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很好的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的:

1.理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作者的观点。

2.培养快速阅读提炼中心观点的能力以及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3.深入揣摩文中例子,透彻理解作者的思想,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教学设想: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简要概括文中例子;大胆质疑,探讨文中提出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猜谜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1.解题——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在《汉语大词典》上“咬文嚼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②形容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义的。诚如文中所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孟石。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他是我国最早研究美学的著名学者之一,其美学、文艺理论著作在当代影响很大,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

建议:课外阅读《谈美书简》一书中附录里的《作者自传》。

那么朱光潜先生赋予它什么内涵?对此持什么观点?下面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课文(听读),圈划出课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明确:第三节: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这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在修辞方法上叫做“贬词褒用”。

2.再读课文,把握思路。

A、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概括:1、运用文字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4、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①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②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这些“道理”?

1)郭沫若采纳演员意见,更改剧本《屈原》里的台词。

2)《水浒》《红楼梦》里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片段。

4)韩愈对“僧推月下门”的推敲。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诗的分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中心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即:要“咬文嚼字”。

第二课时

四.问题探究

深入揣摩材料,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用心琢磨,领会炼字的妙处)

1.作者认为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妥当,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的时候便不适宜。②“是”在逻辑上是

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2.作者认为王若虚更改后的不如原文,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看?

明确:表面上看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3.作者认为用“推”、“敲”,其意境有何不同?

推——步月归寺——冷寂氛围

敲——月夜访友——热闹、温暖气氛

4.你主张用哪个字?(读《题李凝幽居》全诗,仔细揣摩诗中意境。教师适当补充贾岛作此诗时的处境。鼓励学生讨论,并大胆发表意见。)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作者究竟是步月归寺还是月夜访友?门的主人是谁?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可说说自己的理解。(以下仅供参考)

1)诗眼:“幽”

2)尾联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表现了作者对此境的向往。所以诗的意境当是幽静,不应是冷寂。

3)“敲”字与诗的意境是调和的。诗人在晚上真的能看见宿在池边树上的鸟吗?看不见。其实这里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月夜里,万籁俱寂,“敲”的清脆响声正好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惊起鸟儿飞起来,这正有“鸟鸣山更幽”的妙处。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可见,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5.请说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

“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得来的。这种联想非常浪漫,诗人仿佛已羽化成仙,身携皓月,从天外飞来,与惠山钱道人共品这人间第二泉。

这联想还产生了明月照清泉的意境,这种意境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都有一种清沁肺腑的意味。

所以苏诗中不说“小龙团”茶,而说“天上小团月”,虽然比直说难懂些,但含义却丰富得多,诗歌也因此更加蕴藉、更加丰富,也更加深远了。

6.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直指的意义联想的意义

①意义固定游离意蕴丰厚

②偏于类型个性结果意思含糊、支离

7.怎样理解“‘套板反应’和创造动机是仇敌”这句话?“套板反应”对读者的影响是什么?联想“套板反应”与“咬文嚼字”有什么联系?

明确:“套板反应”容易束缚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套板反应”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只有具有“咬文嚼字”谨严精神的人,只有善于“咬文嚼字”的人才能善于联想,才能避免“套板反应”。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