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木体育馆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

代代木体育馆建筑解读代代木体育馆位于东京都新宿区代代木公园内,是一座多功能体育馆。
建筑于1964年完工,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馆之一,作为体操比赛场馆使用。
此后,它还曾用于初次世山含脯隆、1986年FIBA世界篮球锦标赛、1991年女子排球世锦赛以及1993年世界柔道锦标赛等多项国际性赛事。
代代木体育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日本神社的设计风格,被称为“神殿体育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建筑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3,000名观众。
代代木体育馆由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丹下健三还开创了“超现实主义建筑”的概念,他的设计风格被称为重构主义。
代代木体育馆的外观与传统神社风格类似,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日本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如木材、钢材和混凝土等。
建筑的檐口和吊顶采用了木质结构,既能起到美观的效果,又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作用。
代代木体育馆的建筑结构非常稳定,它采用了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极高的抗震和抗风能力,非常适合于体育场馆使用。
代代木体育馆的内部设计非常简洁大气,空间感非常宽敞,观众席和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这也是比赛观赏性很强的原因之一。
体育场地座落在第二层,首层则是大厅、办公室和储物间等功能区域。
所有观众席都安装着空调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季节的需求。
除了作为体育场馆使用外,代代木体育馆还可以用作演唱会场馆、展览馆等多功能场所,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体育馆在201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引入了最新的LED照明和音响技术,以满足更高的音响和照明效果需求。
总的来说,代代木体育馆不仅作为一座体育场馆,还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它融合了传统日本建筑和现代建筑技术,为东京的城市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代代木体育馆

代代木体育馆代代木体育馆是位于日本东京都渋谷区的一座体育馆,是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
这座体育馆于1964年建成,是第1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
此后,它也成为了日本许多大型体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馆。
代代木体育馆的建筑风格富有特色,外墙是由铝制网格型板材制成,形成了独特的棱角分明的外观。
在室内,这座巨型建筑也有着宏伟的设计,可以容纳超过10,000人的观众。
代代木体育馆的设计师是著名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坂茂。
他的设计思想着重于使用自然材料和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作为东京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代代木体育馆将举办许多重要比赛,如体操、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
此外,还将举办许多音乐和文化活动,如演唱会、歌剧、舞蹈和展览等。
代代木体育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时,它是体操、跆拳道、柔道和空手道比赛的主要场馆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秀的设计,它成为了其中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
在2013年时,代代木体育馆经过了大规模的翻新,以满足当前的标准和需求。
翻新工程包括对座位、场地、音响系统和观众通道的升级和更新,以及改良空调系统和节能设施等。
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外,代代木体育馆还举办了许多其他大型赛事。
例如,它是 1998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的主场馆,也是 2004年空手道世界杯的主场馆。
在代代木体育馆举办的文化活动包括大型音乐会、展览、芭蕾舞和歌剧等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顶级国际艺术家和文化团体。
代代木体育馆还经常举办跨国企业展览和国际大型会议,吸引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专业人士。
总体来说,代代木体育馆是东京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体育场馆。
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的主场馆之一,也是许多文化活动和大型会议的举办地。
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宏伟的设计和现代化的设施,使它成为了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知名的场馆之一。
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单曲面单层悬索结构
双曲面单层悬索结构
单曲面双层悬索结构
双曲面双层悬索结构
双曲面交叉索网结构
丹下认为:“虽然建筑形态,空间及外观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概况分析 :
体育馆总面积 9.1公顷,南 北有近6米的 高差,由一个 主馆(游泳馆) 和一个附馆 (篮球馆)及 办公与辅助设 施组成 。
第一体育馆 两片新月形的靠悬索支撑, 中间沿用了日本民族中的吊 桥撑起了整个建筑,非常的 柔性,流动。
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大斜坡的交界处,丹下健三把两个承重钢索分开, 以便减轻钢索的负荷,减少钢架的拉力,而室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 房顶形成一个圆形,就像固定在柱子上的一块布。
第二体育馆
总的来说它就像一个人在用力 的拽起一个圆环。绳索没有直 接连到主塔上,而是从后面绕 出来,在主塔前绕了一圈之后 连到塔尖上。传力路径没有大 的变化,但建筑效果却突然生 动起来。
丹下健三:建筑应该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外形的几何解析:
这一个由瞬间的海浪漩涡而引发灵感的 设计,其类似海螺的独特造型给人很强的 视觉冲击。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 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 大型内部空间。
海浪和螺旋的设计不仅来自于美观, 更来自于大自然,与自然很好的 结合在一起,遇到强烈的狂风可以顺 着其螺旋装的线条吹走,而暴雨可以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 顺着螺旋状的线条流下
东京代代木国立体育馆
————世界首创的柔性悬索结构
设计者:丹下健三 结构师:川口卫
悬索结构基本形式
稳定索 柱, 支撑杆 吊杆 承重索 固定索, 拉索 地锚, 固定锚 基础
悬索结构的形式
• 分类: • 按屋面几何形式的不同:单曲面、双曲面 • 按拉索布置方式的不同:单层悬索体系、双层悬 索体系、交叉索网体系(鞍形索网体系)。
代代木体育馆

• 新干线正在修建,新的城市供水系统、高速交 通网络等都在加紧建设。 整个东京,生机盎然。代代木体育馆是上世纪 60 年代建筑技术进步的 象征,柔性设计当时被视为最复杂 的设计,复杂在于大跨度、大空间, 让场馆及其他设施都被统一在了这个用高张力缆索为主 体的悬索屋顶 结构之下, 它脱离了当时勒· 柯布西耶推崇的柱式造型, 被誉为划 时代的作品。 所以它还没落成,人们就纷纷跑来猎奇,就好像今天的 人们参观“鸟巢”“水立方”一样, 、 代代木体育馆一度人满为患。 如同奥运对于日本的意义,这座建筑对于日本的意义,日本人 不言自 明,而作为建筑师,丹下健三在国人中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到达了顶峰, 就像是高迪之 于西班牙、阿尔托之于芬兰一样。丹下健三,让世界看 到了一个新的日本。 • 解说:在日本人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之下,丹下设计的两座体育场馆在 短短的 18 个月内得 以顺利完工,30 多天后,人们翘首期盼的东京奥 运会终于到来。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这 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 也是日本战后第一次举办大规模国际盛 会。新干线、彩电、卫星直播„„这一系列新事物的 问世都与奥运密 不可分, 它们切实的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 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于日本 的印象。
代代木体育馆 立面平面图
外壳分析
• 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壳以 及人的头 盖骨等都是一种 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 “薄壳结构”。 这种薄壳 结构的表面虽然薄,但非 常耐压。模仿它们壳 体在 外力作用下,内力都沿着 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 学特征,早建筑工程中广 泛运用。代代木体育馆像 一只 巨大的海螺,外观曲 线流畅,轻快,形象动人。 • 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 对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体 育馆为螺 旋形,像个大蜗 牛,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 中间的空地 形成中心广场。 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 系起来,贵宾 和管理人员 入口在步道的下面。观众 人流和车流也巧妙 地分开 了。
代代木体育馆介绍讲诉

悬索形式:劲性索
• 劲性索:是以具有一定抗弯和抗压刚度的曲线形实腹或空 腹构件来替代柔性索的悬挂结构。
• 优点:1) 由于构件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因而其抵抗局部 荷载下机构性位移的能力大大增强。
• 2) 无需施加预张力,施工方便。 • 3) 可就地取材,降低材料造价。
• 悬挂在中央塔柱上的两条主悬索+两侧的索网 • 鞍形索网的承重索采用高0.5~1.0m的7/2020
代代木体育馆是当代仿生建筑的杰
出代表,它是由瞬间的海浪漩涡 而引发灵感的设计,其类似海螺的
独特造型。两座馆都用悬链形的 钢屋面悬挂在混凝土梁构成的角
上,似蜗牛。悬索结构来源于 蜘蛛网的灵感。
第一场馆 鞍形索网
类似于悬索桥的系统,由主悬索、次索网、斜拉索、
曲线边梁、撑杆、塔柱与锚块组成。
7/17/2020
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个斜坡的 交界处,丹下把两个承重钢索 分开,以使减轻钢索的荷载, 减少钢索的拉力,固定在两根 钢索上的弯形金属横梁,焊接 在房顶的钢板上。
第一体育馆中间断开部位可以 作为自然采光带,非常巧妙。 百页窗作为外界面,变直射的 自然光为散射光。
第二体育支撑柱的顶部是采 光口,自然光由此口漫射而入, 随着馆内的顶棚螺旋般地渐渐 地明亮起来。
谢谢观赏!
7/17/2020
第二体育馆
小体育馆用一根拉紧的钢索绕着一根桅杆, 再把钢拱架固定在钢索上用来支撑 ,整个 房就像是一个人在用力的拽起一个圆环。背 索没有直接连到主塔上,而是从后面绕出来, 在主塔身前绕了一圈之后连到了塔尖上。传 力路径没有大的变化,但建筑效果生动了起 来。
7/17/2020
7/17/2020
代代木体育馆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项目名称: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建筑师:丹下健三 项目地点:日本东京 项目时间:1961年—1964年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 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 两个历史时期。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为第18届奥运会修建的。体育馆总用地面积 9.1公顷, 南北有近6米的高差。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对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体育馆为螺旋形,像个 大蜗牛,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中间的空地形成中心广场。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系起 来,贵宾和管理人员入口在步道的下面。观众人流和车流也巧妙地分开了。 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 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 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 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 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 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由于新颖的外部、内部空间手法和功能与结构的巧妙结合,这个作品得到了日本和各国建 筑界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这幢建筑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准的标志。丹下健三 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特别奖及其他国际大奖。当时的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称赞 说:“体育激励了建筑师,一方面众所周知,许多纪录在这个比赛馆中产生,这个作品激 发了运动员的力量。同时这个比赛深深铭刻在有幸参加大会的人们的记忆中,铭刻在前来 观战的追求美的人们的记楼(日语:フジテレビ本社ビル,英语:Fuji TV Building),是日本富 士电视台在1996年时开始启用的企业总部大楼,又常被称为“FCG大楼”(FCGビル; 其中“FCG”是富士电视台母集团富士产经集团的英文缩写),设址于东京都港区台场2丁 目,也是台场地区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代代木体育馆分析

丹下健三之代代木体育馆浅析日本设计界一直追求着独到的东方风情,日式的设计总是希望能够体现一种以柔克刚和朴素内敛的风格理念。
虽然现代建筑的变革同样冲击着日本的建筑界,改变了日本城市的风貌,不过就核心的本原而言,日本的建筑师一直不曾放弃他们的传统。
世界大师丹下健三是战后日本建筑界的代表,是象征高度成长的日本建筑家,城市规划家的正统,是日本建筑体系之父。
1.丹下健三Kenzo Tange简介:1.1生平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38-1941年,前川国南建筑事务所,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并由此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59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1961年,创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1962-1979年,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于东京大学执教, 1986年,担任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2005年3月22日逝世,终年91岁。
1.2主要著作一览:《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耶绪论》,1939年,日本文化工作联盟出版;《1960年东京规划——构造改革的方案》,1961年,新建筑社;《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1962年,朝日新闻出版局(日文版),1965年,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英文版);《日本列岛的未来》,1966年,讲谈社;《丹下健三1946年-1958年——现实与创造》,1966年,美术出版社;《丹下健三1955年-1964年——技术与人类》,1968年,美术出版社;《丹下健三1946年-1969年——建筑与城市》,1970年,瑞士Artemis出版社(日、英、德、法文版);1970年,Gusutabo Giri出版社(西班牙文版);《人类与建筑》,1970年,彰国社;《建筑与城市》,1970年,彰国社;《21世纪的日本》,1971年,新建筑社;《丹下健三——建筑与城市》,1975年,世界文化社;《丹下健三 Studio》,1978年,瑞士Artemis出版社;《1986年东京规划——东京都临海城区与东京湾城区的设计构想》《从一支铅笔开始》,198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回忆录---15个月的时光》,1985年,新建筑社(英文版);《丹下健三》,2002年,新建筑社,丹下健三与藤森照信合著1.3、生平荣获奖项近半个世纪来,他设计的近二百个作品和方案遍及多个国家;发表过大量的专著;荣获了日本文化勋章,三十多次国际金奖和大奖,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十二个国家的城市、艺术或建筑协会的二十三个名誉称号。
代代木体育馆

丹下创造出了一个奇 迹,在承受拉力最大的 两个斜坡的交界处,他 把两个承重钢索分开, 以使减轻钢索的荷载, 减少钢索的拉力,而室 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 房顶形成一个圆形,就 像固定在柱子上的一块 布。
平面图分析
总平面 1.原宿方向入口; 2.大体育馆入口; 3.大体育馆比赛场; 4.小体育馆比赛场; 5.贵宾席; 6.观众席; 7.内部庭园; 8.步行道 9. 谷方向入口; 10.庭园; 11.停车场; 12.运动员入口; 13.新闻人员入口; 14.后勤入口; 15.23号路; 16.24号地铁线; 17.155号地铁线
丹下健三
讲解人: 学号: 指导老师:
人物简介
• 生平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 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 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 国际上崭露头角。丹下健三最强调建筑 的人性化。1987年他获得成为普利兹克 建筑奖。
•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 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 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 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 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 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 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 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 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 合体育设施。
•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 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 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 形式和竖穴居式住居,具有 原始的想象力(传统文化)。
• 丹下认为:“我感到所谓的建筑必须是能 够让人感动的建筑”,“虽然建筑的形态、 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 师还应该蕴含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 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于人性完美结合。而 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 科技于人性的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建筑 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 化剂,他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 不见踪影……”这一最基本的理念便是丹下 在建筑生涯中始终坚持的信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代木体育馆简介
代代步体育馆是当代仿生建筑的杰出代表,这一个由瞬间的海浪漩涡而引 发灵感的设计,其类似海螺的独特造型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两座馆都用 悬链形的钢屋面悬挂在混凝土梁构成的角上,似蜗牛。这座就采用了悬索 结构这一来源于蜘蛛网的灵感,有数根自然下垂的钢索牵引主体结构的各 个部位,从而托起这座面积达两万多平米的超大型建筑,成为建筑艺术的 经典作品。
丹下健三对建筑教育事业的贡献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在哈弗、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名校的建筑系执教。 1946年~1974年,留在东京大学任教,并创立“丹下研究室”,培养了大谷幸 夫、浅田孝、冲种郎、稹文彦、神谷宏治、矶崎新、黑川纪章、谷口吉生等日 本著名的建筑师 。 矶崎新:“丹下最大的功绩在于通过国家的重大活动,让世界认识日本的现代 建筑,与其说他是个建筑设计师,还不如说他是位管弦乐队的指挥家。”
日本常用纹章图案——巴形图
巴形图是日本 常用的纹章图 案之一,有象 征和平和平衡 之意。
平面两个错位的新月型的是第一体育馆,也就是图中所 指的游泳馆。平面如蜗牛形的是球类馆,也就是图上所 指的第二体育馆。
区位分析
东西向的人行步 道将两场馆练成一个统 一的整体,并巧妙的将 观众人流、车流明确的 区分开来,贵宾和管理 人员的入口在不行到的 下面,第一体育馆圆形 的俩昂段伸出两个相反 的尖角,正好是宽阔的 观众出入口,第二体育 馆的入口也突出在圆的 外面。
这个是地 下用房的 布局 以及其中 的一个会 议室。
第一场馆
第二场馆
采光
第一体育馆悬索部分在外立面形成屋脊,屋脊两侧面 是采光面:在馆内形成了一条美丽新颖的光带,于波纹荡漾, 泛着点点两馆的睡眠形成呼应,是整个体育馆的气氛更具有活力,该光带每部空间 的设计为:一百叶窗作为外界面,变折射光,内部具有人工照明一满足馆内照明的 需求。 第二体育馆的支撑结构主谓语一侧的观众席后的通道处,由于支撑住的顶 部是采光口,自然光由此口漫射而入,随着馆内的顶棚自上而下逐渐螺旋般地逐渐 逐渐的明亮起来,光明柔和而飘逸,加强了螺丝选型悬索构件所构成线条的顶棚所 创造的向上的动势,运动员处于运动场上感到是一种力量,一种奋力向上的力量, 体现了高攀搏击、焕发活力的体育精神。
丹下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个斜坡的交 界处,他把两个承重钢索分开,以使减轻钢索的荷载,减 少钢索的拉力,而室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房顶形成一 个圆形,就像固定在柱子上的一块布。
总平面 1.原宿方向入口; 2.大体育馆入口; 3.大体育馆比赛场; 4.小体育馆比赛场; 5.贵宾席; 6.观众席; 7.内部庭园; 8.步行道 9.谷方向入口; 10.庭园; 11.停车场; 12.运动员入口; 13.新闻人员入口; 14.后勤入口; 15.23号路; 16.24号地铁线; 17.155号地铁线
小体育馆总的来讲它就像 是一个人在用力的拽起一 个圆环 。
背索没有直接连到主塔 上,而是从后面绕出来, 在主塔身前绕了一圈之 后连到了塔尖上。传力 路径没有大的变化,但 建筑效果却突然生动了 起来
鞍日 形本 索东 网京 代 代 木 体 育 馆
采用的悬索结构来源于蜘蛛网的灵感:用数根自然下垂的钢 索牵引主体结构的各个部位,从而托起了总面积20000多㎡ 的建筑。
丹下健三
代代木体育馆分析
丹 下 健 三(Kenzo Tange)简介:
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 193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38-1941年,前川国南建筑事务所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 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并由此在国际上 崭露头角 1959年,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1961年,创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1962-1979年,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东京大 学教授 1986年,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 2005年3月22日逝世,终年91岁。
上世纪60年代,是建筑界新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建筑的天空布满现代 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呼声。 既热衷于勒·柯布西耶领导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又始终坚持日 本的传统建筑的丹下选择以日本的传统建筑吊桥和神宫作为本次奥运馆 的蓝本,为世界展现一个包含传统精神的的日本。
日本的传统建——吊桥和神宫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 社形式和竖穴居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传统文化)。
谢谢观赏
设计的基本理念:
“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 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 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 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他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结果里不 见踪影。”
丹下健三的巅峰之作是东京奥运 会主会场——代代木综合体育馆。
主要用于游泳与 跳水比赛的,结 上冰又可以进行 滑冰比赛,游泳 池还有一个隐藏 起来的活动盖子, 盖上盖子,可以 在上面进行柔道 之类的比赛,真 是匠心独运。
1.场馆在主馆的 西南面,那是进行 篮球和拳击比赛的 地方。他是个直径 70米的圆,他的入 口也是突出在圆的 外面。主副馆是通 过地下部分取得联 系的,那儿有办公 室、公共辅助设施 及运动员的凉席长 提等。
两片新月形的靠悬索支撑,中间沿用了日本民族中的吊桥撑 起了整个建筑,非常的柔性,流动。
这是一个由瞬间的海浪漩涡引发的灵感设计,其类似海螺的独特造 型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整个设计线条没有直角直线,流畅的线条 让人想起的是浮世绘中的海浪神秘
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 壳、海螺壳以及人的头盖骨等都 是一种曲线均匀,质地轻巧的 “薄壳结构”。这种薄壳结构的 表面虽然很薄,但非常耐压。模 仿他们壳体在外力作用下,美丽 都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 学特征,在建筑工程中广泛运用。 代代木体育馆像是一只巨大的海 螺,外观曲线流畅,轻巧,形象 动人。
其他方面
通风 游泳池由于没有经费设置空调,用直径1.5M的16个鹏口,使室内 空气回转流动,风速1m/s,从而使体育馆内温度下降(该项目获得日本建筑 学会的特别奖) 音效 代代木体育馆两馆的屋盖都是悬索结构的,呈下凹型,这样可以减 小 馆内容量和混响时间以及平均自由因此也减少了吸声材料的用量;同时由于下凹 顶界面,能把比赛场上的声音均匀地扩散到馆内各区域,对声学是有利的,建筑 内部声学空间形态与结构造型相符。两馆内音效非常好。 材质 丹下借个运用本地木结构的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从材质的创新出发进 行的形象上的创新,第二体育馆的上部是由高42米的混凝土支柱假期的曾扇形面 展开的铁板大屋面,该馆的顶界面万千保持了悬索结构下凹的优美曲线,在屋面 上铺设了穿孔铝板,没填玻璃棉作为吸声和保暖两用。但后来因人们发现代代木 体育馆建筑材料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石棉,于2006年重新大规模整修。
丹下简介——获奖情况
1980年,日本文化勋章 三十多次国际金奖和大奖 六个国家的城市、艺术或建 筑协会的二十三个名誉称号 和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 1987年,普利策建筑奖
主要著作一览
《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造》 《建筑与人类》 《从一根铅笔开始》 《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 耶》 《1960年东京规划——构造改革 的方案》 《日本列岛的未来》 《21世纪的日本》 《建筑与城市》
丹下认为:“我感到所谓的建筑必须是能够让人感动的建筑”,“虽然建筑的 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师还应该蕴含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一时代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于人性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所谓的 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于人性的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 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他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不见踪影„„”这 一最基本的理念便是丹下在建筑生涯中始终坚持的信条。
交通干道
次 入 口
东西轴线
入 口
比赛场地 绿化 停车场
东西向宽敞的人行不到将两馆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 巧妙的将观众人流、车流明确的区分开,贵宾和管理人 员的入口在步行道的下面
结构分析
件,它决定了结构的尺度, 它的安全也决定了整个结构的安全。
两边各有一个半圆形的钢筋混凝土刚性环 被从主缆上伸出的众多钢缆吊离地面,与 地面形成一个倾角,整个体育馆的基本形 态就是这样 实际上没有把主缆的锚锭放在中轴线了, 而是顺时针转了一个角度,且两边吊起的 也不是半圆,是各在端部伸出一个尖角直 通主缆的锚锭,形成最终像是两个错开的 半圆。在众多吊索的中央增加了一道圈梁, 以制造出现在这样的屋面曲线
丹下:“我之所以选择流动性结构,是因 为我看到了一种潜能,着就是建筑应该与 人融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建筑设计上要 考虑的问题,在体现运动本质,国家友谊, 世界和平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柔性的体育馆
代代木是上世纪60年代技术进步 的象征,柔性设计当时被视为最 复杂的设计,复杂在于大跨度、 大空间,他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 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代代木”有一个主馆和一个副 馆及办公与辅助设施主城。主、 副馆的屋顶像是两个形状不同和 大小不同的贝壳,体型非常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