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为远行人忧思别后的境况,这是一种更深切的关怀之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时分迷人的景色?

皎皎明月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濯濯清莲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本首诗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微霜、鸿雁深秋时分凄冷萧瑟

题型归类一:找准景物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某一联、几联)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摹画面?

2、从诗中(某一联、几联)找出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变式)

答题要领:

找景物(必须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题型归类二:描摹画面

提问方式:

诗歌(或某一联、或上阙等)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步骤:

1、找出景物描写的诗句

2、用形象生动的文字翻译(修饰语)

3、用一句话总体概括画面(一般采取“何时何地怎样的景象(画面)”的格式)

(09年全国卷一)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小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隐居在石湖别人很难打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处处洞开。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首诗写了秀丽的江山、茵茵的花草、繁忙的燕子、懒睡的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远近相生,动静结合,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答题步骤:

1、找到描写景物的诗句

2、对诗句最简单翻译,分析景物特点,把握景物色调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中抒情句、关键词揣摩诗人情感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概念: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象——境——情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幽僻冷寂、高远深邃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高考)

答题步骤:

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

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实战训练冲锋陷阵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①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解】①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问题:⑴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⑵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美。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空阔自然。

答: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

山居即事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题:“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所谓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而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求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考点解读★★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5.“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专题(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 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凤翔县彪角中学陈鹏录 一、知识整合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就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二、直击考点 (一)考什么? 本考点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具体而言,常会涉及到以下内容: 1、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特征或景象特点,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或环境特征。 3、将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综合起来考察。 4、将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考察。 5、将景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综合起来考察。 6、分析意境特点。 (二)怎么考? 本考点常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问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请概括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的画面内容。 2、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怎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景关系就是怎样的?) 3、某句、某联、某阕、篇就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写景时用了哪种(哪些)方法? 4、某句、某联、某阕、篇通过写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任务形象? 5、请分析某句、某联、某阕、篇的意境特点。 三、怎么办? (一)典题例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郊行即事 程颢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解题思维 解答此题,考生先要提取出诗歌前六句中的重点意象,如月、楼、江、扉、波、席、山、宿(星宿)等,然后概括出这些意象形成的画面即可。月不是孤立的,它是整首诗歌的线索,如第一幅画面是由月和楼组成的,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照在楼上;第二幅画面是由月、江和扉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映照江面,岸边的柴扉倒映江中;第三幅画面是由月和波组成的,描写的是月光洒在波浪上反射出点点金光;第四幅画面是由月和席组成的,描写的是柔和的月光照在席子上,光彩更加柔美;第五幅画面是由明月和空山组成的,描写的是月挂空山,万籁俱寂;第六幅画面是由明月和星宿组成的,描写的是明月中天,疏星寥落。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意思对即可。共4分。) (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解题思维 环境的最大特色应该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概括时一要抓住重点意象和写景时用到的形容词,二要想象其意境。重点意象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写景用到的形容词有“静”“闲”等。然后进行恰当的想象,归纳出环境的最大特色是“幽静”。具体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围绕第一问的答案进行描述分析。 答案:幽静。(2分)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2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图景。 高考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概括景物特征。②赏析景物形象。③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等。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主观题。预计2016年高考会考查结合诗歌内容概括出景物的特点以及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的作用等内容。 一般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4入手”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这句词生动地表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从景物常见含义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无疑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新化一中高三语文公开课萧燕 一、考纲解读 1、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2、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二、导入 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五: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为远行人忧思别后的境况,这是一种更深切的关怀之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时分迷人的景色? 皎皎明月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濯濯清莲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本首诗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微霜、鸿雁深秋时分凄冷萧瑟 题型归类一:找准景物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某一联、几联)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摹画面? 2、从诗中(某一联、几联)找出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变式) 答题要领: 找景物(必须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通过例题,结合以前的知识储备能说出答景物形象题的要点。 2.通过训练能归纳概括答此类题的方法。 3.训练巩固,通过组内合作能学习迁移,会解此类题。 [学习重点]:归纳概括景物形象类试题答题方法。 [学习难点]:能运用学到的方法解答景物形象类诗歌鉴赏试题。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复习回顾: (-)指岀下列两个概念的含义: 1.意象: 2.意境: (二)回顾常见意象: 树木类:松柏、竹子、杨柳、梧桐、芭蕉、折桂、怀橘 花草类:红叶、黄叶、采薇、红豆、落花、菊花、梅花、莲、咏絮、黍离 鸟兽类:杜鹃、燕子、鹅鸩、寒蝉、鸿雁、梦蝶、双鲤、建羹鲂脍、哀鸿、青鸟、沙鸥、乌鸦、哀猿、黄莺 自然现象类:夕阳、口云、白衣苍狗、月壳、流水、细雨烟雾 特定地点类:长亭、南浦、南山、柳营、阳关、关山、楼兰、西楼、客舍、灌桥、南亩、翠楼事物类:酒、吴钩、阑干、琴瑟

二、常见考题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某某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中的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5、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示例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题U: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定居于成都草堂之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真题练习 (2017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题目: I 太湖恬亭 王安石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词相关意象的内涵 2、掌握景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预习】 知识储备:《导学P226---267常见诗歌意象》 三、教学过程 ㈠理解概念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㈡考点分析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㈢、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㈣、理解探究 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②明确意象的作用: A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B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C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形象的设题类型 2.掌握鉴赏景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考试方向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分析意境常见的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二、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顺序 二是画面色彩-----情感基调 三是动态-----以静衬动,以动写静 四是静态-----同上。动静结合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鸟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第二课时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7广东)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例4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清幽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第三课时 例5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例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2005年全国卷) 雨后池上

诗词鉴赏中景物形象的意境术语及例子

诗词鉴赏中景物形象的意境术语及例子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雄浑开阔----景物描写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浑厚磅礴。景物色调大多是单一而非绚丽的。多传达豪迈之情。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雄奇瑰丽---景物雄壮,奇特非平常景色,异常美丽。亦多传达豪情。 李白诗如《蜀道难》中: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朦胧渺远---景物描绘亦真亦幻,不可极尽其态,又妙处无穷。情感往往多变。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讲义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讲义 凤翔县彪角中学陈鹏录 一、知识整合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二、直击考点 (一)考什么 本考点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具体而言,常会涉及到以下内容: 1、概括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特征或景象特点,把握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或环境特征。 3、将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综合起来考察。 4、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考察。 5、将景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综合起来考察。 6、分析意境特点。 (二)怎么考 本考点常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考查。问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请概括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的画面内容。 2、某句、某联、某阕、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怎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景关系是怎样的) 3、某句、某联、某阕、篇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写景时用了哪种(哪些)方法 4、某句、某联、某阕、篇通过写景塑造了什么样的任务形象 5、请分析某句、某联、某阕、篇的意境特点。 三、怎么办 (一)典题例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 感思想。四、例题分析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 ①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2、明确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④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⑦以景衬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学习重点】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知识与素养29页) 【学习要点】 一、概念解析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三、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 ①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如: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附:常见意象(知识与素养29页) 2、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答题示例: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7广东) 溪亭林景熙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教学目标】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能较全面、规范地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考纲解读】 (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文字,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景物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真题体验】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题目,看看考什么,如何答题) ! 例1.(09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例2.(09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