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

合集下载

皮肤科疾病的传染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皮肤科疾病的传染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皮肤科疾病的传染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皮肤科疾病是指影响皮肤、毛发和指甲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等。

传染和流行病学特点是了解和控制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皮肤科疾病的传染性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

一、皮肤科疾病的传染性特点1. 传染途径皮肤科疾病的传染途径多样,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其中,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许多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都是通过与感染源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

2. 传染性强度皮肤科疾病的传染性强度不同。

一些病原体易于传播,如疱疹病毒和水痘病毒,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就可以传播病原体。

另一些病原体传播能力较弱,例如一些真菌感染,传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3. 传染周期不同的皮肤科疾病具有不同的传染周期。

一些疾病如麻风病,传染周期长达数年;而有些传染病如虱虫感染,传染周期较短,只需要几天至几周。

4. 传染环境传染病的传播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皮肤科疾病在特定环境下更容易传播,如尼莫地平皮炎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传播更为广泛。

二、皮肤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 流行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皮肤科疾病的流行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个人卫生习惯等。

例如,疱疹病毒感染在寒冷季节更容易流行,而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在家庭中具有家族聚集性。

2. 年龄与性别差异一些皮肤科疾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中的流行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儿童中,传染性皮炎和湿疹较为常见,而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容易患上尤文斯滕-伦德卢病。

3.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皮肤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例如,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真菌感染的传播;而炎热干燥的气候则有利于螨虫滋生。

4.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和控制皮肤科疾病流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调查,可以确定某一疾病的发生率、高危人群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人体寄生虫学 寄生虫感染与性传播疾患

人体寄生虫学 寄生虫感染与性传播疾患


1、阿米巴的毒力

致病机制(与4个因素有关)
2、阿米巴的侵袭力
3、宿主肠道内微环境的理化、生物因素
4、宿主的免疫状态
侵入肠壁组织的滋养体,可随
血流进入肝脏形成肝脓肿,肝脓肿
蔓延,可侵犯肺而至肺脓肿。阿米 巴还可侵入脑、脾、心包等部位引 起脓肿,但较少见。
会阴附近的皮肤也可被侵袭而发生
阿米巴皮肤溃疡,如累及生殖器官则可
• 概述 • 阴道毛滴虫病 • 疥疮 • 阴虱病诊断 • 阿米巴病 •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一、概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是指以性行为或性接触 作为传播方式的多种疾病的总称。STD 除包含传统的梅毒、淋病、软性下疳、 腹股沟肉芽肿及花柳性淋巴肉芽肿这5种 性病外,还包括由各种病毒、衣原体、 真菌和寄生虫所致的20多种疾病。


治疗病人、带虫者
常用药物有甲硝唑和呋喃唑酮。 甲硝唑,成人剂量为200mg,每日 3次,连服5~7天,小儿按5mg/kg, 每日3次,连服5天,孕妇患者可用 巴龙霉素。
七、艾滋病与条件性
寄生虫感染
八、结语
寄生虫感染与性传播疾病有着 密切的关系,至少有9种寄生虫已 成为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条件性感 染的病原体。然而,传播方式决定 了这类疾病,具有一般寄生虫感染 和性传播寄生虫病的两重性。


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 传播。也可通过患者的衣物、用具等 间接传播。 性行为和密切接触是导致疥疮传 染的主要方式,故本病被列入性传播 疾病。


检出疥螨即可确疹
可用消毒的针头挑破隧道的 尽端,取出疥螨或滴消毒的矿物 油于皮肤的患处,然后刮下油滴 作涂片镜检。

皮肤寄生虫病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法

皮肤寄生虫病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法

0 2
03
04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接触污染物
避免食用生食,特别是肉 类和海鲜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 是猫、狗等宠物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皮肤寄生虫病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添加 标题
原因:皮肤寄生虫病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添加 标题
治疗方法: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
添加 标题
注意事项:避免抓挠,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传染源
皮肤水疱
原因:皮肤寄生虫病引起 的皮肤炎症反应
症状:皮肤上出现水疱, 大小不一,颜色各异
治疗方法:使用抗寄生虫 药物,如伊维菌素等
注意事项:避免抓挠,保 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P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Two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寄生虫药物:如伊维菌素、 阿苯达唑等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 素等
01
02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等
03
止痒药物:如抗组胺药、局 部麻醉药等
04
皮肤护理:如保湿霜、防晒 霜等
05
物理治疗
冷冻疗法:通过 冷冻皮肤表面,
杀死寄生虫
微波疗法:利用 微波加热皮肤,
杀死寄生虫
激光疗法:利用 激光照射皮肤,
杀死寄生虫
超声波疗法:利 用超声波振动皮 肤,杀死寄生虫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适用于病情严 重、药物治疗 无效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 括切除病灶、 引流、植皮等
手术风险:手 术可能导致感 染、出血、疤 痕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注 意伤口清洁、 避免感染,定 期复查
01
皮肤寄生虫病的 常见症状与治疗

皮肤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

皮肤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

皮肤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近年来,皮肤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高的趋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关注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的视角,探讨皮肤科疾病的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皮肤科疾病的流行特征1.1 年龄分布不同类型的皮肤科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

例如,湿疹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而白癜风多发生在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中。

此外,老年人普遍存在皮肤干燥、皮肤癌等问题。

1.2 地理分布皮肤科疾病的地理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一些疾病在特定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环境、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疟疾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

1.3 性别差异一些皮肤科疾病在男女性别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男性更容易患有牛皮癣,而女性更容易患有湿疹。

这与激素水平、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

二、皮肤科疾病的流行趋势2.1 增加的环境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面临着更多的环境压力。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紫外线辐射以及化学物质的暴露,导致皮肤敏感症状的增加。

2.2 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皮肤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都会导致皮肤问题的增加。

2.3 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追求美容的需求使得皮肤病的工作负担不断增加。

化妆品过敏症、激光治疗的并发症等问题逐渐凸显。

2.4 个体基因的作用近年来,基因研究的进展为皮肤科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对个体基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对于特定疾病的易感性,从而制定更为精确的干预策略。

三、未来的挑战与对策3.1 多学科合作面对皮肤科疾病的流行趋势,医生、科学家、病患及相关利益方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医疗的协调,还需要政府、环境保护机构等部门的参与。

3.2 预防为主相较于治疗,预防更为重要,早期的干预和预防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综述:寄生虫感染

综述:寄生虫感染

综述:寄⽣⾍感染常见的寄⽣⾍感染如蛔⾍、钩⾍、鞭⾍和⾎吸⾍往往⽆症状,仅有少数感染较重者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病理改变。

此外,寄⽣⾍感染的死亡率较低。

这些特征表明,⼈类与寄⽣⾍之间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共存。

这种共⽣关系的关键之处在于寄⽣⾍和其哺乳动物宿主之间免疫作⽤的相互影响。

寄⽣⾍之所以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可能是因为⾃⾝可以分化调节免疫应答反应和过程。

在两者关系进化过程中,寄⽣⾍似乎从根本上影响了宿主的基因构成。

寄⽣⾍暴露于⼤量⼈群,看起来促进了⼈类特别基因的选择,从⽽控制⼈体细胞因⼦的表达⽔平。

这种适应可能反映着机体尝试克服寄⽣⾍诱导的免疫调节反应的过程,若没有寄⽣⾍的存在,⼈体的这种适应过程可能是有害的,易患免疫性疾病如过敏症和⾃⾝免疫疾病。

20 世纪,⼈们在世界范围内防控传染病⽅⾯投注了⼤量精⼒。

然⽽,随着寄⽣⾍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减少,随之出现了患病率⼤幅增加的各种慢性炎性疾病,如哮喘、⾃⾝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炎性肠病等;虽然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似乎在发达国家已经趋于稳定,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为解释这种流⾏病学结果,先后提出了各种卫⽣学假说或推论,如所谓的“⽼朋友假说”和⽣物多样性假说等。

这些假说认为,⼈类遗传学上已经适应了受寄⽣⾍和微⽣物的调节影响,⽽从⼈群中彻底祛除它们的存在,则会诱发机体免疫系统失衡,从⽽增加了免疫性疾病的发⽣。

由此引发了⼀个问题:到底应将寄⽣⾍视作有害的病原体,还是作为与⼈体互利共⽣的存在?在低收⼊国家内,主张积极驱⾍以降低寄⽣⾍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在⾼收⼊国家中,⼏个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寄⽣⾍对⼈体疾病的治疗潜⼒及其代谢产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发挥的作⽤。

这种看似⽭盾的做法需要进⼀步仔细权衡,因为其实际意义是影响多个⽅⾯的。

荷兰莱顿⼤学医学寄⽣⾍教研室 Wammes 博⼠等对此做⼀综述,归纳了如今慢性寄⽣⾍感染相关免疫和代谢改变的知识,分析驱⾍在炎性疾病发病⽅⾯可能带来的后果,收集证据论证是否适度地利⽤寄⽣⾍作为治疗⼿段对患者有益,并对寄⽣⾍分⼦衍⽣物作为新型治疗⽅法作⼀展望。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姓名:何庆加学号:1409503109专业班级:生物科学14摘要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病原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少可在人兽之间自然地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所以寄生虫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就我国的典型的五大寄生虫病作简要论述,旨在了解和懂得防治这五大寄生虫病。

关键词:五大寄生虫病,防治目录一、五大寄生虫及五大寄生虫病二、寄生虫病的防治三、总结参考文献一、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一)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利什曼原虫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中的动鞭亚纲的动物。

有分为前鞭毛体(细滴虫型)和无鞭毛体(利什曼型),细滴虫型,体梭形,中央有一个核,核前有一基体,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

利什曼型外具有细胞膜,里面有胞质、胞核、和基体。

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防治:1.病原治疗 2.脾切除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脾高度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二)钩虫(hookworm)钩虫是属动物界——原体腔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纲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寄生虫病症状

寄生虫病症状

寄生虫病症状
一、寄生虫病症状1. 寄生虫病症状2. 寄生虫病怎么检查3. 寄生虫病是怎样引起的二、寄生虫病有什么危害三、寄生虫病如何预防寄生虫病症状
1、寄生虫病症状1.1、钩虫:
症状:虚弱、腹痛、恶心、腹泻、贫血。

1.2、疥虫:
症状:刺痒、疼痛、脓结、皮肤刺激。

1.3、蛔虫:
症状:发烧、疲劳、过敏、皮疹、呕吐、腹泻、神经问题、喘息和咳嗽。

1.4、血吸虫:
症状:发热、疼痛、咳嗽、腹泻、肿胀、昏睡。

1.5、绦虫:
症状:恶心、呕吐、内脏发炎、腹泻、体重减轻、头晕眼花、痉挛、营养不良。

1.6、蛲虫:
症状:发炎和搔痒。

1.7、班氏吴策线虫:
症状:发烧、寒战、皮肤感染、淋巴痛、皮肤增厚、肿胀。

1.8、弓形虫:
症状:流感症状、发烧、寒战、虚弱、头疼。

1.9、蓝氏贾第虫:
症状:腹泻、恶心、腹痛、体重减轻、打嗝会发出烂鸡蛋的气味。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是指人体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本文将对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进行探讨。

一、寄生虫感染的种类寄生虫感染常见的种类有钩虫病、血吸虫病、阔节线虫病等。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在小肠内引起的;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阔节线虫病是由寄生在肠道内的阔节线虫引起的。

这些疾病在热带地区较为常见。

二、寄生虫感染的症状寄生虫感染的症状有很多种。

如钩虫病的患者可出现贫血、食欲不振、腹泻等;血吸虫病的患者可出现腹泻、便秘、贫血等;阔节线虫病的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

这些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就医。

三、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机体某些抗原非特异性的缺少获得性免疫力的防御作用,包括非特异性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防御作用。

在寄生虫感染中,先天免疫可发挥消炎作用,其巨噬细胞可摧毁寄生虫,自然杀伤细胞也可消灭幼虫。

这些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很重要。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包括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效应细胞;体液免疫包括B细胞和其产生的抗体。

在寄生虫感染中,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对机体的防御很重要。

抗体可与寄生虫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在巨噬细胞的作用下摧毁寄生虫。

同时,T细胞也可参与抗寄生虫作用,产生细胞毒作用消灭寄生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可达到更好的防御效果,保护机体健康。

四、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可以通过饮用安全的水和摄取卫生安全的食物,避免光脚在污水中行走等方式。

治疗可通过抗寄生虫药物的使用进行。

五、结语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机体先天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可以形成对寄生虫的有效防御。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在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寄生虫感染与皮肤科疾患寄生虫与皮肤病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寄生虫可引起皮肤损害,其中较为常见者有原虫、蠕虫和昆虫三类。

它们寄生在人体内或自然界中,以不同方式引起皮肤损害。

有的经皮肤侵入人体,如钩虫、血吸虫。

有的体内寄生后经肤排出体外,如麦地那龙线虫。

有的寄生于皮下组织,如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肝片形吸虫及猪囊尾蚴。

毛囊蠕形螨则寄生于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酒渣鼻。

昆虫生活在自然界中,叮咬人皮肤后不仅引起皮肤损害,并吮吸血液,传播疾病。

如蚊、蜱、蚤、虱。

有的螫刺皮肤后释放毒汁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反应。

如黄蜂、蜈蚣,蝎、毒蜘蛛。

引起皮肤损害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很大差异,详见表36—1。

现分类介绍如下。

表36—1 引起皮肤病的寄生虫36.1 原虫性皮肤病36.1.1 所致疾病种类及临采特点皮肤黑热病引起皮肤黑热病的病原体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巴西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后两型仅侵犯皮肤与粘膜。

皮疹有弥漫性红斑、浸润性斑块、结节和色素减退性斑。

皮疹主要分布面部。

结节棕红色、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数目不定。

聚集面部时,类似瘤型麻风病“狮面”。

色素减退性斑类似花斑癣白斑。

其他皮疹有色素沉着,风团,乳头状瘤和黄色瘤样损害。

病程发展缓慢,常伴肝、脾、淋巴结肿大。

皮肤阿米巴病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

当肛门粘膜及周围皮肤破损时,粪便中阿米巴原虫从破损皮肤或粘膜处侵入,形成皮下深部脓肿,脓肿破溃后形成不规则溃疡,并迅速扩大,其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菜花样外观,类似尖锐湿疣,有咖啡色样分泌物和特殊臭味,自觉疼痛。

阿米巴原虫除直接感染皮肤外,亦可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湿疹样、荨麻疹样、痒疹样,座疮和酒渣鼻样损害,在变态反应的损害内查不到病原体。

滴虫性外阴瘙痒症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通常先有阴道滴虫病,致阴道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有假膜样白斑,白带增多,呈泡沫状。

分泌物刺激外阴皮肤后,引起瘙痒、灼热难受,瘙痒后可发生湿疹样变化。

皮肤弓形虫病皮肤表现弥漫性红色斑丘疹,似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亦见皮下结节、环状风团、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皮疹在发病后一周出现,经半月消退。

全身症状差异性大,多数患者为慢性隐性感染,少数有多脏器损害,出现多发性肌炎、肝炎、肠炎、脑膜炎、视网膜炎、淋巴结肿大。

症状严重者引起死亡。

人体锥虫病临床上有两型,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初疮为一硬结,称锥虫下疳,有血管性水肿,一过性红斑,以后出现结节性红斑、环状红斑。

美洲锥虫病引起皮肤结节、单侧眶周水肿,多形红斑和血管性水肿。

当锥虫进入人体内脏器官后,出现发热、头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呕吐,腹泻,往往因心肌炎和脑膜炎死亡。

36.1.2 发病机制有多种机制由传播媒介昆虫直接接种引起,如采采蝇叮咬人体时锥虫随其唾液进入皮肤,引起局部炎性硬结。

由原虫直接扩散,如阿米巴脓疡向皮肤破溃。

通过淋巴和血行播散,如播散型皮肤利什曼病。

引起变态反应,如皮肤利什曼病局部结节。

36.1.3 诊断查获病原体在皮肤阿米巴溃疡中找滋养体或粪便中找滋养体与包囊。

皮肤黑热病结节和溃疡边缘找利杜小体。

阴道分泌物检查阴道滴虫。

淋巴、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培养和动物接种查弓形虫和锥虫。

免疫学诊断阿米巴病可作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

弓形虫病作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

36.1.4 治疗原则皮肤黑热病应用5价锑短程疗法。

成人用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5—6克。

其次为戊烷脒,戊烷脒毒性较大,仅用于锑剂治疗无效或锑剂治疗有严重反应,不能耐受者。

皮肤阿米巴病用依米丁,氯化喹啉,卡巴胂,喹碘仿,抗生素和安痢平,其中依米丁毒性大,副作用有心肌损害,多发性神经炎和消化道症状,孕妇,婴儿、心、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阴道滴虫病服用灭滴灵。

锥虫病在流行区要彻底治疗病人,消灭传播媒介。

治疗药物有苏拉明,戊双脒。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用有机胂剂。

36.2 蠕虫性皮肤病36.2.1 所致疾病种类及临床特点钩虫皮炎由钩蚴虫侵入皮肤,产生一过性皮肤损害,俗称“粪怪”。

常在足背,指(趾)间,足侧缘处,蚴虫直接侵入皮肤。

入侵数分钟即有刺痒,以后变为水疱,继发感染后为脓疱。

若为动物性钩蚴引起者,可出现匐行疹。

匐行疹又称皮肤蚴虫移行症。

病原体有巴西钩虫,犬钩虫,狭头钩虫,马来西亚钩虫等非人体寄生的钩蚴。

其次有类圆形线虫,棘腭口线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肝片形吸虫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这些幼虫特别是钩虫类钻入皮肤后,在钻入部位出现丘疹,丘疤疹或红斑,以后潜入真皮深部或皮下向前爬行,可直线前进,或蜿蜒向前移行,所经之处皮肤表面发红,隆起,形成线状损害,幼虫停歇在线状损害末端,形成硬结,有瘙痒、灼热或刺痛感。

亦可出现全身反应,发热,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

有些幼虫如腭口线虫不仅在皮肤移行,亦在内脏肝、脑、肺移行,出现相应症状。

皮肤丝虫病各种丝虫引起的皮肤损害不完全相同。

班氏和马来丝虫其成虫及微丝蚴代谢产物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和丹毒样皮损,伴畏寒,发热。

晚期淋巴系统阻塞,出现乳糜尿,乳糜腹水和鞘膜积液。

阴囊,大阴唇和小腿部发生橡皮肿。

少数病例发生乳房部皮下结节。

旋盘尾丝虫在感染一年后出现皮肤结节,数目不定,结节约2—25mm3大小,虫体在结节中央。

微丝蚴代谢产物及死亡后的毒性物质可引起变态反应,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剧痒。

日久后形成湿疹样变和苔藓化,最后皮肤失去光泽,干燥,萎缩。

罗阿丝虫寄生于皮下,形成限局性蜂窝组织炎和游定性肿块。

成虫离去,肿块亦随之消失,同一部位可反复发作。

成虫可从局部爬出皮肤到体外,或侵入胃,膀胱,眼,舌系带,外生殖器。

成虫游走时有发热,刺痛,蛋白尿,荨麻疹等变态反应,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棘腭口线虫病为棘腭口线虫感染。

我国发现于长江流域、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感染后先有发热、腰痛、胃痛、肋间神经痛、呕吐、荨麻疹等前躯症状。

以后出现游定性炎性包块或硬结,自觉瘙痒,灼痛,若蚴虫潜行于皮肤浅层,表现为匐行疹。

侵犯肺,脑脏器出现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和癫痫。

侵犯眼部出现虹膜炎,结膜炎,严重者失明。

侵犯泌尿系统出现膀胱炎症状。

停留在皮下组织形成条索状肿块或脓肿。

麦地那龙线虫病为成虫寄生,在移行途经四肢、背部皮下组织时,出现大量活跃的一期蚴虫,皮肤出现水疱。

感染后3个月,雌虫到达腋下和腹股沟,并被包围形成囊状,皮肤出现条索状硬结和肿块。

有丘疹,水疤,脓疤,蜂窝组织炎,脓肿,溃疡。

雌虫释放的代谢产物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症状,发热,头晕,恶心、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旋毛虫病侵入期有胃肠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畏寒,发热。

移行期出现变态反应性皮疹,侵犯心脏时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水肿,心力衰竭。

常有显著的肌肉症状。

肌肉酸痛,无力,以腓肠肌最严重,咀嚼肌和吞咽肌群亦受侵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临床上类似皮肌炎和硬皮病。

蛲虫性肛门瘙痒症由于虫体移行时机械性刺激和产卵排出的分泌物刺激引起肛门和周围皮肤瘙痒,有虫爬感。

抓痒后引起表皮剥脱,糜烂、渗出、结痂、形成湿疹样变和继发感染。

血吸虫尾蚴皮炎我国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感染。

接触疫水后,尾蚴钻入皮肤,钻入处出现淡红色小丘疹或丘疤疹,中心有一小瘀点,痞痒。

继发感染后形成脓疱,反复接触尾蚴,反应逐渐加重,出现多形红斑、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流行区可见血吸虫性肉芽肿和异位血吸虫病。

若虫卵沉积皮肤形成硬结。

禽类血吸虫尾蚴亦可引起皮炎,俗称“鸭怪”,见于稻农,下稻田后发病,症状类似日本血吸虫尾蚴皮炎。

肺吸虫病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其种类繁多。

在我国有卫氏并殖吸虫,四川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团山并殖吸虫等。

肺吸虫主要寄生于肺,部分引起皮肤损害。

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后,皮肤出现游走性包块和结节。

包块大者可达8cm×12cm,皮下结节单个或多个成串,初起时柔软以后变硬,表面皮肤正常,有瘙痒或刺痛,好发于腹壁。

其次为胸壁,腰脊部,腹股沟,大腿内侧。

肝片形吸虫在移行过程中进入血行,被带至肝以外其他组织。

最终在腹壁肌肉或皮下寄生,并在附近移动。

皮肤猪囊虫病又称皮肤猪囊尾蚴病,寄生于人体皮下,脑,眼组织,我国不断有散发病例报告,出现孤立性皮下结节。

呈卵圆形,黄豆一核桃大小或更大,无痛性,与皮肤不粘连,质硬,有弹性,表面光滑。

结节成批发生。

多见于躯干、四肢,亦见于颈,乳房、外阴部以及内脏,包括脑,眼,肝,肺,引起相应症状,经3—5年后,囊尾蚴死亡,局部发生钙化或皮肤破溃。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

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人畜共患,我国牧区多见。

幼虫停留于肝内,部分到达肺,脑及皮下,逐渐发育成包虫囊。

疾病发展缓慢,多数在儿童期感染,早期无症状,待囊肿增大后引起压迫症状时发现。

侵入皮肤和肌肉,出现皮下结节和肿块,肿块柔软,有波动感。

若囊肿破裂,引起过敏反应,发热,皮肤红斑,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裂头蚴病病原体为曼氏迭宫绦虫幼虫。

幼虫直接从皮肤伤口处侵入,或人误饮含有裂头蚴的剑水蚤所致。

裂头蚴寄生在骨以外任何组织,以皮下、眼、口腔、颌面部多见。

寄生皮下时出现不规则皮下结节和肿块,数目1一2个,隆起皮面,结节有弹性,触诊有捻发感和微痛。

有的为炎性斑块,有移行特征。

有疼痛和触痛,若寄生于眼及内脏器官,出现相应症状。

36.2.2 发病机制机械性和化学性综合作用:如钩虫丝状蚴和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主要为机械作用,但同时有尾蚴腺体分泌物的作用。

斯氏狸殖吸虫游走时引起的皮下结节也是化学性与机械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速发型变态反应:蠕虫的感染几乎都能产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如旋毛虫病出现的皮疹,血吸虫重复感染时出现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都属于这类反应。

寄生虫直接引起的组织反应:如皮下棘球蚴,囊尾蚴,旋毛虫幼虫,它们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囊。

这种组织反应也具有变态反应特点。

在包囊中或虫体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36.2.3 诊断36.2.3.1查获病原体:粪便中查蠕虫卵。

常用方法有盐水漂浮法,肛门拭子法,毛蚴孵化法,钩虫蚴培养法,血尿查微丝蚴,痰查肺吸虫卵,粪便查绦虫孕节。

活体组织检查取出活组织压片查囊虫,旋毛病,血吸虫以及非人体寄生的线虫蚴虫,或摘下的皮下结节切开检查肺吸虫蚴虫和成虫。

36.2.3.2 免疫学方法:有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反应,尾蚴膜反应,间接血凝法,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6.2.4 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杀灭病原体如吡喹酮和甲苯达唑杀灭猪囊虫。

噻苯达唑治疗皮肤腭口虫病。

硫双二氯酚治疗肺吸虫,驱蛲灵治疗蛲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