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赞发: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略谈李宏新《潮汕华侨史》并感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

开埠研究I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邓特提要:开埠是汕头历史的重大事件。
提出确立“汕头开埠时间应是I860年1月1日”,纠正近百年来开埠史实上的谬误,在汕头重大历史问题上拨乱反正,顺应的是广大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民心民意,体现了汕头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和共产党人有错必纠的精神。
如实地记录确立纠正的过程始末,有弘扬开埠文化开放精神,加快汕头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2010年12月3日下午5时许,香港文汇报驻粤东记者站李宏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刚才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将汕头开埠时间改正确立为1860年1月1日,你有什么感想?听说是你首先提出来要确立的?"其时我因父亲逝世,正在抚州去南昌回汕头的汽车上,听后回答说:“改得好!从2006年我写《汕头开埠时间应是I860年1月1日》,提出确立快4年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这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和共产党人有错必纠的精神-”李宏新记者问:“据说写给李锋书记那封信是你执笔的?为什么想到要给书记写信呢?”我说:“是的,是我写的。
那时我已从地方志调到市委办工作,有条件也有必要取得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面对香港文汇报记者的采访,我知道该讲什么U 应有个度。
从2006年到2010年,我写出《汕头开埠时间应是1860年1月1日》一文,用时不到4个月,而纠正错误却花费了近4年的光阴。
其中有过的艰辛和成事之难,确是一言难尽。
10年后的今天,迎来了汕头开埠160周年的纪念日子,把提出确立汕头开埠正确时间和纠正开埠史实中的谬误如实地记录下来,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笔者以明心励志。
为何要纠正确立汕头开埠时间?缘起有两点:一是上级有交代,二是下面有要求。
2006年7月作者简介:邓特(1949-),男,江西临川人,汕头市委办原调研员、汕头地志办原主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的一天,汕头市政府当时分管副市长钟展南把我请到办公室说,“我去省开会,省领导问我,你们汕头到底是那一年开埠?当时我说不上来,你说究竟是那一年呢?.你们能否去把它搞清楚。
潮汕简史读后感

潮汕简史读后感近日,通过阅读黄挺先生著作的《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我对潮汕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潮汕地区的乡土礼俗、风光建构、经济贸易等,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潮汕人文经济发展历程的生动画卷。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希望对这些“小事件”的关注和考察,让我们对潮汕区域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转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读全书,我最深的感悟是:地方发展要走得远、走得稳,离不开文化支撑。
作为一名扎根登塘镇的基层干部,谈及本土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想到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登塘炒仔茶,需经“三炒三揉”等多道工序才最终制作而成,这种经过反复锤炼练就一身本领和傲骨的“炒仔精神”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学”字为先,学用融通悟透本土文化潮汕地区最初的文化面貌与东面闽台基本一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海上的交通贸易对本地的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7世纪以后南迁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多种文化形式的交流和碰撞,孕育出极具潮汕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历史文化不应是远去的记忆、陈旧的符号,而应是推动地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改革的源动力。
以近期举办的潮州工夫茶大会为例,潮州依托千年历史文脉,以茶香为引、以文化为魂,将“潮州工夫茶”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将“文化潮州”的名头打响,大力宣传潮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以此带动潮州产业经济发展。
广大党员干部应借“月读一书”活动为契机,多读书、读好书,将书中知识与见解学深悟透,并与本职工作融会贯通,让本土文化与地区发展相融合,将这股源动力转化为助推力,力促地区产业走向规模化、系统化,进而实现产业振兴。
“炼”字为本,淬火加钢提升履职能力在“地方文化传统的重新发扬中”中提到了关于新局势下潮汕地区经历了经济、贸易、教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港口的开埠促成本地社会加快历史转型,与外界加强了交流促使新学风云涌动,两种不同模式的消长,是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必然。
潮汕文化对我的影响

潮汕文化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潮汕文化让我更加注重家庭观念和家族荣誉。
在潮汕地区,家庭和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人们普遍重视家庭关系和家族团结。
这种文化传统让我更加注重亲情和家族观念,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家族荣誉感。
其次,潮汕文化影响了我对商业和创业的态度。
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很多人都有海外背景和商业头脑。
这种文化氛围让我更加欣赏和尊重商业人才,也激发了我对创业和经商的兴趣。
此外,潮汕文化还影响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潮剧、潮绣、潮汕工艺品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我更加珍视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潮汕文化也影响了我对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
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社区文化和人文精神,包括团结互助、勤劳奋斗、敢于创新等。
这些价值观和精神传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我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人生态度。
总之,潮汕文化对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了我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一部忠实记述华侨捐资兴学的力作

书刊评介一部忠实记述华侨捐资兴学的力作陈鸿宇林伦伦、李宏新的新作《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已付梓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潮汕地区(1991年以前亦称汕头地区)侨捐兴学的历程作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填补了广东华侨史专项研究的空白。
广东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历来有回内地捐资兴学的传统,不论潮汕地区,还是五邑地区、兴梅地区皆如此。
华侨捐资办学的直接受益者的是家乡的莘莘学子。
1934年,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陈达教授为写作《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对汕头市近郊某华侨社区进行了半年多的田野调查。
书里写道,该乡28个学校,“有华侨倡办者7校;其经常费的一部每年由华侨捐助者16校(包括华侨创办的数校);华侨偶尔有捐款者8校。
”我的父亲和他的兄弟,都是先在乡里一家叫“维则小学”的侨办学堂里上学的,这家学堂规模不小,四间分校设在四个小社区的祠堂里,高小时才集中到全乡大宗祠的“总校”上课。
学校的主要倡办者是我的曾祖父,他在印尼、新加坡等地行医20多年后回乡定居,1918年会同几位乡贤发起集资,将乡里的几所私塾整合提升为一间“完全小学”,1933年维则小学因经费不细而停办。
令人感动的是,半个世纪以后,一位在香港经商多年的维则小学的老校友,捐资重建家乡小学,唯一的愿望就是将新学校重新命名为“维则小学”,以慰藉乡思。
如今这间乡村小学也有102年的厚重历史了。
其实,类似维则小学这样的故事,潮汕地区随处可见可闻。
书中特别介绍了澄海区的有德小学,这间小学“由李氏先人创始于1904年,百年来校舍几次成危房,学校也数度更名。
然而,只要国内社会条件允许,远隔重洋的李氏族人必风雨兼程,返乡谋求重建,不是一人两人,也不是一代两代人,而是集腋成裘,代代延续”,而且始终坚持使用“有德”校名。
该书正是从许多感人至深的实例中,准确地提炼归纳出潮汕华侨捐资兴学“源远流长”、“分布广泛”、“低调务实”、“服从大局”等特点。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潮汕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富有活力的文化。
1. 引言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潮汕文化的历史潮汕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潮汕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
潮汕地区曾是海上贸易重要枢纽,这促进了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对潮汕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潮汕文化的传统特点潮汕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饮食文化:潮汕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潮汕菜以其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口味风格受到赞誉,如潮汕火锅和客家菜等。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尤以潮汕音乐和潮剧(歌仔戏)为代表。
这些音乐形式在宗教仪式、节庆和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地区的木偶戏和皮影戏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观众。
4. 潮汕文化的饮食、音乐与民间艺术潮汕文化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饮食文化:潮汕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喜爱。
潮汕火锅的特色食材和汤底成为美食文化的亮点之一。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音乐和潮剧在地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体现了潮汕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为潮汕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5. 潮汕文化的经济贡献潮汕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商业活动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经济贡献:•商业传统:潮汕地区的商业传统悠久,历史上曾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潮汕弘扬侨批文化作文

潮汕弘扬侨批文化作文你知道潮汕的侨批不?这可不仅仅是几张旧纸张,那可是潮汕地区独特又超有意义的文化宝贝呢!先说说啥是侨批吧。
简单来讲,侨批就是以前漂洋过海到外国打拼的潮汕侨胞们,给家乡的亲人寄钱和写信的一种形式。
你想啊,那时候出洋可不容易,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的,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可一点没少。
侨胞们辛辛苦苦在外面赚了点钱,就赶紧把钱和写满思念话语的信一起寄回家。
这些信件和钱就被称为侨批啦。
侨批里的故事那可多了去了。
每一封侨批都像是一部小电影,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有的侨胞在信里说自己在外面打工有多辛苦,每天起早贪黑的,但一想到家里的老父母和妻儿老小,就又充满了干劲。
然后就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寄回去,还叮嘱家里人要照顾好自己,孩子要好好读书。
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是满满的都是爱啊。
侨批文化还是潮汕人团结和坚韧精神的象征呢。
你看,那些侨胞在异国他乡,面临着各种困难,语言不通啊,被人欺负啊,可是他们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站稳了脚跟。
而且他们始终心系家乡,只要家乡有需要,就纷纷出钱出力。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潮汕地区的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可是现在呢,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侨批文化了。
咱们可不能让这么好的文化就这么被遗忘啊。
咱们得想办法弘扬它。
比如说,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关于侨批文化的活动。
像让学生们去参观侨批文化馆,让他们亲眼看看那些保存下来的侨批。
那些发黄的纸张,带着岁月的痕迹,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然后再请一些专家或者老一辈的人来给孩子们讲讲侨批背后的故事,我想这样肯定能让孩子们对侨批文化感兴趣。
社区也可以搞一些活动呀。
比如举办侨批文化节,在节日里设置各种各样有趣的项目。
可以有侨批文化知识竞赛,让大家在比赛中更好地了解侨批。
还可以搞个侨批模仿秀,让大家模仿侨胞写信封侨批的样子,体会一下当时的感觉。
再把那些写得好的“侨批”展示出来,肯定特别有趣。
商家也可以出一份力。
比如说把侨批文化元素融入到一些商品当中。
潮汕侨批观后感作文

潮汕侨批观后感作文英文文档:Title: Reflections on the Chaozhou Qiao Batch ExhibitionThe Chaozhou Qiao Batch Exhibition is a captivating display that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aozhou community, particularly their unique bond with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As I walked through the exhibition, I was struck by the depth of emotion and resilience displayed in each batch of letters and artifacts.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haozhou people and their descendants abroad.The letters, often written in Chinese calligraphy, contained heartfelt messages from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brothers to sisters, and friends to friends.These letters were not jus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ut a lifeline that kept the Chaozhou community connected across the globe.The exhibition also showcas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Chaozhou people"s migration.Many of the letters discuss the sending of money back home to support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This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play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aozhou.However, beyo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the exhibitionalso reveals the hardships and struggles that the Chaozhou people faced.Many of the letters express the pain of separation and the longing for home.This emotional aspect of the exhibition serves as a stark reminder of the sacrifices made by the Chaozhou community in their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Overall, the Chaozhou Qiao Batch Exhibition is a powerful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the Chaozhou community.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nee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our history.中文文档:标题:潮汕侨批观后感潮汕侨批展览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文化展示,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潮汕社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意义,尤其是他们与海外华人社区的独特联系。
侨史研究的力作--《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读后

侨史研究的力作《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读后张应龙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资兴学活动(下简称“侨捐兴学”)是侨乡的重要传统和重要优势之一。
近代以来,侨捐兴学的义举不绝如缕,极大地改善了侨乡的教育面貌,对提升侨乡的文明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东是中国最大侨乡,侨务资源丰沛,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对广东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广东侨捐兴学的研究应该说为数不少,但全面系统地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侨捐兴学史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
因此,106林伦伦、李宏新新作《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 1949—2018》的出版,可谓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该书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汕头(1991年12月之前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侨捐兴学活动的整体情况。
分绪论、附录以及正文三章,内容充实,脉络清晰,考据精当,立论持之有据,实为广东侨史专题研究中的精品之作。
首先,资料丰富,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得益彰。
研究地方史,最令人头疼的是资料缺乏、研究基础薄弱。
侨捐兴学这个课题在华侨史研究中应该说比较得到重视,尤其研究侨乡问题或者研究华侨华人对侨乡的贡献时一定会涉及这个问题。
可是,不要说改革开放前的资料,即使改革开放后的资料也多是零散不全了。
除了有关部门工作存在缺失之夕卜,还有两个重要客观原因,一是汕头地区1991年拆为三个市,新成立的潮州市和揭阳市很难接上以前的资料;二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裁并或重建,有关职能部门的分分合合等,使资料在不断损失之中。
在此情况下,撰写一本侨捐兴学历史的著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一方面广泛搜集官方公文、内部材料、媒体报道以及地方志、行业志、金石碑铭等多种文献,一方面多次深入汕头6区1县进行田野调查,反复寻访线索,务求准确,将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起来,潜心经营,持续用力,终于构建起系统和全面的汕头侨捐兴学七十年史。
作者在书中增添了不少图表,在去芜存菁、收残缀轶的基础上爬梳出了一些重要数据,如提出汕头侨捐兴学累计金额“自改开放前夕至2018年末,大约为99.6亿元(人民币)”的估计,数字虽然简单却是来自不易,也是慎重和负责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略谈《潮汕华侨史》并感
作者:黄赞发
潮汕地区是著名侨乡,有关海外潮人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学界的一个重点。
如中国华侨研究的初始力作《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梁启超,1905年)便为张琏和郑昭两位潮人列传;又如第一部有关华侨史的专门著作《南洋华侨史略》(羲皇正胤,1910年),涉及潮汕的篇幅占广东各属之首。
近现代以来,针对海外潮人的研究成果更是丰赡。
近日,更有幸先睹韩山师范学院客座副教授李宏新的《潮汕华侨史》问世。
这无疑填补了文化史上的这一空白。
浏览《潮汕华侨史》,其见解持正,论述专业,史料充实,行文清晰,是迄今最为全面、立体、连贯地展现潮汕居民各个阶段出洋、移民史迹,以及海外潮人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佳作。
兹就其若干内容评析一二,并略抒感想。
《潮汕华侨史》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大书”,其内容上限起自远古时代,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研究对象为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史迹。
作者对应习惯所称的“海外一潮汕、海内一潮汕”,将全书分为上篇“出洋移民”,下篇“海外潮人社会”两大部分分別阐述。
上篇以出发地为着眼点,依照时间顺序分七个阶段介绍输出情况。
分别是:肇始的海事初开阶段;隋唐的商贸渐兴阶段;宋元的海交频繁阶段;明代的批量移殖阶段;清初的战火移民潮阶段;清代开海至鸦片战争后、汕头开埠前的大规模移民阶段;鸦片战争、汕头开埠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海外潮人社会形成阶段。
下篇则以目的地为落脚点,以八个典型的海外潮人社会为例,介绍“融入”情况。
这八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全书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连贯地记述了有关海外潮人在各个时代的活动史实,而在通畅论述中,又体现出历史发展脉络及贯穿其中的线索,能让读者对整个潮汕华侨史有一个系统、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作为潮汕第一部华侨史,这部著作既有阶段性的态势分析,也有典型移民事例研究,大凡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节点,书中皆未遗漏。
而在作者通考诸多文献后所作的专业梳理之下,关于潮人出洋、潮汕海上交通、海外潮人社会的多个“第一次”都得到了总括和呈现。
这些“第一次”大多是首次得到整理和归纳。
兹举其中九条为例:潮汕地区的海上活动之始,为距今7000—8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当时有相对定居(不一定长期)在南澳岛的远古人类沟通海岛与大陆、海岛与海岛间的文化联系;潮汕与上述海外各地有所联系之始,大约在前4000—前3000年,联系地点大约包括中国台湾、香港以及越南和平、北山等;潮汕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在西汉中期至东汉(这里所说“参与”,并不一定是直接与海外发生关系);正史中第一条有关潮汕的海上交通信息,发生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当时潮汕存在可供八千人船队集结以及人员短暂休养的停泊点;现存古地方志书最早提及的潮汕土著从事海上贸易的时间,是隋大业六年(610年),而南澳岛内,则有潮汕往来外洋的主要出发点或补给点;古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潮汕土著与外商在海上贸易,并有出洋不回者的描述,出现在唐长庆三年(823年)韩愈所著文章,称土著们出洋目的地遍及东亚、东南亚的近十个地方——该文虽非严肃史料,但其主体应不存在虚构的可能性;正史中首则明确外商至潮汕的记载,时间在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外商来自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至迟在宋乾
道年间(1165—1173年),潮汕便是中央政权的官方造船基地,造船地点在当时的潮阳,而古潮州辖区内其他地方,似也存在官方造船点;首次具规模海外华人落籍潮汕地区的事件,发生在明永乐五年(1407年),落籍规模达365户800余人;首条可以清晰判断潮人移民海外的记载,发生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文献显示,有潮汕或潮汕籍为主的55位商人至印尼爪哇经商,其中22人一去不返。
上述等等,无一不是潮汕社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而作者在梳理窠集,或提出新观点的同时,还辨正了不少积非成是、广泛流传乃至积重难返的谬误。
下面简略介绍作者辨正近、现代时期由汕头口岸往返海外的人数统计的情况,便可略见一斑。
早期由汕头口岸往返海外的统计数据,祖本为潮海关的《1869—1934年汕头口岸进出口旅客统计表》,该表今时并不罕见,《潮海关史料丛编》和《汕头海关志》都有收录,里面的统计单位十分明确注明是“人次”。
然而民国《潮州志·户口志》整理的《潮州历年移民海外统计表》(该表始自1869年终于1946年,其中多有缺佚,实录39年),以及新版《汕头市志》所整理的《清同治八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869—1948)汕头口岸往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出入境人数统计表》,都称统计单位为“人”或“人数”,则都是错误的。
之所以出现差错,很可能是时代原因造成的,如民国《潮州志·户口志》分纂者在当时没有条件获得潮海关资料,因此才从《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等其他文献辗转取材。
而《汕头市志》,则有可能是受民国《潮州志》的影响。
不管如何,将“人次”误为“人数”,显然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由于两份错误统计表广泛流传,后人多引以为据,因此不少文章乃至严肃学术论文的结论也便随之出错。
因为若以“出入人次”的总量进行加减计算,所折算出来的数量,显然得不出科学结论。
此外,潮海关的统计表中,其旅客进出的口岸其实包括中国香港、日本等地,有引用者又误将其计为现在语境下的“国外”或“东南亚”,更是大谬不然。
鉴于此,作者重新整理了《1869—1949年汕头口岸往来海外旅客统计表》。
这里仅举一例,实际上这部著作对诸如此类积重难返之谬误的审辨匡正还有很多,均无不有理有据,当能自圆其说。
这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可说大有裨益。
应该指出的是,《潮汕华侨史》的论述和考辩,都是完全依照学术规范来进行的。
书中每有立论判断或关键的阐述,大抵注释详尽,且所取之论据资料多为专业成果和成熟结论;史料征引上则惟真惟深,若引用的是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则再细加分析,力求辨伪归真。
相对于一般史书、志书注引较疏的情况,《潮汕华侨史》保留了十余万字的详尽而规范的注释,可以方便研究者追根溯源,了解相关的论证过程,这也使本书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笔者常言及,吾辈书生当“敬畏文字”,小李对此深以为然,其坚持的三个修史原则正是“尊重历史、客观执笔、敬畏文字”。
而其完成此书的目标是“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学术材料,为普通读者全面系统地呈现海外潮人史事”,从全书内容看来,其目标应是大抵达到了。
行文至此,不由得有所感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
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到《春秋》《左传》,及至司马迁的《史记》,实已成为一部自黄帝录载至汉武的通史,如此接续不断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以史为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修史工作也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
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转引自2014年2月27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第一版报道:《习近平就建设首善之区提5点要求》。
)诚哉斯言!
中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已经开始运作。
笔者深切期盼,这部《潮汕华侨史》,可以一如总书记所言“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可以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为今人特别是执政者加深地方认识,为当前卓有成效的“创文”工作增强地方自信,从而为“依海而生、以侨兴市”之汕头必将到来的大发展提供某些历史借鉴,也为更快、更好实现中国梦提供一方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