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生日日期农历和公历的区别

生日日期农历和公历的区别在我们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庆祝自己的生日。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生日。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使用不同的历法来确定日期,其中农历和公历是最常见的两种历法。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生日日期在农历和公历中的区别。
什么是农历和公历?农历是一种以月相为基础的历法,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来确定日期的。
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使用农历作为传统的日期系统。
在农历中,一年有12个月,每月的长度是29或30天。
由于农历是基于月相的,因此其日期会与太阳历(例如公历)有所不同。
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
大多数国家都已经采用了公历作为官方的日期系统。
在公历中,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月的长度是30或31天。
闰年会有366天,而平年则有365天。
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的差异日期对应关系在农历和公历中,由于基础时间标准的不同,相同的日期在两种历法中对应的日期并不相同。
例如,某人在公历阳历的生日可能是5月20日,但在农历阴历中对应的日期可能是4月初一。
这种对应关系使得有些人需要在农历和公历之间切换来确定自己的生日。
节气和节日在农历中,有许多特殊的节气和节日,例如春节、中秋节等。
许多人会根据这些节气和节日来确定自己的生日。
而在公历中,虽然也有许多宗教和传统节日,但与农历相比,公历的节日更多地与基督教历史和宗教传统有关。
追溯年龄由于农历和公历的差异,有些人的生日日期在农历和公历中并不是固定的,这就给确定年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一个人在农历生日是一个月的28号,而在公历生日可能是一个月的15号,这就让人们在追溯年龄时需要考虑到历法的不同。
农历和公历结合应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结合使用农历和公历来确定自己的生日。
例如,某人在农历生日时会按照农历的日期庆祝,而在公历生日时则按照公历的日期庆祝。
这种方式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又能与现代社会保持一定的联系。
总的来说,农历和公历在生日日期的确定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正是这种差异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论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现在人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历法有两种:一种为公元**年*月*日的形式;一种为几月初几的形式。
但是人们通常提到的历法名称却有三种:即农历、阳历、阴历、公历。
由于不能一一对应,所以产生了很多的争论。
有说农历就是阴历的,就是几月初几的形式。
(百度百科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这种比较普遍,从小我母亲就这么教我。
也有说农历就是阳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
持这种说法的人给的理由看上去比较科学。
我在对比了几种说法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看法。
在我想来,历法的由来是为了方便,开始是为了记事方便。
人们从日升日落中确定了基准:天。
由于天的单位太小,人们可能又先后确定了月和年的概念。
月来自月亮的圆缺变化,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我们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大约29.5309天,下面只按29.5天来说明。
年来自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寒暑交替,四季变换,一个周期为一年,我们称之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365天多一点,下面只按365天来说明。
如果一种历法按照月亮圆缺变化而来,我们称之为阴历;同样如果一种历法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来,我们称之为阳历。
有了这个大概念,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首先有了阴历。
并确定一个月30天,下一个月29天,间隔着来,平均每月29.5天。
这种历法12个月后254天,比一年少11天。
我查到了我们祖先的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示例为回回历,伊斯兰教采用这种历法,这种历法不采用闰月,每年都是12个月,都是354天。
导致每年的寒暑月份不确定,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冬天是5月份,过些年冬天变成了10月份。
方法二: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常接触到的几月初几形式的历法。
这种历法采用闰月,每两三年就加入一个闰月。
这种历法以“朔望月”为基准,兼顾“回归年”,所以比较科学实用,到现在还在用。
但不管怎样,这两种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标准的,都应该算是阴历。
至于公元**年*月*日的形式的历法是后来人们按照地球公转而来的,它以“回归年”为基准,规定每月30天,或31天,二月除外。
阳历农历阴历公历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阳历、农历、阴历、公历的区别和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阳历”、“农历”、“阴历”和“公历”这几个词,但很多人可能对它们的准确含义产生混淆。
本文将分别解释这几个历法的概念和意义。
阳历阳历是一种使用太阳周期来划分年份和日期的历法。
大多数国际社会采用的是阳历,包括使用格里高利历的西方国家、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
在阳历中,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大多是固定的。
农历农历是一种以农业季节和节气为基础的历法。
在中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农历仍然被广泛使用。
农历的一个特点是采用阴阳历交替的方式,一个月可能有29或30天,而一年也不是固定365天。
农历与太阳历有一个月份或15天的偏差。
阴历阴历是一种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和年份的历法。
这也是许多传统宗教、文化和民间习俗所采用的历法。
阴历的特点是一个月有29或30天,一年可能不是固定的365天,而是根据月亮的转动周期。
公历公历是一种通过科学计算以太阳为基础的历法,是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一词通常指格里高利历。
格里高利历是在天主教会议中制定的一种日历,以弥补儒略历在累积误差方面的缺陷。
公历采用固定的月份和天数,一年被定义为365天,每隔四年有一个闰年,因此平均每年有365.25天。
总结综上所述,阳历、农历、阴历和公历都是不同的历法体系,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目的而存在。
阳历以太阳为基准,农历以季节和农作为基准,阴历以月球运行为基准,公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历法。
每种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记录历史事件。
阳历,阴历,农历,公历都是什么意思

阳历、阴历、农历、公历是什么意思阳历、阴历、农历和公历是一些常见的时间计量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历法的含义,起源和应用范围。
阳历(Solar Calendar)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也称太阳历。
它以一年的时间为周期,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则根据具体的月份而定。
现代世界普遍采用的阳历标准是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是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公元1582年颁布的。
阳历以全年的日数为基准,是以太阳的视黄经为准来计算时间。
阴历(Lunar Calendar)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也称农历或月历。
阴历是古代中国等东亚国家传统的历法,许多农历国家现在仍然在特定的传统和节日中使用阴历。
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按照农历古法定为29天或30天,因此一年的时间为354天,比阳历短约11天。
农历(Traditional Lunar Calendar)农历是一种根据农作物生长变化和气候变化划分年月的历法。
农历和阴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在中国等一些地区,农历常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农历中一年被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且与阴历的月份有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公历(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是现代世界主要采用的历法,也称西方历法或现代历法。
公历主要是以阳历为基础,由原先的罗马儒略历演化而来。
它是以一年365天和一个闰年366天来计算时间。
公历在社会、政治、商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并成为国际通用的时间计量标准。
综上所述,阳历、阴历、农历和公历是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不同时间计量方式。
每一种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应用范围,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背景选择合适的历法来进行时间计量和安排生活。
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

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的区别
农历和阴历是一个意思,阳历和公历是一个意思,区别如下:
一、时间不同
1、阴历: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周期的纪年法,1月≈30.4369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并且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2、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周期的纪年法,1年≈ 365.2422天。
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的二月有29天。
二、计算方式不同
1、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来计算。
2、阳历: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三、来源不同
1、阴历:阴历是中国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2、阳历:阳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
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
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
中国的节日和 农历,阴历,阳历,新,旧历的区分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World Cease-fire Day)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Father's Day)
9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和平日(International Peace Day)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教育日
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Deaf)
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农历节日(旧历,阴历)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中国情人节)(Double-Seventh Day)
6月5日世界环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National Day)
日历的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

日历的公历和农历是什么意思一、公历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公历,即阳历,是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而建立的历法。
公历最早起源于罗马,经过多次修订和演变,逐渐成为世界上通用的时间计量系统。
公历以一年的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通过闰年和闰月来修正日历年和实际年份之间的差异。
二、农历的定义和起源农历又称阴历,是以月亮的变化为基础而建立的历法。
在农历中,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确定。
农历主要用于农事和宗教活动的安排,不同地区的农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公历和农历的差异和联系1.时间计量方式:公历以太阳周期为基础,农历以月亮周期为基础。
2.年份长度:公历一年的长度为365天,农历一年的长度为354或355天。
3.闰年和闰月:公历通过闰年调整年份长度,农历通过闰月调整月份长度。
4.使用范围:公历是国际通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农历主要在东亚地区和阿拉伯世界使用。
四、公历和农历的文化意义1.纪念节日:不同文化和国家使用不同的历法来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2.民俗风情:公历和农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活动。
3.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也存在着特定的历法标准和计量方式。
五、公历和农历的未来发展1.科技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精确测算时间,促进了公历和农历的精密化。
2.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历法的共同化和融合,推动了历法的发展和完善。
3.环境保护:人们开始关注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或许会出现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新型历法。
以上是关于日历的公历和农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什么意思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含义和区别阳历、阴历、公历、农历这四个词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被提及,但很多人对它们的含义和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对这四种历法进行解释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
阳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或格里高利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基础的历法。
阳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基本上是30或31天,除了二月份可能会有28或29天。
以恒定的时间间隔划分,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例如西方各国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政治活动。
阴历阴历又称农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
阴历一年共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不同,大约为29.5天。
由于以月相周期划分,阴历和太阳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节气、节日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公历公历是指普遍公认的历法,即阳历,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公元1582年颁布的历法改革中确定。
公历采用以太阳为基础的时间计算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历法之一。
农历农历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历法,也是一种阴历。
农历的月份与阴历相同,但因为以农业为中心,因此在农历中还特别标注了一些农民的节日和农事活动时机,比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
农历在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仍然有较广泛的应用。
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区别1.基础原则不同:阳历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阴历基于月亮的周期,公历是普遍公认的历法,农历则以农业生产为依据。
2.月份计算:阳历的月份比较规则,每个月的长度接近30或31天;阴历每个月不等,大约为29.5天;公历月份较规则,一年分为12个月;农历也是12个月,但还会标注一些农民的节日和农事。
3.实际应用:阳历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阴历在东亚地区仍有应用,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农事方面;公历是最为普遍的历法之一,被全球广泛采用;农历是以农业为中心的历法。
结语阳历、阴历、公历、农历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
了解这些历法的含义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法的演变和应用,也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明晰和准确地表达时间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现在人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历法有两种:一种为公元**年*月*日的形式;一种为几月初几的形式。
但是人们通常提到的历法名称却有三种:即农历、阳历、阴历、公历。
由于不能一一对应,所以产生了很多的争论。
有说农历就是阴历的,就是几月初几的形式。
(百度百科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这种比较普遍,从小我母亲就这么教我。
也有说农历就是阳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
持这种说法的人给的理由看上去比较科学。
我在对比了几种说法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看法。
在我想来,历法的由来是为了方便,开始是为了记事方便。
人们从日升日落中确定了基准:天。
由于天的单位太小,人们可能又先后确定了月和年的概念。
月来自月亮的圆缺变化,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我们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大约天,下面只按天来说明。
年来自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寒暑交替,四季变换,一个周期为一年,我们称之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365天多一点,下面只按365天来说明。
如果一种历法按照月亮圆缺变化而来,我们称之为阴历;同样如果一种历法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来,我们称之为阳历。
有了这个大概念,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首先有了阴历。
并确定一个月30天,下一个月29天,间隔着来,平均每月天。
这种历法12个月后254天,比一年少11天。
我查到了我们祖先的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示例为回回历,伊斯兰教采用这种历法,这种历法不采用闰月,每年都是12个月,都是354天。
导致每年的寒暑月份不确定,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冬天是5月份,过些年冬天变成了10月份。
方法二: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常接触到的几月初几形式的历法。
这种历法采用闰月,每两三年就加入一个闰月。
这种历法以“朔望月”为基准,兼顾“回归年”,所以比较科学实用,到现在还在用。
但不管怎样,这两种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标准的,都应该算是阴历。
至于公元**年*月*日的形式的历法是后来人们按照地球公转而来的,它以“回归年”为基准,规定每月30天,或31天,二月除外。
这种历法的月份和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圆月可能在某个月份的2号,也可能在18号。
这种历法以“回归年”为标准,应该算是阳历。
至于农历,说法就不太统一了。
观点一:农历是为了农业生产方便而产生的。
它必然是根据气候变化而来的,而气候变化又是由于公转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农历是以“回归年”为标准的,应该算阳历。
观点二:农历早就有了,阳历出现比农历晚多了,农历怎么可能是阳历。
我认为从科学定义的角度来讲,我们见到的两种历法可以这么归类:几月初几,属于阴历,阴历还有其他的。
公元**年*月*日,属于阳历,阳历也可以有其他种类的。
这种历法叫做公历就非常贴切。
至于农历,我认为它没有几月几号的形式,也没有几月初几的形式,农历的表现形式是节气:立春,清明,夏至,白露,霜降等。
例如我是小满那一天出生的,小满有三候,“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这三个短语分别介绍了小满期间前五天、中间五天、之后五天所对应的农业现象,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节气来进行农耕。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历的这些节气一直依附在阴历(几月初几)的历法上,而公历(公元**年*月*日)这种典型的阳历,则是后来才从西方引进来的,所以我们产生了一种误会,认为农历是阴历。
总的来讲,阴历有很多种,现在我们常见的几月初几形式的是其中一种;阳历也不只一种, **年*月*日形式只是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称它为公历更恰当。
农历的本质是阳历(这个阳历是广义的阳历,不是现在我们专门用来指代公历的那个阳历)。
简单讲农历不等于阴历,也不等于阳历。
阳历、阴历是两种分类。
公历、农历,以及“几月初几”,都是特定的历法。
习惯上,人们把“几月初几”叫做阴历,把公历叫做阳历。
节气、农历、公历# 历法的种类阳历(太阳历):参考太阳视角周期的历法,以一个回归年为一年,是地球两次通过公转轨道同一点(比如春分点或夏至点)的周期,也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次往返的周期,也是(以北半球某一纬度为例)太阳照射夹角从最小到最大再到最小的周期。
阳历日期与四季变化和农时有关。
现在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大家都知道公历的日期与月亮的圆缺没有固定关系。
阴历(太阴历):参考月亮(太阴)圆缺周期的历法,以一个朔望月为一月,是月亮两次公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周期。
阴历日期与月亮圆缺和潮汐有关。
伊斯兰历(回历)是阴历的一种;穆斯林的封斋和朝觐日期,在伊斯兰历中是固定的,但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季节或公历月份。
阴阳历:中国农历属于此类,以月相变化周期为月,参考回归年长度为年,通过闰月调整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所以中国农历俗称“阴历”是个错误。
# 节气简单来说,一个回归年分成24份,交替列为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每个节气对应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坐标系统)中的一个固定位置,相邻节气之间相差约15度(360度/24),间隔约天(一个回归年天/24)。
(平气和定气的区别暂时忽略。
)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很多节气名称是与中国传统农事习俗或自然现象相关的命名,但两分两至作为显著的天文现象,并非是中国农历独有的。
二十四节气歌,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的对应关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公历的每个月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6号左右、下半年8号左右对应一个节令,上半年21号左右、下半年23号左右对应一个中气。
但由于朔望月(天)与回归年(天)并不同步(不能整除),所以农历的日期与节气并无固定对应关系。
农历中设计了一套比较复杂的规则,让十二中气与月份对应,如冬至一定是十一月(冬月),但日期并不固定;而且十二节令与月份也不一定对应得上。
公历月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农历月份与十二中气对应。
# 历法的难题:公历的闰年与闰日、农历的闰月首先,一天是地球人最容易感知到的一个时间周期:一个昼夜(太阳日)。
现代计时法把一天定为24小时。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和缓慢变慢,当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最近一次闰秒是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上午7时59分59秒和8时00分00秒之间的07:59:60,也是全球第26次闰秒。
闰秒虽然会对高精度系统造成一些麻烦,而对普通人的感知来说影响似乎并没那么大——我们还没想好该用多出来的这一秒干嘛就已经过去了。
但闰日和闰月就麻烦得多。
## 先说公历由于一个回归年是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按照一年365天的公历,每过4年就会多出将近一天,所以每隔4年设一闰年,这一年加一个闰日(2月29日);但按4年闰1天的办法,100年会闰25天,而实际上只多出天,所以要减掉1个闰日;但这样400年会闰96年,而实际上多出天,所以要再加上1个闰日;但这样3200年会闰776年,又要减掉1个闰日;……* 4 =* 100 =* 400 =* 3200 =从这张图可以直观地看出闰日的作用。
如果没有闰日,夏至时点(以及其它节气)会在日历中不断向后偏移,所以4年闰1天调整一次;这样又会造成反向的偏移,积累到100年就要再少闰1天;依此类推。
## 再说农历由于一个朔望月是天(29天12小时44分3秒),所以农历的月份,近似是30天,两个月则应一大月(30天)一小月(29天),15个月中应当8大7小,17个月中9大8小,49个月中只需要26个大月(前两个17个月9大8小,后15个月8大7小)。
于是农历的大小月形成一套复杂的编排规则。
* 2 =* 15 =* 17 =* 49 =农历的月份排布则是“一个回归年等于多少个朔望月”的问题。
/ ≈ 。
所以,一年12个月就少了约个月,两年一闰(闰一个月)太多,三年一闰太少,八年三闰又多了,十九年七闰略少,……仍然是一套复杂的编排规则。
* 2 =* 3 =* 8 =* 19 =关于闰月放在什么位置,历史上有过不同处理。
随着历法的精密,人们把农历的月份与十二中气作了对应。
由于两个中气之间平均天数为 / 12 = ,而一个朔望月是天(历法调整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以中气在农历的每个月中会逐渐推迟,当中气落在某个月最后一天时,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了,而会出现在下下个月的月初。
现代的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发布,规定:* 朔所在的农历日为农历月首。
(朔出现的一天是初一。
按朔望月周期计算,望出现的时刻往往在十六,所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由于农历大小月和朔望月周期的偏差调整,望的时刻也会出现在十五。
)* 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为十一月。
(所以十一月又称“冬月”。
)* 如果从某个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农历月,则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为闰月。
* 十一月之后第二个包含中气的农历月为农历年的起始月。
(即包含雨水的月为正月。
)# 其它相关概念* 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地球子午线两次对准同一恒星的间隔周期,是地球自转360度的时长。
平均时长为23小时56分4秒。
** 太阳日:地球子午线两次对准太阳的间隔周期,是地球自转360度+地球一天的公转角度的时长。
平均时长为24小时。
太阳日为地球上感知到的昼夜周期。
* 地球公转周期** 恒星年: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开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是地球公转360度的时长。
平均时长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
恒星年影响地球上看到的星座位置。
** 回归年:地球两次通过公转轨道的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由于地球的地轴进动,春分点每年会西移,所以回归年是地球公转360度-春分点西移角度的时长。
平均时长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回归年为地球上感知到的季节周期。
** 近点年:地球两次通过近日点的时间间隔,是地球公转360度+近日点移动角度的时长。
平均时长为365日6小时13分53秒。
* 月球公转周期** 恒星月:从地球上观测,以月亮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开始到月亮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
** 朔望月:月亮两次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朔)的间隔周期。
朔望月为地球上感知到的月缺月圆周期。
** 交点月:月球公转轨道平面(白道)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有一个交角,所以月球轨道与黄道面有两个交点,月球两次经过同一个交点的间隔周期为交点月。
因为月球经过交点附近时恰好是朔望的位置时会发生日食或月食,所以朔望月和交点月的周期共同决定日月食的出现周期,该周期被称为沙罗周期。
* 平朔和定朔:农历中确定朔日的方法** 平朔:以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月份,大月小月的交替有规律,但可能导致朔望、日月食与日历的初一(朔日)十五(望日)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