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文献综述】

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问题及原则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人士对中国的态度友好起来,随之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习俗、艺术等越来越感兴趣。

传统中医学也以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吸引着他们。

然而,当西医在中国盛行,大赚其钱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中医却一直未能在西方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医在翻译成英语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翻译在技术、艺术、文化等各个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由于语言不同,国外人士要是想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医学,必须要借助翻译这个工具。

翻译的准确和明了,对于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传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种方式。

然而,中医英语翻译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中医英语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从中医英语翻译仿造化,多样性以及定义化这三个特点折射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对应词缺乏和理解偏差这两个问题进行仔细探讨。

并结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三原则,即薄文重医,得“意”忘“形”;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对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关概念:中医英语: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及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语系,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仿造化:所谓仿造,是指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替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词素或词。

定义化:基于中医用语言简意赅,浓缩性强,翻译过程中较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翻译变成了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下定义。

多样化:是指中医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

争论焦点: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在处于初级阶段。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其中蕴涵了无穷的智慧。

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而中医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中医药交流的枢纽。

本文对中医术语语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结合一些翻译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几点翻译策略。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1.引言中医术语英译是科技翻译,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翻译,翻译时要根据中医语言的风格和读者对象,实现内容准确完整,语言简练规范。

要达到中医英译标准化,就必须先从中医语言特点着手。

2.中医术语英译的困难2.1医哲交融导致中医语言模糊。

中医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

一方面,中医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生、生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中“相生相克”的学说包涵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状况。

另一方面,中国哲学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如阴阳、五行很难找到对等的英文翻译。

2.2文学性强导致中医英译文化障碍。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特点之一。

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都以文言写成,其文体包含歌咏、诗赋等,语言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特点。

因此,中医英译时常面临以下两方面困难: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中医中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难让西方人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中医术语英译的翻译原则针对中医英译的困难,中医英译时应遵循忠实、准确、统一的原则。

3.1“忠实”原则。

这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不苛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却要求信息内涵的对等。

奈达关于顺乎自然的对等的论述,同样适用于中医英译。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概念,如阴阳、五行、藏象等,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

因此,中医术语英译是向读者传达的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译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如“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的“贼风”是指引起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即可翻译为现代的医学术语pathogen,无须为了保持外国人并不能欣赏的古典文学及哲学而生硬地翻译为thief wind。

中医英译中的问题_难点与原则

中医英译中的问题_难点与原则

第16卷 第2期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 ol16 N o2 1997年 JOU RNA L OF A NHU I T CM CO LL EG E 1997中医英译中医英译中的问题、难点与原则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关键词:中医英泽中图法分类号:H314.91 中医英译的意义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药卫生的对外交流,中医药的神奇临床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已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这方面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为了准确地将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与科研成果介绍到国外,使国外学者能正确理解,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可以说,中医英译问题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因此,中医药的英译规范化问题已迫在眉睫。

据谭毅等1!统计,对1988~1990年美国∀医学文献索引#(Index Medicus,IM)收载∀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论著%的文献分析,被IM 收载率高达95.6%,作者认为这似与原文是否有英文摘要有关。

我国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论文绝大多数在国内以中文形式发表,可见若有英文题录、摘要、关键词等,亦可被国外文献索引工具所收载,从而可以让世人了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动态和水平。

此外,随着外国留学中医人数的逐年增多,为适应教育的需要也必须编写高质量英语版中医系列教材。

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但是否适合于教学或作参考书籍,还有待评估。

2 中医英译存在的问题目前,就笔者所见,国内所出版的中医药汉英、英汉词典有:谢竹藩等2!主编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广州中医学院3!编写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医学大词典#4!,王宝祥等5!主编的∀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郑凤钦6!主编的∀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等。

各词典所收集的中医词条极不统一和不规范,英译问题就更大。

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工具书以∃汉英%形式居多。

郑凤钦6!认为尚有以下三大不足:&缺乏表达式样的多样性。

中医文献常用动词的英译

中医文献常用动词的英译

中医文献常用动词的英译左连君(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市250012)(本文由 <湘雅医学翻译网>编辑,访问可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理解。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对中医文献的英译尤其如此。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

它延续着古代汉语文学的修辞方式,文言句式,言简意赅,语义浓缩性强。

在英译中,只有透彻地理解词义,才能把握住翻译的准确性。

本文仅结合既往的英译实践,略谈中医文献中对常用动词概念的理解与翻译。

在中医文献中,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各科,动词总是文章的核心,对动词翻译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理论法则问题,尤其在临床治疗与用药方面,许多动词直接表达了治则与药物的主治、功效等。

若翻译不当,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正确理解动词含义,是恰当翻译的前提。

这些常用动词,单字形式,十分简洁,但严谨精确。

一个汉语动词在转换成英语时,可能有相对应的英语动词对号入座,而更多情况下一个汉语动词可用多个不同的英语动词来翻译。

这主要基于对动词概念的准确把握。

1 “通”——通畅之意“通”主要是指使气血经脉通畅,中医有句常用术语“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发生癖滞,气血经脉则不通畅,便可发生疼痛。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通”的方法来治疗。

如:通经活络、通脉止痛等,另外尚有通阳利水,随腑泻热,通下,通经,通便等。

转换成英文时可选择不同的动词,从不同角度表达“通”这一概念。

例如:“通脉”是指用驱散寒邪、通行阳气的药振起脉搏的方法。

可译为invigorating( or activating)pulse-beat或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qi;“通经”是指补益气血或行经活血,以治疗病理性闭经,可译为restoring menstrual flow或inducing( in-creasing or promoting) menstruation。

“通腑”是指用苦寒药通下大便,以清除内热,可译为removing heat by catharsis, relaxing the bowels或free movement of the bowels ;“通则通用”指用药物治疗癖热滞塞所致的泄泻,可译为treating diarrhea with purgatives。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统一化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统一化

浅谈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统一化摘要:统一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有助于中医走向世界,有助于中外医学专家的合作交流。

本文探讨了对中医内涵理解达成一致和对翻译原则及方法达成共识是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抛砖引玉,以引起对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中;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为使中医走向世界,并成为与西医并驾齐驱的世界主流医学之一,除了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外,有必要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进行规范和统一,这样才有利于中外医学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的脚步。

导致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不统一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旨在探讨要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统一化,必先对中医内涵的理解达成一致,其次必须就翻译原则和方法达成共识。

因为确定统一的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的前提是对中医内涵理解和翻译原则及方法的一致认识。

具体分析如下:(二)对中医内涵的理解不一致对中医名词术语内涵理解的不一致,必然会导致英译版本的不同甚至误译。

比如:气血津液中的“气”有大致8种英译版本:qi; chi; vital energy; air; refined substance; functional activity; vital qi; nutriment flowing in the body; 这一中医术语中的“气”就有8种译法,究其原因是译者对“气”的不同理解:“能量”、“活动”、“物质”、“疾病中的一个阶段”、还是“营养物质”或“空气”。

再如:中医术语“痰饮”的4种英译版本:phlegm-retained fluid; phlegm and fluid retention; phlegm retention;phlegm-retention syndrome;中医学中“痰”的概念和现代医学额的痰不同,译为phlegm或sputum,都有不甚了了的情况,需加脚注,更何况能将其译为fluid吗?除此之外,有些译者甚至将中医的“生气”(生命力)理解为“发怒”,把中医术语“白虎历节”(关节肿痛)理解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把“五脏六腑”理解为“5个仓库和6个宫殿”。

浅议中医病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浅议中医病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浅议 中医病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文◎
摘要 :本 文 探 讨 了中 医 病名 的 翻译 原 则 和方法 在 翻译 中 医病名 时 ,我 们应遵循
忠 实、准确 和比照 的原则 ,并适 时采用直译 法 、意 译 法 、音译 法和 象译 法 的翻 译 方 法 。 关键 词 : 中 医病 名 ; 原 则 : 方 法
达方式。
[】 ie W m n e g e 实用英文 1 N g l ie a F n Y . s 中医辞典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0 02
【】 2 李春 梅 医学英语 的特 点及翻译 [】 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1 9 1 ):5— 0 9 9( 2 9 6
【】 3 南燕 英语医学术语翻译技巧 【】 卫 J.
生职 业教 育 ,2 0 1 03( 0): 1 8 0
如 痿 病 。 痿病 指 肢 体 筋 脉 弛 缓 , 软 弱
2 2 4
医的概 念 的。如 心悸 ,它 的英 文名为 h a t w t h r q i k b e t s 指 喘 息 。 (《 e r i h s o t u c r a h 牛
p l j a in a P t t o ,而 在 中 医 理 论 a p t o 。P 1 i a i n t 叶 ,心 悸 进 一 步 被 划 分 为 惊 悸 、 怔 忡 。 惊 悸 1 津 高 阶 英 汉 双 解 词 典 》 )这 样 就 可 以 把 哮 和
sn r m  ̄可 。 yd o e 24 象 译法 .
元 代的朱 丹溪 首创 “ 喘 ”之 名 ,阐 明 哮 病机 专主于痰 ,提 出 “ 发以扶正气 为主 , 为 既发 以攻邪 气为急 ”的治疗 原则 ,后来 的医 家鉴 于哮必兼 喘 ,故一般称之 为哮 喘 ,为 与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原则是将中国文化和语言特色与英语翻译相结合,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易于全球理解的及易于实施的国际标准。

以下旨在介绍这些原则:首先,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化应坚持严格按照词义进行翻译。

尽管中医术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但翻译时应尽量按原词义准确翻译,如中文四诊翻译为:Four Diagnostic Procedures,遵循原义,不参杂任何多余信息。

其次,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标准应坚持采用简练、清晰的表达形式,避免使用复杂的表达,原词意不变,避免了其他文化理解和国际趋势不稳定的影响。

再次,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要尽可能简洁,尽量缩短单词的字数,只强调单词的核心含义。

在中医药学中,有很多词语与七十二经脉和四诊等较为特殊知识相关,在此情况下,要尽量简短、稳定,而不是把翻译结果变得更复杂。

此外,翻译中要充分考虑中华文化的组成元素,及其在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及其功能,并考虑其与英语表达的对应,不能孤立于其语言本身而不能讲清楚。

按照以上原则,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化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翻译。

首先,收集大量可供翻译的源文,然后根据源文原意匹配、修改其英译术语,最后能够达到英语翻译词语既保留中医特有文化又更加易懂。

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或简化词语,以减少理解成本。

最后,要重视相关学术研究的协作性,在收集、审查和修订文本时,以紧密协作的方式进行协作,以确保源文的准确性和翻译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是一项值得引进的国际化标准,其核心原则是坚持按照源文义翻译,做到简洁清楚,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协同进行,以减少理解成本,使全球使用更加快捷和便捷。

中医药常用诊断方法的中英翻译

中医药常用诊断方法的中英翻译

中医药常用诊断方法的中英翻译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由于中医药理论的独特性,其中的专业术语在中英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常用的诊断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中英翻译。

1. 望诊(Observation)望诊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

望诊通常包括望色、望舌、望脉等方面的观察。

中医药的望诊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Observation。

例如,“医生通过望诊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舌苔厚腻,脉象细弱。

”可以翻译为,“The doctor observed that the patient had a pale complexion, thick greasy tongue coating, and weak pulse.”2. 闻诊(Olfaction and Auscultation)闻诊是中医药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闻气味和听声音来判断疾病情况。

其中,闻气味主要是指通过嗅闻患者体味来判断病情,而听声音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药的闻诊可以翻译为Olfaction and Auscultation。

例如,“医生通过闻诊发现患者体味异味,呼吸有喘息的声音。

”可以翻译为,“The doctor used olfaction and auscultation to detect an unusual body odor and wheezing sound in the patient's breathing.”3. 问诊(Inquiry)问诊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收集病史的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问诊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病程、伴随症状等方面。

中医药的问诊可以翻译为Inquiry。

例如,“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

”可以翻译为,“The doctor inquired about the patient's condition, symptoms,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llness.”4. 切诊(Palpation)切诊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身体等来判断疾病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