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抗感染免疫

合集下载

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中的作用

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中的作用

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中的作用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

所谓免疫系统,是指身体内部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能够有效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在抵抗感染方面,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以及其在感染中的作用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免疫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所谓免疫系统,是指由多种细胞、蛋白质和器官组成的巨大网络。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和异物,从而对抗外界的入侵。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细胞、淋巴器官和体液免疫等。

1.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类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外来病原体摧毁它们;而T 细胞和B细胞则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并消灭感染的细胞或病原体。

2. 淋巴器官淋巴器官主要包括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这些器官能够产生和储存免疫细胞,并在感染时将它们定向到感染部位,从而形成免疫防线。

3.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体内的抗体来抵抗感染。

当感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激活B细胞,使其分泌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二、免疫系统在感染中的作用免疫系统在感染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阶段。

1. 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指身体自然产生的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在感染初期,固有免疫能够迅速产生炎症反应,吸引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

同时,固有免疫还能够产生抗微生物蛋白、溶菌酶等物质,直接杀死病原体。

这一阶段的免疫反应不需要预先获得抗原的信息,因此具有很高的速度和广谱性。

2. 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感染后,通过T细胞和B细胞的识别和攻击,形成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点。

当感染再次发生时,适应性免疫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对抗感染。

在适应性免疫中,T细胞通过识别感染细胞的抗原和分泌介导分子来消灭感染细胞;B细胞则通过分泌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的形成需要时间,但一旦形成,就能够提供长期的抗体保护。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选择题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简答题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

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

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2)免疫调节作用。

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

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免疫系统对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免疫系统对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免疫系统对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的作用是识别和抵御入侵人体的各种病原体和异物。

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免疫系统除了对感染的抵御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能够调节各种免疫反应,以保持人体内免疫系统的平衡。

本文将对免疫系统对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免疫系统对感染的作用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对各种病原体进行识别和抵御。

这主要通过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抗原而启动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主要由免疫细胞参与,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这些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病原体。

其中,T细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在识别病原体并启动相应的免疫反应中起着核心作用。

B细胞则主要负责合成和分泌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促使其被巨噬细胞吞噬和消灭。

体液免疫则主要依靠细胞外的抗体和补体等分子来消灭病原体。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在半小时至1小时内合成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使其被巨噬细胞吞噬和消灭。

此外,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激活补体来增强抗菌作用。

二、免疫系统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免疫调节是指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维持免疫平衡和防止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组织的作用。

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就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等问题。

免疫系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免疫调节。

例如,免疫系统可以通过T细胞或B细胞的变态反应、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等方式实现免疫平衡。

其中,T细胞的变态反应是指T细胞在遇到抗原后,从细胞毒素型(Th1)转化为细胞因子型(Th2)或反之。

这种转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免疫耐受则是指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产生一定的耐受,不会产生免疫反应。

这是基于人体自身免疫调节机制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整理版]抗感染的免疫机制

[整理版]抗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感染的免疫机制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这各种病原体,即能使我们致病的东西,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生病。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我们与我们的机体免疫有关啦。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系统,有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机体的免疫可以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

免疫系统科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皮肤黏膜的屏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黏膜收到损伤时,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机体,诱导免疫应答的发生。

抗原的种类多,来源广。

抗原的分子的理化性质、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都与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强弱有关。

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补体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补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固有免疫机制,期出现远早于适应性免疫。

现已发现3条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激活物主要是IgG、IgM分子,感染后期才发挥作用或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

旁路激活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旁路途经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线。

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

MBL途径:主要激活物为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该途径和上两种途径基友互相交叉促进的作用。

可在感染早期或对未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终末过程是形成攻膜复合物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细胞因子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值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细胞因子可被分解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众多因子在机体中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浮渣的调节网络。

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引言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防御机制,它对细菌感染拥有强大的免疫反应能力。

当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对抗感染并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从细菌感染的免疫识别、免疫细胞的活化、炎症反应的产生以及抗体的生成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细菌感染的免疫识别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识别并区分细菌与人体自身组织。

当细菌进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会通过表面受体与细菌分子结合,以此识别细菌的特异性抗原。

识别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信号分子,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2. 免疫细胞的活化一旦免疫细胞识别并结合细菌抗原,它们将开始进行活化过程。

活化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调节等步骤。

主要参与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的活化过程是复杂而高效的,可以有效地清除细菌并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

3. 炎症反应的产生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的产生。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通过增加血液供应和渗出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

当免疫细胞被活化后,它们会释放促炎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并有可能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4. 抗体的生成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还涉及到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体的生成。

当人体感染细菌后,B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增殖。

激活的B细胞可以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分子,可以结合并中和病原体,从而阻止病原体进一步侵入宿主细胞。

5. 免疫记忆的形成免疫系统在清除细菌感染后还会形成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当再次暴露于相同细菌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而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快速清除病原体,从而防止再次感染。

这是由于激活的免疫细胞会分化成记忆细胞,它们保持在人体内并能迅速应对再次感染的需要。

结论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感染和免疫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是指生物体被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

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关键防线。

本文将对感染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感染知识点1. 病原体类型: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生存于人体内或外;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真菌和寄生虫则是多细胞生物,感染方式与细菌和病毒有所不同。

2. 传播途径: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3. 典型感染疾病:典型的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肺炎、腹泻、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4.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采取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二、免疫知识点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 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发起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提供早期的防御措施;后天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够在感染后识别并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3. 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分子,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并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人体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以对抗不同的病原体。

4. 免疫记忆:通过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可以对之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反应。

这使得人体对于某些疾病具有免疫保护,例如天花病毒。

三、感染与免疫的关系感染和免疫是密切相关的。

感染病原体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论述抗感染与免疫的原理

论述抗感染与免疫的原理

论述抗感染与免疫的原理抗感染与免疫是人体自身防御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染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人体,并在其内部繁殖和生存,导致机体发生病理反应。

而免疫则是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讨论抗感染与免疫的原理。

抗感染与免疫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即机体在没有之前接触过特定病原体的情况下,就能对其产生一定的防御反应。

先天免疫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 机体的生理屏障:机体的皮肤、黏膜和肠道等处形成了生理屏障,能够阻止病原体进入机体。

2. 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机体会释放一系列的化学介质,如细胞因子等,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能够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同时增强局部血流,使免疫细胞更容易接触到病原体,并杀灭它们。

3. 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这是一类能够自发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它们通过释放毒性颗粒杀伤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和激活免疫过程。

4.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机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接杀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并促进炎症反应。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通过与病原体接触而获得的一种特异性防御机制,即机体在接触过特定病原体后,能够对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细胞的识别: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能够识别并吞噬这些病原体。

2. 抗原呈递与抗原递呈细胞:免疫细胞将吞噬的病原体进行抗原呈递,并将其抗原片段展示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识别。

3. 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分为不同的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当T细胞与抗原结合后,会发生激活和增殖,然后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4. B细胞的激活和分化: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当抗原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后,会进行激活和分化,最终形成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免疫系统与感染病常见感染病的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感染病常见感染病的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感染病常见感染病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感染病:常见感染病的免疫机制感染病是指由于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人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引发相应的疾病。

免疫系统在抵御感染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与感染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常见感染病的免疫机制。

一、免疫系统与感染病的关系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目的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

感染病的发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密切相关。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应答,通过各种机制来清除病原体并修复受损组织。

然而,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就容易导致感染病的发生。

二、常见感染病的免疫机制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常见的感染病类型之一。

当细菌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组织,它们形成了机体的生理屏障,阻止病原体进一步入侵。

如果病原体成功越过生理屏障,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成分将被激活。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杀死病原体来清除感染。

另外,多种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引发炎症反应,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形成免疫炎症,促进感染部位的修复。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引起全球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细菌感染不同,病毒感染的治疗更为困难。

在病毒感染初期,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会释放干扰素,这是一种能够抑制病毒生长和复制的分子。

另外,特定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也会参与对病毒的免疫应答。

T细胞可以杀伤已被感染的细胞,而B细胞则可以产生抗体来中和病毒。

3.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更常见。

免疫系统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来清除感染的真菌。

此外,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和分子也会参与识别和清除真菌。

然而,某些真菌(如念珠菌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持续感染和疾病的发展。

4.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主要通过摄取寄生虫卵或囊液、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寄生虫感染。

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特定细胞的活化都是免疫系统清除寄生虫的重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通过抗原伪装或变异或分泌蛋白酶降解免 疫球蛋白,或通过脂多糖、外膜蛋白、荚 膜及S层作用等方式逃避机体免疫应答。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 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可溶 性蛋白。
内毒素:是G-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细菌死 亡破裂或人工裂解菌体后释放出来 的。
外毒素
内毒素
二、抗菌抵抗力的机制
2.识别和调理作用
识别:吞噬细胞接触颗粒性物质,通过辨 别其表面特征而进行选择性的吞噬。
调理:病原菌经新鲜血清或含特异性抗体的 血清处理后,易被细胞吞噬,称为调理。
使细菌易被吞噬的物质称调理素,包括 IgG类特异性抗体和补体讲解片段C3b。
3.吞入与脱颗粒
吞入:经调理的病原与吞噬细胞接触后,后 者伸出伪足,接触部细胞膜内陷,将 病原包围并摄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抵抗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由动物的遗传性状决定对原虫的抵抗 力。(镰刀状细胞贫血病研究较透彻。)
2.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大多数寄生虫具有完全的抗原性。能 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寄生 虫)和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虫,如 小泰勒焦虫和龚地弓形体)。
抗体对原虫的作用——体液免疫
血液的抗体。
3.促进病毒被吞噬: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有力病毒凝聚,使其易被
巨噬细胞吞噬。补体可增强这种作用。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免疫溶解 作用。
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参与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主要有:
1.被抗原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的识别和感 染病毒,杀死病毒或裂解感染细胞。(CTL一般出 现于感染早期,早于K细胞迟于NK细胞。)
抗感染免疫能使机体抵御、清除病原体 和有害物质,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和平 衡。
1.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一、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4.血睾屏障 5.血胸屏障
(一)皮肤和黏膜
1.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2.局部分泌液作用


3.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2.3超链接
(二)血脑屏障
(二)吞噬作用的后果
不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有些 不能被杀灭,甚至可在其内存 活繁殖,这种细菌不能被杀灭 的现象称为不完全吞噬。
完全吞噬:彻底杀灭细菌的称为完全吞噬。
(注:吞噬现象可造成机体损伤。)
2.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获得性免疫在抗微生物感染中其关键作 用,强于先天免疫。
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生长的病原微生物。
干扰素作用机理
三、NK细胞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 其杀伤效应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杀伤介质(如穿 孔素/IFN-γ)介导。
病毒感染早期——通过自然杀伤控制感染。
产生特异性抗体后——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NK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和胞内病原感染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吞噬细胞
分为两大类: 1.小吞噬细胞 ——主要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抗体不能进入, 体液免
疫受限制。
四、抗真菌感染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进入机体前——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和 生殖道分泌物的抑制作用。
进入机体后——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引起中性 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杀菌。
2.特异性免疫作用
——以细胞免疫较为重要,通过致敏淋巴细胞释 放细胞因子,刺激吞噬作用,杀灭真菌。
血脑屏障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 的重要防卫结构。
血脑屏障是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 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构成。这些组织 结构致密,能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 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
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由血液进入 脑组织和脑脊液
(三)血胎屏障
胎盘屏障是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一种防卫 结构,能防止母体病原微生物通过。
2.致敏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直接破坏病毒或增强 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病毒的能力或分泌干扰素抑制 病毒复制。
3.K细胞的ADCC作用。
4.在干扰素激活下,NK细胞能识别和破坏异常细胞。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抗病毒感染的免 疫反应需要干扰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共同参与,以阻止病毒复制,清除病毒感 染。
2.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
肺、肝的巨噬细胞以及神经系统内小胶质 细胞。
(一)吞噬过程
1.趋化作用 2.识别与调理作用 3.吞入与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趋化作用:
指病原菌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再趋 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
趋化因子——主要有补体活化因子片段 C3a、 C5a、C567等。此外, 还有细菌性趋化因子、白细 胞游出素等。
3.调理吞噬作用:主要针对化脓性细菌感染。
溶菌杀菌作用 调理吞噬作用
(二)抗细胞内细菌感染免疫
在这类免疫中,细胞免疫起决定作用。 主要以慢性细菌感染为主,如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
主要免疫细胞包括:CD4+细胞亚群、 CD8+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NK细胞。
致敏T细胞释 放各种淋巴因 子,增强其吞 噬消化能力, 抑制病原菌。
3. 抗病毒的感染免疫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即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溶 解死亡。
2.细胞膜改变:非溶细胞型病毒在细胞内症状 后,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其成 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感染周围细 胞,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
3.细胞转化:病毒DNA或片段整合到宿主DNA, 引起遗传性状改变,形成肿瘤。
4.防御素
亦称抗菌肽或肽抗生素。为一种多肽, 广泛分布于机体。其主要作用于病原微生物 细胞膜,使病原微生物不宜对其产生抗性, 并具有广谱性。
(五)干扰素
宿主细胞经病毒感染或受干扰素诱生 剂作用后,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 细胞等合成的一类糖蛋白。
其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 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合成,使细胞获 得抗病毒能力。此外,还有抑制体内寄生 虫增殖和肿瘤的作用。
脱颗粒:吞噬体移至细胞中心,溶酶体颗粒靠 拢并与之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将含 溶菌酶、乳铁蛋白等的内容物倾于吞 噬体内,从而杀灭和消化细菌,这种现 象称为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非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A.酸性PH值:由糖酵解产生乳酸是吞噬
小体内PF值降至3.5~4.0. B.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C.乳铁蛋白:螯合细菌生长所需铁。 (2)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通过氧化酶作用,使氧分子活化成活性 氧或氧化物,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或通过 髓过氧化物酶和卤化物协同作用熄灭微 生物。
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主要是通过抗体实现的。
抗体在机体内作用:
中和作用、生长抑制 作用、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免疫溶解作用以及ADCC。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T细胞主要是 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感染靶细胞 )和迟 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依法 迟发型变态反应)。
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动物机体抵抗病原体 感染的能力。
根据病原不同分为: 1.抗细菌免疫 2.抗病毒免疫 3.抗真菌免疫 4.抗寄生虫免疫
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屏障结构 2.组织和体液中的
抗微生物物质 3.吞噬细胞 4.自然杀伤细胞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力强弱受动物种属、年龄、 营养状况及内分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 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在妊娠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由母体感染胎 儿称垂直感染。(禽类经卵传给下一代)
垂直感染与妊娠期有关,多数为病毒所致, 细菌感染常常因胎盘炎而导致胎儿感染,如布 氏杆菌。
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补体激活后,产生多种免疫学效应,发 挥杀菌、溶菌、灭活病毒和溶解靶细胞等 功能。
在抗体和吞噬细胞参与下,发挥作用 更大。
机体对寄生虫的抑制,主要是通过致敏T 淋巴细胞的两种机制来实现:
1.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将单 核细胞吸引到幼虫侵袭的 部位,诱发局部炎症反应。
2.通过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作 用杀伤幼虫。
淋巴细胞吸附在线虫幼虫上。
皮肤和黏膜机体防御外物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体表上皮细胞的脱落更新,清除粘附细菌; 呼吸道通过粘膜纤毛有节律的上下摆动将异物 排至喉头咳出体外。还有泪液、唾液等也可排 除分泌物。
1.遗传因素
2.激素
3.营养因素 4.化学因素:
溶菌酶、游离脂肪酸、 抗菌物质、铁结合蛋 白、活性氧和活性氮
5.控制天然抵抗力的基因
三、抗细菌的特异性免疫
(一)抗细胞外细菌感染免疫
1.抗毒素性免疫:依靠抗毒素中和外毒素作用。
2.溶菌杀菌作用:抗菌性抗体(IgG,IgM)与病 原菌结合,在补体参与下,损 伤或溶解细菌。
皮肤阻挡
纤毛蠕动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有杀菌作用,如皮 脂腺分泌的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 和胃酸等。
分泌液清除
动物体内和体表的正常菌群也有一定屏障 作用,其作用有两方面: ——组织或限体。
谢谢观看
三、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包括: ——以中和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 ——以巨噬细胞和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对于预防再传染——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对于疾病的恢复——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一)体液免疫
1.3种免疫球蛋白:IgM、IgG、分泌型IgA
IgM——首先出现,中和能力不强,补体参与可增强 其中和作用。
IgG——病毒感染2~3周达峰值,持续时间长,具 有免疫记忆,是抗病毒主要抗体。在中 和作用和K细胞街道的ADCC反应中占主 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