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从董其昌说冲淡美

从董其昌说冲淡美

从董其昌说冲淡美书法素材库腾讯官方认证唯一书法素材库,千册古今名帖数据,回复数字免费下载!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玄透灵性。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长河之中,明朝的董其昌无疑是一位不可被忽略的书法大师。

他擅书能画,且精于鉴赏,其历史地位堪比米芾、赵文敏等人。

董其昌的书法善用淡墨,呈现出一种冲淡美。

但是冲淡并非淡而无味,细细咀嚼,这种书画艺术更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这些无不体现了董其昌不染尘俗,淡而清雅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对静谧的美学理想境界的憧憬。

而在董书的气韵之中他的品格与思想都的到了完美的体现。

气韵是无法感知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后世对于董其昌的书法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和推崇。

因此,研究董其昌的书法气韵对于学书者的探学之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学书尚浅,试做深浅探讨,在此向各位专家们请教。

一、才溢文敏、风度翩翩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人,后因重役之征,避入邻县华亭。

董其昌1555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是当时上海地区颇有影响的名门望族。

何良俊在《董隐君墓表》中指出:“董氏,上海之望族也。

”关于董其昌的籍贯究竟是上海县还是华亭县,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颇有分歧的问题。

依据文献的记载和分析,董其昌的籍贯应是上海县。

早在清代,嘉庆《上海县志》的修纂人员就曾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称:“考董氏谱,自其昌以前,未有迁他县者。

《华亭志》亦云:(董其昌)上海董家汇人。

及阅李绍文《云间杂识》云:董思白为诸生时,瘠田仅二十亩,区人亦令朋充役,至弃家远遁。

后登翰苑,且别其籍,不敢认为上海人。

观此条则其昌为(上海)邑人可证,其昌之托籍华亭,始得其故,近录此以识。

其后董氏之占他县籍者不复书。

”此外陈继儒也证明了这一点,称:“按董氏谱,其先汴人,宋南渡扈跸,遂籍松江之上海。

”陈继儒是董其昌的挚友,他的话极为可信。

董其昌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历史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董其昌书法的墨法

董其昌书法的墨法

董其昌书法的墨法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他的墨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董其昌的墨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皴法:皴法是董其昌的特色之一,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皴法来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景物的纹理和质感。

他的皴法有细腻、干湿、渐进等不同的变化,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2. 铺法:董其昌的铺法也非常独特,他常常运用细密的笔触,通过铺积墨色来表现水、云雾等自然景物的氛围和变化。

他的铺法技巧娴熟,能够准确地抓住光线的变化和表现形态。

3. 断点法:董其昌的书法中经常运用断点法,即将笔画中途断开以达到精雕细琢的效果。

他通过巧妙运用断点法来表现形体结构,使字体更加立体、有力。

4. 墨色运用:董其昌善于运用浓淡墨色,通过变化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感。

他在运用墨色时注重造墨的技巧,能够根据画面需要调配出不同的墨色,使作品更具丰富性和变化性。

总的来说,董其昌的墨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皴法、铺法和断点法等各种技巧,通过精湛的墨色运用来表现画面的形态和氛围。

他的墨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 论用笔” 可见用笔问题在董其昌书学中之重 , 要。 董其昌的书法学习道路, 走的是米芾那样的 “ 集古字”法, 法对 象甚为广博 ,-t以来的 取 晋、唐、 宋名家均 有涉猎。正是在深入前人书法 中, 他悟到了用笔之理 , 以及 用笔 在书法技法
中 的 核心地 位 , 在 《 禅室 随 笔 》中专 列 一卷 故 画 谈 用 笔
董其昌重视用笔 , 有另一层重要原 因: 还 用笔与他的生命修 养有关。 董其昌是南禅 的笃 行者。 书法的书写过程 , 也同时是他生命禅修悟 道、 层层升进的过程 。 米芾曾谈及书法的书写: “ 要之皆一戏, 不当问拙工。 足我 自足, 意 放笔

戏空。 ⑤书写就是放笔一戏空, ” 一个 “ 戏”
古人 中 来 。 笔 能 合 古 , 尽 管 字 法 、 法 、墨 用 则 章
法等如何 的具 有独特 个相 , 其书法的根本精 神 已不离传统
。 .
二 用 笔的无 等等 咒 :无 垂不 缩 ,
无往不收
Ⅸ 禅 室 随笔 *第一 句即 是 :“ 海岳 画 米 书, 无垂 不缩 , 无往 不收 。此八 字真 言, 等 无 等咒也。”⑨无 等等 咒,般若波 罗蜜 多咒 四名
每一 字中, 两者都 必不可少。 能放纵 即是
能 垂 、 往 ; 攒捉 即 是能 缩 、 能 能 能收 。 纵 与 攒 放
本要领 , 则未必 尽然。米芾 《自叙 帖》中曾论
到 用笔 之 关 键 :“ 笔 , 虽 细 为 髭 发 亦 圆 ; 得 则 不

促必须同时而 用, 否则便 落人 “ 道。 魔 ”不过 ,
般人用笔 , 垂而不能缩 , 往而不能收 , 能 能
得笔,则虽粗 如椽亦扁。 ”⑩那 么如何才能 得 笔?那就是无 垂不缩, 无往不 收。 也就 是说 , 只有做到 了无垂 不缩, 无往不收 , 写出来的点 画才能圆而不扁 ( 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有立体 感), 能道 劲有 力。 才 我们 知道 , 善用笔 者善

董其昌行书《千字文》赏析,其高秀圆润之至,颇的天然之趣

董其昌行书《千字文》赏析,其高秀圆润之至,颇的天然之趣

董其昌行书《千字文》赏析,其高秀圆润之至,颇的天然之趣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

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

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

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的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頫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精品】试述董其昌的书法用墨

【精品】试述董其昌的书法用墨

试述董其昌的书法用墨摘要“以画法用墨”的集大成者的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不仅是中国绘画的历史,也是审美追求的体现。

董其昌在审美追求与书法是一致的。

在书法、绘画的实践中,他吸取了南宗画家的审美,兼收并蓄,在笔墨趣味和审美上追求秀雅蕴藉。

最后他创造了“平淡天真”的书风,实现了对“淡”美的审美追求。

他将禅宗思想的境界加之作品之中反映出的“淡”不仅仅是墨色色彩中的浓淡的“淡”而是笔法变化灵活并不跳跃过大;字的结体端庄并不呆板;章法萧散并不散乱。

是禅宗中所提倡的崇尚自然平淡的“淡之玄味”。

他以“淡”为美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书坛近三百多年,特别是清代的皇帝,由于皇帝对他的青睐,更是掀起群臣模仿的追随之风。

关键词:董其昌;用墨;淡;艺术特色;审美追求AbstractDong qichang (1555—1636), XuanZai ,the word, thought white, thought weng, fragrance light rove. As a master of "ministered to act" dong qichang proposed "the theory of civil cases, is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aesthetic pursuit. Dong qichang in aesthetic pursuit and calligraphy are consistent. In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e learned the south of thepainter's aesthetic, eclectic, pursue fair expounds on the pen and ink interest and aesthetic. In the end, he created the "plain naivety" book wi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ght" aesthetic pursuit of beauty.He will be the state of zen thoughts and works reflect the "light" is not only in the inky color shades of "light" but brushwork flexible change don't jump too much; The nexus of contracts of modesty is not inflexible; Kept his not messy. Advocate natural is advocated in zen tame xuan taste of the "light".He with "light" for the beautiful art style has affected the gallery of nearly three hundred years, especially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emperor in his favour, is the wind of the princes of imitation to follow.Key words:Dong qichang; ink; Light; artistic features; aesthetic pursuit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董其昌书法用墨风格的形成1(二)禅宗思想对董其昌用墨的影响2二、董其昌书法用墨的艺术特色3(一)“淡”美的笔法与墨法3(二)“淡”美的布白特点5三、从艺术发展的悖论看董其昌书法用墨风格的形成6(一)共时性/历时性6(二)周期性/非周期性7(三)有规律/无规律8四、董其昌书法“淡”美艺术的影响与启迪9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2毕业创作作品13前言董其昌擅长归纳古人的艺术成就和经验,长于吸收借鉴,勤奋钻研,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本文作者:金开诚董其昌主要活动于万历时代,这个时代正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席卷全国之时,从李贽的“童心论”到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一反明代前中叶复古主义、拟古主义的僵化的道德观念,强烈反映出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个性的凸现,是对传统哲学体系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冲击和荡涤。

在这种观念的直接影响下,文学艺术界掀起了浪漫主义的狂飙。

在书法界,这种浪漫书风的代表人物有徐渭、王铎等人,他们擅写高堂大轴的竖幅行草大字作品。

书风恣肆狂放,直抒胸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时成为风尚。

但此时的董其昌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保守,其书法依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为时风所动,俨然一副传统的卫道士形象。

尽管他与公安派有着相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但于实践上却不像公安派那样反传统,而是努力汲取、发扬传统中最优秀遗产的精髓。

他把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临仿和创造有机地融合,在这个文艺思潮激烈澎湃的时代里,他在复古与反复古之间巧妙地构筑着自己的艺术世界,以禅宗的思想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临古和仿古性的,但又绝不以逼肖古人为目的,而是亦古亦新,独具风神。

董其昌笃信禅宗,在对书法的精研中,视其为一种禅悦,突出强调顿悟,谓书法“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这说明他作书重现主体意识,以他神写我神。

这和李贽之“童心”和三袁之“性灵”无意合拍,实为如出一辙,都是着意于人性本体的反映。

“故而他能凭借超人的天姿,在传统的文人书法中,扎根至深,再凭借禅之顿悟,脱去前人窠臼,追求真率和淡的境界”(黄惇《董其昌的书法世界》)。

董其昌工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尤擅写传统的册页、手卷形式的小字作品,总体风格可以古淡、空灵、精致、秀雅概括之。

董其昌的书法广采博收,力图从元代一味复古的极端中突围出来。

其楷书取法唐之颜真卿、徐浩、李邕诸家,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相当自负。

但平心而论,其楷书虽功力深厚,却缺乏新意,影响远不及其行草书。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书画家和史学家,他在艺术、文学和史学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气,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董其昌的书法承袭了传统的瘦金体,但他在笔法上却有很大的创新。

他擅长运用白描、点画等技法,使他的字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他的字体清秀、工整,每一个笔画都形神兼备,给人以悦目的感觉。

他的字体流畅而动人,线条优雅而有力,给人一种典雅的美感。

董其昌的绘画作品同样充满灵气。

他善于描绘山水,他的山水作品多以雄浑壮丽、奇峰险岭为特点,给人以阳刚之美。

他的人物画则以儒雅、内敛的形象为主,给人以文人清雅之美。

他的画作具有传统画家的气韵,又有独特的风格,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除了书画,董其昌在史学领域也有独到之处。

他的史学著作《明史》是明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他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入的研究,对明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他对明代历史的评价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

他的《明史》被后人誉为“史学巨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董其昌的灵气十足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人格和思想上。

他对艺术和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但他并不自负和狂妄,而是谦虚和严谨。

他喜欢与同道中人交流,与他的学术伙伴们共同研究,提高自己的水平。

他对历史和文化也保持着敬畏和热爱,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只有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发展自己的艺术和文学。

董其昌是一位灵气十足的艺术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感和创造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人格和思想也同样充满了灵气,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是他作品灵气的源泉。

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法大家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特点是什么

书法大家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特点是什么

书法大家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特点是什么董其昌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明代末期直到清代初中期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那你知道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特点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书法大家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特点是什么董其昌在书法方面,除了研习唐、宋、元等各朝代的大家书法作品和书法技巧之外,还善于从中总结发掘新的书法技艺。

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成为融百家而自成一家。

董其昌在行书、草书、楷书方面颇有自己的心得。

不仅注重书法的基本写作规范,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书写技巧,他的书法飘逸隽秀、整洁而不失大气。

董其昌的书法有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视觉极具享受。

就连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偏爱董其昌的书法,每每临摹都要赞赏一番,而且大加推崇。

康熙年间,民间盛行董其昌之风,对文人有一定的影响。

董其昌在绘画方面,更有独特的见解。

董其昌擅长山水文人画,他认为作画应超越画作本身而进行,即作画者应注重自己的思想修为培养。

而且董其昌擅长用泼墨和浅绛技巧,将山水景物的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善于用墨将画作更富层次感。

董其昌作完画后,还在作品上题词、写诗,这样更能展现画作更深层次的内涵之美。

书法大家董其昌行书特点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集各大家之长于一身,并被后人所推崇。

董其昌好书法,很早开始就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

后来,在辞官回乡的生涯中,更是四处收集各书法大家的作品进行研习。

并且组织当地的书法爱好者,一起探讨书法的博大精深。

最终,董其昌在前人的基础上,衍生了自己的书法艺术。

他的书法飘逸隽秀、下笔却苍劲有力。

书写的过程中,也保持很适当的间距,笔端放纵流动,平稳而端正。

董其昌在书法方面,尤其擅长行书、草书和楷书。

行书方面,留下了代表性的作品,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和《和子由论书》。

字体飘逸而富有浪漫气息,则是他在行书造诣上的独特魅力。

董其昌的书法,不仅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气,后人也万分欣赏和推崇。

比如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就很中意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马永明董其昌是晚明著名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

他不仅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在书法、绘画以及书画理论上都卓有建树。

其书法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为“晚明四家”。

绘画方面,他是华亭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画和画论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董其昌也是书画史上争议最多的书画家,围绕着他的绘画、书法到书画理论乃至人品,后世都一直存有争议。

民国期间,董其昌曾经遭受强烈的批判,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今天我们谈论明代的绘画和书法艺术,董其昌依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考量董其昌的书画艺术,笔者认为他的书法要比他的绘画成就略高一些,已故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启功先生在《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一文中对此已有过评论。

尽管人们常说书画同源,但实际上二者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要考虑素材、造型、笔墨、色彩等一系列问题,而书法的创作相对来说要单纯得多。

董其昌的仕途生涯决定他专门滕出来作画的时间有限,而公务繁忙之余创作书法倒是更为方便一些。

整体来看,董其昌的书法显然比他的绘画成熟一些,无论在性灵、功力、学养方面,董其昌的书法都达到了一流大家的火候。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萧散疏秀、平淡天真”是董其昌书法的基本面目,也是董其昌一贯的艺术追求。

这种书风具体体现在董其昌书法的意境、布白、结体、、用笔以及用墨上。

这种书风的形成主要和董其昌的性情、学养有关,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他的禅宗信仰。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中对董其昌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

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也在《容台别集叙》中记述道:“(董其昌)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

”董其昌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的信徒,与当时的高僧莲池大师有过交往,他还认真研读过宋代高僧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宗镜录》,他在参禅方面是下过功夫的,以禅入书画,是董其昌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董其昌作品之所以格调高于其他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禅宗源于佛教,但与印度传统佛教不同,实际上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它融合了儒家的实用思想、道家的自然主义以及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大大减弱了来自印度佛教的宗教色彩,适合汉地人根器,因而大受知识分子欢迎,唐代时期达到鼎盛,晚明时期仍然颇为流行。

禅宗教义强调“当下即是,动念即乖”、“无修无证”、“直心是道场”、“平常心即是道”。

除了禅宗以外,中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学派也都把平淡天真作为一种较高的心灵境界。

崇尚自然、安于平淡,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长期文化积淀下形成的哲学观念。

古人云“唯淡不可造也”。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苏轼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董其昌对五代杨凝式的书法极其推崇,杨凝式《韭花帖》萧疏散淡的书风自然对董其昌的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董其昌的书法布白疏朗,结体灵活,用笔则轻巧平滑,这些都体现了其“平淡天真”的书风。

“平淡天真“还体现在他对用墨的讲究上,以谈墨作书,可以说是董其昌的一种创造,在董其昌之前极少见到书家运用。

晚于董其昌的书家王铎创造了涨墨法,利用墨的干湿来表现胸中的激情,但在墨的浓淡方面似无明显之变化。

董其昌巧用淡墨,作品墨气淋漓,呈现出清秀淡雅的面貌,烟火之气顿消,恬适之韵顿长,从而使观者得到了清新脱俗的艺术享受。

董其昌的书法显然走的是传统帖学的路子,临摹古人书法贯穿了他的整个学书生涯。

最初学唐人(颜真卿、虞世南),而后学习魏晋(钟繇、王羲之),再学宋人(米芾、苏轼等),并且遍临历代诸大家,八十一岁时候据说还在临写钟、王、虞、褚、颜、柳及苏、黄、米诸家,并且留下了大量的临仿作品和临仿心得。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到:“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庄子所谓目击道存也。

”他曾经把自己的临仿功夫和赵孟頫相比,自信地认为:“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

”可以看出,董其昌的书法基本上是继承二王的,同时受颜真卿、杨凝式、怀素、徐浩、李邕、米芾、赵孟頫等人的影响。

与收藏大家项元汴的交往使得董其昌对传统帖学书法的认识有了跨越性的提高,由于自身的身份和地位,也使得而后的他能够有条件亲睹并收藏到大量前人名家真迹,这也使得他能够对传统书法有着很好的理解与把握。

董其昌的书法创作大概有行书、草书、行草、小楷等书体风格,但基调仍然未出传统帖学范畴,因此他被后人视为传统帖学之集大成者。

然而对于传统书法的态度,董其昌也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有着积极的变革意识。

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有这样一段话:“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万万资,吾皆籍没尽,更与索债。

’此语殊类。

书家关披子、米元幸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也。

哪吃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什么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

赵吴兴未梦见在,余此语悟之《楞严》八还义。

明还日月,暗还虚空,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然余解此意,笔不与意随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董其昌对传统书法有着清醒地认识,他虽然注重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但最终仍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直至“虚空粉碎,始露全身”,创造出自家的面目来。

中国古代书画家历来强调作品应“熟后能生”,认为“书画唯甜熟不可救药”,在技艺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应抛弃对技巧的执着与留恋,才能进入最高的艺术境界。

这也和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处子之心也”。

明代洪应明著《菜根谈》有云:“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又云:“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种种这些哲学思想都影响着古人的艺术观念。

从艺术的层面来说,技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地,目地是要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执着于技法往往会流于程式化的弊端,影响艺术家心性的流露,因而艺术家追求“熟后能生”。

所谓“熟后生”指的是艺术家技艺高度娴熟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艺术家似乎忘掉了技法而进入了“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境界,使得作品常常呈现出艺术家自己也感到惊喜的新面貌。

要达到这种艺术上的理想境界已经不是单纯书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而是庄子所说的“道,近乎技矣”。

中国古代文人从来不把书画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道”的高度。

禅宗、老庄等哲学思想与修为方式给古代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心灵的皈依与艺术的灵感。

董其昌把“熟后能生”作为他的书法艺术创作中重要的一条理念,并且贯彻到他的创作实践当中去。

他批评赵孟頫的书法过于圆熟,认为相比之下自己的优势是“有秀润之气”。

从他的一些传世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禅宗的性灵地流露,尤其在部分行书和小楷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

清初康熙和乾隆皇帝对董其昌的书法推崇备至,在他们的推崇之下,董其昌的书名更为显赫,乃至人人争相效仿,清代盛行的馆阁体就是以董其昌的书法为楷模的。

即便如此,对董其昌书法的评价历来仍然是褒贬不一的。

推崇者把他推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如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褚墨空无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风采资神,飘飘欲仙”。

当然也有不少贬斥之词,如包世臣批评他“能朴不能茂”、“行笔不免空怯”。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简。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包、康两位可谓持批评意见中的代表人物,当然以包、康两人所持的碑学立场来看的话,董其昌的书法肯定是不受待见的。

今天我们从一些传世作品来看,二位的批评也不无道理。

“空、怯、寒、俭”这些批评之词显然也说中了要害。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董其昌追求的是平淡天真,但是一味的平淡则导致作品精气神的贫乏,刻意内敛则导致视觉冲击力的不足。

今天,我们欣赏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的同时,是不能不带有些许遗憾的。

当然,艺术个性的确立必然以放弃一些审美取向为代价,作为晚明文人书画家的重要代表,董其昌书法以及艺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讨论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不可忽视其禅宗的哲学背景。

以禅入书法,中国古代早已有之,隋有智永,唐有怀素、宋有黄庭坚、苏轼等大家,然而像董其昌这样完全把自己沉浸在禅宗的意境中的,恐怕是为数极少的。

董其昌书法所营造的萧疏散淡的艺术面貌,颇能代表中国古代一部分文人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因此,他的书法能在明清之际大受追捧,应该也不能仅仅以政治原因目之。

参考文献[1]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

[2]启功《启功从稿.论文卷》[M].中华书局,1999。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

[4]孙过庭《书谱》[M].文物出版社,1998。

[5]洪应明《菜根谈》[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马永明(1974.4-),199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职于西安文理学院中国书画艺术研修中心讲师,同时为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篆刻学会副会长,陕西教育书法研究会学术部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