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合集下载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学习目标
• 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 了解传染病相关的基本概念 • 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能针对不同的
传染病采取防预措施 • 掌握幼儿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 • 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3.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4.预防接种证 国家对幼儿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 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 是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 物(细菌、病毒、真菌) 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 病原体可以通过一
定途径从病人、其他动 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 上,进入人体内传播疾 病。
不强,多见于6个月~1岁半小儿。 (2)症状 ①起病突然,高烧 ②高烧3~4天全身出疹,1~2天皮疹退尽。
一、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4.水痘 (1)病因及传播途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
在于鼻咽分泌物、水痘浆液中,传染性强,人群易感。 (2)症状 ①病初1~2天有低烧,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呈向心性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6)直接接触 (7)医源性传播 (8)母婴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 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会发病的人。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3、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 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 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4、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 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 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 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 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 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该病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 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 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 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 热 比 较 稳 定 , 在 –70℃ 可 长 期 保 存 , 对 酸 敏 感 , 1︰ 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 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 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4、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 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 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 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 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 6、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 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 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 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 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 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在当今社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染病指的是可以通过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如流感、麻疹和结核病等。

寄生虫病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疟疾、包虫病和血吸虫病等。

本文将就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定义、防治措施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其特点主要包括传播性强、发病率高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往往具有季节性,如流感常见于冬季,病毒性腹泻易在夏季爆发。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如SARS和COVID-19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为了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首先是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是加强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此外,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最后,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隔离措施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必备手段。

三、寄生虫病的定义及危害与传染病类似,寄生虫病也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寄生虫通过寄生在人体内或外,从而获得养分和生存环境。

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疟疾、钩虫病和蛔虫病等。

寄生虫会危害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受损等问题。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为了遏制寄生虫病传播,应采取综合的防治策略。

首先,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其次,大力推广卫生教育,普及有关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个人和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药物治疗也是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

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还需要开展对应的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

五、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

第五讲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一节

第五讲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一节
影响。
防治
(1) 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 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 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 续10天即可见效。 (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 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以杜绝相互感染。
症状

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 (1)黄疸型肝炎。 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 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 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 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 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 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6个月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接触病人的易感儿进 行人工被动免疫;病儿应 隔离至出疹后5天;病儿房 间开窗通风3小时。
风疹
患者、 携带 飞沫 者和 接触 先天 性患 者
冬春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 与病人接触应戴口罩;易 感儿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 孕妇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 触 患儿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 为止,衣物、用具暴晒或 煮沸消毒;易感儿口服板 蓝根冲剂,避免接触患者,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接 触者检疫21天;病儿房间 开窗通风3小时 隔离患儿或可疑病儿;接 触者检疫3周,可服板蓝根 冲剂预防;注射腮腺炎减 毒活疫苗
护理 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 鲜、温湿度适当;保持 口、眼、鼻及皮肤的清 洁;吃营养好易消化的 流质半流质食物;发热 时多饮水;疹子内陷要 警惕并发症 发热时卧床,环境安静 舒适,空气新鲜;多饮 水,吃清淡易消化高热 量的食物;保持口眼皮 肤卫生;外用炉甘石洗 剂。
预防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与生存的重要问题。

这两类疾病常常以不同的方式侵袭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同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又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特点、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健康威胁。

一、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痢疾、霍乱、流感、麻疹等。

传染病的特点是易传染、传播速度快、病情加重等。

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消毒消毒等。

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注重个人卫生、及时就医、避免密切接触等措施是关键。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钩端螺旋体、蛔虫等。

寄生虫病具有传播途径复杂、病情危害大等特点。

寄生虫主要通过叮咬、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预防寄生虫病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防止昆虫叮咬等。

在防治寄生虫病方面,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避免暴露于叮咬源等是关键。

通过对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

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科学饮食、加强公共卫生等措施,共同抵御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人类健康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一、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认识,是预防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明白预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

具体措施包括:1.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画、折页、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2. 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

3. 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

二、严格卫生管理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1. 加强粪便、水源、环境等方面的管理,防止寄生虫卵的传播和滋生。

2. 严格食品卫生监管,杜绝寄生虫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

3. 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防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交叉感染。

4. 加强对宠物、家畜等动物的管理,防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

三、个人防护1. 注意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可能含有寄生虫卵的物品后。

2. 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淡水鱼类、贝类等水产品。

3. 做好个人防护,穿着长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肤,以防寄生虫叮咬。

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就医。

四、监测与控制建立健全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控制体系,对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寄生虫病病例。

2. 对传染病寄生虫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

3. 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4. 对传染病寄生虫病患者实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严格卫生管理、个人防护以及监测与控制等措施,我们有望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在我国,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作到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60学时,教材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万钫编着的《学前卫生学》。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拟操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解剖生理部分,建议教师利用挂图、模型、幻灯、动画等方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习病儿护理技能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时,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护理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技能。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实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绪论(2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的具体内容: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任务三.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四.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生理基础(16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难点: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小儿的生理特点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五.泌尿、输尿、贮尿、排尿——泌尿系统六.身兼数职的皮肤七.人体内的“化学信使”——内分泌系统八.人体的防御机构——免疫系统九.眼睛——视觉器官十.耳——听觉器官十一.人体的司令部——神经系统十二.幼稚的生殖系统第二节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一.降生的瞬间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三.新生儿的本能四.新生儿的感觉第三节生长发育一.胎儿的发育二.小儿的生长发育第二章儿童营养(10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了解加强孕期营养和提倡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理解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意义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模版(三篇)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模版(三篇)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和个人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单位和个人应加强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第四条政府、单位和个人应积极主动履行传染病报告和告知义务,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第五条政府、单位和个人应加强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第六条政府应加强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针对各类传染病的防控方案,加强社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设。

第七条单位应建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制度,明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第八条单位应组织开展传染病预防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员工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九条个人应自觉遵守单位和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规定,积极参与预防工作,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第三章传染病控制第十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和发布传染病的信息。

第十一条单位应建立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明确传染病报告的事项、对象、要求和时限。

第十二条单位应建立传染病防治档案,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回顾总结和经验分享。

第十三条单位应及时报告突发传染病疫情,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疫情的调查和溯源工作。

第十四条个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有传染病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传染病应急处理第十五条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十六条单位应建立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第十七条单位应定期开展传染病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十八条个人在传染病应急处理过程中,应服从组织的安排和指挥,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流行特点
2.症状
(1)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 (2)由于搔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 (3)睡眠不安,易烦躁,食欲可受 影响。
3.防治
(1) 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 并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 用肥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 毒,连续10天即可见效。
(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 手,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
野菊花预防
乙 脑
受 感 染 的 人虫 和媒 动 物 ( 猪)
夏 秋
病起即有高热, 伴头痛、嗜睡、 喷射性呕吐及 全身不适,1-2 天后病情加重, 惊厥、神志不 清或昏迷,肢 体强直或瘫痪
多饮水,吃有 营养易消化的 食物;昏迷时 可鼻饲;经常 给患儿翻身; 给瘫痪者作肢 体被动运动
防蚊、灭蚊; 易感者注射乙 脑灭活疫苗; 早发现早隔离 早治疗病人; 流行期间可用 大青叶、板兰 根各15克煎服 预防
流 感
患 者
飞 沫
冬 春
发病急,畏寒、 高热,伴头痛、 乏力、关节肌 肉酸痛等,还 可出现呕吐、 腹泻等。全身 症状明显,呼 吸症状较轻。 儿童易迸发肺 炎
加强锻炼,多
居室内有阳光, 空气新鲜;高 热卧床,适当 降温;多喝水, 吃有营养易消 化食物;及时 处理口鼻腔分 泌物及污染
晒太阳、多参 加户外活动; 天气骤变及时 添减衣服;流 行时少到公共 场所;居室通 风、消毒;接 种流感疫苗; 口服板兰根、
渐消退,退后留下褐色斑 点
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 鲜、温湿度适当;保持 口、眼、鼻及皮肤的清 洁;吃营养好易消化的 流质半流质食物;发热 时多饮水;疹子内陷要 警惕并发症
患者、 携带 者和 先天 性患 者
飞沫 接触
冬春
前驱症状轻,类似感冒症
状;耳、颈或枕后淋巴结 肿大;发热1-2天出疹 (淡红),24小时内遍及 全身,疹退后无痕迹
第三节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病毒性急性出诊性传染病 (二)其他病毒性传染病 (三)细菌性传染病
病名 麻疹 风疹
传染 传播 流行 源 途径 季节
主要症状
护理
急性 患者 (唯 一)
飞沫
冬春
病初发热、咳嗽、眼怕光 流泪;2-3天后颊粘膜上 可见白色小点;发热后34天出疹(玫红),症状 加重,高热;疹出齐后逐
1.流行特点
(一)蛔虫病
1.流行特点
2.症状
(1)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引 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
(2)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有 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症 状。
(3)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特点。当人体内 发生某些变化,如发烧、服不足量的驱虫药等, 可刺激蛔虫,引起多种并发症。常见的有胆道 蛔虫病、蛔虫性肠梗塞等。
吸暂停

猩 红
血 性 链
患 者 带
飞 沫
饮 食
病初发热、头痛、 卧床休息,防止并
咽痛,1-2天内出皮 发症。多饮开水,
冬 春
疹,全身皮肤潮红, 常用盐水漱口;食 在腋窝、肘弯、腹 物有营养易消化;
隔离病儿至少7天; 接触者检疫。可预 防性用青霉素;病 儿停留过的房间用
二、婴幼儿常见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Hale Waihona Puke 3.防治(1)积极治疗蛔虫病,以减少散播虫卵的机会。 集体儿童机构可于9—10月间集体驱蛔。因6~7月 间最易感染蛔虫卵,9—10月间已长为成虫。常用 驱虫药为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2)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二)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小肠 下段或直肠引起的疾病。蛲虫虫体细 小,呈乳白色,似短线头,故名线头 虫。
发热时卧床休息;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 质主,忌多渣、油 腻或有刺激性食物; 排便后用温水洗屁 股;不让小儿久坐 便盆;遵医嘱服药。
早发现、早隔离、 早治疗;加强水源 和饮食卫生管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 惯;夏秋季可采用 集体服药预防
居室空气新鲜,温

病初似上感,两周 湿度适宜;白天适
百 日 咳
日患
咳者 嗜( 血唯
发热时卧床,环境安静 舒适,空气新鲜;多饮 水,吃清淡易消化高热 量的食物;保持口眼皮 肤卫生;外用炉甘石洗 剂。
预防
6个月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接触病人的易感儿进 行人工被动免疫;病儿应 隔离至出疹后5天;病儿房 间开窗通风3小时。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 与病人接触应戴口罩;易 感儿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 孕妇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 触
水痘
患者
飞沫 接触
冬春
病初1-2天低热,随后出 疹,呈向心布,沿斑疹— 丘疹—水疱—结痂顺序发 展,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皮疹可分批出现。
发热时卧床,多喝水 吃 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皮肤清洁,剪指甲 避免抓破水疱;用炉甘 石洗剂止痒
患儿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 为止,衣物、用具暴晒或 煮沸消毒;易感儿口服板 蓝根冲剂,避免接触患者,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接 触者检疫21天;病儿房间 开窗通风3小时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 医嘱。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 进行治疗,以杜绝相互感染。
麻疹样皮疹
风疹样皮疹
手、足、口
甲病 型人

食欲减退、恶
心、乏力、厌
饮 食
冬 春
油腻,偶而呕 吐腹泻,巩膜 皮肤黄疸,尿
色加深,肝脾
急性期卧床; 饮食以低脂、 高碳水化合物 为宜,多吃水
早诊断、早报 告及早隔离治 疗急性病人;
病 名
病 原 体
传 染 源
传流 播行
途季 径节
主要症状
护理
预防
脑 膜 流炎 脑双 球 菌
病 人
带 菌 者
飞 沫
杆 一)
冬 春
后出现痉咳,每日 数次到数十次,发 作时面红耳赤、两 眼鼓出,眼红流泪, 咳至最后有鸡鸣样
当活动,保持患儿 心情愉快,避免诱 发痉咳的刺激;吃 有营养易消化、无 刺激性、粘稠食物;
隔离病儿4~6周; 居室通风消毒;接 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接触者隔离观察3周

吼声,日轻夜重
及时排痰,防止呼
病初似感冒,发热、
寒战;高热、头痛、
飞 沫
冬 春
肌肉酸痛,频繁喷 射性呕吐,出现血 性皮疹,颈项强直,
神情恍惚,惊厥,
昏迷
早发现隔离早治疗 病人;接触者检疫, 服磺胺嘧啶预防; 接种流脑菌苗;居 室开窗通风,勤晒 衣服,多晒太阳; 冬春季少去公共场 所
痢 菌疾 痢杆

病 人
带 菌 者
饮 食
夏 秋
起病急、高热、畏 寒,腹痛、腹泻, 大便呈脓血样,有 里急后重;少数有 抽风、昏迷、呼吸 衰竭等全身症状
腮腺炎
患者 和隐 性感 染者
飞沫 接触
冬春
起病急,发热、畏寒、头 痛、咽痛。腮腺肿胀以耳 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触 痛,吃硬、酸食物时更痛
急性患儿卧床;多饮水, 吃半流质、软食,避免 酸辣食物;常漱口;高 热适当降温;冷敷或中 药肿胀处。
隔离患儿或可疑病儿;接 触者检疫3周,可服板蓝根 冲剂预防;注射腮腺炎减 毒活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