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案例
《中国商人——历史上一百个不凡商人的故事》

《中国商人——历史上一百个不凡商人的故事》虽然中国历史上是个农业社会而不是商业社会,但商人这一社会群体很早就存在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商人的命运大不一样,有时候很辉煌,有时候则很凄惨。
这些商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反映商人个人的人生命运,更是反映了他所处社会时代的发展状况;不仅是展示了商人们的思想智慧,也能让我们了解到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现象。
我们会看到,商人虽然在历史上位于“四民”之末,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要大于农民及手工业者,有些商人甚至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
第一章春秋战国商人“商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但中国古代商人阶层的崛起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的不仅是诸子百家,还有大量有名的商人,如白圭、管仲、弦高、子贡、范蠡、猗顿、乌氏倮、卓氏以及后来成为秦相的吕不韦等。
1、白圭——第一个把经商当作一门大学问的人白圭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满天下。
他主张经商必须“乐观时变”,即经常注意农业生产变化动向和市场行情,及时掌握时机经谋取厚利。
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
他的商业理念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些很普通的常识,但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智慧,正因如此,才被司马迁称为“治生祖”名言轶事: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信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白圭(公元前463—前385年),东周洛阳人。
其事迹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洛阳自古就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洛阳人很善经商,致力于商业和手工业。
白圭生长在这样的地方,日后成就为誉满天下的大商人,应该不足为奇。
不过白圭并非一开始就从事商业,据说他曾经做过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国相,还是个治水的高手。
当时的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发生水灾。
他声称自己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高明。
大禹为了治水,历时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可谓是历近艰险。
可白圭治起水来就轻松多了。
他查明堤坝不时倒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小的蚂蚁在捣鬼,于是他治水时就派人沿着河堤仔细查看,除掉所有的蚁窝,这样河堤就自然稳固了。
古代经商典故

古代经商典故
本文介绍了几个古代经商的典故,包括商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善于创新等方面,旨在弘扬古代商人的精神,为现代商业社会提供借鉴。
一、陶朱公经商
陶朱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商人,他的经商之道被后人传颂不衰。
陶朱公经商的主要特点是智慧和诚实。
他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但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不以次充好,不欺骗顾客。
他还善于把握市场行情,能够在价格低时买进,价格高时卖出,获得丰厚的利润。
二、子贡贩马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子贡贩马的故事是这样的:他在齐国买了些好马,准备把它们运到鲁国去卖。
但当时鲁国的市场已经饱和,马匹的价格很低。
子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想到了一个创新的办法:把马匹献给鲁国的国君,以此来换取鲁国的尊重和信任。
后来,鲁国的国君果然非常感激子贡的贡献,给了他很多好处。
三、商人救国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弦高的商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财富救了整个国家。
当时,秦国的军队正在攻打赵国,弦高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即带上自己的财富,前往秦国军队的营地。
他告诉秦军统帅,自己愿意出钱资助秦国攻打赵国,但条件是秦国必须保证不侵犯赵国。
秦
军统帅被弦高的财富吸引,答应了他的条件。
弦高随后又前往赵国,告诉赵国国君秦国的计划,帮助赵国做好了防御准备。
最终,秦国的进攻被赵国击退,弦高因此被赞誉为“商人救国”。
以上是三个古代经商的典故,它们都体现了商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和善于创新等方面。
中国古代著名商人传记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商人传记有哪些中国古代著名商人传记有哪些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商人,他们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经商智慧。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著名商人的传记,这些传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商业成就,还揭示了他们的商业智慧和人格魅力。
1. 范蠡(陶朱公)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被尊称为“商圣”。
他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急流勇退,转而从事商业活动,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世尊为财神。
范蠡的经商智慧和经济理论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详细记载,他的“旱时备船,涝时备车”等经济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范蠡的商业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经济理论中,还体现在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灵活的经营策略上。
他善于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避免了许多商人常犯的盲目跟风的错误。
他的“旱时备船,涝时备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体现了他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理解。
范蠡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商业才能,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他三次散尽家财,乐善好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2. 子贡(端木赐)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不仅精通儒学,还擅长经商,是儒商的老祖宗。
他通过经商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孔子及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提供了经济支持。
子贡还曾担任鲁国和卫国的宰相,以其超群的智慧和才能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子贡的商业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积累的财富上,还体现在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实践上。
他通过经商积累的财富,不仅用于支持孔子及其门徒的活动,还用于资助教育和公益事业,体现了儒商的社会责任感。
子贡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商业才能,还在于他对儒家思想的忠诚和实践。
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财富积累,更是为了实现儒家思想的理想。
3. 白圭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商业经营思想家和经济谋略家,被誉为“商祖”。
他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论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白圭善于观察市场变化,把握商机,通过低买高卖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累积。
白圭的商业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经商理论中,还体现在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灵活的经营策略上。
中国历史上的富人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富人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富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富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值得回顾的中国历史上的富人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隋唐时期的商人王守仁。
王守仁是唐朝的富商,他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据传说,他在洛阳城中拥有一座巨大的豪宅,里面陈设着珍贵的家具和艺术品。
王守仁还拥有一支大规模的商队,经营着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商货运输业。
他的商队横跨山川,驰骋在大唐盛世的商业繁荣中,成为当时最富有的商人之一。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宋代商人商鞅。
商鞅是宋代的一位商人,他是商人家庭出生,从小就展示出商业天赋。
商鞅年轻时就开始经商,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
他以经商见长,擅长投资和理财,因此在商业上享有盛誉。
商鞅还善于和政治家和文人交往,广结善缘,因此在宋代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清代的富商钱大庆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钱大庆是清代商人,他在广州经营着一家瓷器行,贩卖着各种名贵瓷器。
通过经商,钱大庆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清代知名的富商之一。
他不仅经营生意有方,还懂得运用人际关系和政治资源,因此在清朝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钱大庆的商业帝国在广州繁盛了数十年,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王国之一。
以上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富人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富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刻领略到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和富庶,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了启示和启发。
愿这些富人故事能永远留存在历史长河中,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第二篇示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富人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才能、政治背景或者勤勉努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富人故事。
一、商人巨富—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商人和实业家,被誉为“明代商业巨子”。
古代四大商人的事例

古代四大商人的事例古代四大商人的事例如下:范蠡: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他通过经商成为巨富,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他曾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功成名就后离开政治,隐居江湖经商。
他经营各种行业,尤其擅长经商之道,成为了巨富。
范蠡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起家,他热衷于公益事业,将财富用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他被后人尊称为“商圣”、“陶朱公”,被很多商家视为经营的楷模。
吕不韦: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人。
他通过经营商业,成为天下巨富。
后来,他以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支持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登上王位,自己也获得了高官厚禄。
吕不韦在经商方面非常有头脑,他不仅善于发现商机,还擅长运用各种策略来扩张商业版图。
他不仅经营珠宝、绸缎等传统行业,还涉足房地产、农业等领域。
他的商业帝国遍布天下,财富积累到惊人的程度。
沈万三: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商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巨富之一。
他通过经营商业和投资田产,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他善于发现商机,勇于开拓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修建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当地人民的敬爱。
胡雪岩:胡雪岩是清朝末期的著名商人、慈善家和政治家。
他通过经营钱庄、丝织品等产业成为了当时的巨富。
他善于运用政治关系和金融手段来扩张商业版图,也勇于开拓新的市场和投资领域。
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捐款修建了很多学校、医院和救济机构。
这四位古代商人各具特色,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的事例不仅展示了古代商人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经商智慧的个故事

古代经商智慧的10个故事《古代经商智慧的 10 个故事》嘿,咱今儿就来讲讲古代经商智慧的那些事儿哈。
先来说说第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叫老张,他卖布。
有一次他去进货,那真的是火眼金睛啊,一眼就看中了一批特别好的布。
他就想,这布肯定好卖,于是果断拿下。
回到家,他把布摆出来,还专门弄了个好看的展示架,嘿,你别说,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顾客,这就是眼光独到哇!还有个故事挺有意思。
有个姓李的商人,他卖瓷器。
有一回啊,他发现有个地方特别流行一种样式的瓷器,可他店里没有。
咋办呢?他赶紧想办法去弄来,加急运回来。
等瓷器到了,果然大受欢迎,这就叫把握市场需求嘛。
再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老王的商人。
他卖茶叶,有一次他的茶叶有点积压了。
他灵机一动,搞了个品茶活动,邀请大家来免费品尝。
结果呢,好多人喝了觉得好,就纷纷买他的茶叶,积压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这多聪明呀!接着说哈,有个姓刘的商人,他卖珠宝。
他特别会跟顾客打交道,那嘴甜得哟。
有个贵妇人来买珠宝,他一顿夸,把那贵妇人夸得开开心心的,最后买了好多珠宝呢,这就是会说话的魅力呀。
还有个故事呢,有个叫小陈的商人,他卖糕点。
他知道大家都喜欢新鲜的糕点,所以他每天都早起做最新鲜的。
有一次,有个顾客说他的糕点是吃过最好吃的,他可高兴坏了,这就是注重品质嘛。
再来讲一个,有个姓周的商人,他卖绸缎。
他特别会搞促销活动,什么买一送一啦,打折啦,吸引了好多顾客。
还有一个商人,姓吴,他卖家具。
他知道怎么展示家具最好看,把店里布置得特别温馨,让顾客一进来就有家的感觉,这招也很厉害呀。
另一个故事是,有个姓郑的商人,他很会跟同行合作。
有次他和另一个卖相关东西的商人一起搞活动,互相推荐,结果两人的生意都更好了。
最后一个故事,有个姓孙的商人,他特别能吃苦。
有一回运货遇到大雨,他可不管,硬是把货保护得好好的,这种精神多可贵呀。
这些古代经商智慧的故事是不是挺有意思呀?咱可得好好学学,说不定咱也能成为经商高手呢!嘿嘿。
古代诚信经商的故事简短

古代诚信经商的故事简短
以下是一个古代诚信经商的简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商人。
他以诚信经营著称,从不做欺诈生意。
李明的商店里售卖各种商品,他总是确保商品的质量上乘,价格公平。
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李明的商店,购买了一批贵重的珠宝。
由于匆忙,陌生人在离开时遗忘了自己的钱包。
李明发现了钱包,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然而,他并没有贪图这笔意外之财,而是立刻派人将钱包归还给了失主。
失主非常感激李明的诚实和善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镇上的居民。
很快,李明的诚信经营传遍了整个小镇,他的商店变得越来越繁荣。
人们都知道,在李明这里购物,不仅能买到好商品,还能得到真诚的待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经商之道的重要品质。
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获得成功。
李明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诚信经营的真谛,成为了一个值得传颂的古代诚信商人。
古代致富故事

古代致富故事
古代人民的生活很艰苦,许多人都过着贫苦的生活。
但是,有一些人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最终实现了致富梦想。
1. 鲁班利斧
鲁班是古代著名的木匠,他制作的利斧非常锋利,又轻巧好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利斧卖得很快,一下子就赚了很多钱。
鲁班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努力创新,设计出了更加精良的建筑工具,最终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大商人。
2. 诸葛亮卖草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是蜀汉时期的丞相,也是一位智慧和勤劳的商人。
有一次,他发现当地的农民没有鞋子穿,于是就开始制作草鞋,在市场上出售。
他设计的草鞋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舒适耐穿,很受欢迎。
最终,他用这些赚来的钱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3. 范蠡卖鱼
范蠡是一个普通的渔夫,在钱塘江边捕鱼为生。
他制作的鱼钩和鱼篓非常精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买。
他还在市场上教人如何选鱼和烹饪方法,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最终,范蠡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和政治家,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智慧和勤劳,就可以在困境中找到致富的机会。
创新和服务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商业领域有所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造秤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回乡经商去了。
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是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
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出外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
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
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就这样,秤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胡庆余堂今景作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叱诧商场,写尽人间风流。
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善好施,做出众多义举,在赢?胡大善人"的美名、黄马褂加身的同时,亦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在他的这些义举中,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尤为后人们所称道。
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流传至今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胡老太太生病抓药受阻,怒而开药号;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小妄生病,抓回的药中有以次充好的一两味药,要求更换时遭到药店伙计的抢白,激愤而开药号。
实际上,任何偶然事件都有其必然性,胡庆余堂的开创与胡雪岩深受杭州悠久的中医文化熏陶,身处乱世而兴济世救人之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早在1875年由于战乱、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剧增,人口负增长之时,胡雪岩便己打定救死扶伤的主意。
他邀请江浙一带的名医研制出"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赠给曾国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灾区民众。
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
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
1878年春,以上的耗费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
胡庆余堂在1880年时,资本巴达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而胡雪岩,胡庆余堂的创办者,也因其不耻下问、勇于探索,以一个钱庄出身、不熟悉药业的人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使胡雪岩的声名不至被时间所冲淡。
这也算是善有善报吧!除了创办胡庆余堂以悬壶济世的义举之外,胡雪岩还为左宗棠的西征举借洋款,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十多年的野蛮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书写了他人生中精彩的一笔。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具体的做法是在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
而且白圭所说的“与”,是予人实惠,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坐待价格贬得更低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人民的需求。
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
无怪乎白圭自诩为“仁术”。
白圭还有一个让现代人汗颜羞愧的经商思想:“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
”意思是说如果为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就买差一些的谷物,如果是为了做种子来年丰收,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
他不但为对方着想,还计划得合情合理,既要节俭,又要丰产,可谓将思想做到了家。
这种经营思想和真诚为顾客着想的人在如今也是很少见的。
许多商家如果真把顾客当做上帝来对待,就应该处处为顾客着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样想在前边,这才是最有效的最让人钦佩的经商策略。
叶澄衷在1862年(同治元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号,经销五金零件。
经营有方,不数年,总号移于百老汇,并在长江中下游各商埠遍设分号,遂成巨富。
成巨富名流后,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在家乡和上海设立慈善救济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受清廷嘉奖,并捐得候选道员加二品顶戴。
诚信起家叶氏的诚信,不仅受到同人同行的称赞,而且也博得外商的好评与信赖。
他的发迹是在17岁那年,自棹小舟,来往于黄浦江中,与番舶做小生意,有一天,有一位外商乘他的小舟过渡到十六铺彼岸,外商上岸时,忘带了一只手提的小皮包。
叶氏发现后,那位外商已经远去。
叶氏拉开皮包一看,里面有很多钞票与支票,于是叶氏在十六铺守候,等他来取,等到傍晚,那位外商急急忙忙前来向叶氏打招呼,找那只公文皮包,叶氏一见确是那位外商,就将此包如数奉还。
那位外商拉开皮包一文不少,用一叠厚厚的钞票送给叶氏以表酬谢,叶氏婉意谢绝。
这位外商原来是英国火油公司负责人,是中国部经理,他看叶氏诚实,就请叶氏去管理火油仓库并请一位中文教师和一位英语教师,帮助叶氏学习文化,从此叶氏对西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经营五金及火油等买卖中也有了靠山。
钱王故事百余年来,在彩云之南的昆明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那是清末的一天,外面在下着绵绵细雨,红顶商人王炽开的同庆丰钱庄总号大店之内,人来人往,熙熙攘王炽攘。
此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花甲老者,携着一个六七岁的黑衣孩童走了进来,脸上都脏兮兮的。
柜前,许多小伙计正在那忙着算账,见了他们,一个衣着光鲜的小伙计头都没抬一下,“存钱吗。
”老人枯树皮似的双手颤微微地捧上了一枚油迹斑斑的铜钱,小伙计笑了:“要饭的吧。
”老人说:“我活不了几天了,膝下只有一孙,想给他存点钱,等我一死,好让他还有几天饭吃。
”小伙计声称:“一枚钱太少,存多了再来吧。
”老人道:“钱庄为什么不让人存钱呢?你们行行好,就当可怜我们吧!”他苍白的须发抖动,面含悲色。
然而不管老人怎样低声哀求,小伙计就是不答应。
无奈,老人与孩子伤心流泪,望着大厅正中的“信义天下”的四个浓浓的墨字黯然离去。
第二天,不利于同庆丰的谣言开始多了起来,在当地引起巨大震撼,同庆丰的客户们也恐慌不已,对钱庄产生了可怕的信任危机,于是纷纷涌到同庆丰提现银存到别家钱庄。
事情已极为紧迫,大东家王炽连夜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彻查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原因找到后,他痛心疾首:“人无信而不可以立呀。
”最后,他毅然决定,开除那个触犯钱庄约法的小伙计,扣发主管人员半年薪水,并让下人全城搜寻行乞的爷孙两人。
王炽亲自出马,率领钱庄全体人员在大门前将老人孩子迎进店中,向他们诚恳道歉,把他们那一文钱设立一个特殊账号,开出了票据,并给了高出别人十倍的利息,以示诚意。
此后,人们对同庆丰的误会才渐渐消散,对王炽的表现深为钦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信用有加,不愧为商坛巨擘。
于是大量的银子又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同庆丰钱库。
在那个没有多少法治和金融体制保障的社会,王炽的这一英明之举挽救了他的商业帝国。
多年之后,他也因其富被《时代周刊》列为19世纪末全球第四大富豪。
其实,生活中诚信就是一面镜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一份动人的信义储蓄。
因为诚信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点欺诈就足以毁掉一切,乃至于我们的一生。
背信是祸,诚信是金。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
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
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
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
”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让伍浩官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
当然,伍家所积累的财富也令人吃惊。
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建在当时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