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合集下载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三)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三)

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注意部分]一、名词解释1.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是指我们从无限的信息(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和抑制。

有以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标。

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3.注意的起伏现象是指注意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二、填空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3.注意具有选择、维持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4.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5.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

三、选择题1.我们通常所说“一目十行”指得是注意的(C )A、分配B、转移C、范围D、稳定性2.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是由(A )提出来的。

A、布鲁德本特B、特瑞斯曼C、汉密尔顿D、赫布解析:该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彻里(E.C.Cherry)1953年的双耳分听实验引发的。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受彻里研究的启发,经过大量的实验,于1958年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注意的选择性是信息加工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加工的资源有限造成的。

他认为注意就像一个过滤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受到注意的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而未受到注意的信息则被排除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

布鲁德本特还通过实验进一步揭示,过滤器对信息的通过或拒绝是由刺激的简单物理特性决定的,而不需要高级分析参与活动。

因此,过滤器模型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而且是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 意识与注意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  意识与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填空题1、意识是人类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的核心是和。

2、意识活动主要分为和。

3、意识的三种水平是、和。

4、人类的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的、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5、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是、和。

6、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状态可分为、、和。

7、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和。

8、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它是心理活动的。

9、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10、注意具有如下功能、和。

12、注意的基本特征有、、、和。

1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已有的及把注意对象的能力。

14、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

15、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的心理特征,而意识反映的是注意的。

二、名词解释1、意识2、自我意识3、注意4、不随意注意5、随意注意6、随意后注意三、判断题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2、做白日梦是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

()4、注意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的参与。

()5、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一致。

()6、霓虹灯的一闪一暗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它亮。

()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始终如一地指向某一对象。

()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9、不随意注意就是不想注意,因而什么也没注意。

()10、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随意注意。

()四、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

A.感知活动B.思维活动C.想象活动D.意识活动2、指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是()。

A.意识水平B.下意识水平C.潜意识水平D.无意识水平3、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A.意识的能动性B.意识的自觉性C.意识的社会制约性D.意识的前进性4、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是()A.思维B.心理C.情绪D.意识5、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A.思维活动B.语言活动C.认知活动D.意识活动6、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7、“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8、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起伏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征是()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稳定性五、问答题1、什么是意识?意识可以分为几种水平?2、简述人类意识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单选题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A.个性特点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B.知、情、意过程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D.能力、气质和性格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得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客观性原则B.自然性原则B.社会性原则D.主观性原则5、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6、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冯特B.华生C.费希特D.弗洛伊德7、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边缘科学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8、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C.认识过程D.反映活动9、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A.注意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思维10、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1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1876 B.1877 C.1878 D.18791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俄国B.德国C.日本D.美国13、()在道德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魏特海墨B.费希纳C.冯特D.韦伯1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A.心理的发生、发展B.费希纳C.冯特D.韦伯1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A.活动B.客观现实C.主观能动性D.意志的努力1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A.情感过程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1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人格和认识过程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人格1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构造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1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0.()以研究知党与意识为主,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A.精神分析学派B.构造主义C.格式塔学派D.机能主义21.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2.行为主义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4.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5.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不良反应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A.行为主义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6、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别是()A.格式塔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2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者,认为环境因素要通过()来实现支配外部行为A.心理特征B.认知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28.机能主义的目标是()A.解释心理如何帮助人们生存和适应B.发展科学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心理学C.决定心理经验的基本成分D.纯粹运用推理来了解行为29.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A.产品分析B.个案法C.谈话法D.调查法30.由实验室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A.控制变量B.自变量C.因变量D.无关变量31.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被称为()A.因变量B.观察对象C.自变量D.控制变量32.实验法是指()的方法A.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B.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C.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D.以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33.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34.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35.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二)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二)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2,分数:100.00)1.假如上级向你交代了一个任务,你知道这个任务很重要,必须认真对待,于是把全部的注意集中起来去完成,这时我们说你处于______∙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上级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你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说明你处于可控制状态。

答案为A。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与内部刺激的觉知,还有______∙ A.对他人的觉知∙ B.对社会的觉知∙ C.对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答案为D。

3.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这种意识状态属于______∙ A.白日梦状态∙ B.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C.睡眠状态∙ D.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的状态包括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和睡眠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中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睡眠状态时,人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指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本题中的情况就是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答案为D。

4.课堂上听课时常出现的走神现象,属于下列哪种意识状态?______∙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催眠状态(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状态。

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填空题1、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地对自己与变化的觉知。

2、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3、注意根据注意时有无和的程度,把注意分为、和。

二、选择题1、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不随意注意 D 有意后注意2、“一心二用”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的分配是( )。

A不可能的 B 不良的习惯 C 无条件的 D 有条件的3、第二节数学课已经开始了,小红还在想第一节语文老师讲的故事。

这说明小红注意的()较差。

A 转移B 分配C 稳定性D广度三、判断题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2、正在上课,有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所引起的大家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

()4、小刚正在做作业,被旁边同学的聊天所吸引,马上就和他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聊了起来。

这是注意的转移。

()5、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特性与状态,但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心状态总总是一致的。

()四、简答题1、引起和保持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2、如何将注意的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去?(参考答案如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

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第三章 注意(、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 注意(、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注意教学要求:1.了解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青少年注意的特点。

2.掌握注意的规律、注意分散的防止、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3、.掌握注意的品质及青少年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第一节注意概述二、什么是注意( 一) 注意的概念定义: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三、注意的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

(一)注意的指向性:定义:~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二)注意的集中性:1 、定义:~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2、两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基础;集中性是指向性的体现发展。

3 、注意与心理过程(1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没有心理活动就谈不上有注意。

(2 )注意贯穿到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保证心理过程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进行。

没有注意就没有心理活动。

注意与心理过程是谁也离不开谁,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四、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略讲)(二)注意的外部表现1 、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2 、无关动作的停止。

3 、出现生理性变化。

(如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其内部的心理活动状况,但要慎重,还应根据学生平时的一贯表现来综合分析判断。

五、注意的生理机制(略讲)1. 注意与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联系2. 定向反射所引起的大脑皮层上的优势兴奋中心是注意最主要的生理机制3. 大脑皮层额叶对调节有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第二节注意的种类、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一、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的目的性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活动是否具有组织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主体的意志力
• (三)随意后注意
– 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它兼具不随 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
第四节 注意的基本特征
• 一、注意的范围
–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的注意特征。本 质上,注意的广度也就是知觉的广度。
– 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 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 注意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加 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
–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 为分心。分心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 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的注意状态, 也就是说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 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 注意的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 果。
– 实现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
• 在两种或者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 (半)自动化的程度。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内在关 系。
• 五、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 特征。
社会历史的制约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人类意识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和深 刻。意识和语言密不可分。
(2)从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也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 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1)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 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1.( )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A .注意B .记忆C.表象 D .想象2 .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

A •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B .注意的起伏D .注意的转移3.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 •随意注意B •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 D •持续性注意4.人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 ) 来解释。

A .过滤器理论B .衰减器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5.研究者通常用( )来研究分配性注意。

A •双耳分听实验B .警戒作业C.双作业操作实验 D •速度实验6.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

A •随意注意B .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朝向反射7.梦通常出现在( )。

A •以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的浅睡阶段B. 出现"睡眠锭"波的阶段C. 深度睡眠阶段D. 快速动眼睡眠阶段8. 下面对催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B.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个体都可以进人催眠状态C.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是不同的D.催眠已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等行业9. 在嘻杂的环境中即使我们的名字被很小声地提及,仍然能被我们接收到,( ) 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 .过滤器理论B. 衰减器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D. 认知资源理论10.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

A .注意不集中B. 意志努力的结果C.刺激的意义性D. 注意的动摇11.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 )有关。

A .注意的选择性B. 注意的稳定性C.背景的绝对强度D.对象的绝对强度12.一个熟练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 )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 .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13.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 )A .脑干网状结构B. 边缘系统C.选择过滤器D. 朝向反射单选题前注意加工过程是 A.无意识的C .感觉加工D .非意识的 一个刺激形对另一个刺激的特性加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这叫做: A •自动恢复 B .条件作用C .启动效应D .诱发行为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

A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C .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 .指向性和选择性 C .集中性和指向性 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随意注意B .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D .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B .指向性和调节性 D .集中性和选择性)B. 不随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 D .有意注意 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A .感知B .记忆C .注意D .思维 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不随意注意B .随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 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A .随意后注意C .不随意注意D .有意后注意 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A .注意的稳定性B .注意的范围C .注意的分配D .注意的起伏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A .注意广度B .注意稳定性C .注意分配D .注意转移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 B .注意分配 D .注意广度)B .广义注意稳定性 D .注意的转移B .慢速眼动 D .深度睡眠)就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B .感觉 D .思维14、15、1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B .意识的 A .注意分散C .注意转移 把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是指(A .注意的广度C .狭义注意稳定性)的睡眠阶段会伴随梦境的出现A .快速眼动 C .接近黎明 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 A .注意C .知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 .指向性与选择性 C .紧张性与集中性D .有意注意 B .有意注意B .指向性与集中性D .紧张性与选择性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的干扰 A .随意注意B .不随意注意C .随意后注意D .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广度是指( )A .同一时间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B. 意识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C. 任务要求时意识由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D. 同一时间内把意识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 ) A .注意的对象由一个事物转到另一个事物B. 意识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C. 任务要求时意识由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D. 同一时间内把意识指向不同的对象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注意的动摇B •注意的分散C .注意的转移D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主动加工理论的区别是(A .信息的选择或不选择B .选择发生的阶段学生上课时想着课外的事是注意的 ()A 转移B 稳定性C 分配D 分散注意强度在某种情况下能发生周期变化,这是注意的 ()A 分散 C 动摇驾驶员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是 A 注意的分散 C 注意的转移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A .需要与态度 C .分配与稳定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无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一目十行 "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 .注意的广度C .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 "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 .注意的广度C .注意的分配听到一声巨响,马上转过头去看,这属于 A .无意注意 29、30、 31、32、 33、34、35、 36. 37、38、39、40、41、42、43、)C .信息的过滤或衰减C.有意后注意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不良注意品质是(B 转移D 分配()B 注意的分配D 注意的范围)。

B .观察与思考D. 指向与集中)。

B .有意注意D.不随意注意)。

B .有意注意D.不随意注意)B .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稳定性D .注意的转移)。

B.有意注意D .随意注意)。

A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44、"万绿丛中一点红 "容易被注意到是利用刺激物的(A. 强度 B .对比C .变化 45 、梦属于一种()。

A •无意想象 C .记忆表象46、某人听报告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直到听见掌声响,才想起正在听报 告。

此时,这个人的意识状态属于 ()A.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47. 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多发生在()A.过渡期 B C 沉睡期D48.人在整个夜晚的睡眠过程中,从慢波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要经过数次循环,在每次循环中,快速眼 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A .早期所占时间较短,后期所占时间逐渐延长B. 早期所占时间较长,后期所占时间逐渐缩短 C 早期与后期所占时间是不变的 D .早期没有,后期仅有较短时间 49.划分睡眠不同阶段的主要依据是()A.入睡时间B.心跳速率 C50.注意的指向性主要与下列选项中哪种功能相联系(A .维持(保持)功能 C. 选择功能51 .有关睡眠锭(SIeePSPindle )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种低频慢波;C .是深度睡眠的主要脑电成分; 5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 )特性有关三、多选题1.注意的特点是 ()。

A .觉察性B .指向性 D .集中性 E .情绪性2.以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作为理论假设的注意理论有(A .过滤器理论B .衰减器理论 D .认知资源理论E .双加工理论3.注意和意识具有以下的关系 ()。

A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B. 与意识相比,注意更容易控制B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动摇)。

D .活动B .有意想象 D .再造想象B. 白日梦状态 D.潜意识状态.轻睡期 .快速眼动睡眠期A. 强度B.兴奋性53、注意的指向性主要与下列选项中哪种功能相联系 A.维持(保持)功能 B. 调节监督功能5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 )上的特征。

A. 广度B. 强度.脑电特征 D.呼吸频率)B .调节监督功能 D .预见功能 )B .进入梦境的标志; D .一种高频快波 C.灵活性 D.平衡性 C. 选择功能 D. 预见功能 C.时间D.空间C .持续性 )。

C .后期选择理论C. 当处于注意状态下时,意识内容相对比较清晰D .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三、填空1、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2、 注意保持在某一 上的时间是狭义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上的时间是广义注意稳定性。

3、 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适应性运动、 ____________ 禾口 ________ 。

4、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 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 __________ 的。

5、 有意后注意是在 __________ 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______________ 的注意。

6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___ ________________ 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 .注意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注意的功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注意的种类有 一 ___、—一__、 _________________ 。

10 .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 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主观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影响有意的因素有 _____ 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 —12 . 注意的 品质有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 、 __ ____________ __ 、 ___ ________ _____ 13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4 .属于无意识现象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