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历史课件14课导学案.doc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
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课前小练】1.两汉时期,人们把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共同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此后日趋频繁。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总管西域事务,这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4.东汉时期,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5.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为加强中原与西域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和。
【合作探究】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阅读教材“丝绸之路”图:请回答:(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当堂评价】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走向是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4. 2019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导学案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从隋朝到元朝的历史
3.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 )
A.诗歌B.散文C.词D.戏曲
4.在词中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是( )
A、李煜B、李清照C、辛弃疾D、苏轼
5.既是著名词人又是人称“宋四家”之一的著名书法家是( )
(1)司马光
(2)《资治通鉴》
作者:
体裁:
内容:
价值: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
特点:
发展:
主要成就: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2)元曲
组成:
特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3.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绘画
艺术特点:
主要成就: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朝
元朝
(2)书法
6.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悲剧的名著《窦娥冤》的作者是( )
A、关汉卿B、王实甫C、马致远D、汤显祖
7.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C)
A.山水画B.文人画C.风俗画D.花鸟画
8.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B)
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
特点:
代表
宋朝:
元朝:
三、合作探究
1.P78动脑筋
2.P79动脑筋
教学批注
教学
过程
反馈训练
1.下列各项,对应错误的是:( )
A.《史记》──司马迁B.《兰亭序》──王羲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导学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明朝的统治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谈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提问学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被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用PPT呈现明朝的基本情况,包括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国号,以及明朝的首都。
2. 让学生明确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给学生。
三、学习任务(3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记录下来。
2. 汇总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报。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2. 引导学生理解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概括总结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让学生复述。
2.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分组讨论和整理汇报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时长控制得较好,基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的教学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和任务略显枯燥,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七、延伸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统治政策或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小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从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八、互动活动(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轮流回答关于明朝统治的问题。
正确回答的队伍可以得到奖励,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2.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明朝的统治政策,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科举考试或农业生产实践等。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4课

课题: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重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展示【学习流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填充下列相关知识。
1.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____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在______召开大会,推举_____为最高首领,尊称为“______”,建立了____政权。
实行_______的国家体制,定都____。
2.1260年,_____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___朝,次年定都_________。
3.元朝时,把各族人分为___等,原先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的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_________”。
合作探究谈谈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意义?展示提升【达标测评】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A.经济发展B.交通发达C.对外开放D.国家统一3、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A 行省制度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 D 分封制4、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A 鲜卑族B 女真族C 满族D 回族5、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A.西域都护B.宣政院C.理藩院D.澎湖巡检司6、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A 流求B 琉球C 夷州D 澎湖7、"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A 唐太宗B 元世祖C 宋太宗D 宋神宗8、.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B.河北、山东C.西藏D.岭北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10、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辽阳省B.岭北省C.吉林省D.黑龙江省二、非选择题A、识图题(图见课本75页)(1)他是谁?(2)他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B、阅读下列材料: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导学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经过的主要国家;3.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内容和方式;4.领悟丝绸之路对于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导学内容:一、导引问题:你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探究:通过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点和终点、交流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Step 1 学习课前导知识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有哪些主要的交流内容和方式?Step 2 预习导入1.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回答以下问题:(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2)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有哪些?(4)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有哪些?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_______,终点是_______。
(2)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文化以及_______等。
(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主要有陆上运输和_______运输。
Step 3 精读课文1.阅读课文,并回答课文中的相关问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2)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3)丝绸之路的交通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分别有哪些特点?(4)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包括哪些物品?如何影响到中国和其他国家?2.理解课文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1)丝绸之路:_________(2)绵延千里:_________(3)珍稀物品:_________(4)圃田:_________(5)高脚炉:_________(6)珍贵的交流:_________Step 4 总结归纳1.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丝绸之路起初是为了中央政府的需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开辟的一个贸易路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了他。
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昭君”?(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献计献策。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导学案_5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代罗马人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他们称中国为“丝国”。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引起极大轰动。
后来,丝绸服装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一、张骞通西域通过PPT展示《西域地图》, 结合教材中的文字了解西域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以及西汉初年西域的形势。
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目的、出发时间、结果、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结合材料分析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出示材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东晋法显《佛国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说一说:“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二、丝绸之路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过程和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归纳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3、分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
【课前预习】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
(2)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由提出。
(3)内容: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
行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1984年,中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时间:香港:年7 月1日,首任行政长官
澳门:年12月20日,首任行政长官
(3)管理:中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分别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权。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第一: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二:使香港、澳门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第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对台方针:“,”(2)意义: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课前思考】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为什么会被侵占。
2.香港和澳门在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
3.台湾和大陆的交往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来。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
,美国《周刊》杂志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
”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价值 B.“求同存异”倡议的合理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 D.“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
2、“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有外国媒体称收回香港、澳门是邓小平“伟大的天才创造”,这一“伟大的天才创造”是指( )
A. 和平统一
B. 一国两制
C. 武力解放
D. 制度变更
4.“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 )
A. 党的领导
B. 社会主义道路
C. 一个中国
D. 区别对待
5.标志着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的事件是 ( )
A. 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发表
D. 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6.中英、中葡《联合声名》规定,香港、澳门回归后在两地设立( )
A. 经济特区
B. 民族自治区
C. 直辖市
D. 特别行政区
7.香港、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是( )
A. 合同到期
B. “一国两制”推行
C. 中国加入WTO
D.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8.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
A. 一中一台
B. 武力解放
C.和平统一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9.我国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最大的区别是 ( )
A. 军事制度不同
B. 主权归属不同
C. 社会制度不同
D. 经济政策不同
10.“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祖国统一的角度看“少一人”应指( )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D. 九龙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个世纪,也是足以让世人惊叹东方巨人醒来的一个世纪,仅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就迎来两位游子的回归。
回答:(1)“两位游子“指的是那两个地区?它们分别与何时回归?
(2)这两地区顺利回归的原因有那些?
【学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列一个知识框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