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明 董其昌 龙神感应记并碑阴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日月至明,有物蚀之)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日月至明,有物蚀之)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分页释文:秋日独行田间,逢猎蛙者携笼挈竿,势如猛卒。
余从容导意,买而活之。
笼之制,细口巨腹,高不盈二尺,有入无出,严于犴狴。
观群蛙中,褐衣者十之一,青衫者十之九。
叩其故,答曰:青者贪饵,故多得。
(以上为第一页释文)吾思人之死,利十恒八九。
其不好利者,甘饥饿困穷,受祸亦鲜,褐蛙之谓与;其好利者,宁胶粘漆固,受祸亦酷,青蛙之谓与。
贯休《古意》: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
玄(以上为第二页释文)宗致之七宝床,虎殿龙楼无不可。
一朝力士脱靴后,紫皇案前五色麟。
忽然掣断黄金锁,五湖大浪如银山,满船载酒搥鼓过。
贺老成异物,颠狂谁敢和。
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
此首本集文载。
(以上为第三页释文)日月至明,有物蚀之;奫潭至清,有物浊之;仙佛至灵,有物魔之。
由是观之:邪不胜正,小人贼天,君子受命。
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及有狄人之难,国人皆曰: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遂(以上为第四页释文)败。
叶公子高好龙,屋室雕文,尽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窓,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以上为第五页释文)虎豹之力在尾,人之力在子弟。
若子弟不贤才,父兄必见侮。
犹夫虎豹垂尾,何侍卞庄,即农夫可以挥锄而击矣。
裴晋公平淮西后,宪宗赐玉带。
临薨欲还进,使记室作表,皆不惬。
乃令子弟执(以上为第六页释文)笔,口占状曰:“内府珍藏,先朝特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
谨却封进。
”闻者叹其简切而不乱。
世人但知有传奇之还带,不知临终更有还带一事也。
(以上为第七页释文)介推抱木而不能焚其功,屈子怀沙而不能沉其忠。
士患无立,不患无名。
蜘蛛悬一面之网以候愚虫,朝廷设千种之禄以招寒士。
虫不触网以为幸,士不沾禄以为耻,然所谓禄者,荣之门,辱(以上为第八页。
明董其昌撰书《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

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是古迹相接、人文荟萃之地。
北宋熙宁、元丰之际,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登此山,并与山中隐士张天骥结为挚友。
隐士饲鹤,并建有放鹤之亭。
苏轼寄情于此,为撰《放鹤亭记》,极叙放鹤饮酒之乐,以寓出世隐逸之怀。
该文久经传诵,后又收入《古文观止》,流布更广,也令放鹤亭声名益著。
明代天启年间,户部主事张璇主持重修该亭,拜请书坛巨擘董其昌撰文书丹,勒石而成《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以下简称《重修放鹤亭记》(见图一、图二),立于亭畔,遂使圣手巨作与苏仙名篇相后先,共为古亭增色。
《重修放鹤亭记》现存于放鹤亭后的碑廊之中,碑体通高330厘米,宽107厘米。
上为圆首,有篆额“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10字,正文行楷17行,满行55字,款署“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同修两朝实录、制诰讲读官、华亭董其昌撰并书”。
时在“天启甲子(四年,1624)孟冬”。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谥文敏。
他集书画创作、批评、理论、收藏、鉴别于一身,艺术生涯长达60余年,是明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家,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
《重修放鹤亭记》由董其昌撰文。
该文收入《容台集·文集》卷四,记述了张璇重修放鹤亭的起因和经过,对苏轼《放鹤亭记》“引卫懿公事,谓国君之宠鹤,不若山人之放鹤得自全其高”的观点作了辩驳,认为懿公之败,不在于宠鹤,而在于于康唯图一《重修放鹤亭记》图二《重修放鹤亭. All Rights Reserved.粮粟之不足。
文章提出“使卫公有公刘乃积乃仓之粮,曾孙如京如坻之粟,以此进战,孰能胜之”的新观点,并赞扬张璇“精心计调兵食,一洗脂膏之陋,庶几士饱马腾,以伐萌于不战,是桓文之烈也。
”由此来看,董其昌读书、著文不为古人之见所束缚,敢于自出心裁,自是可取。
但他在文中又说:“按《史记》,秦始皇东游厌王气,汉祖心自疑,避匿山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字版)卷四

《画禅室随笔》卷四明董其昌○杂言上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子美论画,殊有奇旨。
如云简易高人意,尤得画髓。
昌信卿言,大竹画形,小竹画意。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予最爱斯语。
凡人居处,洁净无尘溷,则神明来宅。
扫地焚香,萧然清远,即妄心亦自消磨。
古人于散乱时,且整顿书几,故自有意。
长生必可学,第不能遇至人授真诀。
即得诀,未必能守之终身。
予初信此道,已读禅家书,有悟入,遂不复留情。
有诗曰:“未死先教死一场。
”非七真不解此语也。
沈明远画鱼,不点双睛,尝戏诧人曰:“若点当化龙去。
”有一童子拈笔试点,沈叱之,鱼已跃去矣。
欲诘童子,失其所在。
鲤鱼跃龙门,必雷神与烧其尾,乃得成龙。
李思训画一鱼甫完,未施藻荇之类。
有客叩门,出看,寻入,失去画鱼。
童子觅之,乃风吹入池水。
拾视之,惟空纸耳。
后常戏画数鱼投池内,经日夜,终不去。
嘉兴有济舟和尚,蚤岁不曾识字,因口授礼观音文经。
三岁,忽发智慧,于内外典豁然通晓,腹为箧笥,辩若悬河。
晋陵唐应德时就访之,与谈濂洛关闽之学,尤似夙悟。
大士冥加显被之力,不可诬也。
济有语录行于世,因书此文志之。
南京有顾宝幢居士,精净土。
每言曰:尘劳中随处下手,生死上不必留情。
又向观禅师曰:阎浮界中,心行为重。
皆有道者之言。
口宝幢亦善画,余于焦弱侯处见之,盖师董北苑。
阎头陀者,不知其年,每似六七十许人。
坐赤日中,卧冰雪路,吐语洒然,似有得者。
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
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
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大波罗般若经六百卷,此为经之心。
般若有两种,所谓观照般若,须文字般若中入。
亦观音圆通所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
余书此经,欲使观者皆观自在耳。
般若经六百卷,此为之心,犹云般若心也。
今以心经连读,失其义矣。
般若有三,有观照般若;有宝相般若;有文字般若。
文字亦能熏识趣无上菩提,故书此流布世间。
使展卷者,信受诵读,种善知见。
所谓一句染神,历劫不变也。
士君子贵多读异书,多见异人。
圣教序董其昌题跋译文

圣教序董其昌题跋译文
摘要:
1.圣教序的背景和历史
2.董其昌的题跋内容
3.圣教序译文的重要性
4.董其昌对圣教序的评价
正文:
圣教序是唐代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佛教经典。
这篇序文由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因其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
圣教序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他对圣教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曾经为其题跋。
董其昌的题跋内容主要是对圣教序的评价和解析,他认为圣教序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董其昌的题跋不仅对圣教序本身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和理解圣教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圣教序译文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得圣教序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传播。
圣教序本身的文字难度较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因此译文的出现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同时,译文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从而增强文化传承和交流。
董其昌对圣教序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圣教序的书法风格独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
现。
董其昌的评价不仅凸显了圣教序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综上所述,圣教序董其昌题跋译文是对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研究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圣教序以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07 07:11·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董其昌 画旨

画旨明董其昌撰。
其昌字玄宰,号思白。
松江华亭人。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崇祯九年(1636)。
官至礼部尚书,温文敏。
少好书画,临攀真迹,至忘寝食。
行楷妙绝一时,与米万踵齐名,时谓南董北米。
画山水初学黄公望,后宗董源、巨然。
画论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及《容台集》。
而前三种皆为他人哀集而成,所收条目多有重复,而又无一种为完全者。
近人于安澜将董其昌四种重新辑录,去其重复,条其次第,仍题为《画旨》,是为董氏论画随笔最完整者。
画旨订补本〔明〕黄其昌画旨订补本简述董氏画智、画眼命画禅室随笔三书,互有异同,自出后人辑录,一已详书画书录解题中。
但就三书厂比较,以画旨所收为多,画禅室随笔次之、几画眼最少。
约计画旨收一百六十徐条,画禅室随笔收一百三十徐条,画眼不及百条。
此为避免重复,补成完本起见,特以画旨为基础,凡画旨所无、二书所有者,悉行补入;并略就画法、画派;评名迹、题自画各类相次。
其为他人之语误辑者,及无关画学如题画诗之类,酌予略去,.共得二百一十条,约较原书增补三分之一。
并参照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画旨、卷十六画旨、卷十八画评,由于皆属论画法画派之语,别为上卷。
仍将每条下所注容台集及画禅室随笔总注于后,而以其徐编为下卷。
仍用画旨之名,庶可手此一编,无须重检二书矣。
一九五七年六月下旬,于安澜识于开封师范学院东五斋卷上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郭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
米虎儿谓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
此语虽似偏,然山水中当著意烟云,不可用粉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
此条又见莫是龙画说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可居则更胜矣,令人起高隐之思也。
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入笔端。
吾尝行洞庭湖,推篷旷望,俨然米家墨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文、图:吕友者明代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十分兴盛。
社会各个阶层对书画鉴藏的热情十分高涨,涌现出大批的书画鉴藏家。
如嘉靖时的严嵩、严世藩父子、华夏、项元汴家族、文征明家族、王世贞与王世懋兄弟、韩世能和韩逢禧父子、李日华、张丑、曹溶、莫是龙、陈继儒、刘子大、詹景凤等。
而董其昌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又身居高位,自然也是收藏家中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收藏甚丰,曾搜集鉴赏过历代书法名迹,并汇刻成《戏鸿堂法帖》。
那么,董氏是如何收藏和鉴定书画的?他的收藏与艺术之间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笔者试图结合文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还原出一位作为鉴藏大家的真实董其昌。
. All Rights Reserved.《董范合参图》轴 明 董其昌 156.5 cm x 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尤其喜欢收藏董源的作品,在北京为官时,曾得董源《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并试着摹习董源、范宽二人的“点子皴”法,因此他的作品除董、范的影响外,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以元人为宗的绘画渊源以及其晚年山水画融汇诸家、自出机杼的面貌收藏的古书画名迹:“余得《大姚村图》,乃高尚书(高克恭)真迹,烟云淡荡,格韵俱超,固非子久、山樵所能梦萝见也。
”除此以外,他还收藏有五代的四大家之一的关仝作品:“余家有关仝《秋林暮霭图》,绢素已剥落,独存其风骨,尚足掩映宋代名手数辈。
元季唯倪迂得其意,虽荒玄墨戏,非工细者所能庶几也”;并称“宋元明画,余所藏各家甚备”。
事实上,据文献记载,经董氏鉴定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达五六百件之多。
董氏利用声望资财,逐渐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字画收入自家囊中,并筑“戏鸿堂”藏之。
《画禅室随笔》有详细的记述:“董北苑(源)《潇湘图》、江贯道《江居图》、黄大痴《富春山图》、董北苑《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郭忠恕《辋川招隐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赵子昂《洞庭东山图轴》、《高山流水图》、李营丘(成)《着色山图》、米元章(芾)《云山图》、巨然《山水图》、李将军《蜀江图》、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宋元人册页十八幅,右俱吾斋神交师友。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2)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2)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万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谥文敏。
少好书、画,临摹真迹。
行楷之妙,跨绝一代。
董其昌行草书《池上篇》立轴钤印:太史氏、董氏玄宰、玄赏斋释文:十亩之宅,五亩之园。
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谓出挟,勿谓地偏。
足以客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如鸟挥木,姑务巢安。
如思在坎,不知海宪。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
皆吾所好,尽在吾前。
是饮一杯,或吟一篇。
妻絮熙熙,鸡犬闲闲。
优哉游哉,我将终老乎其间。
白太傅池上篇。
其昌书。
董其昌行书诗册册页题识:董其昌并识。
钤印:玄赏斋、董玄宰、昌藏印:唐宗灏印、裴景福收入北陶阁秘籍、盘陀珍藏说明:壮陶阁裴景福旧藏。
董其昌(款)草书五言诗立轴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丙辰(1616年)作行书《为丁云鹏贺寿诗》立轴钤印:董氏玄宰、十世甲科、玄赏斋(1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董其昌》113印,1308页)题识:万历丙辰春,华亭史官友弟董其昌撰并书。
按语:丁云鹏是晚明杰出的画家,擅人物,工山水,尤长于佛像。
周亮工尝称“画家工佛像者当以丁南羽、吴文中为第一,”评价极高。
董其昌对他也甚推重,经常在他画上题跋,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
此轴为丁云鹏七十寿而作,所云:“岩壑何寥廓,云霞互蔚蒸……自昔无兼体,惟君具国能。
前身虽画史,多劫或诗僧。
”并非全是恭唯之话。
本轴书写流丽,情韵兼长,作大幅而界乌丝栏,在董书中殊少见,可见其用心。
保存亦精,且经多次出版,是极为难得的佳作。
万历丙辰董其昌时年六十二岁。
董其昌(款)丁未(1607年)作行书“观少保薛稷书画壁” 手卷题识:丁未冬孟泊舟于鸳湖枯笔书此。
董其昌。
钤印:玄赏斋、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藏印:痴道人、怀秋董其昌草书立轴钤印:玄赏斋、宗伯之章、玄宰氏款识:董其昌。
董其昌行书五言诗立轴董其昌 1632年作书法五言诗卷手卷款识:卫幕衔思重,潘与送喜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