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在语言中的应用1.3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4 咬文嚼字与语言精确性的关系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历史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2.3 咬文嚼字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2.4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分类与特点3.1 咬文嚼字的分类3.2 咬文嚼字的特点3.3 咬文嚼字的常见错误3.4 咬文嚼字的应用实例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训练4.1 咬文嚼字的技巧4.2 咬文嚼字的训练方法4.3 咬文嚼字的实践练习4.4 咬文嚼字的提高与完善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1 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5.2 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5.3 咬文嚼字在法律领域的应用5.4 咬文嚼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作用6.1 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6.2 咬文嚼字在避免误解与冲突中的作用6.3 咬文嚼字在不同沟通场景中的应用6.4 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实际案例分析第七章: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运用7.1 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7.2 咬文嚼字在提高学术写作质量的作用7.3 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实际案例分析7.4 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技巧与训练第八章:咬文嚼字在职场中的应用8.1 咬文嚼字在职场沟通的重要性8.2 咬文嚼字在职场写作中的应用8.3 咬文嚼字在职场演讲与汇报中的作用8.4 咬文嚼字在职场中的实际案例分析与训练第九章: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9.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9.2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作用9.3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案例9.4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技巧与训练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教学策略与评估10.1 咬文嚼字的教学策略10.2 咬文嚼字的评估方法与标准10.3 咬文嚼字教学的实施与反馈10.4 咬文嚼字教学的改进与优化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咬文嚼字的定义与意义咬文嚼字的定义和意义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解其含义对于掌握咬文嚼字的应用至关重要。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这个词组。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过程,发现和欣赏语言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这个词组。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咬文嚼字。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咬文嚼字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咬文嚼字的定义、例句、运用等。
2.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咬文嚼字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章、句子等素材,用于学生练习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通过PPT展示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例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词组。
3. 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咬文嚼字进行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和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估他们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咬文嚼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学生作品: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咬文嚼字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评: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有效等。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咬文嚼字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下面就是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并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的理解,重要词语的辨析。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的语言表达。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2)讲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咬文嚼字”、“锤炼”等。
(3)举例说明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重要词语及其含义3. 作者语言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认识。
(2)举例说明生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分析一篇文章,评价其语言表达技巧。
2. 答案:(1)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精细打磨,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朱光潜《谈文学》。
(2)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20XX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P.4]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PPT课件演示:P.5]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很显然,不可以。
“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福楼拜)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PPT课件演示:P.9](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①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反对。
“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
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七)作业设计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苏轼《惠》诗——正面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反面三、教学反思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
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学反思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