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与《夜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与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潘纯【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3页(P41-43)【作者】潘纯【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四大悲剧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出了《哈姆雷特》这部世界级名著,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导演开始将视野投向对名著的改编与呈现,《夜宴》便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1]本文将基于电影与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对《哈姆雷特》以及《夜宴》的剧情设置以及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这两者所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一)《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共同点《夜宴》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主要灵感来源于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可以说《夜宴》是对《哈姆雷特》的改编,因此,在欣赏影片《夜宴》这部作品时,或多或少会看到《哈姆雷特》的影子。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夜宴》与《哈姆雷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夜宴》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够在《哈姆雷特》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完全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一致。

[2]比如,《夜宴》中的皇子无鸾实际上就是王子哈姆雷特的原型;《夜宴》中的皇上厉帝也正与克劳狄斯相对应;而电影中的青女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也是相互对应的,甚至在影片中被无辜残害而设置的冤魂情节也是出奇的相似。

另外,在影片的情节发展过程中,甚至剧情的线索都是完全依据《哈姆雷特》来设置的。

在《夜宴》中,首先是皇子离奇死亡,然后太子被紧急召回宫中,却发现母后已经改嫁他人,然后便上演了一出“戏中戏”的精彩片段,双方都想对对方予以试探,并设下了阴谋诡计展开了谋害与反谋害的智谋斗争,将自己伪装成为一个善人的形象,背地里却设下圈套去进行复仇,故事最终也以一个悲剧结尾。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作者:周万波来源:《商情》2010年第08期[摘要]冯小刚导演是以贺岁片著称的,从1997年至今贡献了八部贺岁影片,而本文要讨论的影片《夜宴》是一部不是在贺岁档推出的电影,但是其票房还是很可观;通过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来探寻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影片的改编和其自身的特征。

[关键词]情感独白彷徨改编爱情众所周知,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首部古装影片《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纵观整部影片,的确,《夜宴》就是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但是仔细比较,便还是能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把时间定在五代十国的理由是什么?编剧盛和煜的解释是“明代教条、清代不代表古典,五代十国的文化包容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其实,对于影片《夜宴》来说,把背景放在五代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五代的历史都比较模糊,具体的正史也很少普及。

另外,五代与唐朝也十分接近,这就会使得观众本能地认为那依然是一个强盛的中国,又可以照着唐朝的方式来建构人物。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不明白的历史时期给中国版《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第二个问题是,与《哈姆雷特》相比,到底有哪些情节变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方面。

显然,无鸾正是哈姆雷特,厉帝是国王克劳狄斯,而婉后是王后,青女是奥菲利娅,殷隼是雷欧提斯,殷太常就是宰相波洛涅斯等等,都一一对应了。

下面再具体分开来细说。

哈姆莱特与夜宴

哈姆莱特与夜宴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

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

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

《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

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

《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

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

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

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

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

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

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

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

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

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

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

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

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

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作者:潘纯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四大悲剧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出了《哈姆雷特》这部世界级名著,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导演开始将视野投向对名著的改编与呈现,《夜宴》便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1]本文将基于电影与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对《哈姆雷特》以及《夜宴》的剧情设置以及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这两者所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一、电影《夜宴》与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的异同(一)《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共同点《夜宴》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主要灵感来源于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可以说《夜宴》是对《哈姆雷特》的改编,因此,在欣赏影片《夜宴》这部作品时,或多或少会看到《哈姆雷特》的影子。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夜宴》与《哈姆雷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夜宴》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够在《哈姆雷特》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完全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一致。

[2]比如,《夜宴》中的皇子无鸾实际上就是王子哈姆雷特的原型;《夜宴》中的皇上厉帝也正与克劳狄斯相对应;而电影中的青女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也是相互对应的,甚至在影片中被无辜残害而设置的冤魂情节也是出奇的相似。

另外,在影片的情节发展过程中,甚至剧情的线索都是完全依据《哈姆雷特》来设置的。

在《夜宴》中,首先是皇子离奇死亡,然后太子被紧急召回宫中,却发现母后已经改嫁他人,然后便上演了一出“戏中戏”的精彩片段,双方都想对对方予以试探,并设下了阴谋诡计展开了谋害与反谋害的智谋斗争,将自己伪装成为一个善人的形象,背地里却设下圈套去进行复仇,故事最终也以一个悲剧结尾。

[3]在这个过程中,“戏中戏”情节的设置完全与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相一致。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
象比较
石燕京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 作为一部发行量与<圣经>比肩的世界名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而一向以擅长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并以喜剧风格驰骋中
国电影界的冯小刚导演,突然一改常态,拍摄了一部历史题材、古装武打、虚幻场景、悲剧风格的艺术大片<夜宴>,号称"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我们在惊诧之余,不得不佩
服冯导颠覆自我、进军国际的决心和气魄.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石燕京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J], 周万波
2.人性的悲剧与人的悲剧——《哈姆雷特》与《夜宴》悲剧价值比较 [J], 刘莲
3.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 [J],
潘纯
4.寂寞爱情与寂寞《夜宴》——兼与《哈姆雷特》比较 [J], 王桂青
5.《夜宴》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J], 石拓;赵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莱特 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 德来说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 没有直接和主动地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 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 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
婉后不仅有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 烈意愿,极大的抱负和热情投身政治, 也有不输于他人的智慧和才能。
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
她是男性的附庸,正如“女人首先被定义为女儿、或 母亲、或是妻子,”乔特鲁德在剧中最突出的身份是哈姆 莱特的母亲,而不是王后。王后这个身份对乔特鲁德来说 只是一个苍白的权力符号,她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和主动地 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她甚至没有洞察宫廷阴谋的智慧。 她一直疼爱着儿子,尽管儿子曾经对她恶语相向;她无意 中为儿子而死,用死亡完成了对自己“不贞”的救赎。对 哈姆莱特而言,她不失为一个慈爱宽容的好母亲。作为一 个女性,她也有温良谦和,安守本分,不热衷于权力等符 合男权价值体系的品德。因此,莎士比亚并不是将乔特鲁 德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塑造,而只是将她定义为一个有缺 点的人。当然,这位有缺点的女性也是“男人幻想的产 物”,是基本按照“天使型”的标准打造出来的。
莎士比亚的笔下虽然也有鲍西娅那样智勇双全 的女性,但总的来说,莎翁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 没有逃离著名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和格巴提出的 天使/ 妖妇的二元对立模式。天使型女性美丽温 柔,忠贞贤良,谦卑沉静,以德报怨,如《李尔 王》中的考地利亚,《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 妖妇型女性野心勃勃,杀伐决断,自私冷酷,凶 悍狠毒,如《马克白》中的马克白夫人,《李尔 王》中的高纳里尔和里根。这种对女性程式化、 脸谱化的描绘,显然没有还原妇女在生活中的本 来面目。男性作家通过对他们臆造出的天使型女 性的褒扬和对妖妇型女性的贬斥,把父权制的价 值体系强加给女性,要求女性具有天使般的美德, 以满足男性的审美期待。
婉后
婉后
婉后不仅有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意愿,也有不输 于他人的智慧和才能。厉帝弑兄篡位,她心知肚明,只是 为了保障自己和爱人无鸾的平安,她有意隐忍不言。她也 凭借自己的聪颖过人,从一开始就猜到了厉帝会斩草除根, 所以在厉帝向她献媚求欢时请求“叔叔能不能放过太子”。 无鸾被送往契丹做人质,婉后料到厉帝必有阴谋,因此当 机立断,利用青女要挟殷隼父子,不但从厉帝的刺客手中 及时救下了爱人,还培植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最后她勾结 殷隼父子谋害厉帝,如果不是青女无意搅局,她的计划可 能已顺利奏效。她的政治才能不弱于影片中的其他男性人 物,这种才能与她奋力摆脱女性依附地位的独立意识相得 益彰,使婉后这个形象大放异彩。
相比《哈姆莱特》中既不能察觉 前夫死因真相,又不能预料儿子即 将受害的乔特鲁德,才智过人的婉 后是一个未必令人喜欢,但却更令 人佩服的女性形象。
《哈姆莱特》中的乔特鲁德基本可以归入温柔善良的天 使型女性的行列,唯一不同的是乔特鲁德还带有“不贞” (所谓“不贞”,只是在丈夫死后改嫁给了小叔子)的污 点点,而正是这一点使得其子哈姆莱特,一个正统男性的 代表,理直气壮地对母亲进行了近乎刻毒的训斥和辱骂。 那句著名的“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便是哈姆莱 特因不满母亲匆匆改嫁而对天发出的独白。值得注意的是, 乔特鲁德的不贞被归结为“脆弱”而不是“淫荡”,这一 点将乔特鲁德与妖妇型女性中的淫妇形象区别开来,而 “脆弱”一词正好符合一般男性对女性特质的想象。乔特 鲁德的堕落是由于脆弱,没能抗拒克劳狄斯的淫威与诱惑, 她与无节制追求情欲满足、公然挑衅男性本位贞操观的淫 妇是不同的。由于脆弱,她沦落为一个柔顺被动的次等客 体,一个相对于男性存在的“他者”,不具备独立自主的 个体意识识,也不具备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暂且抛开婉后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不论,单是这 份不甘于受人摆弄,勇于掌控自己命运的魄力,就远非柔 顺脆弱的乔特鲁德所能及。乔特鲁德面对儿子的谩骂都只 能缄默不语,而在《夜宴》里“太子质问母后”一场戏中, 婉后对无鸾含讥带诮的语气给予了有力的回击:“不要用 这种口气跟我说话。为了你们父子,我付出的够多了。” 男权传统意识形态下的理想女性在面对爱情时一般都卑微 地丧失了自我,对爱人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如《奥赛罗》 中的苔丝狄蒙娜,在丈夫的辱骂中只知检讨自己根本不存 在的过错,被丈夫活活掐死也温柔得毫无怨言。而婉后即 使面对自己的爱人,也没有放弃对自己尊严的维护,不肯 容忍无鸾对自己的猜忌和鄙夷,还反过来指责了无鸾的消 极颓废,碌碌无为。男主角在此刻显得苍白柔弱,女主角 却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和浓烈的自主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
乔特鲁德 是一个相对于男 性存在的“他者”,不力。柔弱 无力,楚楚可怜。 婉后 一改乔特鲁德在《哈姆 莱特》中的软弱无能,成为了一个 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女性。不是一个 贫弱无助,受环境和命运摆布的女 性形象。她头脑清醒,能够正视自 己的欲望,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相比《哈姆莱特》中既不能察觉前夫死因真相,又不 能预料儿子即将受害的乔特鲁德,才智过人的婉后是一个 未必令人喜欢,但却更令人佩服的女性形象。如果婉后只 是被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阴险狠毒的女子,那她也不过 是一个妖妇型女性的翻版,没有逃脱男性艺术家对女性概 念化的描绘。但《夜宴》深入展现了婉后的情感世界,刻 画了她善良,不失人性的一面,使婉后的形象更为多面、 立体和真实可信。她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爱情,一次次将 爱人从死亡边缘救回;面对厉帝的真情付出,她也不能不 被感动,在厉帝自饮毒酒谢罪后情不自禁地抱着他的头失 声痛哭;厉帝下令杖毙出言无忌的大臣裴洪,婉后一直闭 目不忍观看裴洪受刑的场面,还语带歉疚地说:“裴洪因 我而死。”但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信,她咬着牙下定 决心不赦免裴洪。可见婉后并不是一个天性残忍,嗜血好 杀的女子,是权力对人的异化和在复杂的宫廷中寻求自保 的本能让她一步步抹杀了纯良的天性。
婉后
《夜宴》中的婉后,一改乔特鲁德在《哈姆莱特》中的软弱无 能,成为了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女性。存在主义认为,一个不具 备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人不成其为人。遗憾的是,传统艺术 作品所推崇的女性形象都是柔弱无力,楚楚可怜的。她们只能被动 地由男人来引导,来保护,来解救,以自己的弱小来反衬男性的强 大、优越、无所不能。婉后决不是这样一个贫弱无助,受环境和命 运摆布的女性形象。她头脑清醒,能够正视自己的欲望,明白自己 要的是什么。从一开始嫁给厉帝到最后谋害厉帝取而代之,她都是 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她不愿依从父权制社会的规则安心做一 个后宫贤妃,而是以极大的抱负和热情投身政治,想同男人一样在 社会生活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婉后对女性在现实中的处境有着 深刻的认识。正如殷太常父子在对话中转述的那样,她知道女性只 是男性欲望的对象,即使贵为皇后,也不过是依附于男性存在,失 宠是迟早的事,因此与其等待有一天被废黜冷宫,不如铤而走险, 自己弑君称帝。
《夜宴》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 《哈姆莱特》,但冯小刚导演并未原 封不动地照搬原剧的情节模式,而是 在理解莎翁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 突破。其中,女性形象的重塑可谓是 《夜宴》的一大亮点。在莎翁原作中, 两个主要的女性形象乔特鲁德和奥菲 利娅都是作为男性角色的陪衬出现的, 显得相对单薄而苍白。而在《夜宴》 中,以乔特鲁德为原型的婉后和以奥 菲利娅为原型的青女被塑造得更加丰 满立体,有血有肉,在剧中所绽放的 光彩丝毫不弱于男性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