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医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医案心得体会xxx 第1篇中医医案心得:治愈慢性疲劳综合症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自幼对中医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致力于学习与实践中医知识,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我亲自治愈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中医医案。
患者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年龄在35岁左右,症状表现为持续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经过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但患者症状却日益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诊断。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我了解到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气血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此外,患者的情绪状态不佳,常常感到焦虑与抑郁。
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以补益气血、安神养血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我为患者开了中药方剂,其中包括当归、熟地、白术、黄芪等补益气血的草药,以及酸枣仁、xxx等安神养血的草药。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疲劳感减轻,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她开了第二个疗程的中药方,进一步调理身体。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这个医案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的理念,注重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调节,以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这个医案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热爱和信仰。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运用所学知识,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幸福。
医案心得体会xxx 第2篇中医医案心得:治愈慢性疲劳综合症我曾经深受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困扰,经过多年的中医治疗,终于成功地控制了病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以长期疲劳、全身不适、心理障碍、神经心理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阅读医案后的心得体会

阅读医案后的心得体会医案是医学学习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阅读医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学的广博和医生的责任。
在阅读医案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感悟到了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态度。
首先,在阅读医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医案中经常涉及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包括了临床症状、病因、病理生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案,我对很多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了一些不常见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技巧,这对于提升我的医学水平非常有帮助。
通过学习医案,我也明白了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生们对于病例的深入研究,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和交流,医学才能不断地发展。
其次,通过阅读医案,我认识到了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态度。
在医案中,不仅体现了医生们的医术水平,更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医生在面对病例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同时,医生们还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积极关心和帮助患者,严格遵守医德医义。
通过阅读医案,我受到了这些品质和态度的教育,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责任感和专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医案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医学的广博和变化无穷。
医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的学科,包含了很多不同的专业和领域。
医案中涉及到的病例类型也非常多样,既有常见的疾病,也有罕见的疾病。
同时,由于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医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阅读医案,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医学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的学科,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通过阅读医案,我也认识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医生和患者是医疗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在医案中,有时会涉及到患者的个人情况和思想感受,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明白了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要尊重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也需要主动配合和信任医生。
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慢肾风心得体会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对于急肾风和慢肾风的治疗原则是重视调整肾脏功能,治疗思路在于健脾、行气、定神、益肾。
首先,要进行脾胃调理,使脾气正常,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内脏的协调性;其次,要进行行气活血,使气血流畅对症下药,调节气血的循环,强调用药时要均衡配伍;第三,要做益肾定神,根据证状调理肾气,强化处方,有益于改善肾脏功能;最后,要调节心火,平和心火,保护肝脏,以维持内分泌、免疫和新陈代谢的正常功能。
总之,急肾风慢肾风基本遵循五脏六腑同时调理,健脾益肾的治疗原则,通过顺应自然的原则,用药时重视调和,以解除体内各种物质毒素的滋补排泄,以资和谐的状态来全面治疗患者的脏腑功能。
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

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国家级名老中医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自幼在其家父指导下阅读古典医籍,后又拜师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又经60余年临床,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创见颇丰。
他尤其对现代医学中肾系慢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有深入研究,对中西医学关于慢性肾病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论。
笔者学习其著作¨ J,试对其经验作一探讨。
1 慢性肾病实者多,虚者少中医之肾在生理上藏精,主骨生髓通脑,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在病理上有“肾无实证”之说,在治疗学中亦有“肾无泄法”之论。
这里的肾,于人体至关重要,称之为“先天之本”。
然而现代医学之肾,主要是一个泌尿器官,二者不能等同,因此赵氏认为,现代医学之慢性肾病不能套用中医肾主虚的理论去认识和治疗。
从症状上看,慢性肾病确会有一些虚弱证候,如贫血貌、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腰膝酸软等。
但虚弱证候并不等于疾病本质属虚。
《内经》云:“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
”具体辨证可从四方面人手:其一,从病史看,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衰竭等多由急性转化而来,又常因感冒、感染而反复发作或加重,据此可知其为邪实致病。
其二,从症状看,多有烦躁、多梦、便干尿赤、皮肤瘙痒等热象,若非严重贫血,还有舌红苔厚,是热郁血分之象。
其三,从脉象看,或濡滑,或弦细而数,且重按有力,若病至尿毒症期,其脉弦滑有力,愈按愈甚。
其四,从化验指标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持续阳性,血尿素氮与肌酐上升,均是邪在营血的标志。
总之,慢性肾病病机多是邪入营血、多热多瘀,故其病属实。
至于神疲乏力诸虚象,多由邪气阻滞、功能失调所致,不可概以脾肾亏虚而大投、早投温补。
2 慢性肾病基本治则为凉血化瘀慢性肾病患者,心烦多梦,便干尿赤,为热郁于内;舌绛而干、尖部起刺,脉弦滑细数,为热郁营分而阴分已伤;舌质淡胖而舌尖红绛为热郁湿阻;腰膝酸困乏力、脉濡软、苔白腻为湿郁气机不畅,等。
任继学教授治疗急慢性肾风用药经验

任继学教授治疗急慢性肾风用药经验作者:宗秀芝南红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4期关键词急性肾风慢性肾风用药经验急性肾风急性肾风。
现代医学称之为肾炎。
肾风之名,始于《素问·评热病论》。
急性肾风,又叫实证肾风,亦称外感肾风。
临床表现:起病急,也有隐约而病者,两下眼睑如卧蚕状,尿少,腰痛,眩晕,渐继由眼睑、颜面、胸腹、四肢出现水肿,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多里沉缓或滑数之相。
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佐以渗湿之品,方用解肌渗湿汤治疗。
麻黄10g,杏仁5g,桂枝5g,土茯苓200g,爵床50g,生茅根150g,藿香1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毒邪已解者,方用渗湿治肾汤治疗,土茯苓200g,爵床50g。
生茅根100g。
生槐花50g,白豆蔻15g,女贞子50g,水煎服。
风热证治宜疏风清热,佐以渗解之品,方用疏清渗解汤治疗。
前胡15g,羌活15g,牛蒡子15g,蝉蜕15g,大青叶25g.土茯苓200g,爵床50g,茜草15g,生茅根100g。
藿香15g,水煎服。
表已解者改用益肾清浊饮治疗,女贞子50g,覆盆子15g,土茯苓200g,生槐花50g,爵床50g,白豆蔻15g,茜草15g,水煎服。
湿热证治宜清热渗湿,佐以化浊之品,方用清渗养肾汤治疗。
白蔻皮15g,藿香15g,土茯苓200g,佩兰15g,黄芩15g,黄柏15g,苍术15g,爵床50g,生茅根100g,女贞子50g,水煎服。
湿清热解者改用健肾化浊汤治疗.白豆蔻15g,白术15g,女贞子50g,芡实20g,山萸肉15g,土茯苓200g,爵床50g,鸡冠花15g,茜草15g,生茅根100g,水煎服。
寒湿证治宜通阳化湿,佐以温运之品,方用复肾壮阳汤治疗,仙茅15g,仙灵脾15g,韭子15g,白豆蔻15g,土茯苓200g,爵床50g,白术20g,生茅根100g,九香虫15g,水煎服。
慢性肾风慢性肾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难医之疾。
临床表现:多数不浮肿,惟全身乏力,腰酸楚,口中淡,小便短少,或多尿,尤以夜间为甚,或腰腹不适、头晕等,罹此者成人为多,尤以中青年为著。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篇1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
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任继学治疗慢性肾风经验

任继学治疗慢性肾风经验肾风一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
《素问?奇病论》云:“病生在肾,名为肾风”指出其病位主要在肾;其病象见于《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在《素问?评热病论》则指出本病以虚为主,“虚不当刺”。
宋代《圣济总录》云:“肾受风,则诸阳之气不能上至于头面,故有面?然浮肿之证。
”则言其病机也。
本病在肾,而以风名之,何也?因风主动泄,其体寒,其用温,其化燥(《灵素阶梯》)。
可见风邪内统寒温、燥毒之性,随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而化之为病,故有穿透之能,能引邪聚毒,伤于肾之膜原,故曰肾风。
(《园运动中医学》)肾风据其病程及病象,可分为急性肾风和慢性肾风,本篇只论述慢性肾风。
[临床病象]慢性肾风发病有显有隐,显者多有急性肾风的病史,由失治、误治迁延而成。
隐者无急性肾风病史可稽,有的甚至无明显的症状及体征,而出现尿检异常、肾功能异常。
本病的主要病象有:面部及(或)下肢浮肿,严重者腹大如鼓,肢肿按之如泥。
小便短少,或多尿、夜间为甚。
全身乏力,腰酸腰痛。
头晕目眩,或有视物模糊。
心悸、气短,劳则加剧。
喉核(扁桃腺)红肿或但咽赤而不肿,反复发作。
面色多灰白,或灰黄带青,暗滞少泽,耳轮色淡,甚则发枯,口唇爪甲淡白。
后期则有恶心、纳呆、身痒,终则发展为虚损性肾衰。
本病以成人为多,尤以中青年为著,但亦有儿童、少年罹病者。
病情发展不一,短者数月至一年即可进入肾衰期,长者迁延数十年。
[标本]慢性肾风以肾为本,咽喉为其连姻,因此咽喉是发病之源。
由于经络相接,五脏相通,故邪毒经由肾脏气血之路,移毒于脾、胃、心、肝、肺诸脏腑。
本病不仅要注意脏腑,还须重视经络在本病发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因经络乃气血运行之所、连属脏腑之道、病邪传变之径也。
故《医经小学》谓:“经络明,认得标……治千人,无一损”。
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注入肺中,所以外邪入侵,盘踞咽喉与肺,郁结不散,化生瘀毒,由经络下犯及肾而成,反复发作,形成咽喉→肺→肾的恶性循环。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

赵绍琴教授治肾病心得体会篇一: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赵绍琴辨治慢性肾炎心法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赵绍琴导师赵绍琴(1918—XX)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幼承庭训,尽得家传。
后又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等先生,医学造诣颇深,深得数家名医之绝技。
笔者有幸在1985~1988年间随师学习,侍诊左右,聆听教诲,认真学习。
毕业以来,临证近20年,每将老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收效颇佳,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老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
笔者随师学习期间,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借鉴前人和其他医家之经验与教训,反复思考揣摩,对慢性肾炎的辨治颇有成效,形成一套很有特色的辨治体系。
笔者验之于临床,也颇奏效,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老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经验作一探析。
1 明虚实临证辨治疾病,辨别其虚实是最为基本的一步,虚实也是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的重要一环。
慢性肾炎因为病程长,病机复杂,寒热交夹,气血郁阻,往往出现一些疾病的假象,在辨治时常很难分清证的虚实。
虚实若不分,则施治常要出差错。
故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辨治慢性肾炎,首先要辨清其虚实,千万不能将实证当虚证来治,而犯“实实”之戒,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甚至加速病情的发展,危害生命。
从临床上来看,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常有面色萎白或苍黯,精神疲软,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等,极易给人造成虚的印象。
但若对症状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许多病人又有大便干结,咽红且痛,心烦急躁,夜寐欠安或不寐,舌边尖红,脉沉取细弦且滑等实的征象,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且多为因实致虚,这实际上与慢性肾炎的漫长病变过程相关,其中也有不少是因治疗不当所致的。
老师认为,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在老师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这方面的教训很深。
故老师经过反思,认为慢性肾炎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
慢肾风心得体会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急肾风主要是指现代医学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急性期、IGA肾病急性期,虽临床表现是以血尿、蛋白尿、浮肿为主症,无浮脉,但临床上认为其病因是风、寒、湿、热、毒等外邪犯肺使肺失宣降,出现咽通、浮肿、尿少。
毒邪入肾络,肾用失司,也可致腰痛、血尿(或镜下血尿)、水肿、蛋白尿等。
一些患者并无前驱症状,只是尿检时发现,书中的名老中医治法主要以疏风清热解毒和凉血滋肾为主;吕仁和名老主要治该类疾病主张疏风散邪与清理热活血配伍组方;任继学名老治急肾风从淡湿化浊,清热解毒立法,方选大剂量土茯苓和白茅根等;金元红以凉血滋肾为主;裘沛然名老以当归六黄汤治气阴虚型尿血获效;郑新名老以利咽汤合二至丸治风热邪毒伤及肾络之尿血案。
该书与其它病辨证治疗有所不同,如症无风热、脉无浮脉,但吕仁和名老辨证认为风热化毒入血伤肾、肾体受损,肾用失司,精微物质下泄,出现血尿、蛋白尿,治以疏风清热、活血解毒,处方以荆芥、防风、炒山楂、蝉衣、红花、桃仁、水红花子、丹参、白花蛇舌草等。
7剂显效。
有时也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其中用荆芥炭即解表,又可入血分而止血,还可散入血分之风邪,加用芡实保肾。
任继学名老对劳累后腰酸软无力,口中粘腻,晨起恶心,舌苔白腻,脉沉缓
无力,辨证为湿浊化热,用渗湿化浊,清热解毒法,并善用土茯苓、血尿、马勃清热解毒。
嚼床等渗湿化浊。
对于慢肾风的认识,大多系急肾风迁延而来,正气渐虚,外邪着恋,症状反复,或浮肿、或腰痛乏力,眩晕、或尿血,同时检查可并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
名老中医治疗慢肾风各有特色,吕仁和名老治尿潜血的慢肾风强调调补气血,理气和络,根据患者兼夹或配伍清结利湿类;任继学名老强调达络通瘀,通因通用,并考虑喉肾相关,适当配伍利咽解毒药,对阳虚型则与温补脾肾,化瘀利水,张琪名老多用理学汤滋肾阴收敛止血,缓则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并善加用收敛化瘀止血药,如儿茶、赤石脂;金元红名老认为慢肾风多“阴伤与湿热并见,喜用滋肾益脾,化瘀利水经验方金氏肾炎汤加减;严德馨名老治慢性肾炎蛋白尿重在气化,常用宣肺化气之风药,颇有效验。
焦树德名老治疗血尿从口渴、夜间饮水多辨为
热结下焦,热迫血行,以五苓散清下焦热结,助膀胱气化,并辅以凉血止血获效,并辅以宣上的麻黄、石膏,用药独特,耐人寻味。
总之,各位名老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从症状推断脏腑的某方面功能异常,急肾风病程短,多与风热化毒有关,其次与湿浊有关;慢肾风病程长,多与肾之阴阳气血有关,其次与热结下焦有关。
杨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