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采访材料

合集下载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

《口述中医》口述中医-名老中医访谈录第一部分五脏六腑该怎么补(2)一最近,对中医的一些争论我也听到了。

我认为中医的问题很简单,看治病是否有效就行了。

看什么?看疗效啊。

中医纵横数千年,治病万万千,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问:“中医能治病吗?”这个问题相当于:“米饭能充饥吗?”如果稻田里出现害虫,中医的解决思路是:保持生态平衡,让青蛙吃掉虫子。

批判中医的人说,你那种方法太原始、太落后,没有实验数据,不科学!要科学杀虫,必用杀虫剂,一瓶下去,保证一扫而光!用过之后,果真如此。

不但害虫灭绝,而且稻田里的龟、蛇、鳝鱼、麻雀、青蛙也都统统绝迹,稻田里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掉了。

在我看来,用天然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

人体有着强大的、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

不去破坏人体这种本能的、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护健康的最高法则!如果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去破坏人体的生态平衡及自我调节能力,那么,手段越先进,后果就越严重!曾经有过人定胜天的日子,将荒山、湿地都改造为农田,结果水土流失,山洪泛滥,沙尘四起,于是,如今又忙着退耕还林。

现在的科学,能解释的宇宙、自然,只是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

而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依共存,遵循着天然而完美的规律和法则。

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就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惩罚。

中医顺应天道,法于自然,从不强行改变什么。

所追求的就是恢复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是一门合乎“道”的大学问。

二中医治病,以人为主,以整体为主,先找出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治疗的时候就能调整人体的机能,然后让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来驱除疾病。

找出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这叫辨证。

中医是怎么辨证的呢?望诊时要看病人的气色,还要知道整体情况。

中医有个有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名人采访

名人采访

出身于医学世家,曾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梁剑波先生学艺,并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年一。

有近40年临床教学、科研经验,以其聪颖好学、医德良好、医风严谨而赢得前辈及同行的嘉许Q1孔老已从医超过40年医术高超平日众多病人慕名来求医您是经过怎么样的努力去练就出精湛医术的?怀着怎样的精神去坚持这份事业?Q2.孔老一早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您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变化与名利的?Q3.孔老德高望重您认为现在的青少年们要具备一种怎么样的心态与精神去对待生活的困难亦或名利?Q4.孔老在平日工作中也不忘自身志趣对书法颇有研究您能说说走上书法道路的历程吗?Q5.平日的志趣——书法能给您带来怎么样影响?生活的变化?Q6.孔老您见多识广德高望重令人敬畏那您认为当今青少年缺少了怎样一种精神?您认为我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品质?Q7.孔老您出于医学世家女儿也是从医的而现在的青少年都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过多的规划您认为现在的我们要怎样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如何去提高自身价值?Q8.孔老是个心态极好的老人家不浮不躁在平淡生活中也能找到乐子您认为现在的学生除了注重学业外如何正确兼顾志趣呢?孔老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在平日生活也不忘志趣对书法也有精湛的了解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肇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创作评审委员。

初意旨在陶冶性灵,强勉学问。

也因身为医生,书写处方,原求清楚。

而剩纸残墨,随意涂鸦,原非有意成“家”。

但濡染浸渍,不觉字与时进。

日居月储、养成书法癖好,终于达到现在的水平。

真所谓“无心插柳柳成阴”。

其对书艺不断探索,乃能追今摹古,鎔铸刚柔,得自然劲丽之趣。

个人介绍:孔令深,肇庆人。

1944年生于斯、长于斯。

曾任肇庆市华佗医院书记、针灸科主任。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肇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创作评审委员。

少年时即耽於文翰,因偶然的机会选择了称之为“仁术”的医生职业。

自称过去因种种原因,从业之余,青春活力,别无所施,于是躲进小楼,读架上书,写案头字。

采访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范文

采访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范文

采访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范文标题:重庆地区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引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名老中医在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的道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深入了解重庆地区名老中医的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笔者特前往重庆市采访了该地区的一位知名中医。

一、基本情况介绍:采访对象:李某(化名)性别:男年龄:78岁所属中医馆:重庆中医院中医门诊部二、访谈内容:1. 首先询问李老师个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李老师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医学观念和疗法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平衡和调理,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2. 探究李老师的医学经验和治疗方法。

李老师表示,在他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更注重对患者的细致观察和“望、闻、问、切”四诊的综合运用。

他强调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他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中药煎服等。

3. 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李老师认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各有所长。

他表示,中医药在调理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现代医学在急症救治和器械手术等方面更为先进。

他认为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4. 对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李老师认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每一位中医的责任和使命。

他表示,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青年中医的积极参与和投入,需要更多的科研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他建议加强中医药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中医药的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

结论: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李老师作为一位重庆地区的名老中医,对中医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医学经验。

他强调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相辅相成,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希望通过李老师的宝贵经验和思想能够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85岁老中医养生之道(关于陈彤云医生的两篇专访)

85岁老中医养生之道(关于陈彤云医生的两篇专访)

85岁老中医养生之道(关于陈彤云医生的两篇专访)问:作为一个85岁的老人,您究竟是怎么样让自己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年轻状态呢?答: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也都非常关心,特别是当前生活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大家都希望一个是健康,一个是美容,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要求。

其实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从内到外的问题。

必须首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很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我觉得美就会产生,这是我对美的认识。

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健康,大家认为我的年龄和我的外貌好像有一点差距,最主要还是来自健康,来自心理的健康。

问:为什么您脸上除了有一点点抬头纹之外,一点斑都没有呢?答:斑不是每个人必须都长的,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应该长斑的,那不是必然的。

我们常见的就是黄褐斑,这个黄褐斑比较复杂了,多半都是由妊娠、日晒、月经不调、内分泌的障碍,还有吃避孕药等等引起,可以出现黄褐斑,这样的中年妇女比较多。

所谓的老年斑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老年斑跟日晒有关系,跟遗传体质有关。

雀斑也不是人人都有,而且雀斑是一个遗传的。

但是所有的斑都不是必然的。

我没有老年斑也没有日晒的斑,这当然也跟我平常的保护有关,我是怕晒的。

我是避免光照,多少年来夏天一直都是要打伞,因为日光的照晒,不仅仅使皮肤衰老,皱纹增加,而且也会长斑,所以我在这方面是比较注意的。

问:很多老年人在选择服装的时候,都特别喜欢深色的,为什么您好像跟他们正好相反呢?答:我的心里有点不一样,我是喜欢穿艳色一点的。

我觉得这个代表一个心态,代表我对生活多么热爱,我觉得是热情的表现。

我从来不买灰颜色的衣服,我觉得代表心情比较灰暗,所以亮丽一点代表我的心情是高兴。

这种衣着表示一种年轻的心态,我虽然人85岁了,但是心态很年轻。

问:作为陈老的学生您发现除了我们提到的防晒、注重着装之外,陈老能保持这么年轻的状态的秘诀是什么?答:我觉得刚才陈老提到了一句,就是由内而外,要重视身体健康的修炼,俗话说穿在身上,吃在脸上,这个就是营养,陈老对营养上也很讲究。

老中医职业访谈

老中医职业访谈

• 9请问一下您作为中医一天的工作流程 • 就是早上去上班,坐在办公室,基本上你 到办公室,病患就来了,忙的时候一个接 着一个,喝口水机会都没有。然后就是诊 断,写病历,开药。有时候也会去大学任 教,任教就稍微轻松点。 • 10怎样看待在中医这门学科刷题而成为学 霸的事 • 我觉得这件事无可厚非,但这主要是为了 考试,为了理论知识,具体到临床就不是 这么回事了,所以说理这门职业给你带来 了什么开心和不开心的事
• 开心的么,就是治愈病人之后那种满足感。 • 不开心的么,就是医患矛盾和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嘛,还能接受,毕竟有时病人的 命可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我们必须认真 履行一个医生的职责。最让人闹心的就是 医患矛盾了,我们常常会遇见各种各样奇 奇怪怪的人,要耐心和他们解释,也是挺 烧脑的。更有甚者,大的医患矛盾,有出 现病人家属将我们一个护士打成脑震荡的, 所以医患纠纷和医疗纠纷是最最闹心的。
.11您觉得中医和西医可以共同发 展么?
• 我觉得可以互相借鉴吧。中医重功能,而 轻结构,西医重结构而轻功能,中医认为 人一个整体,而西医却割裂了这种关系, 西医算是类似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只能 说借鉴,如果互相融合共同发展还是有一 定的困难的。
总结
• 作为中医学子,努力学习中医知识还是很 重要的,知识实践互相结合尤其重要,所 以刷题的同时也要多多应用实际。 共勉!!
• 5您觉得在这份职业中是否实现了个人价值 •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是不一样的,对 于我,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帮人一把。把中 医知识传递下去,就已经实现了人生价值 • 6您觉得这份工作需要哪些品质,能力 • 耐心与坚持。还有学会控制情绪,要让病 人感觉到你的人文关怀而不是不耐烦。
• 7怎样在大学阶段我们医学生怎么做才能更 好地学习 • 首先必须掌握基础中医知识,并能做到运 用,在大学阶段,还要把中医经典熟读, 把中医思维训练出来。接着在此基础上, 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毕竟医学是个临 床实践学科。最好还能有所专长,有所创 新。

采访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范文

采访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范文

采访名老中医的访谈报告范文尊敬的读者们,今天我将带您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与一位备受敬仰的名老中医开展一次精彩的访谈。

在这次访谈中,我有幸结识了王大夫,他是当地知名的中医专家,在中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心声,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他作为中医的使命感。

初识王大夫,他给我一种温和、谦和的感觉。

他身着一袭传统的中医服装,袖口上刺满了斑驳的岁月与智慧。

他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为人类的健康而守望。

我始终坚信,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对于人类健康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在与王大夫的交谈中,我发现他对中医学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与了解。

他说:“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

我们中医师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经验的积累,结合理论与实践去认识疾病的本质。

”王大夫谈到了中医的治疗理念。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和调整,而非只追求疾病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通过中医药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同时也提倡因材施教,个体化的治疗,追求整体人的健康,而非只是针对单一病症进行治疗。

”在我询问中医是否能与现代药物治疗相结合时,王大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中医和现代药物治疗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中草药的疗效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显著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

因此,在综合评估疾病状况后,我们可以结合中医与现代药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王大夫还向我分享了一些他治疗疑难杂症的个案。

他讲述了一个患者的故事,这位患者在尝试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无果后,转而求助于王大夫的中医诊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并最终康复。

这个案例令我深受触动,也让我见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之处。

对于传承中医的问题,王大夫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表示:“中医药传承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注重中医学科的教育培养,提高中医师的整体素质和医术水平。

中医访谈报告总结范文

中医访谈报告总结范文

一、访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中医的发展现状、中医理念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我们团队近期对一位资深中医专家进行了访谈。

二、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张教授,中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三、访谈内容1. 中医的发展现状张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医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一方面,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医诊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医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2. 中医理念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张教授指出,中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2)中医治疗: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调和人体阴阳,达到治病的目的。

(3)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3. 中医教育与传承张教授认为,中医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医。

4.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张教授表示,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提高诊疗效果。

四、访谈总结通过本次访谈,我们团队对中医的发展现状、中医理念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教授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中医在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医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贡献力量。

以下是本次访谈的总结:1. 中医事业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努力。

2. 中医理念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3. 中医教育与传承至关重要。

4.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药学人物生涯访谈启发与感悟

中药学人物生涯访谈启发与感悟

中药学人物生涯访谈启发与感悟摘要:一、引言:访谈背景及目的二、访谈内容概述:中药学人物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心得感悟三、访谈启示:对中药学发展的思考和对后人的启示四、总结:访谈成果及对未来中药学的展望正文:【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药学具有重要地位。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在中药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希望通过他的生涯经历和感悟,为大家展示中药学的魅力,并激发更多人投身于这一领域。

本次访谈旨在挖掘中药学人物的背后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的艰辛与喜悦,同时探讨中药学的发展前景。

【访谈内容概述】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位中药学人物的人生经历充满波折与奋斗。

他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中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大学时期,他师从国内知名中药学专家,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用价值。

毕业后,他进入研究机构,从事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我国中药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学术方面,他主张中西医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他不仅关注中药的基础研究,还重视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发出多个新药,并推广至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福音。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推动中药学在全球的发展。

【访谈启示】此次访谈让我们对中药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位中药学人物的经历和感悟,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1.敬业精神:要想在中药学领域取得成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敬业精神。

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发展:中药学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中药的更多潜力。

同时,要关注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后代留下丰富的药源。

3.人才培养:中药学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教育部门和企业要携手合作,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药学人才。

【总结】本次访谈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中药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相信在众多中药学人物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药学事业将不断壮大,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采访材料
采访教授:
何天有:(针灸医药)
专业特长
针药结合治疗面瘫、耳聋、腰突症、头痛等及男性病等疑难杂病。

详细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针灸学学科带头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一副会长,甘肃省针灸临床中心副主任,甘肃省领军第一层次人才,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针刺研究》杂志编委,2002年援外医疗期间获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

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要致力于针药结合从肝论治难治性疾病、传统灸法的创新研究和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与临床运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关于“敦煌针灸文献研究”和“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研究”主题演讲,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

获得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厅局级奖励6项。

获国家自然基金地区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1项,在研项目研究经费39万元。

主编《中医通法与临证》,重视气机与气化理论,主张从肝论治难治性疾病,结合经络学说首创“三阴穴”新穴,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功能性阳痿、慢性妇科炎症、下肢根性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取得全新突破。

主编出版《华佗夹脊治百病》,拓展了“颈夹脊”概念,结合中医学五脏核心整体观发展了“华佗夹脊”在脏腑病、肢体病、头面病方面的治疗意义。

主编出版《何氏药物铺灸疗法》,在传统长蛇灸的基础上实现了灸药结合,首创“留灸”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灸法理论。

其余名老中医:
王道坤:(消化系统)
专业特长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中晚期癌症及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腹泻、便秘、胰腺炎、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低血压等。

详细介绍
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临证近四十年,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中晚期癌症及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腹泻、便秘、胰腺炎、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低血压等。

曹玉山:(心脑血管)中医?特色手法?
专业特长
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血管性痴呆、脑萎缩、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症、糖尿病等。

详细介绍
甘肃省名中医,主治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血管性痴呆、脑萎缩、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症、糖尿病等。

刘宝厚:(泌尿系统)西转中,培训
专业特长
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炎、肾病、肾小管、肾间质疾病、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急慢性肾衰竭及肾虚等病症。

详细介绍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大医学院,1957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兰州大学医学院工作。

1959年参加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62年毕业。

兰州大学第
二医院原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

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二届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二届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

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分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内科诊断与治疗》等专著4部。

2006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收录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传》。

擅长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相关疾病。

张士卿:(儿科)
专业特长
小儿咳嗽、哮喘、腹泻、厌食、儿童多动症、癫痫、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及疑难病症。

详细介绍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
儿科杂志》主编。

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著名专家政府津贴,1988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995年至2003年期间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在中医界德高望重。

2004年获得“甘肃省名中医”荣誉称号,现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

1980年7月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曾拜全国老一辈著名儿科医家王伯岳先生为师在北京西苑医院从事医学研究。

1990年又师承甘肃著名中医专家于己百教授。

受益名师,尽得真传,学识渊博,功擅儿科。

在40余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临床诊疗特长,擅长治疗小儿精神神经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及老年病,尤其研制的院内制剂“小儿开胃增食合剂”,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赢得了患儿家长的广泛赞誉。

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及参编学术论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赵健雄:(内科、妇科)
专业特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等。

详细介绍
甘肃省名中医,全国著名的敦煌医学研究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家。

岳美中、方药中教授学术继承人。

原兰州医学院院长。

现任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中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汇通中西,善用经方,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