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产业分工_新经济地理视角
经济地理学对国际产业布局的解析

经济地理学对国际产业布局的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际产业布局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析国际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经济地理学在国际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首先,经济地理学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的原因与模式。
在国际产业布局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等因素都会影响产业的选择和分布。
经济地理学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产业分布的规律和机制。
例如,根据温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产业布局的差异可以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得以解释和理解。
其次,经济地理学探讨了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形成与演变。
在国际产业布局中,跨国公司通过构建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将不同环节的生产和加工活动布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和优势的最优配置。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布局,可以深入分析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为解析国际产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建立在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供应链,实现了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控制和主导地位。
此外,经济地理学关注了国际分工和区域集群的形成。
在国际产业布局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和优势会决定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区域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和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等都是由于地理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配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
这些区域集群在国际产业布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和机制。
最后,经济地理学还关注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对国际产业布局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国际产业布局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经济地理学可以通过研究国际经济一体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预测和解析国际产业布局的趋势和变化。
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区位的研究综述

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 ( 学社 会科学版 ) 哲
J unl f u e N r l nvr t P i sp yadSca S i c ) o ra o b i oma U i sy( h oo h n oil c ne H ei l e
V0 . 1 31
产。
伴随着各 国贸易壁垒 的下降 、 F I 制的放 松 以 对 D 管
及 交 通 通 讯 条 件 的改 善 , 际 贸 易 和 外 商 投 资 的 流 动 规 国 模 开 始 加 剧 , 而 增 进 了 世 界 经 济 的 一 体 化 。 目前 来 从
李 嘉 图 认 为 , 产 技 术 水 平 是 造 成 各 国 相 对 成 本 差 生
把创 新 和 技 术 转 移 看 成 是 外 生 的 , 他 们 的 基 础 上 , 在
Gos a rsm n和 H l n 19 ) 建 了具 有 内生 创 新 、 生 e ma (9 1 构 p 内
() 1 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 K uma (9 1 提 出的劳 动 力迁 移模 型 ( L 是 最 rg n 19 ) F)
No. 2 2. 011
经 济 一 体 化 、 区 专 业 化 与 产 业 区 位 的 研 究 综 述 地
魏博 通
( 北 师范 学 院 经济 与管理 学院 , 北 黄石 湖 湖 45 0 ) 3 02
[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 区域一体化进 程的加快 , 越来越 多的研 究开始 关 注各 国产业 结构和 产业分
环 中所 处 的 不 同 阶 段 决 定 的 。 V ro ( 9 6 的 产 品 循 enn 16 )
主 要 是 通 过 要 素 察 赋 和 生 产 技 术 等 基 本 特 征 的 差
产业区域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产业区域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内容摘要:近年来一些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此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内在关系、产业转移的区域因素和产业分梯次转移的产业因素。
指出了一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交易成本、规模报酬率和市场规模在产业分梯次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业转移经济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沿海部分地区的土地成本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外发达国家。
而2008年新《劳动法》的实施、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造成的生活成本上升,沿海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
事实上,我国沿海地区大量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已经或正在向我国内地以及越南等周边国家转移(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10)。
国内外对国际产业转移有大量的研究,主要理论包括:一是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催生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导致非熟练劳动力供给短缺、劳动力成本显著攀升,因此在降低成本的利益刺激下这些产业被转移到劳动力要素更为充足的发展国家;二是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论,提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从本国(投资国)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而不是从本国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三是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一个产品从诞生到衰退主要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生产三个阶段,为了规避自身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劣势而向国外进行投资并转移(江霈,2009)。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与上述理论相比,首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所分析的区域不局限于国家层面,可以应用于分析不同层次区域单位的产业转移问题。
其次,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出发,最后得出一般均衡的结果,应用严密的数理逻辑,更适于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国内对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大多以制造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这不符合目前制造业只是部分转移,而且一些产业仍然在向沿海地区集聚的现状。
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

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区域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通过共同合作、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资源、产业、市场、人才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整体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备受关注,本文就试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粤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合作问题1.产业互补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虽然涵盖了广东、香港、澳门三个地区,但各地的产业结构相对分散,互补性不足。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三地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发展动力。
2.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不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合作方面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缺乏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导致跨境投资、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影响了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3.基础设施薄弱: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包括了多个重要城市,但各地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均衡,例如交通、通讯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妨碍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制约了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推动产业互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可以在产业上进行互补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可以统一资源、整合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发展,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2.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各地政府可以加强合作,在政策、税收、监管等方面建立统一标准,降低跨境投资、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成本,为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打通地区内部的发展瓶颈,促进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活力和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十分重要,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在产业互补发展,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催化剂:解决诸如国际收支等特殊问题
战后经济一体化出现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地理上的邻近是首要条件。一体化组织中的成员国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市场,就必须具有市场统一的客观基础,即地理上的邻近。
各成员国的经济互补性也是一体化组织得以稳定并不断升级的条件。一体化组织能否稳定下来,关键还是看各成员国对一体化内部市场的依赖度。
协调的基础是各成员国之间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当
1
以一套完整的超国家的组织、管理机构来进行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调
2
各种协调成就的获得是通过实施阶段性政策的结果
3
2、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1、发展过程: (1)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正式生效。 (2)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1年正式开始谈判,1992年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15年内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3)1994年12月,在美国召集下,在美国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所有(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讨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形式
贰
第六讲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壹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
肆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叁
定义:一体化,本身的含义是各个分散的不同的部分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际经济一体化,则是指不同的具有行政主权的经济单位,通过自愿的决定和制度上的安排,部分削减自身的行政主权来形成一个较大的共同经济单位。
3
联邦制: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个成员国的权利。
6、完全经济一体化
六种一体化形式的比较
优惠关税待遇
区域制造业专业化、多样性分工及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

区域制造业专业化、多样性分工及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李致平;孔令池【摘要】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during 2000 to 2011 of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cluded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to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new trade theory as analytical framework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degree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diversity) evolution trend and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an-Yangtze River Delta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was "U"shape ,which , Anhui and Shanghai Industrial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is most closely ;industrial 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the most prominent ,Shanghai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haves the strongest trends . T he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labor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patial structure is obvious :Shanghai focusing on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strengthening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 Anhui accelerating the step to undertake Shanghai ,Jiangsu and Zhejiang transfer industr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region in China based 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vision of specialization at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and diversity policies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经济地理研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新经济地理研究主要关注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日趋复杂、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指导政策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局限,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运用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等现代分析方法,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扩散与演化过程。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也深入到微观层面的企业、个人行为选择。
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
同时,新经济地理研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等问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经济地理研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还为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新经济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有望更加深入地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和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1.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背景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致力于探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变化,以及这些空间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背景源于传统经济学对于空间因素的忽视,而新经济地理学则强调空间维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互动及其演变的学科。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_新经济地理学(1)

新经济地理理论评价
创新 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现 实;从经济全球化视野下重新考察国家的经济发展问 题;相对于传统的区位科学模型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
这些模型已经开始为产业集聚现象寻求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解 释,但是他们没有阐明集聚发生的具体机制;由于假设存在 一个市场规模较大的中心地区,所以不能解释“中心-外围” 模式的形成
理论脉络:中心—外围模型
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是围绕着经济活动 的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中,通过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来探讨集聚发生的机制。
同质化产品和差异化产品 同质产业和异质产业的市场规模
当二者贸易成本相同时,东道国市场效应就 会消失,产业结构不依赖于市场规模
产品异质产业间贸易成本较高的假设未得到 实证证明,东道国市场对于生产和贸易结构的影 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市场规模效应 (home market effect)
市场规模效应连同运输成本以及区域间劳动流动 性决定一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的空间 分布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
— 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
李凯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目录
新经济地理学的界定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贸易理论的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对研究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启示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案例分析
O 新经济地理学的界定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地理学和经 济学的交叉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产业分工:新经济地理视角
作者:李瑞林, Li Ruili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092
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英文刊名: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年,卷(期):2009(5)
1.Richard Baldwin.Rikard Forslid.Philippe Martin Gianmareo Ottavino and Frederic Robert-Nicoud,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2003
2.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全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4(04)
3.重庆至深圳外贸集装箱走公路了 2004
4.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1(02)
5.刘艳论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影响[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 2004(01)
6.E F 舒马赫小的就是美好的 198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jwtts200905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