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_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_陈建军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3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郑敏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本文采用Brulha rt &Sberga mi (2009)的分析方法,利用Theil 指数和城市化水平作为集聚指标分析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检验“Wil lia mson hypotheses ”。
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是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2)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是非线性关系;(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城市化1、引言自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市场分割不断被打破,区域间壁垒不断被消除,要素流动性加强,长三角地区经济腾飞,整体竞争力增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现象引人注目:一是产业分工深化,同一产业或关联产业集聚一起,在空间上呈现块状分布;二是城市化,产业集聚会带来大量劳动力的集聚,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这一过程又进一步刺激产业的集中与发展。
有关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作用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已有许多学者做出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
而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我们认知范围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不多且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1978年到2008年的经济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单向作用,并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同时也检验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文献回顾与评述大量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往往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比如,B ald w in &Fors lid (2000),M art in &O t t avian o (1999,2001)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是一种相伴而生、互相促进的过程,两者可能互为内生关系,即集聚可能会引起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吸引资源要素等在该区域集聚。
文献综述绩效评价

绩效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的有效尺度和客观标准。
伴随着我国产业集聚的迅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绩效评价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产业集聚绩效评价,起初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来分析。
如鲁丹和张肖虎(2009)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赵军和时乐乐(2012)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评价产业集聚绩效;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宋燕平和王艳荣(2009)、常亚楠(2012)他们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关系,产业集聚的效应通过创新、技术的提升效应、生产率的提升来表现;彭国川(2005)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评价工业集聚绩效,孙兆斌(2008)业提出利用生产率来评价金融产业集聚绩效;赵忠华(2009)利用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来度量产业集聚创新的绩效。
为了更直观的评价产业集聚的绩效,一些学者不断地探索构建产业集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如苏李、臧日宏和田国英(2011)利用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指标对及集聚绩效进行评价;左和平和杨建仁(2014)提出了陶瓷业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集聚、竞争、合作、创新、产出和经济促进六个方面;《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体产业集聚绩效评价的指标集聚联系程度、合作程度(基础设施的投入、服务机构收入及种类、中介机构收入对产业的贡献率)、创新程度(成果及专利数、技术人员数、研发投入、新产品率)、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占有率、产业增加值率、总产值和企业及规模以上数目)、单位经济效应和总体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全员生产率)。
参考文献1、鲁丹,张肖虎.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给予区域将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93、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064、宋燕平,王艳荣.面向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5、常亚楠.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026、彭国川.中国工业集聚与经济绩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7、孙兆斌.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检验—以银行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08.098、赵忠华.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绩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9、苏李,臧日宏,田国英.中国农产品加工工业集聚与绩效评价.软科学.2011.0310、左和平,杨建仁.论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陶瓷产业集群为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411、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并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其产业集聚现象尤为突出,对于研究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集聚的概念、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述,明确产业集聚效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后,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的集聚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等。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工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在该区域的实际表现。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互动机制的有机体系的现象。
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产业集聚理论源于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他强调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随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都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性,包括成本节约、资源共享、知识溢出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建军

∙姓名:陈建军
∙单位: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系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科研成果:专著:(1)《中国高速增长地区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该专著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
(2)《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0月。
《国际经济学自学指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该专著获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
(3)《亚洲经济发展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论文: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经济地理》,《中国农村观察》,《环日本海研究年报》
工作研究领域
1、区域与城市经济
2、产业经济与集聚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cjjun@。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作者: 陈建军[1];胡晨光[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68-83页
主题词: 长三角;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索洛剩余;规模报酬
摘要:本文通过VECM(Vector Error Corrected 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
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源泉的假说;据此,研究认为,地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的效率源于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
此外,本文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产业集聚产生的索洛剩余增加既构成区域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集聚力,又构成扩散力: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Krugman,1991)。
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Marshall ( 1890),他提出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并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而后,韦伯、熊彼特、克鲁格曼及波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
韦伯主要是从工业区位论出发解释了产业集聚,熊彼特指出了集聚的创新效应,克鲁格曼把集聚与国际贸易理论联系了起来,而波特则提出集聚现象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效应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由内外部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
二、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一)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以及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的产业集聚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市场拥挤、要素瓶颈等。
张华和梁进社(2007)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
(二)外部经济王红伟(2011)认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了劳动力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力量提升,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人力培训、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消费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发展圈。
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的数据

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的数据周敏李;薛恒新;张洪珍【摘要】本文从农村经济产业集聚度的视角,基于江苏省2001-2008年的数据,对农村经济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农村经济产业集聚弹性的测算,分析了不同产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对我国农村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提出建议.本研究对探索我国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及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技术经济》【年(卷),期】2010(029)007【总页数】7页(P72-78)【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集群;集群效用;集聚弹性【作者】周敏李;薛恒新;张洪珍【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产业集聚对一个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功能扩大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和产业集聚理论表明,产业集聚的效应体现在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带动效应、品牌效应、扩张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6个方面[1]。
其中,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集聚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3个方面。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地区拥有有效的产业集群,再加之其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的优越,这个地区就会出现世界级的产业[2]。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外部环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定位、产业结构以及工作措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大力提升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要通过提高农地耕作规模来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3],但我国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之前,尚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要素禀赋条件。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还要利用产业集聚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来实现,从而达到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VECM(VectorErrorCorrected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
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源泉的假说;据此,研究认为,地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的效率源于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
此外,本文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产业集聚产生的索洛剩余增加既构成区域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集聚力,又构成扩散力: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索洛剩余规模报酬一、引言产业集聚对于集聚地区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后果?新经济地理学根据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不完全竞争三个假设就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做了一般性的分析,认为如果经济中的某种扰动导致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就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中和区域供给能力的增强,产生市场扩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外部性,从而出现产业自我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但是,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并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由于众多的企业或者要素在既定空间的集中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还会在区域产生一种制止产业集聚的扩散力(Krugman ,1991a ,1991b ;Fujita ,Krugman &Venables ,1999;Baldwin ,1999;Ottaviano ,2001;Baldwin ,Martin &Ottaviano ,2001;Fujita &Thisse ,2002)。
因此,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看,产业集聚还是扩散取决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大小。
什么是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由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引起,其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逻辑如图1所示:偶然的扰动破坏了对称区域原有的均衡,引起产业集聚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市场扩大效应,引起生产要素开始在该区域集中。
要素和产业集中导致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厂商向区域集中有利于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陈建军胡晨光*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号:70773095)支持,初稿完成于2007年2月,在修改过程中得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旭昆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继强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Assistant Professor Jinlan Ni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彭国华讲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辉讲师的有益评论与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当然,文责自负。
运输成本和工人生活成本的节约;这样,导致要素进一步集中,继而又引起市场规模扩大和要素集中,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图1实线表示的是直接因果关系,虚线表示的是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亦即历史上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区域要素集中能引起当期市场规模再次扩大和区域要素的再次集中①。
此处,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假定工业企业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数,企业就是行业,每种产品只由一家企业生产,所以均衡时所有企业生产产品数量相等。
因此,就新经济地理学严格的假定而言,区域市场规模扩大、产出增加可以看成不同工业行业和要素在既定区域集聚,由此产业集聚地区与非集聚地区形成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二元中心—外围结构②。
事实上,从更为广阔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研究可以追溯到缪而达尔、赫希曼增长极理论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他们认为偶然的增长刺激会促进未来的增长,偶然的增长停滞也会也会影响未来的增长(Myrdal,1957;Hirschman,1958),这里产业集聚是区域推动性产业引起的经济持续增长现象。
放松厂商就是行业的假定,从产业地方化的视角,有研究认为许多相同厂商在空间的集聚产生了产业进一步集聚的外部性,专业的供应商队伍、劳动力共享和技术外溢,又进一步引起新的集聚;所以,外部性也被看成引起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因素(Marshall, 1920;Krugman,1991b),不过在这里产业集聚成为相同产业的集聚。
Porter(1990)将竞争优势理论与经济地理结合起来,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相关企业通过地理集中,产生群体协同效应,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根据Porter的观点,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是产业基于竞争优势自我驱动的结果。
Poter 的集群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的内容不同,Porter的产业集聚不仅包括工业产业在既定空间的集中,而且包括相关支持性产业在既定空间的集中,即:Porter的集群理论是包括二三产业的集聚。
韦伯(Weber,1909)提出集聚是一种“优势”,或是生产的廉价,或是生产被引诱到某一地点的市场化;所以其认为集聚的因数有两类,一是由于企业规模经济引起的工业集中,另一是因为企业间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引起不同企业在既定空间集中。
新产业区理论(Piore&Sabel,1984;Remigio et al.,1997)则认为产业在地理上集中的动力是企业为了利用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专业化分工,应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自驱动的结果。
从现实来看,作为中心—外围视角“中心”的发达地区,区域内充满了富有活力的为数众多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区③,因此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可以说由多种因素引起:区域内产业集聚不仅指由于分工、协作、共用基础设施、外部性等外部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因素引起的产业集聚现象,而且指由于市场扩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产业关联、竞争优势等因素引起的产业集中现象;从集聚过程而言,它体现为区域二三产业集聚和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能向区域集中。
不过必须强调,发达经济圈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由于产业集群或产业区的存在,使得该区域产业内竞争相对缺乏集群或产业区的地区而言,就尤显激烈。
在解释产业的集聚和扩散现象时,研究文献常用产业集中度、区域基尼系数、行业分工指数等统计指标来研究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和变迁(Krugman,1991b;Fan&Scott,2003;范剑勇,2004;梁琦,2004;黄玖立、李坤望,2006;冼国明、文东伟,2006),这些研究给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统计描述和理论分析,但还未发现有人从集聚本身就促使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力量进行过深入的实证研究。
由于产业集聚地区比非集聚或者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有着更高的生产效率,研究者还试图通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来研究这些地区生产率的差异(Ciccone&Hall,1996;Hu,2002;范剑勇,2006),认为集聚地区与非集聚或者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在于集聚地区存在一种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同样,未发现有研究从产业集聚本身对集聚区域经济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及其对集聚区域的影响做过深入的实证分析。
以往研究文献常用的研究产业集聚的各种统计指标,如产业集中度、区域基尼系数、行业分工指数等,一般可以看成是对产业集群的统计研究,而非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引起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中心—外围结构意义上的研究。
事实上,作为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从要素集聚的角度可以看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既定空间的集聚。
如此,就可以从要素集聚角度借鉴新古典分析框架来分析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本文认为,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不仅包括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而且包括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
与新经济地理学将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视为产业集聚的原因认识不同,本文认为集聚区域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索洛剩余递增才是产业集聚的原因,集聚与索洛剩余递增互为因果关系,此外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索洛剩余递增还构成产业扩散的原因;而集聚产生的技术进步是一切集聚效应的根源。
因此按照从现象到实质研究的逻辑顺序来看,集聚产生的技术进步导致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可以放在本文的最后研究。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运用VECM和协整分析研究了集聚区域在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过程中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区域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效应;第二,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垄断竞争增长分析框架,在要素产出弹性不变的假设下,本文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或全要素生产率是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的假说,认为产业集聚引起的技术进步是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提升、索洛剩余递增的原因,区域索洛剩余递增则进一步构成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因素;第三,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从产业视角来看,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和向区域外转移;第四,结合垄断竞争增长模型,研究发现中心———外围式产业集聚的集聚地区与非集聚地区或者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源在于集聚区域技术进步差异引致的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索洛剩余递增差异,欠发达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收敛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长三角与国内环渤海、华南经济圈以不到中国11%的土地生产了占全国总量近70%的GDP(陈建军等,2007),成为了中国经济中心—外围结构的“中心”。
本文以作为增长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的次区域为例来对产业集聚地区的地区发展和技术进步、索洛剩余递增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分析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发达地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研究的框架如下,第二部分是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的地区发展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的理论说明与垄断竞争增长模型的构建;第三部分是垄断竞争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模型的设定、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合理性的检验;第五部分研究产业集聚过程中产业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地区发展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第六部分研究产业集聚地区技术进步给区域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第七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