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三、确诊要点 甘胆酸敏感度强而特异度弱,总胆汁酸特异度强而敏感度弱
这—特点,已删除母体血清甘胆酸水平升高作为诊断标准。在 确诊ICP时可结合以下指标。 (1)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皮肤瘙痒; (2)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10μmol/L; (3)即使TBA水平正常,但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肝功能异常, 也要考虑诊断ICP; (4)瘙痒在肝功能异常在产后恢复。
c.雌激素代谢改变
雌激素代谢产物有A-环葡萄糖醛酸雌激素 和D环葡萄糖醛酸雌激素,后者与胆酸结构相 似而成为胆酸载体的竞争性抑制物,实验提示 后者水平增加,导致了胆酸的排泄障碍。
2.免疫学说
胚胎是半异体同种移植物,在正常妊娠, 由于封闭抗体的存在,使母胎间维持免疫平衡。 ICP 患 者 母 胎 间 HLA-II 类 抗 原 相 容 性 增 加 , 封 闭抗体减少,细胞免疫增强,导致母胎间免疫 平衡失调。
3.有ICP高危因素者,孕28周时测定血清甘胆酸水平,测定结 果正常者3~4周后重复;
4.一般孕妇孕32~34周常规测定血清甘胆酸或总胆汁酸水平。
二、诊断的基本要点
1.起病大多数在妊娠晚期,少数在妊娠中期; 2.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以手掌、脚掌及四肢为主,程 度轻重不等,无皮疹,少数孕妇可出现轻度黄疸; 3.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4.可伴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 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轻、中度升高; 5.可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6.分娩后瘙痒及黄疸迅速消退,肝功能也迅速恢复正常。
故ICP诊断时需要“排除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后方可确诊ICP
四、疾病严重程度判断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总胆汁酸水平与疾病程度的关系最 为相关。
1.轻度:(1)生化指标:血清总胆汁酸10~39μmol/L,甘 胆酸10.75~43μmol/L,总胆红素<21μmol/L,直接胆红素 <6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0U/L,天冬氨酸氨基转 移酶<200U/L。(2)临床症状:瘙痒为主,无明显其他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瘙痒及黄疸为特点的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ICP患者的预后良 好,但由于ICP导致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增加,使剖宫产率增加。
发病机制
IC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雌激素代谢异常、遗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胆汁酸代谢障碍,导致胆汁淤积;遗传因素如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ICP的发病有关;环境因素如季节、地 域等也可能影响ICP的发病。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孕妇和胎儿 有害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
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摄 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 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 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 。
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减 轻孕妇焦虑和恐惧情绪。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01
02
03
04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孕周制定 个体化治疗方案。
轻度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加强 监护,定期随访。
重度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 测母儿情况,及时终止妊娠。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多 胎妊娠、既往妊娠期肝内胆汁 淤积症病史等,应提前干预和
治疗。
0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 者管理策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控制血压,解痉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羊水过少
寻找并去除病因,增加补液量,必要时终止 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
控制饮食,胰岛素治疗,加强母儿监护。
胎膜早破
根据孕周、母胎情况等决定是否保胎治疗或 终止妊娠。
06 总结与展望
指南更新要点回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04
药物疗效:新药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评估
治疗策略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调整: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运动疗法:适当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代谢能力
心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综合治疗: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后改善
05
胆汁酸结合树脂:用于降低胆汁酸水平,减轻瘙痒症状
02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西替利嗪等,用于缓解瘙痒症状
04
饮食调整
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蛋、豆类等
增加纤维素摄入:如蔬菜、水果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糖等食物
减少脂肪摄入:如肥肉、油炸食品等
保持水分平衡:适当饮水,避免脱水
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演讲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预防措施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原则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
01
激素水平: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胆汁酸代谢
02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胆汁酸代谢紊乱
07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
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02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辐射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焦虑和抑郁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毒和细菌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的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死胎、早产等围产儿严重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级、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组织会议反复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ICP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重要产科并发症。
ICP的临床特征是皮肤瘙痒和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升高,并多在分娩后迅速消退。
ICP对母体风险很小,但血清胆汁酸可通过胎盘屏障并在胎儿体内及羊水中聚积,可导致死胎、羊水胎粪污染和早产等严重并发症[1,2]。
中国已经在ICP的诊治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制订了第1、2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以下分别简称2011版中华医学会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指南)[3,4],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
为降低围产期相关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ICP,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多位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度、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组织会议反复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ICP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发起,立足于解决ICP诊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在妊娠晚期发生的妊娠相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及胆汁淤积症状。
由于该疾病会对母婴带来危害,因此对其的诊疗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1. 诊断标准ICP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如下标准:①妊娠期肝功能异常;②血清胆汁酸水平增高;③其他肝病的可能性被排除。
2. 临床表现ICP的临床表现一般在妊娠晚期出现,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受,甚至有可能造成胎儿死亡的风险。
3. 疾病危害ICP可能会造成胎儿早产、死亡风险的提高,同时,也会给产妇带来潜在的危险性,例如肝功能不全等,并且对母婴的健康有着慢性影响。
4. 诊疗原则ICP的诊疗原则有如下几点:①积极诊断与治疗;②关注胎儿情况,妥善应对不利因素;③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5. 治疗方法ICP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①药物治疗,例如肝药、胆汁酸与脂肪乳等;②中西医结合,包括中药和温灸等可选治疗方案。
6. 警示事项ICP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事项:①根据诊断、治疗规范对病情进行严格监控;②要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③告知患者以及家人关注ICP疾病的进展情况,预防ICP疾病的不良影响。
以上是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针对ICP疾病的相关信息,包括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疾病危害、诊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警示事项,我们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作为科学医学知识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也定会更加完善和优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饮食习惯、生活规律与注意预防,能有效减少ICP疾病的发生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指南要点解读(2022)

指南推荐
▪ A级推荐 推荐轻度ICP孕妇(TBA 19~39μmol/L)在孕40周以前终 止妊娠或继续密切随访,中度ICP孕妇(TBA 40~99μmol/L)在孕 38~39周终止妊娠,重度ICP孕妇(TBA≥100μmol/L)在孕35~36 周终止妊娠。如有其他危险因素,应综合考虑。
产前管理
02、胎儿的监测 ▪ 指南推荐 胎儿超声、胎心监护和生物物理评分并不能预测和预防
ICP的死胎发生。ICP孕妇应密切关注胎动,如感异常需立即就医。 ▪ 解读 ICP孕妇可能随时突然发生胎死宫内,且常规的胎儿监护措
施都难以预测[19]。研究表明,即使密切监测胎儿情况,进行超 声检查、生物物理评分和胎心监护,也有可能发生死胎[17,20~ 2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
▪ 指南推荐 瘙痒是ICP主要的首发症状,病程中可能缓解,也可能加重, 甚至影响睡眠
▪ 解读 瘙痒通常范围较大,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部位,可出现于手掌、 脚掌,瘙痒的程度不一,通常夜间加重,甚至导致失眠,但和血清TBA 水平高低无关[2,3]。浓茶色尿、白陶土样便等胆汁淤积的症状在ICP患 者中较少报道[4]。如果患者的维生素K吸收受损可能出现脂肪泻。黄疸 的发生率较低,约为ICP孕妇的1%[5],且程度较轻。
▪ C级推荐 仅对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其他合并症或早发的重度ICP孕 妇,进行额外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其他情况下不推荐进行。 产后肝功能没有及时恢复正常的孕妇,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ppt课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目录/Contents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引言 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x
诊断 治疗 产科处理
x
第一部分 引 言
ICP
• 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 • 仍是导致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其发生具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
第四部分 辅助检查
4、其他
• 肝炎标志物:单纯ICP者,病毒学系列检查阴性 • 肝脏B超:无意义,强调不建议常规检查 • 肝脏活检:有创操性,且对ICP临床意义不大,仅在诊断不明,
病情严重时进行 • ICP胎盘光镜及电镜检查:
胎盘绒毛板及羊膜均有胆盐沉积 合体滋养细胞肿胀、增生、合体芽增多,血管合体膜减少,绒毛间质水肿、
x
第四部分 辅助检查
1、胆汁酸系列
• 胆汁酸—胆汁中胆烷酸总称,人类包括多种胆酸 • 甘胆酸—初级胆酸与甘氨酸结合,妊娠妇女血中胆汁酸升高以甘胆酸
为主,各地标准不一(以正常值上限二倍) • 综述近年文献对胆汁酸系列比较一致的评价是
胆汁酸水用于评估ICP严重程度 甘胆酸敏感性强,可作为筛查和随访ICP的指标 肝功能和(或)总胆汁酸升高就足以支持ICP的诊断和程度,甘胆酸
• 在胎心监护出现不可靠图形,临床又难于做出确切判断时选用 • 作为胎儿宫内情况的瞬间指标,敏感性、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羊膜腔穿刺和羊膜镜检查:不建议常规检查
x
第六部分 治 疗
3、门诊管理
门诊治疗指针: 轻症、无症状或轻度;无规律宫缩;<39周
方 法: 评 估:
口服降胆酸药物,7-10天为一个疗程
• 孕周<32周,1—2周复查 • 孕周>32周,1周复查 • 孕周>36周,每周复查两次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ICP对胎儿的危害较大,可导致围生儿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同时,ICP也可 能导致难以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且 该风险与病情程度相关。
国内外诊疗现状分析
国内诊疗现状
在国内,ICP的发病率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上海和四川省的发病率较高。目 前,国内对于ICP的诊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孕周、胎儿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同时加强病情监测;对于重 度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采用静脉给药等方式控制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风险评估
根据产妇病史和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再次妊娠的风险,并给予相 应建议。
远期并发症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产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等。
定期随访
建议产妇定期进行产后随访,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远期并 发症。
心理关怀与支持
关注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其顺利 度过产褥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 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14
目录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诊断与评估方法 • 治疗方案与策略 • 孕期管理与监测 • 产后随访与康复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及危害
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 种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以皮 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主要特征。
国外诊疗现状
在国外,ICP的诊疗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 应用。同时,国外也注重ICP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以降低其对胎儿和孕妇的危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胆B超:虽然ICP患者肝脏无特征性改变, 但建议常规查肝胆B超以排除孕妇有无肝胆系 统基础疾病。
精品课件
妊娠期筛查
• ICP高发地区:由于ICP在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 临床无特征性表现,因此有筛查的必要。具体推荐:
精品课件
其他
•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 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孕 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 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精品课件
辅助检查
• 血清胆汁酸水平 • 肝酶系列 • 胆红素 • 病毒学检查 • 肝胆B超
精品课件
血清胆汁酸水平
• 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是ICP最主要的实验室 证据
精品课件
治疗目标
• 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胆汁酸水 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孕周,改 善妊娠结局。
精品课件
住院治疗标准 • (1)妊娠≥ 39周的轻度ICP; • (2)妊娠>36周的重度ICP; • (3)ICP伴有先兆早产者; • (4)伴有产科并发症或有其他情况需
立即终止妊娠者。
精品课件
一般处理 • (1)低脂、易于消化饮食; • (2)适当休息,左侧卧位为主,以增
精品课件
肝酶系列
• ALT、AST、血清α谷胱甘肽转移酶在I CP患者中表现为轻度升高
• 不明原因的肝酶、GGT和(或)胆汁酸水平 异常足以支持ICP的诊断,但缺乏循证证据, 为临床实践观点
精品课件
• 胆红素:有关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研究结果相差 颇大。一般而言,血清TBIL水平正常或轻度升 高,DBIL水平升高为主。
• 非ICP高发区孕妇:如出现皮肤瘙痒、黄疸、肝酶 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应测定血清胆汁酸水平。
精品课件
诊断要点
• 出现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皮肤瘙痒:瘙痒涉及手掌和 脚掌具有ICP提示性。尤其需鉴别ICP皮肤瘙痒 严重导致的皮肤抓痕与其他妊娠期皮肤疾病。
• 空腹血总胆汁酸水平升高:总胆汁酸水平≥10μmol/L 可诊断为ICP。
• (1)产前检查应常规询问有无皮肤瘙痒,有瘙痒者 即测定并动态监测胆汁酸水平变化;
• (2)有ICP高危因素者,孕28~30周时测定 总胆汁酸水平和肝酶水平,测定结果正常者于3~4 周后复查。总胆汁酸水平正常,但存在无法解释的肝 功能异常也应密切随访,每1~2周复查1次;
• (3)无瘙痒症状者及非ICP高危孕妇,孕32~ 34周常规测定总胆汁酸水平和肝酶水平。
• 有ICP家族史者; • 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
发率在40% ~70%; • 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
高; • 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
增加。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
• 皮肤瘙痒 • 黄疸 • 皮肤抓痕瘙痒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 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 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
精品课件
药物治疗
• (1)熊去氧胆酸(UDCA)。 • ①疗效评价:推荐作为ICP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其
他药物对照治疗相比,在缓解皮肤瘙痒、降低血清学 指标、延长孕周、改善母儿预后方面具有优势。但停 药后可出现反跳情况。 • ②剂量:建议按照15mg/kg·d的剂量分3-4次口服,常 规剂量疗效不佳,而又未出现明显副反应时,可加大 剂量为1.5-2.0g/d。 • ③胎儿安全性:动物试验证明,UDCA在羊水和脐 血中的蓄积量很低,对胚胎和出生的幼仔无直接损害, 也未发现UDCA对人类胎儿的毒副作用和造成围产 儿远期不良影响的报道,妊娠中晚期使用安全性良好。
• 胆汁酸水平正常者:即使胆汁酸水平正常,但有其他 原因无法解释的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 ST水平轻、中度升高,可诊断为ICP,GGT水 平也可升高,可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DBIL为主。
• 皮肤瘙痒和肝功能异常在产后恢复正常:皮肤瘙痒多 在产后24~48h消退,肝功能在分娩后4~6周 恢复正常。
• 目前,血清胆汁酸水平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 胆酸。鉴于甘胆酸在ICP诊断与程度分类中的稳定 性差,故在ICP诊断及监测中以总胆汁酸水平作为 检测指标更合理。
• 现对胆汁酸系列的临床价值比较一致的评价是:(1) ICP孕妇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2) 总胆汁酸水平升高,伴或不伴肝酶水平升高就足以支 持IC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别。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2015版)
精品课件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重要 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 高危因素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 • 治疗 • 产科处理
精品课件
高危因素
• 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 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 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
• 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 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 后24~48h缓解,少数在48h以上。
精品课件
黄疸
• 瘙痒出现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 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 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 周内消退。
精品课件
皮肤抓痕
• 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 状抓痕,皮肤活组织检查无异常发现。
加胎盘血流量,计数胎动; • (3)重视其他不良产科因素的治疗,
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 治疗。
精品课件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 尽可能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和简便原 则。
• 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治愈ICP,故临 床以合理延长孕周为目的。无论选用何 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必须检查胆汁酸指 标系列、肝功能、胆红素及凝血功能, 治疗中及治疗后需及时监测治疗效果、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精品课件
ICP严重程度的判断
• ICP的分度有助于临床监护和管理,常用的指标包 括瘙痒程度和起病时间、血清总胆汁酸、肝酶、胆红 素水平,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总胆汁酸水平与围产 结局密切相关。
• 轻度:(1)血清总胆汁酸≥10-40μmol/L;(2) 临床症状以皮肤瘙痒为主,无明显其他症状。
• 重度:(1)血清总胆汁酸≥40μmol/L;(2)临 床症状:瘙痒严重;(3)伴有其他情况,如多胎妊 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复发性ICP、曾因ICP 致围产儿死亡者;(4)早发型ICP:国际上尚无 基于发病时间的ICP分度,但早期发病者其围产儿 结局更差,也应该归入重度ICP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