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05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应 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促进学习策略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育者可以通过 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段学习和分散复习,来帮助学 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个性化教学
了解学生的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能力,可以帮助教育者制 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结构与功能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差异,短 时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的听觉系统有关,而工作记忆则 涉及多个认知系统的协同作用。
联系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 种扩展
工作记忆可以看作是短时记忆 的一种扩展,它不仅包括信息 的暂时存储,还涉及对信息的 操作和处理。
信息在两者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
差异
存储时间
短时记忆的存储时间通常在几秒至几分钟之间,而工作记 忆的存储时间则相对较长,可以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信息处理方式
短时记忆主要涉及对信息的暂时存储和简单复述,而工作 记忆则涉及更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操作,如分析、组合和推 理等。
信息容量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存储7±2个信息单元, 而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同时处理和存储更多 的信息。
影响个体的思维速度、 学习能力、推理能力 等认知能力。
工作记忆的模型与结构
模型
工作记忆的模型通常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情景缓冲器 等部分。
结构
工作记忆的结构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负责暂时存储信息,长时记 忆负责长期存储和提取信息。
03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差 异与联系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 为4个项目,且存在个体差异。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比较研究

105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05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基础心理学
二、意识的不同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 去完成一件事情。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 但又不太清晰。 (三)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四)睡眠状态 主体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状态。(警戒点)
基础心理学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 程。 无意识的内容: 1、在不知不觉中所获得和保存的外界信 息,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改造并编码贮存,形成无意识。 2、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各种活动、行为 操作发生调节和支配的那些心理力量(如未 被意识到的活动动机等),构成人的无意识 。
基础心理学
2、兴奋剂 安啡他明、可卡因、咖啡因 其作用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 ,往往加速心理和躯体活动。 3、致幻剂 大麻、LSD、仙人掌毒碱 致幻剂可以阻止一种叫作羟基色胺的 神经递质的释放,而通常这种递质只是在 活动减退时分泌减少,神经细胞不再分泌 羟基色胺,即使服用者是处于觉醒、警觉 和完全有意识的状态。
基础心理学
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像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像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 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基础心理学
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须付出意志努力的注 意。当对这类刺激处理完毕,注意也就终止了。 (二)随意注意 是有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 (三)随意后注意 当随意注意的结果已经可以把随意注意的对 象纳入生活的时候,随意注意就可以转化成不 随意注意了,这样的不随意注意叫做随意后注 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 注意
本章讨论意识和注意,包括其定义、特征、作用、研究方法等内容。通过深 入探讨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理解意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意识的定义与特征
多维性
意识是复杂的,包含了多个方面和层次。
变化性
意识不断变化,受到环境、情绪和认知状态等 因素的影响。
主观性
意识是个体内心体验的主观反映,无法直接被 他人感知。
有限性
意识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无法同时关注全部 信息。
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1
心理学研究
2
意识从被忽视到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
重点。
3
早期观念
古代哲学家对意识的认识,如笛卡尔提 出的“我思故我在”。
现代科学
借助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 意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意识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感知 世界,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神经科学对意识的认识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意识与大脑的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脑活动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异常类型与表现
昏迷
完全丧失意识和反应 能力。
催眠
通过暗示使人进入一 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
由疾病或精神障碍引 起的意识异常。
睡眠
自然的、周期性的意 识状态。
意识的失去与恢复
1
意外事故
注意与记忆的关系
注意是有效记忆的前提,关注和筛选信息有助于形成和巩固记忆痕迹。
注意分配的模型
单一注意
一次只能关注一个任务或刺激。
分割注意
将注意力分割在多个任务或刺 激之间。
选择性注意
选择关注某些特定信息,忽略 其他信息。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详解

3.分组:是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 成一组。它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
各成分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分组确实有利于短 时记忆。 举例:电话号码
身份证号码 银行帐号
4.组块大小与短时记忆容量的关系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存 空间及其有限的槽道来说明。(贮存有限说)
3 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 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 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
▪ 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带有各自感觉道的特 性,但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经排除刺 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二、语义代码
除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这些感觉代码以外,短时 记忆还有语义代码。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 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道特性。
➢ 编码有不同层次或水平,有不同形式。 ➢ 编码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
操作。
▪ 储存(storage)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
➢ 知识的存储也叫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 ➢ 这种表征可以是事物的图象,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 存储是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
1.组块(Chunk):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 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组块既是过程,也是单位。组块受到材料性质的影 响。
2.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 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 多。
Smith(1954) 二进制数字实验
▪ 提取(retrieval)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前者是积极主动的 后者是消极被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 的一种定向反射。 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 体便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 受这一刺激。 注意的主要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诱导规律。 正诱导 负诱导
第五章 注意
注意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Outline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
外部世界 个体自己
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 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
评价:
优势: 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这一理 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也不必要问在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个过滤器。 缺陷: 这个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 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这个理论却不能告诉我们, 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 含了哪些智源?
(5)内外干扰的排除。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随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对完成长 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集中 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研究范式: 双耳分听实验 负启动范式 Stroop任务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五章短时记忆

实验方法:
相继呈现识记项目(每个呈现2s)
等待2s

现测试项目,并开始计时
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假设:1、若为平行扫描,则反应时不会随项目数大小而 变化;
2、若为系列扫描,则反应时会随项目数增多而增 大。
结果:符合假设2,即系列扫描
Page 27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理论:STM信息提取过程可分为相继的极端,RT是各阶 段所用时间的总和。
第五章 短时记忆
姓名:杨蕾静 学号:I09670112 班级:09应用心理(1)班
Page 2
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当前短时记忆研究进展
目录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对当前信息进行加工贮存 研究范式:一次呈现刺激 争议:短时记忆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记
忆结构。 研究要点: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编码、
限制因素:材料性质、人的知识经验
Page 6
短时记忆容量—容量有限性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实质: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 作用:减少STM中的刺激单位,增加每一单元包含
的信息。
实验:Smith
材料:一串二进制数字 方法:以不同比例组块,再编码为十进制 结果:1、所有组运用组块方式后记忆成绩明显提高
测试项目编码+系列扫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
RT= e

cN +

根据实际结果:RT=38N+397
问题:系列扫描具体方式是如何? 从头至尾的扫描 OR 自我停止的扫描?
Page 28
实验结果
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否”反应中,二 者反应时相同; 2、“是”反应中,自 我停止的扫描斜率是从 头至尾的一半 3、从头至尾扫描反应 时在两种反应中有相同 斜率。

2021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

2021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

2021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第五章、记忆一、记忆模型(四个记忆模型)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多重存储模型: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记忆系统的结构和记忆的过程。

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

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征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或意义特征编码。

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

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2、加工水平途径:也称加工深度途径,这种途径假设,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

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两种任务能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一个是被试自己产生材料,另一个是被试判断目标项目是否和自己有关。

与这两种任务相应的两种效应,一个叫做产生效应,一个叫做自我参照效应。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

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

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

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

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

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

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睡眠、白日梦、做梦; 冥想、催眠引起的意识改变; 由酒精、药物引起的意识改变。
2/79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意识的含义
意识的 一般问题
生物节律的周期 与意识状态
意识的 特征
无意识
3/79
意识研究的进程
研究心理的结构、构成心理和 意识内容的元素、把各元素组
合为意识内容的基本规则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外部 可观察的行为,把意识完全 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
27/79
睡眠障碍Ⅰ : 梦呓——睡眠中说话,通常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梦游——睡眠时走路,多数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阶
段,因此不容易被叫醒。 夜惊——在NREM的第三或第四阶段睡眠中出现的极度
惊恐的状态,通常不能被唤醒。夜惊的持续 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梦魇——REM阶段发生的令人恐怖的梦(消除:想象 排演)。
23/79
小结: 睡眠阶段
清醒和警觉时: beta wave (>14Hz)
阶段1:
theta wave(3-7Hz)
阶段2:

纺锤波、K合成体
阶段3和4:
delta wave(<1Hz)
REM
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有梦伴随; 但身体不动(肌肉放松)。
24/79
睡眠过程(阶段):
①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 心率进一步下降、呼吸更为不规律、全身肌肉放 松。可能引发反射性肌肉收缩,发生入睡抽动(正 常现象)。 昏昏欲睡
10/79
无意识的表现(常见): 无(下)意识行为:生活中一些信息需要的注意水平很
低,人们在不注意或稍家注意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进 行的某些活动。下意识状态突出表现在那些经过训练 达到自动化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如骑自行车时思 考或交谈、下意识的挠头等小动作等)。 对刺激的无意识:有时人没有觉察到对他们行为产生 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 或大或小的影响(如双耳分听时对非追随耳的信息有 所感知)。 物质滥用:酒精、药物的使用、滥用及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

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率65%;第二种是(两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7-2,3-1,4-5;正确率20%。

模型注意之处:1)输入通道可以是不同的感觉器官,成对感官的两个部分(如左、右耳),或不同方位的声音。

2)输入通道多,而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这体现了过滤器的作用。

Welford称其为单通道模型。

3)新异刺激、强刺激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

模型之评价:1、发展出实验研究技术(1)双听技术:给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一秒中两个),但再现方式(被试报告)不指定(一般会出现两种再现方式)。

(2)追随实验:指定追随耳(另一只耳为非追随耳),报告追随耳听到的信息。

2、有些追随实验发现,被试会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

这表明,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或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

(鸡尾酒会效应)。

对单通道模型提出质疑。

6、衰减模型:(1)美国心理学家,A. Treisman,1960。

(2)允许双通道上的信息通过,只不过非追随耳上的信息减弱而已,但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即,非追随耳的信息并没有被完全过滤掉,而只是在强度上的衰减,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有意义的信息刺激仍然可能部分通过并接受进一步加工。

模型示意图:模型特点:(1)引入阈限概念。

阈限是一个临界值。

衰减信号一般不能被识别,但其中特别有意义的项目阈限值较低,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高级分析水平主要指,语义和意义分析。

(2)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特征(意义、上下文,指示语)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个性倾向,熟悉度)。

7、两个模型的比较:(1)均认为通道容量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依靠过滤器的调节作用。

(2)两个模型中的过滤器均在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

只能选择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3)过滤-衰减模型:衰减过滤器。

8、反应选择模型:(1)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得到登记、储存、知觉加工,并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2)识别一切输入,但反应(输出)则根据重要性。

(3)白噪音:1)白噪声或白噪音,是一种功率频谱密度为常数的随机信号或随机过程。

换句话说,此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即,频率不同,强度相同),由于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因而此信号的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的”,此信号也因此被称作白噪声。

2)魔术般的“白噪音”有令人惊叹的特性,它就像白色的光束,由所有的颜色组成,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白色的光。

白噪音听上去像什么?能确切的让我们感受到吗?有人形容它们听上去像下雨的声音,或者像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再或者像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种声音可以起到一定的声音治疗作用,是一种“和谐”的治疗声音。

也有人感觉“白噪音”听上去有些许刺耳,而一定音量下的白噪音可以治愈一些多动患儿的精神集中能力障碍。

一些专家学者称“白噪音”实际上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个声音暗示,它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反应选择模型示意图: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分析: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分析:1、主要差异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2、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1)实验证据:输出的重要性标准(信号检测理论)。

2)节省原则。

3、两个模型之间还存在共同点:都承认“过滤器”的作用。

支持知觉选择模型的实验:(1)Teisman,Geffen(1967):对上述的各种模型进行考验。

应用了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被试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追随),又要作出敲键反应)。

分别记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根据这种实验程序,依据前面学习过的三种模型,可作出如下的预测:依照过滤器模型:追随耳能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非追随耳则听不到并不能作出反应;依照衰减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一方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依照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由于双耳都有同样的反应形式,双耳的反应次数将相近。

(2)Teisman等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个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追随耳的反应率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支持知觉选择模型,注意选择不是反应性质的。

对前述实验的质疑:Deutsch等(1967)指出,Teisman的实验使双耳处于不等的地位,一耳为追随耳,一耳为则不是。

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追随),又要作出敲键反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但在非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只要作出一次敲键反应。

这些无疑都要影响双耳的重要性,即追随耳会显得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为重要。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研究:(1)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准。

因此进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随耳在感受性(d′)和反应标准(β)上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的。

(2)Moray, O′Brein(1967)在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数字并随机地插入字母,被试从追随耳和非追随耳中听到字母后分别作出按键反应。

根据双耳对字母的反应次数来计算d′和β。

结果发现,双耳的d′有显著差异,追随耳高于非追随耳,但双耳在β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些结果说明,双耳觉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造成的。

这个结果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皮肤电反射实验(Moray et al 1970),该实验既能支持衰减模型(另一通道信息未被识别但也受到一定的加工),也能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同义词实验说明尽管这个词未被识别,但它还是经受了语义分析)。

(3)应用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中,对追随耳中出现的特定字词伴以对被试的电刺激,形成条件性的皮肤电反射。

在以后的实验中,当已成为皮肤电反射的条件信号的字词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尽管该字词未被识别,但仍发现有皮肤电反应存在。

后发现,甚至同义词也能在非追随耳中引起同样的皮肤电反应。

9、ERP证据支持早期选择:ERP研究(Hillyard等,1973)表明,对于注意刺激,N1振幅比未注意刺激的大。

注意和非注意所诱发的ERP在刺激后大约60-70ms分离,峰在约100ms(N1)。

这表明,刺激后100ms之内,非注意的作用是存在的(虽然N1在注意条件下振幅更大),这与早期选择假设一致。

10、中枢能量理论:(1)在前述两个注意模型里,中枢加工能力或中枢能量有限只作为它们的出发点,并没有用来具体说明机制,没有成为解释原则。

一些心理学家看到这一点并力图更多地应用中枢能量来说明注意。

具体地说,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2)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的唤醒是在一起的。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当然,个人倾向也起作用。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的选择。

依照Kahneman的看法,个人的倾向反映非随意注意的作用,即将能量分配给新异刺激、突然动起来的东西和自己的名字等。

当时的意愿体现任务的要求和目的等。

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可得到的能量,使其增多或减少,而且极大地影响分配方案。

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是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应当指出,这个模型明确地将不随意注意包括进来,而且Kahneman还认为存在某些自动加工,这些都对说明注意是有意义的有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模型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利用的能量,人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

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

11、认知容量(cognitive capacity)模型的三点假设:第一,容量模型假设不同来源的刺激产生的干扰是非特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