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语序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10)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11)敢不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二年》) (12)敢不唯子是從。(《左傳·哀公六年》)
(13)荀偃命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 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14)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現代漢語:唯利是图、唯你是問、 惟命是從、唯才是舉。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 而》)
(2)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3)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4)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公不君》)
(6)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壞晉館垣》)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9)毋吾以也。(《論語·侍坐》)
例外情況:
(1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王風·黍離》)
(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論語·陽貨》)
(16)以天下之民莫為之也,然而是子独為之。 (《荀子·君道》)
(17)房喜謂韓王曰:“勿聽之也。”《戰國策韓策 二》
這條規律没有第一條嚴格。 《論語》中代詞賓語後置8例,
《論語子張》 同類現象: 奈之何(奈何)若之何(若何)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否定詞“弗”和“勿”與及物動詞搭配時,後邊往往 不出
現賓語。 “不”、“莫”、“未”、“無”與動詞搭配時後多
帶賓語 ——如果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就放在動詞後邊。 ——如果賓語時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往往分布在動 詞前面,否定詞後邊。
(2)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莊子逍遥遊》 (3)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齊 晋鞌之戰》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Greenberg关於人类 Greenberg关於人类 语言普遍现象的观察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和O的 所指不仅是 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标 志,同时涵盖了修饰成分与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4,SOV语言绝大多数(而不 SOV语言绝大多数( 语言绝大多数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POSTPOSITIONAL:如日语名 POSTPOSITIONAL: 词短语中的の 词短语中的の,动词短语中 的を,に,で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与数量表达相关的 语序问题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词序? 词序?
1,宾语前置
1.0. 正序和倒装 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代汉 在通常的情况下, 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的 后面,构成SVO语序. SVO语序 后面,构成SVO语序.
庄公寤生, 姜氏,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恶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项梦冰: 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语言研究》1988年第2 年第
汉语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的类似 大名冠小名" 於"大名冠小名"的现象不是偏 正结构的异序, 正结构的异序,而就是正常的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 修饰语,中心语" "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选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使用倒装、重叠等复杂的语序结构。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且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语序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存在很多种语序,有固定的“主谓宾”、“主宾谓”、“宾主谓”、“宾谓主”和“谓主宾”等语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且常常交换位置,形成语序的变化。

例如,“我喝水”可以表达成“水我喝”,“她教我唱歌”可以表达成“我唱歌她教”。

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它会给句子带来不同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这种语感和情感色彩常被用于修辞手法中。

例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主谓宾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其中的“天下有情人”和“终成眷属”之间交叉放置,使得整个句子更有力量感,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二、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除了主谓宾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还常常采用倒装语序,即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例如,“日月葵花相映红”中的“相映红”就是一个倒装语序,它把谓语动词放在了宾语之前。

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不仅会改变句子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还常常用于表示强调和反问。

例如,“大意不逊,小意不及”这句话便是通过倒装语序来进行强调。

三、古代汉语的重叠语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语序,就是重叠语序。

这种语序是通过把相同的词重复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

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精”和“细”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

重叠语序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它可以被用于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方面,从而产生丰富的语言韵味和修辞效果。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话中的“参差”和“左右”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使得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生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序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但它同样也是非常有魅力的。

通过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从中获取启发,发展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 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战国策· 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 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 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前置、提前、倒装
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也有人说是 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了,这些说法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妥。 一、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本来都 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 了动词前面。然而,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 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 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而前置 的说法就避开了这一问题。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 “惟 (唯)„„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 语就更明显。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4、叙述句中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 指示代词“是”和少数人称代词作宾语, 有时可以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诗经· 周南· 葛覃》:“是刈是濩”(刈:割,濩: 煮)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
《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太师尹氏),民具(俱)尔瞻。”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所谓“倒装句”,一般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的句式。例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 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 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 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 到主语之前来。因此,这种语序的改变是一种临时 改变,是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 象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在语法范围内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序和省略

古代汉语——语序和省略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一、古代汉语的语序(一)主谓倒装句表示感叹的主谓倒装句如:①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③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表示疑问的主谓倒装句如:④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⑤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⑥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二)宾语前置句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以上句中,前后两句都是动词“欺”带宾语,前句宾语为疑问代词“谁”,因此位于动词“欺”前,后句宾语是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②“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以上句中,“奚冠”和“冠素”也是个对比,“奚”为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前,“素”为名词充当宾语,所以位于动词“冠”的后面。

再看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为”“以”“与”的用例,介词“于(于)”的宾语不前置。

例如:⑩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⑾奚以知其然也?(《北冥有鱼》)⑿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⒀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⒁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⒂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⒃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⒄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介词“于”的宾语不前置,但是与“于”功能相当的“乎”在与疑问代词“恶”的组合中,宾语“恶”前置:(2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上》)(21)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以上“恶乎”都是宾语前置结构,相当于“于何”。

“恶乎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学恶乎始恶乎终”即求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

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

这种前置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如“不”“弗”“勿”“莫”“未”等,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8古代汉语的语序

8古代汉语的语序

词,这也是感叹句式。例如:
《史记·孔子世家》:“汝来何其晚也!”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在用了否定词“不”、“毋(无)”、“未”、
“莫”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到动词 之前、否定词之后。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
虞。”
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要求不是很
不足,君孰与足?”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
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 词前面。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
又谁敢怨?”
(2)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
① 何如,如何。 例如:
《论语·子路》:“乡人皆好之,何如?” ② 何若,若何,奈何。例如: ③ 如„„何,若„„何,奈„„何。例如: 《论语·颜渊》:“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②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
复指。例如:
《孟子·离娄上》:“《诗》云:‘殷
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
为不善变矣。”
(2)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 语的凝固结构: ① 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 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 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 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
古代汉语的词序
请看: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
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 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 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一、古今汉语的定义汉语是一种以汉字为书写形式、以拼音为辅助书写形式的语言。

它有话语形式、文字书写形式、翻译形式和文字转化为书面呈现。

这里汉语的古今比拟,是指从古代直至现代,汉语所表现出来的文字形式与书面表达的语言、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二、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1. 古代汉语采用词序古汉语采用的是典型的SVO(主语、谓语、宾语)语序,其中S(主语)在句子中处于居首,谓语(V)位列其中,宾语(O)多位列在句末,这种语序主要是为了强调主语,使句子有更强的认知定力。

如:“孔子讲道”,可以缩写成“孔子讲”。

2. 现代汉语采用结构词序现代汉语主要采用的是SOV(主语、谓语、动宾)和SVOO(主语、谓语、动宾、定语)两种结构,其中S代表主语,V位列句子中,OO则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尾。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的主要语序有SVO、SOV和SVOO三种,主要是SVO在古代,SOV 和SVOO在现代使用。

三、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1. 便于表达的变化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的语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汉语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意思,使句子更加容易被听者或读者理解。

例如:“他买了一部手机”,这句话中买是S,手机是O,买以及手机是逆序排列,这么说很容易把意思表达出来,更易于理解。

2. 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另外,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也使得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使说话人可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语序,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从句子“请你看那部电影”可以看出,当动词请位于句子开头,表示比较客气的语气;当句子中的动词看处于句首,表示口语中常用的命令或邀请等解请语气。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主要在于使得汉语更加便于表达意思以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

古今汉语的语序不仅是为了情景的合理,更是表达意义的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
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
快去,你!干什么呢你?
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
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
⑤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⑦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任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例⑥),也可以在状语之后(例④)。

(三)用“之”、“是”、“焉”、“之为”等结构助词构成宾语前置。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

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人之为”即“为了这样的人”。

③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
“不谷是为”即“为了我”,“先君之好是继”即“继承先君遗留下的友好关系”。

④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尔是过”即“责备你”。

⑤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此之谓”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即“说的就是我”。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往往只用结构助词“之”帮助构成前置。

如例⑤和例⑥。

这类前置的宾语前还常加上副词“唯”字表示限制范围,构成“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庄子·达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例①“唯蜩(条)翼之知”即“只知看蝉的翅膀”。

例②“唯命是听”即“只听从(您的)命令”。

例③“唯余马首是瞻”即“只看我的马头行事”,意为“只听从我的指挥”。

借助“焉”、“之为”构成前置的。

①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②委蛇还旅,二守焉依。

(《后汉书·任李万刘耿传赞》)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例①“晋郑焉依”即“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

例②“二守焉依”即“依靠的是二位太守”。

例③“唯弈秋之为听”即“只听弈秋的话”。

(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①蛹以为母,蛾以为父。

(荀子·赋·蚕)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讲的是有条件的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宾语,也有时不借助任何条件,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三、定语后置:为了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①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战国策·齐策)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苏轼《前赤壁赋》)
哪些词可以做后置定语
1.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

(汉书·李陵传)
2.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汉马死者十余万。

(史记·匈奴列传)
3.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楚辞·涉江)
4.数词或数词性词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战国策·赵策)
5. 主谓词组
绛县人或年老矣,无子而往,与于食。

(左传·襄公三十年)
6.介宾词组
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7.无定代词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唐人或相与谋。

(左传·定公三年)
丁丑,诸侯围许,曹伯臣或说晋侯曰……(史记·晋世家)
四、状语后置: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修饰作用,叫做状语后置。

①子何絶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
③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④赵家乔木为庸材辈蠹蚀也数矣。

(清·葆光子《物妖志·柳》)
⑤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⑥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宗臣《报刘一丈书》)
⑦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国语)
⑧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史记·陈丞相世家)
现代汉语也有状语后置,如:
老杨,去一趟吧,为了我,也为了孩子。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五、双宾语: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有以下三种结构形式。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式。

①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③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

(汉书·张骞传)
这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

例句中的第一个宾语“之(颍考叔)”、“孔子”、“骞(张骞)”是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食”、“豚”、“大夏之属”是直接宾语。

2.“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式。

(间接宾语前置式。


①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诗经·小雅·小旻)
②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权勋)
③寡人将谁属国?(吕氏春秋·贵公)
具体说来,有“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和“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直接宾语”二式。

前两例的“我”、“吾”都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不我告犹”即“不告我犹(不告诉我凶吉)”,“不吾假道”即“不假吾道(不借给我道路)”;第三例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谁属国”即“属谁国(把国事托付给谁)”。

3.“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式。

(间宾和直宾位置互易式。

)典型结构的派生形式
①吾既已言之王矣。

(墨子·公输)
②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

(史记·周本纪)
双宾结构中常使用代词“之”,“之”字应该紧接动词之后。

当“之”字是指物(或相当于物)的直接宾语时,就要与指人的间接宾语互换位置。

有时,名词性的直接宾语也可与间接宾语互换位置。

例句中,“王”、“美人”、“成王”是间接宾语;前两例的“之”和后一例的“政”是直接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