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概要

合集下载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

大物仿真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m(g - a)r - Mf = 2hI/rt2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mgr = 2hI/ rt2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A.作m – 1/t2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M = K1/ t2 (4)式中K1 = 2hI/ gr2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2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从m – 1/t2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2求得刚体的I。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碰撞与动量守恒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碰撞与动量守恒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碰撞与动量守恒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碰撞和动量守恒班级:信息1401 姓名:龚顺学号: 0127【实验目的】:1 了解气垫导轨的原理,会使用气垫导轨和数字毫秒计进行试验。

2 进一步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理解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的守恒条件。

【实验原理】当一个系统所受和外力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即有若参加对心碰撞的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为V10、V20和V1 、V2。

1,完全弹性碰撞在完全弹性碰撞中,动量和能量均守恒,故有:取V20=0,联立以上两式有:动量损失率:动能损失率:2,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即有:仍然取V20=0,则有:动能损失率:动量损失率:3,一般非弹性碰撞中一般非弹性碰撞中,两物体在碰撞后,系统有部分动能损失,定义恢复系数:两物体碰撞后的分离速度比两物体碰撞前的接近速度即恢复系数。

当V20=0时有:e的大小取决于碰撞物体的材料,其值在0~1之间。

它的大小决定了动能损失的大小。

当e=1时,为完全弹性碰撞;e=0时,为完全非弹性碰撞;0<e<1时,为一般非弹性碰撞。

动量损失:动能损失:【实验仪器】本实验主要仪器有气轨、气源、滑块、挡光片、光电门、游标卡尺、米尺和光电计时装置等【实验内容】一、气垫导轨调平及数字毫秒计的使用1、气垫导轨调平打开气源,放上滑块,观察滑块与轨面两侧的间隙纵向水平调节双支脚螺丝,横向水平调节单支脚,直到滑块在任何位置均保持不动,或做极缓慢的来回滑动为止。

动态法调平,滑块上装挡光片,使滑块以缓慢速度先后通过两个相距60cm的光电门,如果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差小于1ms,便可认为轨道已经调平。

本实验采用动态调节。

2、数字毫秒计的使用使用U型挡光片,计算方式选择B档。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引言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物理仿真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物理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以大学物理仿真实验为主题,探讨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物理仿真实验的意义物理仿真实验是一种虚拟实验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将真实的物理实验过程模拟到计算机软件中,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与传统实验相比,物理仿真实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提供安全环境物理实验中常常涉及到高温、高压、高电压等危险因素,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发生事故。

而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 提供多样实验条件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多样的实验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改变实验环境等方式,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3. 提供实验重复性在传统实验中,学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失败。

而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提供实验的重复性,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找出问题所在,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物理仿真实验的应用价值物理仿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1.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物理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步骤,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培养科学思维物理仿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

在虚拟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分析规律等步骤,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提升创新能力物理仿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习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单摆的结构如实验仪器中所示,其一级近似周期公式为:由此公式可知,测量周期与摆长就可以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g三、实验内容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设计要求:(1) 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2) 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3) 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二. 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三. 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 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四、实验仪器实验仪器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五、实验操作1. 用米尺测量摆线长度;测量摆线长度;测量摆线长度;2.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3. 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把摆线偏移中心不超过5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度,释放单摆开始计时过50 个周期后停止计时,个周期后停止计时,个周期后停止计时,记录所用时间;记录所用时间;六、实验结果七、数据处理D(平均)=(1.722+1.702+1.732+1.662+1.682+1.692)/6=1.698cm摆线长度+摆球直径=92.00cm摆长L=(摆线长度+摆球直径)-摆球半径=92.00-D/2=91.15cm=0.9115mT1=57.55/30=1.918sT2=76.77/40=1.919sT3=96.00/50=1.920sT=(T1+T2+T3)/3=1.919s由得:g=(4**)*L/(T*T)=9.77m/s*s=9.80-9.77=0.03m/s*sE=/g*100%=0.31%<1% 满足实验要求八、误差分析、心得体会及实验建议误差分析:1、周期的测量存在较大误差,摆线来回摆,刚开始计时以及最后一次摆结束的时刻,由于人眼的反应速度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偏差;2、摆长的测量存在误差,由于不是亲手拿测量仪器测量,故而有些读数不准确,由此引起一部分误差。

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引言:物理仿真实验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物理实验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本篇报告将介绍我进行的一次物理仿真实验,重点讨论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物体在受到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仿真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实验方法:我们使用了一款物理仿真软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如自由落体或平抛运动。

然后,我们设置不同的初始条件和力的大小,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通过改变初始速度、质量或施加的力的方向,我们可以研究不同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在自由落体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以恒定的加速度向下运动,这个加速度被称为重力加速度。

我们还发现,物体的质量对自由落体的运动没有影响,所有物体都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

在平抛运动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做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改变施加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我们还研究了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情况。

我们发现,施加的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滑动的速度也越快。

而改变施加力的方向会改变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轨迹,例如,当施加的力与斜面垂直时,物体只会沿着斜面下滑,而不会在水平方向上运动。

结论:通过这次物理仿真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物体在受到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我们发现,物体的质量对自由落体和平抛运动没有影响,而施加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轨迹。

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我们往往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变量改变和数据记录。

而物理仿真实验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灵活、可控的环境,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物理现象。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电效应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学号:2120302003实验人员: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光电效应方程的推导过程。

3. 分析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

4. 熟悉光电效应在光电探测技术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_k\) 与入射光的频率 \(v\) 和金属的逸出功 \(W_0\)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E_k = hv - W_0\]其中,\(h\) 为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步骤1. 打开仿真软件,设置入射光的频率和强度。

2. 调整金属表面的逸出功,观察光电子的发射情况。

3. 记录不同频率入射光下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4. 分析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入射光的频率较低时,光电子的发射率较低,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

2. 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加,光电子的发射率逐渐增加,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加。

3. 当入射光的频率达到一定值时,光电子的发射率达到最大,此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达到最大值。

4. 当入射光的频率继续增加时,光电子的发射率逐渐降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逐渐降低。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方程 \(E_k = hv - W_0\) 是正确的。

2. 入射光的频率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光电效应在光电探测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仿真实验,使我们深入理解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光电效应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分析了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光电效应在光电探测技术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金属的逸出功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2. 探究光强度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仿真实验报告(推荐5篇)

仿真实验报告(推荐5篇)

仿真实验报告(推荐5篇)第一篇:仿真实验报告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塞曼效应一、实验简介塞曼效应就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得实验。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Zeeman)在1896 年发现把产生光谱得光源置于足够强得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得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就是法拉第磁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得又一个磁光效应。

这个现象得发现就是对光得电磁理论得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与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塞曼效应另一引人注目得发现就是由谱线得变化来确定离子得荷质比得大小、符号。

根据洛仑兹(H、A、Lorentz)得电子论,测得光谱得波长,谱线得增宽及外加磁场强度,即可称得离子得荷质比.由塞曼效应与洛仑兹得电子论计算得到得这个结果极为重要,因为它发表在J、J 汤姆逊(J、J Thomson)宣布电子发现之前几个月,J、J 汤姆逊正就是借助于塞曼效应由洛仑兹得理论算得得荷质比,与她自己所测得得阴极射线得荷质比进行比较具有相同得数量级,从而得到确实得证据,证明电子得存在。

塞曼效应被誉为继 X 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得发现之一。

1902 年,塞曼与洛仑兹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她们研究磁场对光得效应所作得特殊贡献).至今,塞曼效应依然就是研究原子内部能级结构得重要方法。

本实验通过观察并拍摄Hg(546、1nm)谱线在磁场中得分裂情况,研究塞曼分裂谱得特征,学习应用塞曼效应测量电子得荷质比与研究原子能级结构得方法。

二、实验目得1、学习观察塞曼效应得方法观察汞灯发出谱线得塞曼分裂; 2、观察分裂谱线得偏振情况以及裂距与磁场强度得关系;3、利用塞曼分裂得裂距,计算电子得荷质比数值。

三、实验原理1、谱线在磁场中得能级分裂设原子在无外磁场时得某个能级得能量为,相应得总角动量量子数、轨道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分别为。

当原子处于磁感应强度为得外磁场中时,这一原子能级将分裂为层。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和意义1.1 实验目的1.2 实验意义2. 理论背景介绍2.1 牛顿力学2.2 动量守恒定律2.3 能量守恒定律3. 实验器材和原理3.1 实验器材3.2 实验原理4. 实验步骤4.1 实验准备4.2 实验具体步骤5.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5.1 数据记录5.2 数据分析6. 实验结论与讨论6.1 实验结论6.2 结论讨论7. 实验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7.1 问题描述7.2 解决方法实验目的和意义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物理仿真模拟,探究运动物体的力学规律,深入理解牛顿力学原理以及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实验意义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对物理定律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论背景介绍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描述了物体受力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等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动量之和在任意时刻都是恒定的。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可以转化形式但总量不变。

实验器材和原理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器材包括计算机、物理仿真软件等。

实验原理实验基于牛顿力学原理,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验证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实验步骤实验准备1. 打开计算机,启动物理仿真软件。

2. 设置实验初始参数,包括物体质量、速度等。

实验具体步骤1. 进行单个物体的运动模拟,记录相关数据。

2. 进行碰撞实验,观察动量和能量的转移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单个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等数据,以及碰撞实验中的动量和能量转移情况。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否得到满足,进一步探讨物体运动规律。

实验结论与讨论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设定条件下,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是成立的,验证了物理定律在模拟实验中的适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的结构参考图1单摆仪,一级近似的周期公式为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摆长求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实验内容
一.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一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 < 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
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平(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
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近似为△人≈0.2s.
二.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
三.自拟实验步骤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
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自拟试验步骤用单摆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数据
摆线长+小球直径L=91.50cm
D(平均)=(1.750+1.752+1.744+1.740+1.749+1.748)÷6=1.7 47m R=D/2=0.850cm l=L-R=91.05cm t=95.91s,周期数n=50,周期T=1.92s
所以g=9.751 2ΔT/t=0.0022,ΔL/l=0.0005,所以Δg/g=0.27%,Δg=0.026 所以:
g=(9.751±0.026)
实验结论与误差分析:
结论:g=(9.751±0.026),Δg/g=0.27%<1%,所以达到设计要求。

误差分析:
1.若θ>5°(即角度过大)因为T 与θ相关,当θ越大时T也越大,所以θ偏大,测量
值比值偏小。

2.空气阻力的影响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减小使摆动周期变大且m 越小,相对误差E 越大。

3.若摆线太粗或摆球太轻,,则系统重心上移,实验值减小,故g 测<g0。

实验二-----磁控管法测定电子荷质比
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在真空二极管内径向电场和轴向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2.掌握利用磁控条件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原理
磁控二极管的结构如图3示,最外圈是个圆筒形的阳极,被两根支杆固定。

阴极是一根直立于圆筒中心的钨丝,由通过它的电流直接加热,发射电子。

在装配过程中,尽量保持阳极和阴极同轴。

如果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加上直流电压,就会在两极之间形成一个轴对称的径向电场。

若在磁控管外套上一个同轴的长直螺线管,并给螺线管通以电流,就会形成一个轴向的均匀磁场,磁场分布如图4所示。

图3真空二极管的构造图4真空管内的电磁场分布
电子从阴极发射出来以后,在径向电场的作用下加速奔向阳极,但电子在奔向阳极的过程中同时又受到轴向均匀磁场的作用,使电子运动轨迹发生弯曲,磁场越强,轨迹弯曲得越厉害。

当磁感应强度B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电子束就不可能到达阳极,阳极电流急剧减小,并突然截至(见图5和图6)。

图5电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图6不同磁场的电子轨迹的弯曲程
电子运动状态如图7所示,是阴极半径,是阳极半径,在图7中,电子运动的运动方程为:
(12)
图7柱坐标系中电子运动状
假定磁场沿着z轴正方向,电子受到的洛仑兹力为
(13)
它的各个分量为
(14)
径向电场力的方向是沿着r的方向,因此方向唯一的力是磁场力的分量(),设电子刚离开阴极表面时的初速度很小,可以忽略,则时,电子在方向上的运动方程为
(15)
由上式可解得:
(16)
电子的动能来源于电场力对电子做功,考虑到z轴方向上电子的初速度为0,电子到达阴极时,电场力对电子所做功为。

所以电子动能为
(17)
在临界情况下,即当磁场增加到恰好是阳极电流截止时的临界磁场值时,在处应有,且,可得出磁场的临界值为:
(18)
进而可得出电子的荷质比
(19)
所以,只要在实验中测出在一定的阳极电压V及使阳极电流截止的临界磁场,就可以求出电子的荷质比,这种测定电子荷质比的方法称为磁控管法。

下面讨论式(19)中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长直螺线管轴线上某一点P的磁场有下式确定:
(20)
式中I是螺线管的激磁电流,,R是螺线管的半径,是螺线管的长度,N是螺线管的匝数,是单位长度的匝数,是P点到螺线管中心处的距离。

当P点在螺线管的中心部位时,,则(20)式可简化为
(21)
代入式(19),则
(22)
式中是阳极电流截止时螺线管的励磁电流。

图8阳极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从理论上看,阳极电流和磁场(或励磁电流)的关系应如图8所示,在(或
)时,阳极电流截止。

实际上,由于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初速度不为0,阳极装配时也可能产生偏心,导致阳极电流的截止不是突变而是渐变的,如图中虚线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临界励磁电流取在初始阴极电流减半的为
实验仪器
电子束实验仪、电子束实验仪、显示屏、电流表、电压表
实验方法
1.分别将安培表、微安表、电压表接到钨灯逸出功仪器的相端上;将螺线管套在真空二极管外(注意同轴问题),并将稳压电源接到螺线管上,以提供励磁电流。

2 .打开逸出功仪器测定仪及直流稳压源的电源,预热3分钟。

在灯丝电压保持一定的情况下,至少测出5组不同阳极Ua时的励磁电流IS与阳极电流I a的变化关系曲线。

3.作出Ia—Is曲线,分别求出每条曲线的临界磁场BC时的励磁电流Ic 。

再作Ua —Ic 2的曲线,根据作图法并由(6)式求出e/m值。

4.求出e / m值,并与标准值比较求出误差。

实验数据
由结果我们可知,测量得到的U a —I c2曲线斜率K为69.273,e/m 平均值为1.7444*10e-11,误差大小为0.89%.
思考题
1.调节螺线管的励磁电流,改变磁感应强度B观察三次以上磁聚焦现象,并解释此现象。

由于,当B 增加时,周期T 减小,所以当调节电流I
使得B 增加3倍时,周期T 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所以一个周期只能运行在原来三分之一的距离,因此便有了三次聚焦。

2.如何利用上述各电流值计算电子荷质比。

由于L ,D ,N ,d 均为已知,所以可以把K =d N L D
221422**210-+当成常数,那么m e =K I
V
22,可以作V I 22-图,那么可得斜率P ,便得 P
K m e = 这样便求得电子荷质比。

3.如何消除地磁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消除地磁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前调整螺线管的角度,使其间的磁场方向和地磁场在当地的方向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