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l2果树资源与利用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 果树生态学是研究果树群体内以及果树群 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包括果树的起源、分布和生态区别;
——野生果树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即这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类型、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生 态平衡; ——各环境因素(光、温、水分、大气、土壤、地 形、污染、生物)与果树的相互关系与调控途径。
第二节 环境条件的基本概念及生态因子综 合作用的基本规律
平均气温
表1-2 我国不同纬度地区年均温
纬度(度/分) 50/1 43/53 39/57 32/04 23/08 地点 黑河 长春 北京 南京 广州 年均温(℃) -0.4 4.8 11.8 15.7 21.9 月均温变幅(℃) -25.8~19.8 -16.9~22.9 -4.7~26.1 2.2~28.0 13.7~28.3
• 生物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也影响甚至改变周围 的环境。
• 果园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提供果品和其他果树产品; ——绿化、美化环境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防止污染 ——提供部分林木(防护林)、饲料(生草)和其 他农产品(间作),甚至肉类(果牧、果渔兼营) 等。
第一节 果树生态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
• 果树生态学(Fruit ecology),亦称果树环境学; • 是研究果树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科学; • 果树之间的关系是指果树品种内及品种间或种间 的关系,它们之间互为环境条件。 • 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方面,前 者是指温度、光、水分、空气、土壤、地形、污 染等环境因素;后者是指果树以外的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环境因素。
2、生物因子的时空变化及生物分布 • 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始终处于有规律的变化之 中,主要表现为各因子在空间上的递变与时间上 的周期性变化。 • 空间递变(environmental gradient)导致生态因 子组合表现带状分布; • 时间递变使生态因子表现出周期性变化。 • 在这些呈现时空规律性变化的生态因子中,起主 导作用的是气候生态因子,在其规律性变化作用 下,土壤、水体及生物生态因子也发生相应的规 律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 布。
果树资源与利用资料

果树资源与利用一、基本概念1.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2.核心种质:以最少数量的遗传资源最大限度地保存整个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代表了整个群体的地理分布。
3.果树种质资源学:是研究果树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搜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定及种质利用的科学。
4.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方式:迁地保存,就地保存,离体保存。
5.就地保存:是指在果树种质资源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采取措施来加以保护和保存果树资源。
6.迁地保存:是指把果树种质资源从其原产地或次生地整株迁离,移栽到种质资源圃、品种圃或原始材料圃等圃地来加以保护和保存。
7.离体保存: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种子、花粉、分生组织、根和茎等组织器官来保存种质资源。
8.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保存方法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技术领域,如组织培养保存方法,低温保存方法,基因文库保存方法等,其宗旨是安全可靠,经济方便。
9.超低温保存:在-80℃以下超低温中保存种质的技术,通常称为液氮保存或LN(-196℃)保存,可长期稳定保存。
10.适应性选择:通过选择使果树获得了对某一地区气候环境特性的适应能力11.非适应性选择:在适应选择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与栽培有关的农艺特性,如品质,产量,生产管理等特性,对这些非适应环境特性的选择称之为非适应性选择。
12.气候相似论:1906年德国著名林学家迈伊尔指出能否引种成功,要看原产地气候条件与新引种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否相似,瓦维洛夫认为植物在与自己的原产地气候相似的地带适应性较强,这一学说对于指导人们在引种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具有明显的作用。
13.潜在适应性:在地质变化以前所具有的适应性,一旦将植物从现代分布区引入古代分布区后,即可表现为较强的适应能力。
14.渐进适应性:植物在某地逐渐选择形成的适应性,逐渐适应性往往在现今分布地中发挥作用。
15.早实核桃:种子在播种2-3年生,嫁接后1-2年生,能开始结实类型,树体较小,有二次生长及结果,发枝力强,侧生果枝率高。
果树资源与利用-绪论PPT课件

2021
28
⑤引种情况:是指引种地点、引种单位、引种时间、引入材料 类型(种子、接穗、苗木等)、引种人等。
⑥采集情况:采集地理位置(地名、经度、纬度、海拔)、采 集时间、采集材料类型(种子、接穗、植株等)、采集人等
⑦植物检疫:检疫单位、检疫情况(时间、检疫对象)。 ⑧繁殖:繁殖方式(实生、嫁接、高接、扦插、压条、分株、
432、466 454、150 404、373
435 170、89
402 655 198 617
圃地面积 (Km2)
21.1 8.7 14.0
2.1
4.4
4.9 9.5 4.1 7.4 3.3 6.8
7.2
6.9
18.0 38 3.4
• 在中国国家作物资源圃中保存的12000份种质材料中,已 经进行较为全面的农艺性状鉴定的占78.62%,筛选出的优 异资源占33.3%;已正式编目的种质为70.97%,建立数据 库的种质为53.33%。
2021
26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品种的培育,在 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使成千上万种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遭 到灭绝。
2021
27
果树种质资源的描述记载方法与标准
1)基本情况: ①种质编号:国家统一编号、引种号、采集号等。 ②名称:学名、品种(或品系)名、原名和别名等。 ③原产地:包括原生地和引种地等。 ④起源:实生、芽变、杂交的亲本,人工引变方式等。
• 至1994年,中国在全国建立了17处国家果树种质圃
2021
37
圃名
兴城梨、苹果圃 郑州葡萄、桃圃
重庆柑橘圃
北京桃、草莓圃
福州龙眼、枇杷圃
泰安核桃、板栗圃 熊岳李、杏圃
gzl3果树资源与利用第二章.ppt

美国农业部国家种子贮藏库(USDA)1976年收 集到91000份种质,到1986年,已收集到包括 370属1960种的204000份种质。
一、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概况
三个时期: 50年代。我国开展了较大范围、较大规模
1958-1959年我国各省都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果 树种质资源调查,发现我国蕴藏的果树种质资源 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品种十分丰富。
第一节 果树种质资源的考察
一、果树种质资源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1)摸清当地果树资源,直接或间接应用于生产。 (2)可为果树发展规划或品种区域化提供资料。 (3)研究果树的起源和演化。 (4)经鉴定、整理,编写果树志,或整理成文章发
和鉴定。16世纪后半期植物分类的迅速发展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腊叶标本这种新技术促成的。
如意斋 辽西天然古生物化石植物对开标本B1361
中国湿地植物标本馆
林业植物标本展览馆
中文名稱:臺灣蘋果(標本館館號:247950) 英文名稱:Malus docmeri (Bois) Chev.
对一些抗性种质,可从病虫害经常发生的地区收集抗性类型。
2. 外地种质的收集方法
(1)调查,通信邮寄,学术访问、学术交流。 (2)严格遵守检疫和编号登记制度。 (3)收集后进行中间繁殖,多点试验,进而推
广。
(4)生态适应型以外的种质,宜采用种子(大 量)多代连续驯化和逐代迁移驯化法进行逐步 收集。
(六)果树种质资源考察记载项目表
进行种质资源考察时应有统一的表格,统 一的记载项目,以便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 结分析。
第二节 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
果树学-总论-绪论PPT课件

5.小结与展望
(二)生产的经济价值
1.经济效益高:美、俄1:10-6;我国“一亩园,十亩 田”……
2.果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苹果、柑桔、梨、荔枝、龙 眼、柿等10多种果品出口世界五大州。
3.果品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可加工成罐头和果汁、干、 脯、冻、酱、酒,以及蜜饯等10多种加工品。
13.《西京杂记》(A、D 5世纪,晋,吴钧)引入巴杏、阿 月浑子,载有梨、枣、桃、李等多种。
14.《齐民要术》(A、D 533-544,后魏,贾思勰)载栽培 果树60多种,并初步分类
15.《神农本草经》(A、D 502-556,梁,陶弘景)
16.《新修本草》(“唐本草”)(A、D 659,唐,苏敬)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特殊营养性: 维生素:VC:猕猴桃100-500mg/100g,比柑桔高3-10
倍,番石榴600,刺梨2000-2700,VP5900-12000。还有VA: 桃、番木瓜、杏、柿等;VB:葡萄、核桃、栗等多种。
矿物质:Ca(山楂、橄榄、柑桔、柿、阿月浑子等、 P(核桃、龙眼、醋栗等)、Fe(龙眼、枣等)、K(杏、 樱桃、柿等)、Zn(苹果等)
28.《全芳备祖》(A、D 1256,宋,陈景沂)
29.《农桑辑要》(A、D 1273,宋,集体编著) 30.《打枣谱》(A、D1300年,元,柳贯)枣品种72个 31.《王祯农书》(A、D 1313年,元,王祯) 32.《农桑衣食辑要》(A、D 1314年,元,曾明善) 33.《种树书》(A、D 1379,元,俞宗本) 34.《本草纲目》(A、D 1578编成,1596付印,明,李时珍,)果 树种类127种,分为6类:五果、山果、夹果、味果、蓏果、水果。 35.《学圃余疏》(A、D 1597年,明,王世懋) 36.《群芳谱》(A、D 1630,明,王景晋) 37.《农政全书》(A、D 1628编成,1639年付印,明,徐光啟) 38.《花镜》(A、D 1688年,清,陈昊子) 39.《广群芳谱》(A、D 1708年,清,汪灏) 40.《授时通考》(A、D 1742年,清,张庭玉) 41.《本草纲目拾遗》(A、D 1770年,清,赵学敏) 42.《植物名实图考.长编》(A、D 1848年,清,吴其浚)
果树植物

•㈠ 概 述
• 1. 果树植物资源的概念及其价值 • 概念:果树植物资源是指一些提供人类食用的鲜、干果品和作为 饮料、各种食品加工原料的经济植物。 一般多为木本植物,少数为藤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价值
• 营养价值:各种果品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和保健 成分,根据营养学家的建议,一个人每年需要食 用70-80kg的水果,才能满足身体正常发育和生命 活动的需要。 碳水化合物:一般果实中的含量都在10%以上, 高的可达60-70%(干枣);板栗含淀粉达5060%,并含有蛋白质5.7-10.7%
荔枝
中华猕猴桃 龙眼
果树植物
㈡ 主要果树资源植物 • 8.东方草莓(Fragaria 东方草莓 orientalis):蔷薇科, 聚合果。 • 9.高梁泡(Rubus lambertianus):蔷薇科, 聚合果可酿酒,并具 高粱泡 多种开发价值。
花 红
杨 桃
• 黑莓(R. occidentalis )和红莓(R.idaeus )在欧美 栽培已久,有许多园艺品种。
脂肪和蛋白质:榛子、核桃、杏仁等含60-70脂肪%, 蛋白质15-25%。 维生素及矿物盐类:山楂含Vc89mg/100g、钙56 mg/100g 、磷20 mg/100g 、铁2.1 mg/100g ;酸枣含 Vc1000 mg/100g ;中华猕猴桃含Vc150-400 mg/100g ;沙棘含Vc850-1500 mg/100g ;刺梨含 Vc2000-3400 mg/100g 。 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柠檬素等在各种果品中的 含量都较丰富。
杏
果树植物
• ㈠ 概 述 • 3. 果树植物资源的分类 • 通用分法:
–浆果类:食用部分为中果皮和内果皮,果实肉质多汁,种子 小而数多。除包括植物学上的浆果外,还包括一些聚合果、 聚花果和其他一些柔软多汁的果实。常见如葡萄、越桔、猕 猴桃、醋栗、树莓等。 –柑果类:食用部分主要为果实内的多汁肉质瓤瓣,由多心皮 的子房发育而成,餐果皮坚韧具油囊,中果皮疏松为白色海 绵状,其间分布许多橘结(维管束),内果皮膜质,分若干室, 其内壁向囊内生出许多肉质多汁的囊状毛,称汁细胞,是主 要食用部分。如柑桔类。 –热带及亚热带果树类:略。
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1)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全世界耕地总面积29.5亿公顷,其中容易开垦 的部分为15.4亿公顷,达到一半以上。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垦土地和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使耕地资源不足问题出现的时间延缓,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的供需矛盾,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 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
地球上淡 水资源有
2.53%
限
可直接利用的有限:人类使用的有效淡水
资源量约为每年9 000立方千米
水资源的 地区分布 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 、加拿大、美国等水资源丰富。北非和中 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年总 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
人为 原因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
2021/4/17
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 要资源问题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1)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情景导入
南非内阁2018年3月15日发布的声明称,发生在该国局 部地区的干旱已进入国家灾难状态,并引发用水危机。
三、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的消耗现状: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
快速□17 __增__长____的趋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18 __耗__竭____。
2.中国矿产资源状况 (1)现状: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 展需要,供需矛盾突出。 (2)原因: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富矿少,贫矿多,开采 中采富弃贫,矿产品位下降;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消费
果树生物学概要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单位面积产量低,大小年现象突出 (2) 果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 (3) 区域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 (4) 采后处理技术、贮运条件落后 (5) 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整体技术水平低
现状4
(6) 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
其他 李 11.6% 3.2%
柿桃 2.2% 6.2%
尼克酸/mg 0.20 0.20 0.30 0.20 0.50 _ 0.30 0.30 0.70 0.20 1.10 1.00 1.60 0.40 1.70 0.20 0.54
抗坏血酸/mg 微量 54.0 34.0 40.0 41.0
100-420 356.0
1.0 6.0 24.0 15.0 60.0 4.0 18.0 74.0 2.0 39.0
铁/mg 0.2 0.2 0.2 2.8 0.9 0.4 1.4 0.4 0.6 0.5 0.7 0.4 0.8 0.7 1.5 2.0 0.7
胡萝卜素/mg 0.11 0.11 0.55 0.00 0.12 0.70 0.05 0.05 0.25 0.08 微量 0.00 5.70 0.03 0.01 0.00 微量
香蕉 5.4% 梨
12.5%
柑桔 18.2%
葡萄 4.1%
苹果 36.6%
年总产量(1996年)
现状5
四 世界果树生产的特点与趋势
1 果树栽培区域化
我国荔枝适栽地区及其气候特征
我国龙眼适栽地区及其气候特征
特点与趋势1
2 规模化和集约化
海南规模化种植的香蕉
现状与趋势2
新疆集约化栽培的葡萄
3 果树种类多样化和优良品种世界化 4 果品生产的优质化 5 果品生产的标准化 6 果品生产的无公害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果树人工选择的反应
(一)适应性选择
(二)非适应性选择
(一)适应性选择
1. 增加了属体抗性能力
2. 改变了光周期的反应控制
3. 改变授粉方式
4. 改变了植物生命周期
(二)非适应选择
1. 经济性状
①果实性状: 大小,外观,品质,风味,核的 有无等; ②生育期:结果早晚,果实成熟早晚等; ③丰产性。
3.果树起源中心论
1882年,德坎道尔(A. De Candolle)发表《栽 培植物考源》。(最早被驯化的地点:中国、西南亚 和埃及、热带亚洲)
20世纪初,瓦维洛夫(H.H. BaBИЛOB)提出植 物八大起源中心或基因中心理论。涉及果树植物约 160多种。 茹可夫斯基(Л. M. Rykobckuu,1970)对瓦维 洛夫起源中心论有新的补充,增加四个中心地区。 1975年,茹可夫斯基与荷兰植物育种学家编著了 《栽培植物及其演变中心辞典》
三、果树人工演化的原理
人工演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人工选择 1. 人工选择的类型 2. 人工选择的原理
1. 人工选择的类型
通过选择,使果树获得了对某一地区气候环境 特性的适应能力,我们称之为适应性选择。
在适应性选择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与栽培有 关的农艺特性,如品质、产量、生长管理特性 等。对这些非适应环境特性的选择,称之为非 适应性选择。
(二)非适应性选择
2. 农艺性状
株型(苹果中矮化与乔化之分), 开花结果习性, 繁殖特性, 修剪反应等。
第三节 果树的传播
果树的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它 伴随人们的活动而发生。
追溯果树传播历史,对于研究果树起源、品 种引进或输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果树传播的特点
二、果树传播的作用及其影响
1.果树传播的有利作用
使世界各地都能分享到全人类劳动和智慧的果实。 还可以改变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如起源中心在东南亚的香蕉,却成为目前南美 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起源中心在巴西的凤梨,世 界生产中心却移到了夏威夷;起源于我国的猕猴桃, 却富庶了新西兰。
这些使得生物的变异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 正是这些变异为物种的发生和演化提供了先决 条件。
2. 演化的外部原因
选择——
就是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能力的一种有利或 不利的选择,具体表现为劣汰良留。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生物发生以来一直悄无声 人类文明出现以后才发展 迹地进行着 起来 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进化速度快
第二节 果树的演化
内容:研究果树如何由原始野生到现代栽培, 以及现存的野生果树种类的发生及其种间亲 缘关系等。
意义:对果树资源的利用及果树栽培有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
一、果树演化的动力
内因——变异 外因——选择
1. 演化的内部原因
变异——
自身的遗传因素(如基因重组、突变等) 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光、温、水、土壤、生 物等)
(1)达尔文学说:
③在自然和栽培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和保 持新的变种能使植物驯化。即在自然或者栽 培条件下都能发生植物的驯化。
④当植物个体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发育时, 形成变种,或称种的生存类型,再用选择手 段获得新类型的植物。
(2)气候相似论
1906年德国著名林学家迈伊尔(Mayr) 在树木引种性研究中指出,能否引种成功, 要看原产地气候条件与新引种地区的气候 条件是否相似。
2. 人工选择的原理
遗传学 综合多因素(光、温、水、气、土壤、生物等) 考察适应性选择时,
(1)达尔文学说: (2)气候相似论: (3)生态历史论:
(1)达尔文学说
与适应性选择有关的论点主要有:
①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有适应风土环境的能力。在植 物自然迁移时,往往抑制了它和其它有机体的竞争, 而首先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②有机体的地理分布不仅决定于现代因子,还决定 于历史因子。引种时要研究植物分布历史及其生物 学特性形成历史。
(2)气候相似论
瓦维洛夫也认为,在选择品种时,必须考 虑到引种植物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并在可 能时从与本国气候或多或少相近的地区选 择引种对象。——植物在与自己的原产地 气候相似的地带适应性较强。 这一学说对于指导人们在引种过程中的适 应性选择具有明显的作用——生态型引种
(3)生态历史论:
2.果树传播的负面影响
造成种质资源的丢失。
妨碍某些果树种类的开发利用。
往往导致某种病虫害迅速发生。
小结
果树起源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果树起源中心论的代表学者及主要观点?
态条件越复杂,其适应范围或潜能也越大。
(3)生态历史论:
潜在适应性——在地质变化以前所具有的适应性。
一旦将植物从现代分布区引入古代分布区后,即可表 现为较强的适应能力。
渐进适应性——植物在某地逐渐选择形成的适应性。
渐进适应性往往在其现今分布地中发挥作用。
历史生态论对于适应性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章 果树的起源、演化与传播
追溯果树起源、演化与传播的历史,研究果树 的发生与发展,有助于指导未来果树生产、 栽培、育种及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果树的起源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意义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生物进化理论 对引种、栽培和新品种选育都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果树的起源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方法
果树资源调查(直接证据:化石) 通过细胞学和遗传学等试验方法,予以科学地 分类鉴定并阐明其亲缘关系。 结合地理气候的变迁以及语言、文字等辅证, 综合分析确定。
二、果树起源论
1.特创论 基督教
2.进化论 1895年,查理· 达尔文 (Charles Darvin, 1809-1882)发 表《物种起源》
二、果树演化的研究方法
选择方式的不同
自然演化
人工演化(驯化——指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 气候条件的能力的利用和改造)
(一) 自然演化
1. 寻古探秘 2. 以今论古
(二)人工演化
果树植物的演化的过程:
采集野生→管理野生→栽培
1. 演化遗迹的调查 2. 历史记载 3. 语言学 4. 历史考古 5. 实践验证
果树传播是在人类活动参与下,将其从 某地迁移到另外地方的一种现象。
1. 进程 2. 范围 3. 适应性的改造 4. 传播的非自然因素
进 程 范 围 适应性 的改造
自然迁移 人工传播 通常缓慢 可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或完成
一般较小 可跨越空间超距离进行
非自然 因素
适应性是 往往通过一些人为措施来改变环境, 自然选择 使之适应新的地方。 的结果 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筛选 出适应新环境的种类或品种。 受许多非自然因素的影响
俄国地理学家柯拉斯洛夫(ҚpacHOB,1896)
1.认为北半球各国植物资源的多少和有没有发生 冰川现象密切相关。
在没有冰川发生的国家中,常常有着丰富的植物 资源。
(3)生态历史论:
2. 现有植物的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它们在古代 的分布情况。
古植物学的研究证明,地质史上冰川时期强迫植物南迁,冰 川期后有些植物又从南向北移动。许多植物的现代分布区是 被迫形成的。 因此有些植物的目前分布区,不一定是它们最适宜生长的地 方。有时把它们引种到另外一些地方后,反而发挥出更大的 生存潜力(适应性)。 通常认为,距离起源中心越远的种类或品种,经历的历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