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与原济(石涛)、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并称清初画坛“四僧”。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间,一生深受儒释道多家影响,诗文晦涩奇奥,书法遒健秀润,绘画精妙,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生动奇特。

他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运用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根据八大山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初期的“塑形阶段”、中期的“象征阶段”和晚期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塑形阶段”的花鸟画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明亡以前一直居南昌王府,过着虽不奢华、却也安定的王孙生活。

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传綮,号雪个、忍庵。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外出云游。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五岁时又突发狂疾,并把僧袍撕裂焚烧,第二年还俗。

八大山人度过了三十三年的和尚生涯。

其间,可分为二十五年的寺院生活和八年的云游画僧两个阶段。

他的花鸟画在寺院生活和云游画僧两个时期受个人经历、思想影响,从造型、画法到立意、情感,都有所变化,呈现早期花鸟画塑形且追求简化的风格特征。

(一)寺院生活阶段《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花鸟画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受明代大家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影响较大,并有很多摹仿的痕迹。

比如“石榴”、“芭蕉”、“牡丹”等册页,用墨类似徐渭的简笔泼墨;“梅花”、“菊花”、“芋头”等画又与陈淳的折枝花卉相仿;“荷花”画法多采用周之冕的勾花点叶体,“松树”又有沈周的勾皴之风。

从整套画册来看,八大还处于花鸟画的探索阶段,在笔墨上尚欠功力,缺乏变化,用线力道不够,从“水仙”、“奇石”页的勾线和皴染,或断裂,或紊乱来看,显得力不从心;造型也不生动,缺乏质感和变化,结构虽简化,却未凸现形态特征,还属于写生的“塑形”阶段。

元代花鸟画论文八大山人花鸟画论文

元代花鸟画论文八大山人花鸟画论文

元代花鸟画论文八大山人花鸟画论文一、元代以前的花鸟画元代花鸟画可以说是宋代花鸟画某些方面特征的进一步提炼和深化。

元代花鸟画的种种迹象,在两宋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初显端倪,元代将其突出和发展渐至程式和成熟,从而形成了有异于宋代以及后来明清时期花鸟画的独特风貌。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运不足百年的元代,其花鸟画艺术具有鲜明的上承两宋下开明清的过渡性质。

具体来说,她实现了中国花鸟画从严谨工致到潇洒自如的过渡,实现了花鸟画从绘画性绘画到书法性绘画的过渡。

中国花鸟画的成熟要晚于人物画和山水画。

如果说山水画在魏晋至隋唐已渐趋成熟并于唐末五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作繁荣期的话,花鸟画则滞后一个时代,在隋唐至五代渐趋成熟而于北宋末年形成了第一个繁荣期。

以赵估为首的宣和画院创造了这个时期花鸟画艺术的突出风貌:法度严谨、崇尚写实而形神俱现,同时注重绘画的诗意表现。

一种艺术达到高峰就要求“变”,否则就势必会出现僵化、板滞、概念化、了无生气等弊病。

“绘画性绘画的‘画之本法’即以造型为标准,但发展成为‘工笔画’,便可能窒息艺术的活力,张彦远称之为虽具形似而不得笔法,郭若虚称之为形象的严谨窒碍了用笔沦于板结。

”受时代和文人思想影响,院体花鸟画内部出现数次之“变”。

第一次是宋初徐崇嗣,他用家传没骨画法表现黄筌画派富丽华贵的作风,“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严格来说,其是由异趋同,奠定院体花鸟富贵风格。

北宋中期,院外出身的崔白,从题材到立意、用笔、用色,都表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院体的审美情趣。

这种“变格”,少了几分黄家富贵,多了几分徐熙野逸,而倾向于文人审美追求。

北宋末年,赵估设画学,在传统的强调造型真实、法度严谨的基础上,更突出了绘画的诗意表现和文学情趣。

以诗入画,诗画一律。

它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为创作主体在画中表现情思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一花一世界一鱼一欣喜——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研究(可编辑)

一花一世界一鱼一欣喜——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研究(可编辑)

一花一世界一鱼一欣喜——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研究分类号单位代码:密级学号:⑧/东,孳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花,毖舄一,亟,了罐一八犬山/鸭绷易易验厘。

用犯干馁作者姓名幽筮血学院名称立盎』苤包:Ⅵ、一专业名称袅盈』指导教师勉么型避合作导师圳‖年月Ⅸ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日论文作者签名: 期:垃、压础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廷隧导师签名:敞日期:垃础■■.■■■■■■■■●二●■●●●.■■■■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第一章八大山人生平及其晚期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叫第~甘八大山人的生平第二节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格的;成过程?第阶段从塑性到简化一一早期“模仿”绘耐风格的形成?第二阶段从简化到夸张一一中期“夸张”绘画札格的雏形?第二阶段夸张与变形??晚期“象征性”绘画风格的形成?笫四阶段圆熟老辣与纵横含蔷一晚期“返朴归真”绘画风格确立?一第二章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的特点”第一肖耩泼生意气韵生动第.节变中寻幻幻中得真第三常愈简愈远愈淡愈真??”第三章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第一壮遗民情感的融合和化解第■节禅宗思想对八大山人晚薛花鸟绘厕特点的影响“一禅宗“平实”思想的影响?二禅宗“鸟道”思想的影响三禅宗“实相无相”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立人画表现性特征的影瞻和笔墨技法的成熟?“第四章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绘画艺术的地位及影响”第。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摘要: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画,常选择水墨形式,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笔下寥寥几划,甚至奇特浮夸,但仔细一看,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形象生动。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特进行以下论述,供给参考。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八大山人擅长水墨书画,尤其是擅长描绘花鸟,常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寥寥几笔,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或振翅欲飞,或歪头眦目,奇特浮夸却又形象生动。

作为中国绘画史一大名人,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八大山人的生平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花鸟绘画在构图、意境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轮廓特点进行赏析论述,供给分析参考。

1八大山人生平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朱雪个、朱统鉴,生于公元1626年,即明末清初年间,是明朝王侯子孙,自幼接触绘画较多,受其父辈的文化熏陶。

相传,八大山人8岁作诗,11岁绘山画水,少年时期就能将小楷体写的工整流畅。

公元1644年,明朝的衰亡同时也预示着八大山人家族的衰败灭亡,时年23岁的他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气之下剃发出家,成了奉新县耕香庵的一名僧人。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深邃:八大山人的画作往往以简约的笔墨和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画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元素,如山水、飞鸟、孤禽等,但这些元素却能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变形而奇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奇特之处,如他的荷花形象,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他的荷花通常是以孤傲、清冷、高傲的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个性。

3. 苍劲而古朴: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苍劲有力,富有古朴的气息。

他的画线条简练流畅,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

4. 高雅而孤傲:八大山人的作品蕴含着高雅、孤傲的气节和精神追求,他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简约、变形、苍劲、高雅和孤傲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下面是百分我给大家整理的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个性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人所费解。

总的来说,八大57岁以前所有书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文,总体特征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往往将禅家遏语和历史典故杂糅在诗文之中,因而诗文隐晦曲涩。

如《传綮写生册》中的《题画湖石》:击碎需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鬼神。

又如52岁作的《梅花图册》中的《题折枝梅》: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抖。

断桥荒藓无人间,颜色于今似杏花。

这首诗,几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诗人的人品和气节。

而八大57岁还俗后,其诗文的风格特点则呈现出以"无惧为胜',大胆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

这一时期八大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诗文涌现,如《书法山水册》的题识之中,就有"画法兼之画法'两节题文,而"书法兼之画法'的明确提出,则是前无古人的。

可以认为八大晚年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期诗文风格特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八大在《书法山水册》中一节题识反问:"文章非人间世之书画也耶?'八大晚年诗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建立在其艺术观与人生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这也正是八大晚年诗文的精髓。

艺术特色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摘要:特殊的身世、特殊的经历,加之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八大山人独特的人格性情。

又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造成其人格性情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从而使他的花鸟画作品在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格性情变化的同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八大山人时期花鸟画风格特征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约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与髡残、弘仁、石涛三人并称为“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为他晚年弃僧还俗后所取谥号,含义深刻。

他常将“八大”与“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既似“笑”字又似“哭”字,而后二字则似“之”字,于是便有“笑之”、“哭之”之意,隐喻他亲眼目睹国家壮美山河遭外族践踏、蹂躏却无能为力的惋惜心态,愤怒与无奈之情溢于纸上,游于墨间。

高贵的出身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八大山人日后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花鸟画,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绝唱。

然而,受八大山人本身特殊身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无法像当时其他画家那样畅快淋漓地挥洒笔墨,直抒胸臆,而只能借以隐晦幽涩的诗文与造型奇异并带有隐喻的物象来抒发心中感慨。

因此,他的花鸟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并常借用缘物抒情及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己的感情。

其花鸟画的风格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萌芽期
萌芽期花鸟画为54岁以前,绘画题材多为蔬果、花卉、松梅一类。

这一时期主要传承周之冕、陈淳、徐渭等人的写生传统,采用勾花点叶和勾叶墨花的表现技法,真实地描绘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等物象。

画面精谨细致,自然疏朗。

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用笔含蓄温雅,墨色纯净悠扬,风格稳健深沉,构图质朴天真。

如早期作品《花果图》,画中佛手、石榴、梅花自画面左侧向右依次排列,互不连接。

与其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构图上虽有些平板,但由于笔墨功底扎实。

以简率的笔触将各个物象塑造得具体到位、生动形象。

因此,在这种平淡简率、稚嫩古拙的整体意蕴中也平添了一种温和沉静的气韵,并从中显露出一派中和雍容的大家气象。

画面中对石榴的塑造绘声绘色,八大山人以柔和清润的水墨晕染,中锋运笔,舒缓得当,使石榴那种饱满厚重的自然质感跃然纸上。

同时以小笔触在石榴中间随手点染出石榴籽,显得晶莹剔透,明如钻石。

而对枝叶的塑造则采用活泼的笔法,运笔轻柔,用墨淡雅。

从而与用墨厚实、笔力沉稳的石榴形成了强烈的浓淡对比。

画面右侧梅花的塑造同样精致巧妙,八大以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了梅花那种特有的高贵神态和傲骨风气。

梅花的塑造用润泽饱和的水墨画出,在运笔过程中笔触阴阳顿挫,轻重缓急,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

八大山人在笔端蘸以清淡的墨色,以迅疾遒劲且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花朵,花蕊同样用小笔触以浓墨任意点染,清秀典雅之态跃然纸上。

石榴与梅花的天然灵气与生命气息就借笔墨的晕染在墨色的浓与淡、虚与实的对比中油然而生。

从这幅作品及其他早期花鸟画作品,如《传綮写生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画面中含有古人的笔法,在笔墨的运作上有刻意模仿的痕迹而未完全超越前人所创下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他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画面结构上乃至物象的造型上比较单一、平板而缺乏变化。

但这也从另一方面透露出此时八大山人内心的安宁与沉寂,这主要缘于他早年因身世和政治原因被迫出家为僧,内心忧郁孤怨之情无处排泄,只能借绘画来寻找心灵的寄托。

二、突破期
54-64岁是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突破期。

这一时期他对佛门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漠,
并对世道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在饱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变故之后,他无法再安心潜修于静寂的佛门,因而他开始重新选择人生道路。

早期作品时的那种沉稳安逸的风格已不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此时期他内心愤慨的情绪,因而开始突破萌芽期的写生风格而采用夸张的造型、大胆的构图、雄奇的笔墨、豪放的风格来抒发内心的波动。

这一时期他的花鸟画特征多为运笔放纵、墨色淋漓、构图洗练、气势开阔、意境深远。

他常将笔下的物象人格化,赋予象征意义,个性鲜明。

主题突出,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凋花枯草、残枝败叶、鼓腹之鸟、瞪眼之鱼来比喻自己凄凉潦倒的人生、愤世嫉俗的心态和傲岸不屈的性格。

薛永年先生曾在《论八大山人》一书中将八大山人在此时期的花鸟画特征总结为三点:一是在物象的描绘上,既精妙入微地刻画了昆虫的生动情态,又适应了强烈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大胆使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树如T形,鸟为方眼,造型奇古,出人意表。

二是在笔墨表现上,尽管仍不无取法前人的蛛丝马迹,但更加奔放有力,简洁淋漓,已有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效能,即所谓“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浑,时有逸气”。

三是布局上大胆剪裁与分割空间相结合,画内与画外相联系,无骨开张,气势博大。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古梅图》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由“孤怨”向“孤愤”的转化,整幅画面透漏着一种苍劲古朴、荒率冷峭之感。

此画只绘一株断枝露根的苍老古梅,树桩的断口处参差不齐,干裂苍古。

好像遭受过严重的暴力摧残。

八大山人对枝干与树桩的刻画采用秃笔渴墨的手法皴擦而成,这一表现方法更加突显出这株梅花那“铁干铜皮”的沧桑古老之感,这一切都象征着自己的家园遭外族践踏、蹂躏而心中愤愤不平的愤懑心态。

然而让人诧异的是,在树桩上方的虬枝上却零星绽放着几朵像是饱经风霜雨打过的梅花,铁骨铮铮,浩气凌然。

其实这恰恰是八大山人内心情愫的外露,虽国破家亡历经数载,却仍然怀念故土,不肯屈服于新王朝,但终复国无望,只能使他“哭泪交千点”了。

三、成熟期
64岁以后是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风格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及
个人内心世界的升华密切相关。

进入十七世纪九十年代后,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相当稳定,并且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的政策,放松了对明朝宗室后裔的追查。

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将“胸次汩淳郁结。

别有不能自解”的苦闷断然抛开,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在领悟大自然无限魅力与永恒活力后,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个人的思想世界中挣脱出来,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实现了“物我合一,超以象外”,并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度自由。

另外,八大山人的书法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能够熟练的以书法用笔进行绘画,因此,这一时期其花鸟画风格在造型上更加凝练、简洁,造型更为奇特、夸张,用笔更为雄奇、朴茂,笔墨也更为酣畅、淋漓,甚至有些恣肆放纵。

最值得品味的是八大山人借助书法中圆浑含蓄的用笔及夸张奇趣的造型将笔下的物象塑造得意味深长、含意深远。

如这一时期的作品《双鸟图轴》,这是一幅典型的以书法用笔进行创作的作品,作者用笔含蓄婉转,狂而不躁,雄而不肆。

墨色清润不失厚度,格调秀畅又不失稳健,清爽雅逸,妙趣横生。

山石以中锋用笔,含蓄不失力度,圆劲中略显沉稳。

同时,对水墨的运用也极富韵味,干湿浓淡、阴阳虚实相结合,篆书的笔法蕴含其中。

而对小鸟的刻画则更具神采,笔酣墨饱、色墨清新,寥寥数笔、形神毕具,所谓是“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这一神奇的艺术效果要得益于其隶书的用笔。

纵观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不管是萌芽期还是突破期,乃至是成熟期,都有一个共同的风格特征,那就是“少”。

清秦祖永评之为“八大画以简略性”,郑板桥则称之为“减笔画”。

这里所说的“少”一是指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在数量上少;二是指塑造对象时所用笔在次数上少。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便可以成为一幅画,不做过多的刻画与修饰,而是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化繁为简,几乎到了少而不能再少的地步。

然而在那简练的笔触与洁净的画面中,我们并未感到空洞与贫乏,笔墨所掩盖不住的那种“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之气在纸面上回荡,摄人心魄,一种肃穆与崇高之感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

那看似随处拾掇、无心经营的画面的背后却藏匿着八大山人深邃的人生思想与高深的哲学思考,可谓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如《孤禽图》,偌大的画面上只绘有一只造型奇特、形象简练的禽鸟,构图奇妙,大胆留白,意境疏淡空旷,甚至显得这只鸟有些孤寂。

其实,这哪里是只鸟,这分明是作者现实生活中自我的真实写照,孤鸟那冷酷逼人的表情透漏出作者心高气傲而又洒脱超迈的凌然气概,同时也流露出八大山人对现实生活冷漠与蔑视的精神状态和孤愤的心境。

作者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变化,这使他更加的孤僻与忧伤,加之离群索居。

隐蔽世外,心中难以解脱的情怀无处倾诉与宣泄,只能将之付诸于笔墨之中,正所谓“愤慨悲歌,忧愤于世,——寄情于笔墨”。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神奇而微妙,平凡而伟大,笔墨多变,寓意深刻,但不管他采用何种艺术形式与语言,都是他内心情怀与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在流露。

他的花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画坛,并开创了中国画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