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形成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20
人类疾病的类型和诊断方法

人类疾病的类型和诊断方法一、人类疾病的类型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王利平一、教材分析:“人类疾病的类型和诊断方法〞是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第三章“健康与疾病〞中的第三节内容,在教学安排上是2教时,第1教时学习内容是人类疾病的类型,第2教时学习内容是人类疾病的诊断。
本节课是第1教时,人类疾病的类型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根本知识的根底上展开的,属于人体根本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局部,同时也是后面的疾病诊断知识的根底。
从学科知识的要求来看并不多也不难,主要是学生能分析概括出传染病的传播环节;能区分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然而让学生正确认识疾病,感悟生命自我管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学情分析:疾病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陌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并不全面、系统。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完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中等,所以知识目标设定按课标要求能概括出传染病的传播环节;能区分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即可,不再拓展。
从提升学生的素养考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内化为行为方面可以将目标设定得高一点,设置到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程度。
三、设计思想:基于上述的分析,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从学以致用角度考虑,本节课除利用教材内容外,选用人们高度关注的、日趋高发的疾病,如艾滋病、狂犬病、冠心病等病例,尝试利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生思维火化的碰撞和感悟,进行知识的建构,学法的改变和情感的内化。
具体做法:选用SARS病例,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下,由学生归纳出传染病的传播流行环节和预防方法;选用艾滋病例,通过讨论分析进一步落实学科知识,同时感悟珍惜生命的重要性;选用狂犬病的病例,通过对狂犬病的危害和高发原因等方面的讨论分析,获得自我防护的技能,同时感悟关爱生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疾病类型转变的分析、对冠心病成因等非传染病的讨论交流,感悟生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初三年级物理学情及教学效果分析20

初三年级物理学情及教学效果分析一、学生的学情这学期我教的是初三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
开学初,我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标,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1.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我们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甚至方言形象的讲解物理知识和概念。
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排除主观和客观的种种消极因素,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1)兴趣:对物理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2)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遵从记忆规律。
(3)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4)评价:主要通过他人评价初步形成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很在乎他人的评价;自我认识较模糊、片面,但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
因此,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物理小实验、小发明、小创作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3. 具体到我所教的班级:(1)学生情况:我所代的学生共有75人,2个教学班。
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
(2)学生成绩:班级情况不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一班比二班相对好一些。
(3)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
比较喜欢上物理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目标定不准,学生的双基落不实。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⒊领会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⒋认识科学的“双刃剑”性质, 培养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和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20世纪, 原子弹的爆炸,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 网络的广泛应用, 使人类的认识从地球扩展到太空, 当人们为这些物理学成就而陶醉时, 却突然发现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太少了。
20世纪50年代初, 英美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 的双螺旋模型, 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让人类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与此同时, 人们还发现, 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基因的文章。
请大家通读课文, 了解什么是人类基因计划。
二、研习新课:⒈把握内涵⑴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表述是不是定义?为什么?明确:原文中不是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因为它并没有揭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本质和内涵, 而仅仅表明了它的重要意义。
⑵结合相关信息给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严格完整的定义。
明确: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 (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科学工程。
⒉提炼信息划出每一段的句, 捕捉其中的重要信息, 形成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说明对象的综合理解。
”讨论, 明确: 第一段中“重大工程”“科学计划”, 第二段中“具体目标”“基础”, 第三段中“意义”, 第四段中“规模化”, 第五段中“序列化”, 第六段中“以序列为基础”“特点”, 第七段中“信息化”, 第八段中“医学化”, 第九段中“产业化”, 第十段中“人文化”, 第十一段中“冲击”, 第十二段中“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 第十三段中“共同财富与遗产”, 第十四段中“隐私”, 第十五段中“自然进化的产物”, 第十六段中“知情权”, 第十七段中“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第十八段中“基因安全”。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一、学情调查我们通过对六年级学生进行科学学情调查,收集了以下信息:1.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程度较高。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喜欢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以及进行实验。
2.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
在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巩固训练。
3.学生在科学实践能力方面需要提升。
虽然学生对科学实践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有待加强。
4.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安全意识较低。
部分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没有充分注意安全事项,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二、教学效果评估我们对六年级科学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满意,认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2.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所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所提高,但在应用和拓展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3.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所提升。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4.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通过安全教育的加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对策建议基于以上学情调查和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训练,并提供适当的练和补充材料。
2.针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详细的实验安全操作指南与示范。
4.鼓励学生多参与科学竞赛与展览等活动,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们相信能够进一步提升六年级科学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二十章《第6节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遗传病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遗传病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和变异等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遗传病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遗传病概念的理解:由于遗传病涉及复杂的遗传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本质。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遗传病的概念。
2.教学过程
(1)展示遗传病图片,如色盲、唐氏综合症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疾病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疾病都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我们称之为遗传病。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系统地介绍遗传病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遗传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遗传病的概念、类型及特点;遗传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遗传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2.难点:遗传病传递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遗传病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具体遗传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病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课标与教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20某某版)地理2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是本节内容的一大特色。
教材呈现的方式除了有文字说明之外,还用示意图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地图上展示了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能够清楚的展示出不同地区和国家表现出的不同环境问题,也对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具体体现做出了清晰的呈现,有助于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更多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说出什么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判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是:针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二、学情与教法我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对于环境问题通过新闻或微博有所了解,但有些学生可能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或者离自己很遥远。
实际上,不少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只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高中生物_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节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1、教学内容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联系密切。
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一个科学·技术·社会(STS)。
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对象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49班的学生,对于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自学,再尝试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
在曹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充足,所以在教学中,与我的合作非常和谐,使教学进度进程加快,比如对于合作探讨内容,学生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并推选出了小组代表进行表达言论,特别对于基因组的争论,使正确的知识点逐渐的进行了呈现,在讨论中学生兴趣高涨,而且参与度较高,因此我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强,在辩论会中展示自我个性,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②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③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①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②搜集和交流人类基因组计划或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的资料。
3.情感目标①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②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认同遗传学研究的新成就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积极思考遗传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为普及遗传学知识做出贡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学情及教学效果诊断表
基本信息:
所教学段:小学
所教学科:数学
所教年级:六年级
教学单元题目:圆柱与圆锥第三单元
课时课题名称:圆柱体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内容: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选取的重难点:学生研究难点
学情诊断的检测方法:
1.提问式检测: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圆柱的特征,为这节课的研究打下基础。
2.预疑问收集筛选:收集学生的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命题形式检测:通过完成教材中的题目,让学生掌握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具体检测方法: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圆柱的特征,为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2.收集学生的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完成教材中的题目,让学生掌握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例题:
1.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
(只列式不计算)
A。
底面周长3.8分米,高1.5分米
B。
底面直径2厘米,高3厘米
C。
底面半径4米,高3米。
2.求下列圆柱的表面积。
A。
完成教材“做一做”的题目。
要求学生最好分三步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第一步求侧面积,第二步求底面积,第三步求表面积。
B。
一个笔筒(无盖),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给这个笔筒外部包一层纸(衔接处不计),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
化石信息:
姓名:露西
性别:女
出生时间:三四百万年前
归类:南方古猿
特长:直立行走、使用工具
教师:露西遗骨化石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归类为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依据是她能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2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课题:
第1课人类的形成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怎样由古猿进化成人并进入氏族社会的过程。从南方古猿开始到晚期智人,人类完成了进化历程。在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氏族公社产生。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出现了阶级,国家产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通过对人种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不同人种之间是相互平等的;通过对氏族、国家产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学生: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更具说服力。
(设计意图:由学生介绍不同的人类起源的观点,并引导学生科学的甄别历史,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教师:人类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知道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理解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思考探究“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什么?”
通过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关于人是怎么来的,众说纷纭。你所知道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有哪些?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展示:
女娲造人说
上帝造人说
外星人造人说
学生:积极讲述以上传说。
教师:以上传说可信吗?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孕育而生的?千百年来,这是一个曾经引起人们无尽遐想的历史之谜。今天,请跟我一起走进历史,去揭秘人类的形成。
学生:人类是由共同的祖先非洲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长期影响的结果,与高低优劣没有什么关系。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共同点: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不同点: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在史前时代百万年的悠远岁月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不仅经历了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在这洪古蛮荒的暗暗长夜中,人类用血与肉、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开拓着自己的历史进程,谱写着伟大而不朽的历史篇章。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学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长期影响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以及《世界人种分布图》的观察,认识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
教师: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有人认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点拨:从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形成原因来分析)
教师:从猿到人的进化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而在晚期智人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在体貌特征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也就是人种的差别。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世界人种分布_标清.w比尔·盖茨属于白色人种。
(设计意图:以视频和图片等展示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并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确的记住世界三大人种,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生:直立的姿势,使前肢和后肢能够分工,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
育,因此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教师:正在形成中的人经过长期的劳动,终于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进化为“完全形成的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起源发展的过程,同时理解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劳动在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它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教师: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中国的远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展示:
进化阶段主要代表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二、人种差异——世界人种三原色
教师: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下面的图片、文字材料来分析。
展示:
现代人类学认为,人种或者叫种族是具有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美,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人种之间体质形态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皮肤的颜色、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和体形。这些不同的特征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逐渐地演变成的。
(设计意图:以让学生讲述神话传说的方式切导入新课,能给全体学生以参与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人类起源——从猿到人三步走
教师: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除了以上的传说,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页课前导读部分。)
人类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哪一说法更具说服力呢?请阅读课本第2页正文及小字部分。
六、板书设计
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起源——从猿到人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