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代汉语的语序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10)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11)敢不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二年》) (12)敢不唯子是從。(《左傳·哀公六年》)
(13)荀偃命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 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14)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現代漢語:唯利是图、唯你是問、 惟命是從、唯才是舉。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 而》)
(2)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3)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4)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公不君》)
(6)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壞晉館垣》)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9)毋吾以也。(《論語·侍坐》)
例外情況:
(1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王風·黍離》)
(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論語·陽貨》)
(16)以天下之民莫為之也,然而是子独為之。 (《荀子·君道》)
(17)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戰國策韓策 二》
這條規律没有第一條嚴格。 《論語》中代詞賓語後置8例,
《論語子張》 同類現象: 奈之何(奈何)若之何(若何)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否定詞“弗”和“勿”與及物動詞搭配時,後邊往往 不出
現賓語。 “不”、“莫”、“未”、“無”與動詞搭配時後多
帶賓語 ——如果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就放在動詞後邊。 ——如果賓語時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往往分布在動 詞前面,否定詞後邊。
(2)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莊子逍遥遊》 (3)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齊 晋鞌之戰》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 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 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 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 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 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 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 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 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 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 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 上》)
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韩之战》)
⑤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 传·昭公十九年》)
⑥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
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
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Greenberg关於人类 Greenberg关於人类 语言普遍现象的观察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和O的 所指不仅是 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标 志,同时涵盖了修饰成分与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4,SOV语言绝大多数(而不 SOV语言绝大多数( 语言绝大多数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POSTPOSITIONAL:如日语名 POSTPOSITIONAL: 词短语中的の 词短语中的の,动词短语中 的を,に,で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与数量表达相关的 语序问题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词序? 词序?
1,宾语前置
1.0. 正序和倒装 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代汉 在通常的情况下, 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的 后面,构成SVO语序. SVO语序 后面,构成SVO语序.
庄公寤生, 姜氏,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恶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项梦冰: 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语言研究》1988年第2 年第
汉语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的类似 大名冠小名" 於"大名冠小名"的现象不是偏 正结构的异序, 正结构的异序,而就是正常的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 修饰语,中心语" "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选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快去,你!干什么呢你?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如: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叙述句

叙述句

变式一:唯(惟)+O+是/之+V
语用效果:强调动作的单一性和排它性。 手段:范围副词“唯(惟)”。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 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 政》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
普通及物动词的双宾语句式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 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动词“为”的双宾语句式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消亡的时间
王力《汉语语法史》:到了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 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否定句中的宾语 前置产生于殷商时期,向后置的演变萌芽于西周时期,战 国时期处于过渡阶段,两汉时期演变基本完成。
宾语在代词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一)·疑问 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人称)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 上》)(人称)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事物) 既富矣,又何加焉? (《论语·子路》)(事物)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事物)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地点)
消亡时间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 战国中期以后,“(唯)O是/之V”式的用例大幅度下降, 基本上衰落了。 这类句式的发展演变也非常快,在先秦经历了产生、发展、 衰亡三个阶段。 但它在文献中完全绝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成为熟语、 套语留在语言中。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作为汉语书面语代表 的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典范的,所以它在后世文人口语 和白话文献中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较多痕迹。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 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战国策· 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 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 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前置、提前、倒装
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也有人说是 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了,这些说法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妥。 一、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本来都 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 了动词前面。然而,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 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 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而前置 的说法就避开了这一问题。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 “惟 (唯)„„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 语就更明显。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4、叙述句中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 指示代词“是”和少数人称代词作宾语, 有时可以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诗经· 周南· 葛覃》:“是刈是濩”(刈:割,濩: 煮)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
《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太师尹氏),民具(俱)尔瞻。”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所谓“倒装句”,一般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的句式。例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 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 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 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 到主语之前来。因此,这种语序的改变是一种临时 改变,是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 象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在语法范围内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小名、大名”屬邏輯學範疇, “修飾語、中心語”屬語法學 範疇,两者不是一一對應的。 造詞時選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選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許的。衹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語義重心也就不同了。
丁邦新:《論漢語方言中 “中心語—修飾語”的反 常詞序問題》
《方言》2000年第3期
“牛公”、“牛母”這樣的 結構並不是别的語言擴散 的結果,仍然是“修飾 語—中心語”的結構,合 於漢語一般的詞序規則。
與表行爲動作的數量有關的 詞序問題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
(莊子·養生主)
卽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 十下。(百喻經·五人買婢共
使作喻)
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 匝西去。(水經注·河水)
THE END
〈1〉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經·碩鼠)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論語·陽貨 )
丙、賓語用代詞復指構成 的賓語前置。
〈1〉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 是繼。(齊桓公伐楚)
〈2〉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 與求之問。(論語·先進 )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 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 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齊桓公伐楚)
年》)
1.1. 在三種特定的條件下, 賓語可以/應該/必須放在動 詞的前面:
甲、疑問代詞作賓語:
〈1〉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2〉項王曰:“沛公安 在?”(鴻門宴)
〈3〉良問:“大王來何 操?”(鴻門宴)
〈4〉誰爲爲之?孰令聽之?
(司馬遷《報任安書》)
乙、否定句中,如果賓語 是代詞,那麽代詞賓語應 該放到動詞的前面。
李訥(LI,CHARLES N): 遠古漢語:SOV 上古漢語:SVO 現代漢語:SO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这也是感叹句式。例如:
《史记·孔子世家》:“汝来何其晚也!”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在用了否定词“不”、“毋(无)”、“未”、
“莫”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到动词 之前、否定词之后。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
虞。”
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要求不是很
不足,君孰与足?”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
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 词前面。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
又谁敢怨?”
(2)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
① 何如,如何。 例如:
《论语·子路》:“乡人皆好之,何如?” ② 何若,若何,奈何。例如: ③ 如„„何,若„„何,奈„„何。例如: 《论语·颜渊》:“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②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
复指。例如:
《孟子·离娄上》:“《诗》云:‘殷
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
为不善变矣。”
(2)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 语的凝固结构: ① 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 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 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 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
古代汉语的词序
请看: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
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 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 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2
数词作谓语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 可以把作状语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末
作谓语,而使原句的剩余部分(通常是一个
主谓词组)作主语,在主语后、数词前必须
用一个代词“者”来复指主语。
例如:
《战国策·赵策》:“于是平原君 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
肯受。”
《史记·鸿门宴》:“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在尘埃之中,
古今一体,Leabharlann 在其不辱也?”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
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 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 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 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
② 唯(惟)„„是„„,唯(惟)„„之„„。 这两个凝固结构对前置宾语的强调作用更加 突出。 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 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 何„„之有。这个凝固结构表达比较强 烈的反问语气,意思是“有何„„”,可译 作“有什么„„”。 例如: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
“奚”、“曷”、“安”、“焉”、“恶”、“孰”
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 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2) 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 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 山名)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介词“于(乎)”的宾语偶尔前置。 例如: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 野于饮食。”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 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
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
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古汉语则不是这
样。
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主 要有两种方法:
1
数词作状语
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动量词,直接把数词放在 动词前面作状语。例如: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左传·宣公二年》:“三进及溜,而 后视之。”
曾由与求之问!”
用“是”复指的: 《左传·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用“实”、“斯”、“焉”复指的: 《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严,也就是说,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
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于疑问句中疑问
代词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例如: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我知者,
谓我士也骄。”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3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1)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的基
本情况
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将宾语前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
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
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例如: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例如: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
“是之谓”、“此之谓”这两个凝固结构也可
以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
成“说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诗》曰:‘孝子不 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 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左传·宣公十六年》:“吾闻之,禹称善人,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晋书·周处传》:“三害未除,何乐之
有?”
4
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语法
形式作标志,仅凭语序手段来表现的 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不多见,必 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仔细辨别。
(1) 动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 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 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 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置,而以代词“之”、“是”等来复指它们(“之”、
“是”等也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有的学者认为,
“之”、“是”等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里有两种情况:
①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 “之”、“是”等来复指。例如: 用“之”复指的: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
《论语·乡党》:“吾以子为异之问,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 ,如何勿重?”
《战国策·赵策》:“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
④ 如之何,若之何。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 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⑤ 何„„之„„。这种格式是加强感叹的。
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何许子之不惮烦!”
⑥ 何其„„。这种格式中的“其”是指示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