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序及成分省略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书接上回,我们今天来学一学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省略句式】一、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例:(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梁惠王下》二、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6、分句的省略例: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吾从而师之C、沛公居山东时D、百姓之不见保答案:选D。
如有疑问,详细解析请扫二维码(可放置二维码)。
古代汉语的语序

Greenberg关於人类 Greenberg关於人类 语言普遍现象的观察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和O的 所指不仅是 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标 志,同时涵盖了修饰成分与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4,SOV语言绝大多数(而不 SOV语言绝大多数( 语言绝大多数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POSTPOSITIONAL:如日语名 POSTPOSITIONAL: 词短语中的の 词短语中的の,动词短语中 的を,に,で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与数量表达相关的 语序问题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词序? 词序?
1,宾语前置
1.0. 正序和倒装 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代汉 在通常的情况下, 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的 后面,构成SVO语序. SVO语序 后面,构成SVO语序.
庄公寤生, 姜氏,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恶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项梦冰: 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语言研究》1988年第2 年第
汉语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的类似 大名冠小名" 於"大名冠小名"的现象不是偏 正结构的异序, 正结构的异序,而就是正常的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 修饰语,中心语" "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选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古今不同的词序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方式有二:一个是虚词,另一个就是词序。
词序是词在句中的位置次序,这种位置次序一般是固定的,不能任意调换。
古今词序的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词序的基本格式。
但古文中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却必须放在动词前。
先看下面例子: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战国策·燕策》“不吾救”即“不救吾”,宾语“吾”放在动词“救”前边。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左传·昭公十六年》“无我叛”即“无叛我”,“无”同“毋”,宾语“我”,放在动词“叛”前。
管子对曰:“未可。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吾亲”即“未亲吾”。
宾语“吾”放在动词“亲”前。
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
——《淮南子·说林》“莫之怨”即“莫怨之”(没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没有人恨他)。
宾语“之”用在动词“怨”和“疾”前。
“莫”是带否定性的无指代词。
以上例子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宾语都是代词,二是都是否定句。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规律:在带有“不”、“无”、“未”、“莫”等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果还带有助动词作状语,在古文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词序: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国语·齐语》非子莫能吾救。
——《战国策·中山策》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助动词“能”与动词相连。
后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
助动词“能”不与动词相连。
古文中,前一格式较为常见。
再看另一种宾语前置的例子: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焉”作疑问代词“何”解,指代处所。
代宾语,放在动词“往”前。
“焉往”,即去哪里。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安仰”即景仰什么。
“安”指代物,作宾语,放在动词“仰”前。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
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贤哉,回也!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在动词前作状语。
如三战三北。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

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 妇必唾其面。’”
可以看出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 同,就是“主语+状语+谓语请看: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 用在名词之前。
“四方是维”即“维四方”。“维”是动词, 是“保护”的意思。宾语“四方”前置,用复指代 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译为:——执掌国 家的大权维护四方。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 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译 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元年》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
(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
择焉,子将何乘?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志·秦宓传》
太师谁撞? 《韩非子》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六、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 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
《古代汉语的语序》课件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通常放在句子的中间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 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这种词序突出了动词的动作和行为,强调 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本身。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 之前,动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 的属性或特征,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动词之后。这种词序强调了形容词的 修饰和限定作用,突出了形容词的描 述功能。
语序是语言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
语序的类型
主谓语序
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 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
语序类型。
谓宾语序
谓语位于宾语之前,这 种语序在先秦汉语中较
为常见。
状中语序
状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描述性语句
中较为常见。
定中语序
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前, 这种语序在修饰性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
名词的词序
总结词
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之后。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前面位置。名词 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形容词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词序体现了古代汉语中 名词的重要性和先决性。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这种语序是固定的,也是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则。主谓语序有助于突出句子的 主要信息,即主语,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谓宾语序
总结词
谓宾语序是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语序,即谓语位于宾语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常常位于宾语之前。这种语序有助于强调谓语的动作或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 力。同时,这种语序也符合汉语的逻辑性和通顺性。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 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 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 ”等来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020/虢7/1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 十四年》)
(3)何……之有
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 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 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呢”。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2020/7/1
荀子劝学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2020/7/1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 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 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 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子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 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 之!”(《左传·襄公九年》)
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 “之”进行复指。例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左 传·宣公二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 年》)
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的规律 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SVO) 。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 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一 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 演变 。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 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 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 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四)肯定句中,代词“是”作宾语常位于动词 或介词前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 传·僖公四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到了汉代,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 况越来越少,后置的形式基本上确立了,如: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史 记·封禅书》)
魏晋以后,接近口语的作品如《世说新语》、 《百喻经》已几乎没有前置的用例了。但这 种语序仍然保留在后世文人作品中,例如:
“何如”也可说成“如何”,但两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古书上还有与“如何”、“何如”含义 相同的“若何”、“奈何”等说法,例如:
除君之恶,惟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哀公六年》
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 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 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 传·僖公三十三年》)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四》)
“如何”、“若何”、“奈何”的当中还 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它词语,形成 “如……何”等格式,意思是“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 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2.介词的宾语: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秦风·渭阳》)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 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语 序,到汉代以后逐渐发生变化,疑问代词作 宾语时逐渐放在动词之后,南北朝以后口语 中不再放在动词之前了,例如:
武帝问:“言何?”(《史记·酷吏传》)
但是,这一种语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 守,例如:
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宾语前置
先秦古籍中,宾语在一定语法条件下要 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我们所说的宾语前置不同于一般所说的 “倒装句”,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定语后置
求人可以报秦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 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吾谁欺,欺天乎?
并非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 置于动词之前,只是一种倾向性。先秦文献 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 的例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两个条件: (1)全句是否定句,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否定词“不”、 “未”、 “无(毋)” 、“莫” 等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四年》) 虽使五尺之童,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三) 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 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 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 词的前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晋侯问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 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其中,“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 个固定格式,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意思是 “怎么”;用在句尾可表示询问,表示“怎 么样”的意思。例如: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前置条件:宾语是 疑问代词
1.动词的宾语: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敢问谓何也?(《左传·隐公元年》)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的话,宾语一般要放在助动词 之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