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序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语序

• 3· 用“之”“是”“实”等构成宾语 前置句 • 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隐公元年》 •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 传· 僖公四年》 •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 僖 公四年》
• 4· “唯…之(是、之为)…”式,译 为“只、就”。 • 不才,吾唯子之怨。 《左传· 文公七 年》 • 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 传· 昭公三年》 • 智者无不知也,唯当务之为急。《孟 子· 尽心下》
若句中有助动词,格式有二:
• (1)宾语+助动词+谓语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 公三年》 • (2)助动词+宾语+谓语 • 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 子· 五蠹》 •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 僖 公七年》
• • • •
(二)定语后置的句式 1· 表性状和数量的定语后置 复为羽声慷慨。 《史记· 刺客列传》 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左传· 文 公十八年》
• 2· 中心语+之+定语 •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 劝学》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 辞 ·涉江》
• 3· 中心语+定语+者(定语的标志) • 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庄子· 山木》 • 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
• 4· 中心语+之+定语+者 • 鸟兽之害人者消。 《孟子· 滕文公下》 •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曰:“与其坐而待亡, 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 5· 中心语+而+定语+者 • 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卫 灵公》 •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告者。 《孟子. 梁下》
• 3· 介词“以”“于”的宾语前置 • 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说苑.杂言》 • 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左 传.昭公十九年》
古代汉语的语序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 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 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 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 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 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 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 上》)
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韩之战》)
⑤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 传·昭公十九年》)
⑥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
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
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古代汉语的语序

Greenberg关於人类 Greenberg关於人类 语言普遍现象的观察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 SVO或SOV所指不仅是V和O的 所指不仅是 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而是作为一种标 志,同时涵盖了修饰成分与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被修饰成分的相互位置.
4,SOV语言绝大多数(而不 SOV语言绝大多数( 语言绝大多数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是偶然见到)是后置性的. POSTPOSITIONAL:如日语名 POSTPOSITIONAL: 词短语中的の 词短语中的の,动词短语中 的を,に,で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与数量表达相关的 语序问题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语序:句子成分的顺序. 词序? 词序?
1,宾语前置
1.0. 正序和倒装 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代汉 在通常的情况下, 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的 后面,构成SVO语序. SVO语序 后面,构成SVO语序.
庄公寤生, 姜氏,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恶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项梦冰: 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复合词的异序现象》 《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语言研究》1988年第2 年第
汉语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的类似 大名冠小名" 於"大名冠小名"的现象不是偏 正结构的异序, 正结构的异序,而就是正常的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修饰语+中心语"的顺序.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大名"属逻辑学范畴, 小名 修饰语,中心语" "修饰语,中心语"属语法学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范畴,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词时选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选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许的.只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语义重心也就不同了.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快去,你!干什么呢你?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如: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使用倒装、重叠等复杂的语序结构。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且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语序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存在很多种语序,有固定的“主谓宾”、“主宾谓”、“宾主谓”、“宾谓主”和“谓主宾”等语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且常常交换位置,形成语序的变化。
例如,“我喝水”可以表达成“水我喝”,“她教我唱歌”可以表达成“我唱歌她教”。
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它会给句子带来不同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这种语感和情感色彩常被用于修辞手法中。
例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主谓宾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其中的“天下有情人”和“终成眷属”之间交叉放置,使得整个句子更有力量感,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二、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除了主谓宾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还常常采用倒装语序,即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例如,“日月葵花相映红”中的“相映红”就是一个倒装语序,它把谓语动词放在了宾语之前。
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不仅会改变句子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还常常用于表示强调和反问。
例如,“大意不逊,小意不及”这句话便是通过倒装语序来进行强调。
三、古代汉语的重叠语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语序,就是重叠语序。
这种语序是通过把相同的词重复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
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精”和“细”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
重叠语序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它可以被用于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方面,从而产生丰富的语言韵味和修辞效果。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话中的“参差”和“左右”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使得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生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序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但它同样也是非常有魅力的。
通过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从中获取启发,发展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语序

主谓倒序(谓语前置)(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疑问句)(1)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2)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孟子·梁惠王上》)(3)何哉,君所谓踰者?(《孟子·梁惠王上》)(4)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5)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感叹句)(6)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7)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8)贤哉,回也!(《论语•雍也》)(9)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九方皋相马》)(10)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感叹句)(11)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12)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13)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三》)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祈使句)(14)勉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15)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1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关雎》)(1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19)郁纡陟高岫,山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魏征《述怀》)谓宾倒序(宾语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20)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21)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闵公三年》)(2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23)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24)曰:“奚冠?”曰:“冠素。
古代汉语的语序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 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战国策· 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 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 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于前置、提前、倒装
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也有人说是 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了,这些说法是否妥当? 我们认为不妥。 一、提前--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汉语的宾语本来都 是位于动词的后面,只是在某些条件下,宾语提到 了动词前面。然而,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 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 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而前置 的说法就避开了这一问题。
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 “惟 (唯)„„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 语就更明显。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4、叙述句中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 语前置) 指示代词“是”和少数人称代词作宾语, 有时可以直接置于动词之前
《诗经· 周南· 葛覃》:“是刈是濩”(刈:割,濩: 煮)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
《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太师尹氏),民具(俱)尔瞻。”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所谓“倒装句”,一般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 的句式。例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 (哭的人是谁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 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 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 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 到主语之前来。因此,这种语序的改变是一种临时 改变,是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 象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重点讨论在语法范围内的宾语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修饰语的位置
名词的修饰语后置 表示动量的数词前置
(一)名词的修饰语后置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 《杂说四》) 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 蔺列传》) C、郑商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 十二犒师。(《左僖公三十三年》)
C. 此之谓
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 秋精通》)
D. 是之谓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 论》)
(五) “是”、“实”、“之”的 词性问题
这种帮助宾语提前的语法标 “是”“实”“之”等在句中不作任何 句子成分,故当把宾语放回动词之后时, 这些标志性成分就都去掉了。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典籍中,如果句 子是否定句,即句中含 “不”“未”“无”“莫”等否定词, 并且宾语由代词充当,这个宾语可以放 在动词谓语之前,否定词之后。
A.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外储说左 上》) B.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三)插入助词
“是”“实”“之”等帮助宾语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 宾语。
《淮南子人间训》作“以十二牛劳之”
(二)表示动量的数词前置
A. 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 骚》) B. 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 (《史记苏秦列传》)
谢谢!!!
A.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昭二十三 年》) B.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僖五 年》) C、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书更 法》) )
(四)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A. 唯是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成公十三年》)
B. 唯之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蝉翼之知。(《庄子达 生》) 其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古代汉语语序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程邦雄
一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插入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是”、“实”、“之”的古汉语的疑问句,如果宾语是由 疑问代词充当,可放在动词谓语之 前。
A.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 罕》) B.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 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