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注意3

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 注意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stroop实验范式与stroop效应 实验范式与stroop效应( 三、stroop实验范式与stroop效应(Stroop,1935) ,
所用的刺激材料: 所用的刺激材料: 红 红 红 蓝 蓝 蓝 黄 黄 黄 绿 绿 绿 棕 棕 棕 紫 紫 紫
• 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
– 为什么视觉系统需要返回抑制机制?因为这种抑制能够 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 – 具体地说,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一位置,那一位置即被 加上标签,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没有这样的抑制机能, 搜索过程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访问同样位置; – 返回抑制减少了注意返回原来位置的可能性,有利于对 新位置的搜索,提高了注意选择的效率,具有适应意义;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 ):是一种需要注 意的加工,受人有意识的控制,其容量有限,可 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 :是一种不受人意 识控制的加工,无须应用注意,没有一定容量限 制,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与两种加工有关的实验范式
• 结果解释: 结果解释:
– 先前词(GREEN)的词义(绿色)在命名印刷颜色(红 色)的过程中受到了抑制; – 而被抑制的意义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命名“BLUE”的 印刷颜色)有关; – 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绿色)进行命 名,要相对困难。
• 结论: 结论:
– 对有关信息的成功选择(目标的激活)也需要 同时对无关信息的主动抑制(分心物的抑制)。 – 当前一个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后一个刺激中的目 标呈现时出现的抑制作用叫做负启动效应;表 现为当上次显示(启动试验) 中被忽略的干扰项成 为下次显示(探测试验) 中的目标项时,被试对该目 标项的反应时增长。
第三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课件)

*选择性注意研究(4)
• 蒙布莱(Mowbray,1953)进一步研究发 现: 让被试同时注意两种信息。被试收听一个 故事,与此同时安静地阅读另一则故事, 其内容与录音呈现的故事毫无关系。然后 让被试做一项测验,了解其对两个故事理 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被试对第一个故事 的理解比对另一个故事的理解要好的多。
大量刺激 中一次一 个方式进 行。
输入
感觉登记
选择性过滤
觉察器
短时记忆
记忆时间很短,但内容是最
初刺激的精确表象;在感觉
登记中刺激受到前注意分析, 它决定刺激物理特征;
过滤器决定哪
些刺激接受进 一步加工。
只有通过选择
性过滤器的刺
激,我们才能 “知晓”
反应
演示
实验依据
实验技术:双耳同时分听技术(不附加追随 程序)
2、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Kahneman的容量分配模型
支持性实验一
Johnson & Heinz(1979)设计双耳同时分听 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在实验中设置了4个条件: a.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两类词都由男生读 出; b.感觉可辨度高条件:靶子词由男生读出, 非靶子词由女生读出; c.语义可辨度低条件:两类词同属一个范 畴; d.语义可辨度高条件:两类词分属不同范 畴。
inhibitionposner与cohen采用典型的返回抑制研究范式如图在屏幕中央并排出现三个大小相同的小框中间小框内有注视点要求被试始终盯住注视点接着外侧某一小框迅速闪烁一下通常是变亮叫线索化以吸引注意此即对外侧小框的线索化该线索常被称为外周线索主要是为了和后面出现的中间线索相区分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中间小框线索化该线索被称为中间线索centralcue使注意脱离外侧小框而被吸引到中间小框最后靶子出现在某个外侧小框要求被试迅速做出反应按键或眼睛扫视
认知心理学注意复习资料

(2)自动加工: 不受人控制,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容 量限制,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快速的,以平行方式起作用,但缺少弹性。 对应材料限制过程
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 Schneider和Shiiffrin的字母数字视觉搜索实验 呈现1~4个识记项目→ 呈现1~4个再认项目→ 判断再认项目中是否有识记项目
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2)衰减模型 即过滤器不按“全或无”方式工作,它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但非 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部分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 追随耳与非追随耳的信号如何被识别? Treisman 认为已贮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的兴奋阈 限不同。追随耳的信号强度高,顺利激活有关字 词。 非追随耳的信号强度弱,难激活。但特别意义的 字词阈值低,易激活而识别。
调整后:追随耳反应率=76%,非追随耳反应率=33%,支持同上。
第二节 反应or知觉选择模型
●对模型的考验2:检验感受性d’与判定标准β Moray和O’brein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数字并随机 插入字母。被试听到字母后要分别作出按键反应。结果表明双耳的d’有显著 差异,追随耳>非追随耳,但判定标准没有差异。 结论:双耳觉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它是意识不到的,它的出现是不受人控制的,与其他心理活动不发生干 扰
结束
○相同范畴条件与不同范畴条件
结论: 1、不同范畴条件下的搜索优于相同 范畴条件。 2、识记和再认项目数量对不同范畴 条件没有什么影响。 ○对应的加工
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Treisman和Gelade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
区分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例如:红色→ 特征 三角形→ 特征 红色三角形→ 客体 Treisman和Gelade认为, 特征是由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是以平行方式的自动加工。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自己整理的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三章。
注意(一)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各种心理现象共有的名称。
人们注意到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注意相关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注意力分散、信息抑制和注意力集中。
一、斯特劳特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这种效果是指当一个单词的印刷颜色与一个单词的意思冲突,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很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受试者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色彩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择印刷色彩维度。
斯特劳普(1935)首先证明了这种效应。
他发现人们平均需要110码来说出100个冲突的单词。
相比之下,命名100个纯色方块只需要63秒。
两者之间的47秒差代表strop干涉或strop效应。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大。
Stroop干扰已被用作评估抑制系统有效性的指标。
干扰越大,抑制效率越低。
第二,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与注意力相关的加工有两个层次,即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
自动处理主要用于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轻松任务;受控加工主要用于困难任务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
自动处理是并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
相比之下,受控加工是一个系列,一次只能加工一个项目。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简单时,人们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
当任务因为包含不熟悉的项目而困难时,人们会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分散注意力,人们利用并行处理自动注册特征。
即在分心阶段,人自动处理孤立的特征。
当无关项较多时,被试的目标意识速度与刺激显示只包含三项时一样快,因此无关项较少。
结果表明,特征配准或编码是自动的。
由此可见,在特征集成理论中,走刀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加工,大致相当于自动加工。
这种处理需要很少的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发生。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注意1

过滤器的作用:只接通一个通道,其余通道被阻 断。因此,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 型”。那么,什么样的刺激容易通过这个过滤 器呢?
过滤器选择作用的制约条件: 客观:新异刺激、较强刺激、有生物意义刺激 主观:期待
2பைடு நூலகம்实验支持
(1) 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 p54 (2) Cherry(1953)追随程序双听实验 p55
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 过滤器的作用相同,选择一部分信息进
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
总结二: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 择模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不同点: – 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 知觉选择认为过滤器在觉察与识别之间,即不
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得到识别; – 而反应选择认为过滤器在识别与反应之间,它
• 实验结果表明:
追随耳信息----很好地再现 非追随耳信息----不能报告
但是,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
对于过滤器模型的争论:
• A、鸡尾酒会效应:
• 在鸡尾酒会或其它的聚会上,您正在和几个人专 注地交谈。这时,您对其它人的交谈是不能识别 的,但如果外面有人提起您的名字,您可能会注 意到,而与你交谈的其它人却不一定注意到。
(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
1960,1964)
1.内容 p56-57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 通过,其余通道的信息也可通过,只是受到衰减, 强度减弱。
已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 的兴奋阈限。
未受到衰减的信息强度足够,可顺利激活有关的信息, 从而得到识别;
认知心理学 第3章 注意

• 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由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时,被试会将 注意转向另一耳朵,表现出对意义的追随。
二、注意的衰减模型
该模型是Treisman(1964)年根据 追随实验中对非追随耳信息的信息也可 以得到加工的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 加以改进的结果。
(一)基本思想
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
(三)支持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1. Broadbent 的双耳分听实验 2. Cherry 的双耳分听实验
Broadbent 的双耳分听实验 实验设计: 通过耳麦给被试两 耳同时放音,但每只 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 息是不一样的。如右 图所示。通过实验考 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 耳接受信息的关系。 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 特点。
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 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 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追随耳
非追随耳
物 理 特 征 分 析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 。。 。。 。。 。。
意 义 分 析
反 应
衰减模型简图
(二)衰减模型与过滤模型的不同点:
对刺激信息 的加工方式
Broadbent过滤器模型
感觉
登记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容量有限的高级 心理加工(知觉)
反应
长 时 记 忆
(二)过滤器模型的特点:
1. “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即信息 加工的初级阶段; 2.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3. 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决定它能否通过过 滤器,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对刺激信息的筛选 并不起作用。
左耳
6 2 7
右耳
4 9 3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 采用两种应对策略: 1、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 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 息,如6,4;2,9....正确率为20%。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注意

采用加工方式得不同导致判定速度得不同
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得自动加工,就是在长期得 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得结果
Schneider & Shiffrin,1977b
– 实验方式:给被试视觉呈现一系列字母; – 被试任务:要求被试搜寻目标字母,目标字母得
两种注意模型得比较
知觉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觉察/识别之间
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识别/反应之间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得比较
不同点:
(1)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得位 置
(2) 注意得知觉选择模型研究得就是集中性注意,而注意 得反应选择模型则反映得就是分配性注意
争论仍在继续。。。。。。。。。
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1960,1964)
内容: 1、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就是只允许一个通道得信息
通过,其余通道得信息也可通过,只就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2、 已贮存得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得兴
利用追随程序双听技术
实追随耳和非追 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得事先规定(即复 述追随耳所听到得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实验推论:
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得信 息都能通过得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 注意两个通道得刺激
两个模型得比较
相同:
出发点: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需要过滤器来调节; 过滤器位置: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得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作用: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得知觉分析水平
两种加工过程(Schneider & Shiffrin, 1977)
认知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胡文涛
两类注意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一、知觉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分为两类,过滤器模型是较早的注意模型, 衰减模型是过滤器模型的改进
两类注意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1、过滤器模型
认为信息处理中需要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的特点是, 可以选择一些信息通往更高的处理阶段,而其余信息则 被阻断。
特征整合理论
两种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
两种加工
2、原因: (1)改善了能量分配方案,使能量分配更 适合当前的任务需要; (2)完善了作业操作过程,甚至使某些过 程自动化。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是一个涉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 有客体和特征两个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 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该理论认 为各种特征是以平行方式自动加工的,客体的辨 认需要注意参与,控制性加工使一些特征得以结 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中枢能量理论
实验三
Underwood (1974)追随实验: 被试任务:
从追随耳与非追随耳中觉察靶子词
实验结果:
一:无经验者,在非追随耳中觉察8%
二:专家,在非追随耳中觉察67% 研究表明,被试从非追随耳中觉察出的靶 子词数量与他们的自身特点有关。
特征整合理论
两种加工
要了解特征整合理论,首先需要学习两种 加工过程: 1、控制性加工
二、反应选择模型实验证据
1、Hardwick(1969)双听实验: 实验设计:
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其中包括给右耳或左耳随 机呈现特定的靶子词,要求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 耳或左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分别作出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抑制理论:指的是在负启动实验中,分心物被
抑制了,那么在重复启动中,该分心物的反应阙限 已经增高,所以反应时变长。而当探测显示中的 目标是与启动显示中分心物有语义联系的其它物 体时,这些物体也表现出分心物抑制。
巴林特综合症(Balint’s syndrome)
2017/3/7
25
三 注意的神经机制
(四)早期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1)前者符合认知经济原则;
(2)后者能够解释无意注意到的非追随耳的信息。
一 选择性注意(补充)
认知资源/认知负荷
(1)stroop效应: 对词的命名引起了资源的竞争,从而使对目标 的反应变慢。 (2)侧干扰相容任务:
二 视觉注意
一 选择性注意
早期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 个过滤装置。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 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
完全丧失了。
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
问题: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 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错觉性结合: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即一个客体的特征与另一个
客体的特征结合在一起。
对于这样的刺激: 我们可能报告: 或 或
• 当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 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6、负启动范式 Tipper(1985)
方法
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呈 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 要被注意并做出反应。如 右图,呈现重叠的黑色和 白色字母,要求被试说出 每个白色字母的名称。 结果 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 的项目在下一个试验中变 成被注意的项目时,被试 的反应时变慢。 注意的自动分配
一 选择性注意
(三)后期过滤器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提出者:多伊奇等人(Deutsch
et al.,1963) 完善者:诺曼(Norman,1968) 主要观点:
(1)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 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 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2)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 也不同。
一 选择性注意
(三)后期过滤器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证据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 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 顺序随机。要求被试不管哪只耳朵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 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左耳和右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68%分别是 59%。
一 选择性注意
第三章 注意
复 习
1.注意的定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目 录
0 1
选择性注意
0 2
视觉注意
0 3
注意——孤独症
一 选择性注意
(一)早期过滤器模型 提出者:布罗德本特(英),第一个提出心理 流程图 主要观点: (1)人的注意容量、资源是有限的,存在瓶颈; (2)在同一时刻,只能注意来自同一个信息通 道的信息,此通道信息可全部通过。
活阈限低,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的
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早期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
不同点
两个模型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共同点
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 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 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 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半侧空间忽略障碍:完全忽视受损的脑部位对侧的空间 右半球的下顶叶 注意的加工区域在大脑皮层中的分布 波斯纳(2007) 警觉功能 定向功能 执行功能
四 新进展——孤独症
遵循全或无的原则
一 选择性注意
(一)早期过滤器模型 实验证据:
(1)双耳分听技术:
Broadbent,1954
左耳:6 3 7
右耳:8 4 1
实验要求:以耳朵为单位进行报告/以时间为单位进行报告 实验结果:正确率分别为65%和20%,且如果不事先要求,多数 被试一般采用第一种方式。
一 选择性注意
一 选择性注意
挑战一: 如何解释鸡尾酒效应? 挑战二:来自牛津大学的两名学生的实验 Gary和Wedderburn (1960)双耳实验中的有意义材 料
左耳:“Who
右耳:“4
6 there”
goes 1”
结果:被试先报告“Who goes there”,然后再报告 “461”,即被试报告刺激的顺序受到材料意义的影响。
基于客体的注意:当注意定位到某个客体时,注意的提高
效果会扩散到整个客体上。
特征整合理论:客体图像加工分为两个阶段:
前注意阶段和集中注意阶段
前注意阶段:将刺激的基本特征进行空间提取,并将各 个特征在各自的“特征地图”上进行编码;
集中注意阶段:基于选择性注意进行特征整合。
9
T O Q 3
(2)错觉性结合现象
4、外显性注意和内隐性注意: 外显性注意:注意转移通过眼动实现,由外在刺
激驱动的被动的注意,注意对象与视觉对象一致。 眼动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相结合
二 视觉注意
4、外显性注意和内隐性注意
内隐性注意主要指有目的地,对未知进行聚焦的、能动的
注意,不能仅仅通过姿势或视线的方向来识别注意的对象。 基于位置的注意(前置线索):注意如何定位到一 个空间和位 置上。
一 选择性注意
(二)中期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 代表人物:特瑞斯曼(Terisman,1964) 主要观点: (1)过滤器并非全或无; (2)并非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非追随耳的信号只是衰减了,部分信 息仍能得到高级加工。
一 选择性注意
(二)中期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激
(一)早期过滤器模型
实验证据:
(2)双耳分听技术:Cherry,1953 采用追随耳技术 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 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实验结果说明
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没有被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