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绘画思想及风格成因浅析_罗奋涛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文人画中禅宗影响下的代表人物之一。
禅宗影响了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使他的作品更具禅意和境界。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支派别,提倡冥想、禅定和体悟的修行方式。
禅宗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超越世间的纷扰和欲望。
禅宗思想使董其昌追求心境的宁静与空灵。
他在绘画过程中注重净化自己的心灵,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他常常在绘画之前先行冥想,通过冥想实现对自我意识的超越。
只有在放空自我、专注于当下的状态下,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
禅宗思想使董其昌注重观察和感知自然。
禅宗强调现实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只有通过感知自然才能达到对世界的真实认知。
董其昌深受禅宗观念的影响,他在创作中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力图表达自然万象中蕴含的无尽意境。
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中的变幻和气韵,注重细致入微的描摹,使观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自然的美。
禅宗思想让董其昌追求笔墨的极简与意境的传达。
禅宗强调“一线生发”的境界,认为笔墨的表现要追求简练、生动、有力。
董其昌在创作中也追求笔墨的简约与力度,他丢弃了皴法的繁复和细腻,采用了笔墨简洁而有力的写意风格。
他的作品富有生动的意境,从整体上体现出禅宗的“一线生发”的境界。
禅宗思想还影响了董其昌对审美价值的认识。
禅宗以超越与解脱为最高境界,使人能够超脱生死、超越痛苦。
在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中,他也强调审美价值的超脱和解放。
董其昌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欣赏,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使人们从审美中得到心灵的安宁与满足。
禅宗影响了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使他在绘画创作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空灵、注重观察和感知自然、追求笔墨的极简与意境的传达,以及对审美价值的超脱和解放。
这些禅宗的影响,使董其昌的作品更具禅意,给观者带来了静谧、深沉和宁静的美感体验。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仲麟,号茂山,明末清初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人画家之一,也是禅宗思想对中国画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
在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中,禅宗的影响是明显的,表现在他的作品风格和艺术观念中。
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画作及相关的理论著作中。
董其昌在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是他对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
他在这两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作品在笔墨运用、构图、神韵等方面都展现了深厚的禅宗影响。
在他的画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禅宗的理念和艺术风格。
禅宗对他的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念。
禅宗影响了董其昌的笔墨运用。
董其昌的画作以墨色为主,他非常擅长运用墨色来表达形态和意境。
禅宗的“以墨写意”、“清心寡欲”的理念对他的笔墨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强调“心境”和“意境”,主张用简约的手法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精神。
董其昌深受禅宗影响,他在画作中追求笔墨的简练和意蕴的深沉,通过简练的墨迹表现事物的精神和气韵。
他的笔墨运用富有变化和张力,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显示出了禅宗的审美理念和表现方式。
禅宗影响了董其昌的艺术观念和境界追求。
董其昌深受禅宗的“静中观动”、“虚静清幽”等理念的影响,他在画作中追求意境的深刻和艺术境界的升华。
禅宗注重禅者对事物的内在体验和领悟,追求“虚心”、“静心”、“清心”,希望借助禅修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超脱。
董其昌在画作中追求笔墨的淡雅和虚实的浑然天成,表现出“清心寡欲”和“意在笔先”的审美追求。
他的画作在艺术观念和境界追求上显示了深厚的禅宗影响,突显了他在意境表现和审美追求上的独特见解。
董其昌山水画的形成缘由探究

董其昌山水画的形成缘由探究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理论家,被誉为“东坡、米芾、文征明并称为南宋四家之后”。
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创造了董派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究董其昌山水画的形成缘由,并揭示影响其创作的因素。
宗教信仰董其昌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浙江绍兴,其家族是著名的儒家学者。
然而,董其昌在成长过程中多次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最终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去过嵩山、普陀山等著名的佛教圣地。
这些经历和信仰让他对自然界有着别样的感受和理解,将其融入了董派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董其昌曾成立“张水馆”和“厚德堂”,其中“张水馆”主要从事山水画的收藏和研究。
董其昌在张水馆的日常讨论中,经常谈及山水画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山水画是“悟道之形”,他的创作理念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文学情怀董其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除了擅长画艺之外,他还热爱诗词、文章,并广泛涉猎儒、道、法、佛等文化。
董其昌与文学密不可分,他的山水画作品往往融合了诗、词、文章的意境,展现出浓厚的文学情怀。
董其昌山水画的形成离不开他的文学造诣和情怀。
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更注重作品的内涵、意境和气韵,尤其是在表现意境抽象的山水画中,通过突出气韵、营造格调,旨在让观者产生意境的共鸣。
艺术审美董其昌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眼光的艺术家。
他的山水画不同于传统的“工笔精细、以貌取人”的画风,而是形式虚化、意境抽象的创作方式。
他追求画面的“气韵生动”,强调内在的韵律和秩序,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让人们从形式到内在去理解创作。
董其昌在他的画作中,具体表现出的审美需要有:灵动、逸情、淡泊、震撼等特点。
他的静水皴、半干半湿皆以淡泊、含蓄为风格,亦成为至简至真、以少胜多的艺术特色。
这样的审美需求让董其昌的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自然观察董其昌的生活跨足了明朝的末年和清朝的初期,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摘要】董其昌作为明代著名画家,深受禅宗哲学影响。
禅宗启发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使他的画作更注重内心的冥想和平静。
他的作品融合了禅宗的审美理念,体现了自然主义与禅意的完美结合。
董其昌笔下的山水画中,常见禅宗的意境,表现出对心灵境界的探索和超越。
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理解,董其昌的画作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具有深远影响。
禅宗对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创作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禅宗精神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禅宗影响、董其昌、画学思想、禅宗启发、禅宗哲学、自然主义、意境、禅意、禅宗美学、深远影响、独特魅力、重要地位。
1. 引言1.1 董其昌的生平背景董其昌(1555年-1636年),号君叔,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江苏无锡人。
自幼聪颖好学,擅长绘画和书法。
他早年曾游历名胜古迹,广泛研习古今名家作品,吸取各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董其昌在画作中融合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多种元素,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被誉为明代画坛的泰斗之一。
董其昌一生执着于艺术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笃信“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主张“心静自然画”。
禅宗提倡的“顿悟”、“无为”、“空灵”等思想,对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表达内心感悟,追求意境的完美和心灵的净化。
这些都与他的艺术理念和人生追求密不可分。
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民族气韵和时代特色的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禅宗的深邃智慧。
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境界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成为中国画史上的璀璨明珠。
1.2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持久的。
禅宗起源于印度,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禅宗强调内心修行,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觉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禅宗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在艺术领域,禅宗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

禅宗影响下董其昌的画学思想董其昌(1555–1636)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被誉为"东坡后继",其画风清新脱俗,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在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中,禅宗的影响占据了重要地位。
禅宗的清静之境、自然之趣对董其昌的画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意境。
本文将通过对董其昌的生平及其画学思想的分析,探讨禅宗对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董其昌的个人经历。
董其昌是明朝末期至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字文深,号惠伯,生于中国江苏苏州。
他擅长绘画、书法和诗词,尤其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
董其昌早年曾在山东琅琊山的草堂隐居,之后游历于各地,深受自然山水的启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长途行走中,他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陶,对禅宗的思想有了深入的领悟。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强调"顿悟"、"悟道",主张寻求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然。
这与董其昌的画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董其昌提倡"以心写意",注重画家内心的境界和情感表达。
他在画家内心深处追求真实、自然的境界,这与禅宗的追求内心平静、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禅宗的影响。
他的山水画以"寄情天地"为基调,追求画家的心灵感受和意境的独特表达。
他强调"以心写意",注重画家内心的境界和情感表达。
在他的笔下,山水树石、云雾水波,都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内涵和意境。
这些都与禅宗的清静之境和自然之趣相契合。
禅宗注重内心的平静与自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然。
而董其昌的山水画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灵性和意境。
在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也能感受到禅宗的影响。
他擅长草书和行书,运笔潇洒、气韵生动,充满了跌宕起伏的力度和韵致。
董其昌的书法既注重书法艺术的技巧,更注重内心的表达和感悟。
论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以南北宗论为例

【美术理论研究】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而其本身的绘画美学思想也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绘画思想的有机结合。
从董其昌所处的时代来看,明末清初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绘画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性和写意性,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因此,绘画才有了极为丰富的风格和形式。
而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他的南北宗论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南北宗论,可以从侧面看出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
因此,本文从创作美学、艺术美学、人格美学三方面对董其昌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渊源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曾经写道:“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由此可见,董其昌认为南北宗论早在唐朝就有所区分。
而《画禅室随笔》也是他的南北宗论的正式出处。
绘画分为南宗和北宗两个宗派,南宗的宗师是王维,后来还有张璪、郭忠恕、李成、王晋卿、赵大年、米家父子、文征明、董其昌等;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师,后有李昭道、赵干、李唐、刘松年、马远、仇英、夏圭等人,这是董其昌南北宗论的主要内容论述。
董其昌曾考中进士,甚至官拜礼部尚书,再加上他本身就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颇有造诣,所以他提出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深,不仅中国绘画的发展,就连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也因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由此可见,他的南北宗论与禅家有着莫大的关系。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禅宗中的禅学主要流行于北方,而南方则以般若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禅学与般若学成为佛教的两大学派,这便是禅家有南北二宗说法的缘由。
《辞海》中关于禅家南北二宗的说法是,禅宗因一条偈语而引发继承人的变化,后来又因此导致禅宗分立门户,即渐修渐悟的北宗和顿悟渐修的南宗。
董其昌便因此将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画分成南北宗两派,由此可见,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与佛教的南北宗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董其昌绘画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发展到明代,有了重要的转变,由对外在事物的研究转为对人内在心灵的体察。
王阳明构建了完备的“心学”,在当时其理论深入人心甚至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董其昌在明代哲学背景中成长,对王阳明的“心学”十分了解,并常常以“心学”的思路阐述禅学的奥义,使禅学与心学相互交融。
在明代后期,禅学与“心学”交融,儒、道、禅三者合流。
董其昌生活的时代,正是禅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兴盛的时期,他也对禅学有着独到的理解。
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可以说是与禅学紧密相连的,如,南北宗理论就是以禅学为思想基础的。
他的绘画艺术不同于晚宋禅画家所画的“禅画”,不主张以画载禅,而是主张以画参禅。
首先,董其昌将前派、前人置于与自己追求和创立的艺术风格对立的一面并且加以反叛与挑战。
董其昌对于浙派基本上采取否定态度。
他认为,所谓“江山灵气,盛衰有时”,浙派的率意游戏、任意涂抹已不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名声早已被吴门画派所掩盖。
其次,董其昌承袭前人的某一方面,在自己的艺术融合和变革中实现创新。
董其昌对于吴门画派持有一种变革和超越的态度。
董其昌立足于元画汲取宋画的成就。
实际上,他将绘画简淡的审美理想推到了极致。
艺术家可以为了主观世界牺牲客观世界,他们选定存在于自己的作品中,而不存在于世界和历史中,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生活是生活在别处,是在作品得到公众时所展开的那个作品的世界里。
存在于其艺术世界里的董其昌才是真正具有人格魅力的董其昌。
一、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董其昌认为绘画艺术应该师法三个对象。
第一,师法天地。
董其昌认为“画以天地为师”,“天地”是对宇宙万物的普遍概括。
艺术应该参照宇宙万物的造化过程,从中体悟出天地的玄妙奥理,洞察自然造化的冥运神机,以“天然”为胜,抹去人为的痕迹,艺术才能达到神妙的境界。
第二,师法山川。
山川是具体的个别形态,是宇宙造化的产物。
董其昌强调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照,注意表现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不同的艺术风格,才能为山水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绘画思想及风格成因浅析罗奋涛,邓维明(三明学院艺术系,福建三明365004)摘要:董其昌是晚明时期一代绘画宗师,“松江画派”领袖。
他的绘画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主张独创,求真、唯情,求神似重于形似,善酝酿古法,变古为新,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发展方向。
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及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因素,文章就其绘画思想、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董其昌;绘画;思想中图分类号:J2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07)01-0099-03OntheFormationofDongQichang'sDrawingThoughtsandtheEstablishmentofEstheticsMoralCharacterinHisLandscapePaintingsLUOFen-tao,DENGWei-ming(ArtDepartement,SanmingUniversity,Sanming,Fujian365004,China)Abstract:DongQichangisanartmasterofgreatlearningandintegrityinlateMingDynasty,andtheleadingexponentof"theSongjiangPaintingsFaction".HisdrawingsopensupthedevelopmentdirectionfortheChineselandscapepaintingforthespecialfeaturesofboostingmorale,thesketchystyleyetrichincontent,astheresultofhisefforttoadvocatefortheoriginalcreation,forrealsentiment,bystressingtheimportanceofresemblanceinfeelingratherthaninforms;andofhisdemandforbeinggoodatinheritingthepastandusheringinthefuture.Basedonthese,thisarticleprobesintothecomplicatedbackgroundinhisdrawingthoughtsandthecomplexfactorsinhisdrawingstyleformation.Keywords:DongQichang;sketch;idea收稿日期:2006-11-10作者简介:罗奋涛(1964-),男,福建沙县人,副教授;邓维明(1971-),福建三明人,讲师。
中国画的发展、演进到了明代,可以说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特别是晚明画坛各家竞走,流派纷争更加明显,嗣后沿袭成套,拘困于形式的模制。
是继承依傍,还是振新除弊,已是时代性的要求,也是晚明画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各种繁杂的艺术现象、观点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探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成为晚明画家自觉和己任。
作为松江画派领袖的董其昌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董其昌力倡“文人画”,提出“南北宗”论,注重并主张水墨意趣和超逸的表现,使晚明山水画向类型化、时代性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转折。
董其昌绘画思想、风格的形成决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时代的背景董其昌生活年代处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在元代异族统治下,汉人被打击和迫害,汉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摧残而停滞。
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明王朝后,遂恢复汉制,积极鼓励文教事业的发展,笼络和鼓舞了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明代不少皇帝王室皆喜好书画,文人、书画家得到优待,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明代的文学艺术开始复苏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由于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的发达繁荣了社会生活,给人们的审美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彩的内容,不断充实了文学艺术,造就了欣欣向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异彩纷呈的社会审美风尚。
文化思想方面,从明初的单一发展,经过明中叶的思想解放,到晚明学术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新的文化思想逐渐萌芽。
王阳明“心学”的创立,提出“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之主”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
李贽的“童心说”即“童心者,真心也”,主张艺术创作必须去假存真,表达人的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三明学院学报JOURNALOFSANMINGUNIVERSITYMar.2007Vol.24NO.1真情实感。
王、李的思想对晚明思想解放和美术乃至人生态度、艺术与审美精神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启蒙作用,使明末社会风气与士大夫学风开始转变,形成了文人士大夫注重表现真情,抒发内心胸臆,崇尚趣味的文艺思潮。
而“狂禅派”的兴起,更对晚明文人心态产生重要影响。
禅宗的根本是通过自省,明心见性,使人挣脱现实的桎梏,从有限走向无限,这与文人的文化心志达成某种契合,参禅问道给寻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文人打开了精神的天窗。
晚明是倡导人性复苏的时代,追求个性,追求自然,肯定自我,成为晚明文人文化心态的最根本特点。
文人把顺应自然当作人生为人处世的原则。
不对统治者寄予希望,也不再留恋仕途的腾达。
晚明文人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很大,出于明哲保身,一些人纷纷辞官退隐,逃避到闲适雅兴的天地之中。
董其昌的“南宗”实质是对“士气”肯定,其标士气,精笔墨,尚意趣的观点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审美心态相统一的。
二、个人的经历董其昌生长在中产阶级家庭,家庭重视文化教育,董其昌年少时就开始学习书画,后通过科举任职于翰林院,期间,一直保持书画的浓厚兴趣,闲暇之余坚持书画研究和创作。
37岁前后,历代名家的墨宝画作基本临习过,特别是对董源、巨然、米芾、“元四家”一派作品甚是着迷,并尽其所能大量搜藏所崇拜的历代名家画作。
在收藏古代大师作品过程中,董其昌非常仔细地阅读每一幅作品,探究其风格联系,寻找绘画的师承历史渊源。
他觉得自己的藏画已经可以说明画史上南宗画派历王维到“元四家”正统的沿革。
因此,作为鉴赏家的董其昌与作为画家的董其昌是不可分割的,他以画家创作的优势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又通过一个鉴赏家的毕生经验来勾画和概括绘画的历史。
[1](P189)收藏鉴赏对董其昌判定和区分历代画家的绘画风格,提出“南北宗”思想奠定了基础。
董其昌兴趣还在禅学,从青年到中年,做学问得力于禅学最著,《明史・本传》特记:“董氏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
”晚明禅悦之风盛行,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明心见性,可以使人挣脱现实的桎梧,从有限起向无限,禅宗的思想与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态达到某种契合。
禅学给董其昌带来很多顿悟和启发,他不仅将画室取名为“画禅室”,就连书画论著也常借禅相喻,足见禅学功力基深。
通过参禅而获得的大彻大悟禅境,让他体验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超以象外”的审美境界,对其绘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董其昌所经历的是朝内派系斗争激烈,阉党当政时期,对于朝政的人事争端和严重弊病,生性谨慎的他只能一味的退避,董其昌虽为官僚文人,但在实际思想上不想做官,在内心深处和许多文人一样向往自由和逍遥,在政治上的保守,趋时应世的态度与道家“中庸”思想相一致,遂形成董其昌以柔为本,兆于变化的画学思想。
三、诸家的影响绘画在明代经历明初到晚明已到了平庸雷同和僵化死板状态。
“浙派”、“吴门派”的后人,一味粗笔,惟以狂漫豪放取胜;或因创作商品化而粗滥的复制,其末流日趋没落,由于流于表面图式的模仿,“浙派”末流的板滞、“吴门派”末流的甜媚等恶习使整个画坛一蹶不振。
在董其昌等人的努力下,绘画形成了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求真、唯情的显著特征,开辟了晚明山水画的发展方向。
董其昌绘画始学黄公望,从“元四家”起步,承五代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而成。
董其昌对“元四家”的倪瓒画风尤为喜欢,认为他是“元四家”中最得荆(浩)、关(仝),特别是董、巨遗意而自成一家。
倪瓒平淡天真的画风对董其昌触动很大,在反复研习过程中,他最终发现“元四家”“皆从北苑起祖”。
于是立定了追本溯源以董、巨为宗。
董其昌正是立足于“元四家”画风的继承和学习的同时,又上追承董、巨笔墨,为他中年以后形成蕴涵诸家,包罗众相的绘画特色创造了条件。
董其昌推崇“平淡天真”,是在审美上以追求元人境界为目的,承董、巨是以他们的用笔为元素,同时又以宋画的精谨和“秀润天成”,去匡正“元四家”的“率易”纵横之气。
即以汲取董、巨及宋人秀美、精致之笔墨,去表现元人的风雅、萧散的境界。
他用笔常以董、巨的披麻皴为主,又融入元人的简淡和温润,天真率意,决无刻露之痕。
他把绘画分“南北宗”,认为北派李思训的画“刻画谨细”,“李昭道一派精工之极”,皆“其术甚苦”,属于“习者之流”。
[2](P431)而南宗系统中,他首推董源和米芾,“北苑画———即米画之祖,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
”说明臆想、造作,只求表面摹写以为创作,似真实假。
而提炼、概括、融个性的天趣、情趣,似假反真。
董其昌要把艺术的“真”从自然规律上升到艺术规律,其本质即写真情、写个性,在山水画创作中,形成主张尚趣、尚淡,强调性灵、求真的表现的风格。
三明学院学报第24卷100--董其昌反对自然写实主义复兴,对南宋四家以来千幅一画的大小斧劈拘于形式及物象形态的表现被沿袭成套反感,认为“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
”,“山水当着意生云,不可用粉染,当以墨渍出,令出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
”,“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此最悬解。
吾心此悟高出历人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
”[3](P200)董其昌强调求神似重于形似,善取生意于形似之中,他酝酿古法,变古为新。
所作山水画墨色奇好,浓重点中有深淡层次,变化韵起,淡墨烘染,在偏湿墨韵中求情趣,画面疏萧而滋润,构成了松江画派的共性特点。
我们可以从现存的董其昌山水画作品看到,树丛皆以水墨点缀,墨色秀润笔法松秀,从中能体会到董其昌追求董源、米芾到倪(云林)、黄(公望)体系“平淡天真”的画意。
董其昌擅以“淡”拟“空”,是以清寂虚空的境界来体现自己超以物外的心性,由此获得最大的艺术空间。
四、书法的影响董其昌是晚明书法大家。
他17岁学习书法,师法晋唐宋名家,兼融王羲之的姿媚风神、宋人书法的率真自然,形成生拙秀雅的独特风格而享誉书坛。
董其昌先学书后学画,其画学的成就多得益于书学。
董其昌在书法中十分强调贵有古意,必须熟后能生,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从理论上看绘画与书法的观点是一致。
为了重构“南宗”画风传统,董其昌将书法性的披麻皴当作最基本的技法线索,把书法的缘情性质直接入画,使笔墨的表现功能更加丰富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