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课件
合集下载
《断章》PPT优秀课件

断章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江苏海门人 。 1929年开始写诗,诗风晦涩、含蓄,富有形式感。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汉园集》等。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
明月装饰 了你的窗子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
因“装饰” 产生联系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精读细研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看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
的客体。
“风景”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写作特色
语言清新平淡,意蕴含蓄深远。 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经过 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 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 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整体感知
2.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整体感知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哪几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些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 美。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江苏海门人 。 1929年开始写诗,诗风晦涩、含蓄,富有形式感。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汉园集》等。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
明月装饰 了你的窗子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
因“装饰” 产生联系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精读细研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看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
的客体。
“风景”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写作特色
语言清新平淡,意蕴含蓄深远。 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经过 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 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 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整体感知
2.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整体感知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哪几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些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 美。
《断章》精品课件

。
《断章》是卞之琳在创作初期所 写,当时的他正在尝试用现代主 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
考。
02
《断章》的诗歌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快
卞之琳的《断章》语言简 练,节奏明快,每句诗都 短小精悍,易于理解。
含蓄隽永
虽然诗的语言直白易懂, 但背后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富有哲理
拟人
02
如“窗子叹息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赋予
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增加了诗的情趣。
对比
03
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比鲜明
,表现出矛盾与冲突。
结构布局
平行结构
诗中多次使用平行结构,如“桥上的灯/桥下的灯”和“窗子 /玻璃窗”,这种结构使诗更加整齐、有节奏感。
回环往复
批判精神
诗歌鼓励人们保持批判精 神,勇于揭示和揭露社会 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推动 社会进步和发展。
唤醒良知
诗歌通过描绘社会现象, 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 ,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正 现象时采取积极的行动。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1 2
人生意义
诗歌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 满足。
主题与情感
孤独感
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种孤 独感既来自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也来自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悟既包含了对人生的理解,也 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
人生无常
诗歌中的“人”与“风景”等意象的 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这种 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该论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断章》中各种意象的运用及 其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断章》是卞之琳在创作初期所 写,当时的他正在尝试用现代主 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
考。
02
《断章》的诗歌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快
卞之琳的《断章》语言简 练,节奏明快,每句诗都 短小精悍,易于理解。
含蓄隽永
虽然诗的语言直白易懂, 但背后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富有哲理
拟人
02
如“窗子叹息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赋予
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增加了诗的情趣。
对比
03
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比鲜明
,表现出矛盾与冲突。
结构布局
平行结构
诗中多次使用平行结构,如“桥上的灯/桥下的灯”和“窗子 /玻璃窗”,这种结构使诗更加整齐、有节奏感。
回环往复
批判精神
诗歌鼓励人们保持批判精 神,勇于揭示和揭露社会 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推动 社会进步和发展。
唤醒良知
诗歌通过描绘社会现象, 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 ,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正 现象时采取积极的行动。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1 2
人生意义
诗歌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 满足。
主题与情感
孤独感
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种孤 独感既来自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也来自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悟既包含了对人生的理解,也 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
人生无常
诗歌中的“人”与“风景”等意象的 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这种 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该论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断章》中各种意象的运用及 其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断章》PPT教学课件

“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个抽象词汇, 读者可以自己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 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 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
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 你在欣赏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人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 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3、诗中主客流转是如何体现的?
(主、客体)
桥上 你
风景(客体)
看
楼上
看风景的人(主体)
(主体) 明月
(主、客体) 你的窗子
装饰
别人的梦(客体)
前两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画面,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 系。
后两句:“你的窗子”与“别人的 梦”本互不相关,因“装饰”产生 了关联。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 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 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 般的宁静与惬意。
“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 样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 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 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断章》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
的新诗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 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 历》,合集《汉园集》等。
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 你在欣赏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人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 “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 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
3、诗中主客流转是如何体现的?
(主、客体)
桥上 你
风景(客体)
看
楼上
看风景的人(主体)
(主体) 明月
(主、客体) 你的窗子
装饰
别人的梦(客体)
前两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画面,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 系。
后两句:“你的窗子”与“别人的 梦”本互不相关,因“装饰”产生 了关联。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 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 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 般的宁静与惬意。
“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 样的“你”进入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 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 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断章》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卞之琳 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
的新诗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 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主 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 历》,合集《汉园集》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

课堂总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 发现。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 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 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诗词欣赏
为什么 卞之琳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末了,想起那么一段话: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哭泣,
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布置作业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卞之琳
1.通过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 歌的情感及其蕴含的哲理。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 意境美和画面感。
3.培养学生辩证联系看待事物 的能力。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 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 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 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镜头组合。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 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两节诗各是一 组镜头,镜头中主客的流转,增强了诗歌的 画面感和意境。
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 而又复杂的哲理,但是诗人并未直接陈述, 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表现出 来。诗歌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 深邃悠远,富有暗示性。
卞之琳《断章》PPT课件

——解读诗歌主题的七个角度
4.看题目。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作的内容,抓题目有时会让我们快速把
握诗歌主题。 如《出塞》,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的内容多 为赞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的戍边生活,颂扬戍边将士的报国热情, 表现他们长年征战的思乡之情等。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望而知为送别 诗。这类诗不外乎写朋友、亲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友人的安慰、勉励
重难点解析:
3.《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 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 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 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 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 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
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重难点解析: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 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 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 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 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 )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 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 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 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解读诗歌主题的七个角度
1.抓背景 。即通过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来 推见作者主旨。 2.看作者 。若能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则更易于 把握其诗作的主旨。 3.看体裁 。诗歌一般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之分。不同 的类型,则可用不同方法去把握主题。抒情诗“情”即主题,要把 握其中的情感。 叙事诗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 哲理诗 的主题应该是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断章》精品课件

卞之琳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 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 三诗人”之一)、文学P论家、翻 译家。新月P和现代P的代B诗人。 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 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 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建G前出 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 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 园集》,解F后出版诗集《慰劳信 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 你”,“看”这一动作没有变,而看的主体或客体却 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 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 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 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 享受。
5.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 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 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 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非常别致,你能 具体说一说吗?
形式美
这首诗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 旋。
创作背景
《断章》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 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 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 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C最广、 最有代B性的一首诗,成为中G现代文学史上文字 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 多人的喜爱。
板书设计
第一幅画:你站在桥
以桥为中心 上看风景,看风景人
在楼上看你。
主客体互相转
断
换,世界相互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 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 三诗人”之一)、文学P论家、翻 译家。新月P和现代P的代B诗人。 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 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 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建G前出 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 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 园集》,解F后出版诗集《慰劳信 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 你”,“看”这一动作没有变,而看的主体或客体却 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 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 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 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 享受。
5.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 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 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 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非常别致,你能 具体说一说吗?
形式美
这首诗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 旋。
创作背景
《断章》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 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 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 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C最广、 最有代B性的一首诗,成为中G现代文学史上文字 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 多人的喜爱。
板书设计
第一幅画:你站在桥
以桥为中心 上看风景,看风景人
在楼上看你。
主客体互相转
断
换,世界相互
《断章》优秀课件PPT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断章》解析
(1910—2000)现代诗 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 门汤家镇。1930年开始写 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 集《三秋草》,1935年出 版《鱼目集》,1936年与 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 《汉园集》出版。
断 章
卞 之 琳
新知导入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 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 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 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3. 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 悠长。 •4. 诗形自由精致,音韵优雅柔和(抱韵、内 韵、每行三顿)。
•象征意象的组合 •相对的哲学观念 •对举的巧妙结构 •情智化的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地捡起, 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 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 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 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 又变成了客体。
断章 最新经典课件

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
定是个俊逸潇洒、 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可心中的情思又有谁知?
初中语文课件
落 花 有 意 , 流 水 无 情
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初中语文课件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初中语文课件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如织月色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一片淡雅、轻柔、迷朦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
初中语文课件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登临高楼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 的 你
初中语文课件
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你, 定然是个寂寞思春、寻觅知音的多情女。。。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课件
断章
卞之琳
初中语文课件
(1910—2000) 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在北大上学时,正好徐志摩来北大教书, 他便成了徐志摩的正牌的学生,这年11月徐志摩就死了。卞之琳还是才女林徽因家庭 沙龙最年轻的座上客,后来他写了《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 ,曾任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 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 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 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 不免给人隐晦之感。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 巧,不少篇章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
定是个俊逸潇洒、 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可心中的情思又有谁知?
初中语文课件
落 花 有 意 , 流 水 无 情
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初中语文课件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初中语文课件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如织月色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一片淡雅、轻柔、迷朦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
初中语文课件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登临高楼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 的 你
初中语文课件
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你, 定然是个寂寞思春、寻觅知音的多情女。。。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课件
断章
卞之琳
初中语文课件
(1910—2000) 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在北大上学时,正好徐志摩来北大教书, 他便成了徐志摩的正牌的学生,这年11月徐志摩就死了。卞之琳还是才女林徽因家庭 沙龙最年轻的座上客,后来他写了《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 ,曾任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 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 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 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 不免给人隐晦之感。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 巧,不少篇章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认为,这首诗的意味在 阐明哲理,表明“世间万物皆有 关联,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 在高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 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更巧 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 有客,但主客之势变易不居,是 相对而非绝对”。
余 光 中 认 为 :
番细 那 思 意 才 作 蕴 《 论 滋品 独 , 境 足 为 艰 断 诗 味来 出 那 , 呢 言 深 章 者 在, 机 把 那 ! 情 的 》 大 心的 杼 玩 浓 那 诗 哲 看 都 头确 的 不 郁 优 来 理 作 把 。是 题 尽 隽 美 读 诗 是 卞 别旨的永如,,一之 有,戏的画诗其首琳 一细味情的味实意的 ,
本诗的哲学意蕴
第二节:
(一)画面: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也许是看 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只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 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重要。重要 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你”是这幅 “窗边月色”图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 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 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 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下段首句写明月饰窗,这是一种主观 感受,言外托出一个当窗望月的人。这 本也平常。但末句却突然点出望月人此 刻恰是他人梦里之人,仿佛推出了螳螂 后面的黄雀,使读者的想象视野徒然扩 展,于不动声色间出奇制胜。
关于意境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 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 长.耐人寻味。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 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 着深深的伤感。
(一)画面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 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 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 风物素描
(二)哲学沉思
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 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 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 “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 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 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 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 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此诗的意象是刹那性的,诗人在刹 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 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 看风景的人”、“桥”、“楼”、“明 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 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 富的人生哲理。
本诗的哲学意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第一节:
(二)哲学沉思:
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 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 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 相对的、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 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 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断章
卞之琳
卞 之 琳 简 介
现代诗人、翻Biblioteka 家、文学研 究家。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 海门汤家镇。 1929年入北京大 学英文系学习并从事诗歌写作。 1933年后在保定、济南等地的中 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成都 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赴延安, 在鲁艺任教。1940年后任西南联 合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 赴英国专事创作。1949年回国后 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为中国社会 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 《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 《雕虫纪历》等。
另 一 种 理 解
为何说是一首言情诗?
《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痛 苦中。 《雕虫纪历》写道:”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 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 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 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 只 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 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 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 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 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 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 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 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 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 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 动听„„
断章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 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林中清 脆的乌鸣。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明媚和谐。透过 这宁静自然,是一个小楼,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 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关于意境
关于意境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 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明月当空,皎 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 如幻。“你”获得了美丽的满足吗?也许。然而,诗人 要告诉“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正被 人设计在哀愁的、惹人怜的形象上,满足了别人的想象。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 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 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 著名短诗。
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 组镜头。 上段是一个精心提炼的场景:桥,桥前的风 景,桥后的楼。其中有两个动点,一个是桥上 人的视点,一个是楼上人的视点,且一前一后, 一高一低,呈现出前摄后、高压低之势,构成 一幅有趣的图画,又脱现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经 典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