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建立“升”和“毫升”的正确表象。

2、通过实验操作知道1升=1000毫升,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1、100毫升的量筒、1000毫升的量杯。

2、学生准备1毫升、10毫升的针管(去针头);1个透明的玻璃杯;准备一些用升和毫升为单位的用品。

教学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操作时节约用水,玻璃器皿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要弄湿其他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正处在炎热的夏季,老师要提醒同学们多喝水,注意防暑。

关于喝水也有一些小常识。

教师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

师: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据?生:我知道一个人每天需要喝1500毫升的水。

师:毫升是计量什么时要用到的单位?生:计量液体的多少时要用毫升做单位。

师:还可以用什么做单位?生:升师: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那么1500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

二、建立毫升的观念1、玩一玩1毫升的水(1)猜一猜:1毫升有多少?生:一点点。

(2)玩一玩:用针管吸1毫升的水,放在手心里玩一玩,观察1毫升水有多少?(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吸水到一毫升的刻度线,并非吸满针管就是1毫升。

)(3)数一数:小组合作,数一数1毫升水有多少滴?学生汇报所得的数据。

教师小结:用这样的针管来滴水,1毫升水大约有22滴左右。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大纲》版教材中都作为量与计量的内容并且安排在高年级学习“体积”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的换算。

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有以下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等。

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

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另外,主要考虑9月初,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杯子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

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范文

《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基本情况:1.1 教材名称:《升和毫升》1.2 教材简介:《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中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教授学生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

通过学习本课程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升和毫升,学会如何使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了解计量的标准化方法以及与计量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瓶装水的升毫升计量。

1.3 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在8-9岁之间。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的大小、加减运算等。

1.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升毫升的概念,能够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并了解升毫升计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采取适当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实际计量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合理使用计量工具,并且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日常生活中的计量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1.5 教学时间:本课程总计2节课,每节课时长40分钟。

二、教学步骤:2.1 教学前导:师生互动问答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关于计量的一些基本概念。

2)通过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预热,引导学生认识计量单位。

2.2 教学核心:活动设计活动一、学生观察瓶装水的毫升标签1)老师让学生自行分为小组,放置在每组桌上的一个大瓶装水,并让学生观察瓶装水的毫升标签上的数字。

讲解毫升标签的概念,提示学生如何观察、理解和正确使用毫升标签。

2)要求学生对自己瓶装水的标签进行记录,并券记下自己瓶装水的毫升量和几份升毫升。

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将毫升转换到升,并且计算升和毫升的关系。

活动二、学生搭建比例计1)老师发放不同形状的材料(如纸板、美工刀、剪刀等),要求学生进行物质材料的分类和归纳。

2)引导学生思考物质量的计算方法,带领学生根据比例关系搭建比例计。

通过比例计的搭建,叶学生体会到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和计算方法,并且掌握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2.3 教学总结:巩固知识在讲授完毕后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总结。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使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含义。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升和毫升的概念(1)介绍升和毫升的定义。

(2)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

2.2 升和毫升的运用(1)举例说明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液体体积、计算液体容量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升和毫升的概念及应用。

(2)实物演示,如量筒、杯子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长度、面积单位。

(2)引入体积单位,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

5.2 探究与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液体体积、计算液体容量等。

5.3 巩固与拓展(1)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计算。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2)教师点评,强调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教案
2、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
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4)一本书的封面大约有2( )。
五、一个正方形桌面上, 正好摆放了3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下面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 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周长是多少?
面积:
周长:
面积:
周长:
六、下面各图都是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起来的, 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单位:厘米)
4CM 3CM
2CM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平方米=( )平方分米
1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教室的长是8( ), 宽是6( )。
(2)教室的占地面积是48( )。
(3)一个足球场的草坪有4800( )。
小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写.
物品名称
新华字典
三角板
练习本
牛奶
钢笔
圆珠笔
单价
49元2角
1元2角
2元3角
2元5角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使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升和毫升的定义介绍升和毫升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是体积的计量单位,升是较大的体积单位,毫升是较小的体积单位。

2.2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讲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

2.3 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选择商品的容量、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升和毫升的应用。

3.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3 实践活动设计适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积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

4.2 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采用PPT、图片等形式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4.3 实例分析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升和毫升在实际中的应用。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升和毫升的理解和实例。

4.5 实践活动设计适量实践活动,如填写表格、换算练习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升和毫升的理解程度。

5.2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升和毫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升和毫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实验、医疗卫生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升与毫升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升与毫升的转换。
2.培养学生运用升与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法,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选做题(任选一题):
a.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有关升与毫升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
b.深入生活,调查了解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升或毫升作为容量单位,并简要说明。
3.思考题:
a.请思考升与毫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b.如果给你一个未知容量的容器,你会如何测量它的容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升与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将升与毫升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和计算液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容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容积单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导入、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2.运用图表、教具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3.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

难点:理解和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三、教学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容积瓶、水。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小组合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容积场景,如饮料瓶、油桶等,引导学生关注容积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多少升或毫升吗?2. 探究新知(1)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PPT,介绍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1升(L)= 1000毫升(ml)(2)演示实验教师用容积瓶和水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过程。

3. 巩固新知(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升和毫升的理解和运用。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怎样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可以举例说明。

五、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和运用。

1. 一瓶饮料是500毫升,小明喝掉了200毫升,还剩多少毫升?2. 妈妈买了2升牛奶,用掉了1.5升,还剩多少升?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升和毫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合作态度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或补充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关注学生对升和毫升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容积单位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超市或工厂的仓库,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不同商品的容积标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容: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认识“升”和“毫升”,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愉快的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

重点: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

难点:正确读取量杯、量筒中液体的多少,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式量筒和量杯、水、水杯。

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升和毫升
升———L
毫升——mL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数学家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前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一:生活中的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生活中去寻找装液体的包装瓶或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的净含量,然后用自己的话试着描述出来。

(学生找到的物品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家的醋瓶上标有480ml,我家的酱油瓶上是450ml,花生油桶的净含量是5升;洗发露瓶上是750毫升,可口可乐饮料一瓶装600毫升,娃哈哈矿泉水一瓶装596mL的水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寻找标有升或毫升的物品,感受到升和毫升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提前对它们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的思维能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中。


课前尝试小研究二:感知容量。

(1)请认真比较至少两种以上的液体包装瓶或包装袋上面标注的净含量,看一看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在学生观察、认识这些标有升和毫升的物品后,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里面装的都是液体,液体都可以用升和毫升做单位;
不同点:有的容器大装的多,有的容器小盛的少。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到:容器的容量有大小。

(2)一个大的饮料瓶里装了很少的水,一个小的饮料瓶里装了比较
多的水,问:哪个饮料瓶里装的水多?哪个饮料瓶的容量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


课前尝试小研究三:初步感知升和毫升。

观察包装标签上“净含量”数字后面的单位都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标有汉字毫升或升,有的用mL或L表示,引导学生发现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


三、尝试小研究
1、师出示“尝试小研究”
(1)(每组两杯液体)请比较液体多少,并交流一下比较的方法(2)请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注意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计量液体用升L或毫升mL作单位)
(3)利用量筒测量,感受毫升
小组合作用量筒分别量出1毫升、2毫升、10毫升的水,倒在手心看一看,直观感受毫升。

(4)下面请用量杯和量筒来测量,比较出两个饮料瓶里的水哪个多,哪个少,请细心的读量杯或量筒中液体的刻度。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准确读出量杯或量筒的刻度,小组互相交流。

一个小组派代表到展台上展示测量的过程,其他小组学会认真观察、倾听,也可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

(5)依次说一说小组里每个量筒或烧杯、量杯的最高容量值(100
毫升,200毫升,250毫升和500毫升,1升。

)想一想怎么选择、利用这些东西让我们可以一边玩水一边找到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利用学具,合理设想,殊途同归,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


2、教师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
(1)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液面刻度平行。

(2)每次装入量筒的是诸如:100毫升,量筒的最高值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

(3)记录倒入或倒出的次数和每次倒入倒出后量杯中的毫升数。

(4)小心不要打碎仪器也不要伤到自己。

3、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交流,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得出: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实际动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挑战自我
1、练一练第一题
课件上出示三个装有水的量杯或量筒,引导学生准确读出刻度,巩固所学。

2、课件上出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判断出他们的单位升(L)或毫升(mL)。

一盒汇源果汁1()一瓶沐浴露600()
一桶花生油5()一瓶眼药水10()
3、8L= ()mL(怎么想的?)3升=()毫升
5升=()毫升4000毫升=()升
4、在( )里添上“〉”“〈”“=”。

6000 mL ()7L 3L()300mL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际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多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六、梳理收获
七、课外拓展
1、升和毫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家或去超市里找出几种装液体的物品,猜出他们的容量并和它们的净含量比较。

2、去超市看一看同种的液体商品,不同的容量包装时,价格是否相同?你知道同样净含量的此种商品哪种更便宜吗?
课后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

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
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

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

我借来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等;从网上寻找有关容量单位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买了多次1升康师傅冰红茶,500毫升的矿泉水等供试教和正式上课用,此外课下我还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数学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

在课中,我将人体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容量单位的发展史,学生认识了古代的量器,斛、斗等。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在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