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山水作品精选

合集下载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

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

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

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

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身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

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

古书画: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笔墨精绝

古书画: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笔墨精绝

古书画: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笔墨精绝朱耷《山水花鸟书法册》十七开水墨纸本29.0×22.0 cm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朝宗室宁王朱权后代明末清初花鸟画大家从书画的风格与款字看,此册应是八大山人晚年之作,故笔墨精练沉酣,可称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

虽纵横捭阖,迥不犹人,而气韵静逸,超然已入化境。

石涛如此赞他: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残红落叶诗中画,得意任从冷眼看。

从迭径坎坷,历尽苦厄,而终于潜身笔墨,一超直入如来地,八大山人终于成为大写意画的登顶者,此册可说是他交给后人及中国艺术史的一份完美答卷:冷寂中有朴茂之致,荒率中有悠远浩荡之趣,笔似金刚杵,墨有山林气,皆精绝之品。

此页《拳石鹌鹑》,石与鸟仿佛都凝佇于天地之间,笔墨忽而滞涩,然而迅捷;忽而干枯,然而湿润,其节奏与韵律,犹如诗人的吟唱,低徊高歌,音韵俱绝。

《拳石》一页,头重脚轻,巍然独立,是他身处绝境中的自我写照,用笔如狂风骤雨,若泣若诉,读之令人心颤神移,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栀子花,枝干倔强,简淡的笔墨,苍润生发,郁勃而有生气。

《萱草》一页,数叶翩翻取下斜之势,一花上仰,向日而开,俯仰底昂,不过五、六笔,而满纸都是晨露与朝气。

《玉簪》一页,凸显八大用墨用水之妙,叶与枝、花与蒂,在极快的运笔中显得顾盼有致,生气四溢!墨荷是八大常见题材,此图淋漓挥洒,纯熟之致,荷梗每用中锋扭动而下,圆劲柔韧,动感十足,笔墨的把握,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蜻蜓则偶为之,传世余仅见此一幅,乖张而惹人喜爱。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16] 。

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八大山人长于水墨写意,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山人则两者兼而善之。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画坛名僧-八大山人朱耷--LUO

画坛名僧-八大山人朱耷--LUO

作品特点
50岁至65岁为中期---心理矛盾期
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 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 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 一足。而印章主要有“驴”、“口如扁担”、“可得 神仙”、“黄竹园”、“八大山人”等。
作品特点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成熟期。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 孙。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 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 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 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 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 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 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 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 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 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 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 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 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期。
八大山人兼善诗、书、画,而以绘画最负盛名。 诗的格调古怪而幽涩 ;书的格调傲岸而流畅 ;画则简朴 豪放、孤傲雄奇,笔致简洁。八大山人擅花鸟、山水。 他的花鸟画成就突出,也最富个性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存世作品
作品介绍及分析
• 《孤禽图》 •历来脍炙人口。
•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具有 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 会被它触动:在整幅画在下 方的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 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 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 漠倔强之气从黑鸟的身姿和 眼神里透出,有种横眉冷对 大千世界的气势。

朱耷简介——精选推荐

朱耷简介——精选推荐

朱耷简介 朱耷简介 ⼋⼤⼭⼈ 真名朱统筌,有雪个、个⼭、⼈屋、道朗、⼋⼤⼭⼈等别号。

“⼋⼤”⼆字,据⼈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

南昌⼈。

明末清初卓越的⼤画家。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朱权的九世孙。

朱权封宁王于南昌,繁衍⼋⽀,朱耷属⼷阳王⽀,袭封辅国中尉。

他的⽗祖都善书画,因此朱耷从⼩就受到艺术陶冶。

⼋岁能作诗,⼗⼀岁能画青绿⼭⽔,少时能悬腕写⽶家⼩楷。

弱冠为诸⽣。

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庵落发为僧,时年⼆⼗三岁。

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六岁时潜回南昌,创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过着“⼀衲⽆余”与“吾侣徙耕⽥凿井”的⽣活。

他想把这⾥造成⼀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在场头”毕竟是建⽴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

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

康熙⼗七年他五⼗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

这使他⼗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回南昌。

⼀年多后,他⼜回到青云谱,并在这⾥度过“花甲华诞”。

当他六⼗⼆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

并常卖画度⽇。

后来⾃筑陋室,名“寤歌草”堂。

叶丹居章江有《过⼋⼤⼭⼈》⼀诗云:“⼀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禅真。

遗世逃名⽼,残⼭剩⽔⾝。

青门旧业在,零 ⼋⼤⼭⼈⼀⽣以主要的精⼒从事绘画,他襟怀浩落,慷慨啸歌。

由于时代特点和⾝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所以画中出现是⿎腹的鸟,瞪眼的鱼,甚⾄禽鸟⼀⾜着地,以⽰与清廷势不两⽴,眼珠向上,以状⽩眼向青天。

他常常把“⼋⼤⼭⼈”四个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字样。

他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耷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耷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宜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1007:30•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__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

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宛,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祭竹、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r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卜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田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莹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桂i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埔。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个,个。
无多,独大。
美事抛,名利唾。
白刃颜庵,红尘粉剉。
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
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
冬离寒云夏离炎,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柯石双禽图》是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幅绢本设色的立轴画,长约139.5厘米,宽约45.5厘米。

这幅画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两只禽鸟在岩石上栖息的情景,展示了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绘画功力。

整幅画作给人以宁静、寒峻的感觉。

画中的背景是一座陡峭的山岳,山石之间布满杂草和低矮的植物,呈现出寒气逼人、荒凉萧瑟的感觉。

山岳之上,两只鸟正栖息在岩石上。

一只禽鸟身姿高昂,翎毛挺立,展开翅膀,准备起飞。

它的头部明亮,羽毛虫鸟嘴呈现与背景相适应的淡灰色调,给人以柔和、平和的感觉。

另一只禽鸟则呈弯曲的姿势,低头向左侧望去,黑白相间的翎毛在植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它的鸟嘴非常尖细,给人以小巧灵活的感觉。

通过对这两只禽鸟的精细描绘,八大山人展示了他准确的写实功力和对自然的观察力。

他巧妙运用线条、颜色和层次感,创造出了禽鸟栖息在山石上的逼真效果。

画家巧妙地运用墨线勾勒禽鸟的形状和轮廓,动态表现了它们的生动神态。

禽鸟的羽毛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细腻的颜色过渡和明暗处理赋予了羽毛以立体感,使整幅画作更加逼真。

八大山人还运用了传统的点、挑、渲染等技法,对禽鸟的眼睛、喙和羽毛进行了精细处理,突出了画中事物的重点和细节。

除了对禽鸟的细腻描绘,八大山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构图和空间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宇宙浩瀚、无边无际的感觉。

整幅画作使用了近远法,通过山石的层次感和透视法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空间感。

画家还通过山间植物的装饰、山石的形状和线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有机而富有韵律感的画面结构,使画面更加协调统一。

八大山人的《柯石双禽图》凭借其精妙的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之一。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运用虚实变化的手法,画家创造了一个虚实相间、逼真生动的自然世界。

画中的主题和意境凝练而深邃,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整幅画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示了八大山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爱乡的八大山人,对清初的残暴疾恶如仇,终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

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璀璨的艺术之光。

艺术修养全面的八大山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诗作,吟咏之余,我们借此心灵辙音,感受三百年前诗人的娓娓独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唤回眼前。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