滞后体表血管扩张,患者会感到身体相应部位发热,但随之温度感觉又被阻滞,患者就不易分辨出温度的差别。

硬麻最主要的目的是痛觉阻滞,所以针刺法是测量阻滞平面最直接最使用的方法。

针刺法要用较粗钝的针头,测试时以针尖压凹皮肤为限,不可过于用力,亦不可快速针刺,以免刺破皮肤引起出血和增加患者的痛苦。

十二、预防性静脉辅助用药
有些手术单纯硬麻难以让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期,例如,患者因惧怕手术表现得过分紧张,硬麻后发生局麻药的寒颤反应或毒性反应,硬麻阻滞效果不完善,术中因牵拉反应而致患者恶心、呕吐及心跳骤降等。

在临床麻醉中还可观察到这一现象:当患者已出现诸如牵拉反应等表现时在静脉辅助用药,其剂量往往明显高于预防性用药。

所以,如果无禁忌症,可在测试到阻滞平面后静注适量镇静药或神经安定镇痛药,如安定、咪唑安定、杜氟合剂、氟芬合剂、杜非合剂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麻醉科医生的智慧何止体现在这一方面呢?
文章虽然比较“老”,但办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在此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