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课时编号 5-6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室课题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课时数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历史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

教材处理适当删减,稍有补充教学方法教法设计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料教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教学内容仪器设备多媒体耗材作业布置1、简答三国鼎立时三国国名及建立者。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于战争。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暴走大事件”节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篇第1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暨本期内容提要:你方唱罢我登台--政权更替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大事件正能量--江南地区的开发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1、图片“朝代更替图”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3、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讲课讲稿精品课件

最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讲课讲稿精品课件

范围统一的势力或政权是( D)
①曹操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第三页,共29页。
A 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dòu zhēng)激烈 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 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D、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
C
第十九页,共29页。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级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B、C、D
第二十页,共29页。
6、科技(kējì)发展,佛教盛行。
了解文化特点和社会政治(zhèngzhì)、经济特点的关
曹操与孙刘的赤壁之战
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 十六国之间的互为征伐 东晋迎战前秦的淝水之战
第十三页,共29页。
5、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mínzú)和民族(mínzú)融合的概念
民族:
民族融合:
指人们在一定 (yīdìng)的历史发展 阶段形成的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 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和共同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共同体。
试分析公元3至6世纪,我国社会(shèhuì)的政治特点及发展 趋势,并说明这种发展趋势在经济、文化上有何反映。
公元3至6世纪是我国的三国两晋(LiǎngJìn)南北朝时期。
特点 1、国家分裂,战乱,人民盼望统一。 2、各族杂居、融合, (封tè建di制ǎn向):周边发展。 3、士族制度充分发展。 4、统治者利用佛教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一课。

就与旧教材而言,部编版教材的优点是通过问题探究、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形式补充了许多史料,这就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就本课内容来说,其由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中国由统一逐渐走向分裂、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时期,下启隋唐大一统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所述的历史处于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各地分裂割据,历史线索模糊。

高一年级的学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高中知识的深化与本课内容的相对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遇到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再补充和利用课本的相关史料,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完成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与观察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理清历史线索,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开发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五、教法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用《三国演义》开篇中的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带领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群雄分裂割据的局面,自然导入本节内容。

(3分钟)设计意图:引用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灭亡后300多年动乱纷繁的历史概况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是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且思维活跃,但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梳理起来仍存在一些难度。

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把握三国和西晋建立的史实,进而认识到国力的强弱是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

2.概述东晋、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史实,认识到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

3.通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锻炼和提高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是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及民族交融的趋势。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核心部分,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会采用设疑法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呈现黄仁宇和钱穆两位史学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评价,接着提问: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长期混乱、令人失望的?又为什么说它是全盛的前奏呢?顺势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说课稿孟匠中学孟巍巍一、说教材本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⑴识记与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材大事年表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学期学习,大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且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

许多学生很有主见,并且愿意表达看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需要的信息。

2.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把握不够清晰。我将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案例分析来应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后,我会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或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的巩固练习和拓展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难点:
(1)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
(2)探讨民族交融的影响。
(3)评价社会经济与文化成就。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5至1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往往较为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分析可能缺乏足够的热情。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有的喜欢阅读教材,有的偏好通过讨论和互动来学习,但可能存在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误解,如认为死记硬背是学好历史的唯一途径。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阅读教材中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详细描述,完成相关练习题;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某一历史事件的短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具体目标:
(1)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在科技方面,出现了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杰出成果。

在文化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陌生,对科技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如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下策略或活动将被采取: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播放相关影视片段,或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探究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历史地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2.多媒体课件:包含历史图片、图表、时间线等,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框架,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直观的视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主要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早期,年龄大约在13至1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水平: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关系,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有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纯理论或抽象概念的学习兴趣较低。
3.历史小报制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小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说课稿
孟匠中学孟巍巍
一、说教材
本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
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
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和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
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四、说教法
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
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材大事年表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
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
史潮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
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学期学习,大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且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

许多学生很有主见,并且愿意表达看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需要的信息。

2.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欲望。

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舞台,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一个“磁性”的课堂氛围,要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六、说教学构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历史时期。

(目标1)
(二)知识梳理政权更迭
课件展示问题:
(1)三国鼎立时期分别是指的哪三个国家?它们分别是由谁在哪一
年成立的?都城定在什么地方?
任务一列表比较政权建立情况
政权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2)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说出它成立的时间、
人物、都城,以及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最后它被哪
个民族所灭,灭亡时间?
(3)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示意图
任务二民族融合的表现
自主问题:
1、东汉末年,五胡内迁: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汉族杂居相处。

2、西晋后期,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
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件展示问题:
(1)孝文帝的苦恼:孝文帝颁布改革的圣旨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
好多地方都看不清楚,你能帮他把空缺的地方补充完整么?
(2)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影响是什么?
任务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军事
著名战役简表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特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三)典型示例
附课件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屏幕显示):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归纳、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敬请各位指正,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