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贺的一则故事
唐朝诗鬼李贺的历史故事

唐朝诗⿁李贺的历史故事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历史上与李⽩、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评有“‘太⽩仙才,长吉⿁才’之说。
李贺被誉为死⿁,可见才华横溢,那么他的⽣平故事你了解吗?⼩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诗⿁李贺的故事 在唐诗的圣殿⾥,有诗仙、诗圣、诗囚、诗魔、诗佛,还有⼀个诗⿁,那便是唐代神童李贺了。
李贺出⽣在⼀个落魄的皇室宗亲家中,他的⽗亲名为李晋肃,武则天⼤肆残杀李⽒宗亲的时候,李晋肃由于⾎缘关系太远⽽躲过⼀劫,虽然李贺多次⾃豪的提出⾃⼰皇室宗亲的⾝份,但是他的家族毕竟已经没落了,所以这层⾝份对他的事业并没有多⼤的帮助。
李贺出⽣于贞元年间,他的⽗亲早逝,年少时便与兄弟⼀起出门谋⽣去了。
史书记载李贺“为⼈纤瘦,通眉,长指⽖,能疾书”,说李贺这个⼈长得⾮常特别,他的眉⽑⼏乎长到了⼀起,⼿指很长,整个⼈看起来是⾮常瘦弱的。
相传,李贺七岁那年便能作诗,有神童之名。
韩愈和皇甫湜听说李贺之名以后,专程来探⼀探李贺的虚实,结果李贺当场就作了⼀⾸诗《⾼轩过》,令这两位⼤⽂豪惊叹不已!⾃此之后,李贺的名声就传遍天下了!⼗五岁时,他甚⾄能与诗⼈李益齐名!李贺⼀⽣共写了两百多⾸诗,难得的是他的诗⼏乎全部流传下来了。
李贺的诗才不全是天⽣的,他的诗之所以能写得⼜多⼜好,在于平常的积累。
据说李贺平⽇⾥就喜欢骑着驴⼦,带着书童到处⾛⾛看看,若是有灵光闪现,他就会拿出纸笔将它记录下来,然后放进书童背后的锦囊⾥,晚上回家了,他就在家整理,依靠着这些“碎⽚灵感”拼凑成⼀⾸⾸令⼈惊叹的诗。
李贺这样出⾊,为什么始终没能考上科举呢?对此,不得不感叹⼀句,都是造化弄⼈啊! 凭李贺之才,他早就能考过科举,但是运⽓背的他既遇到⽗丧,年龄⼜未满弱冠,因此参加科举⼀事迟迟拖到了元和五年,李贺⼆⼗⼀岁。
这⼀次他轻松过关,得到了进京参加进⼠举的资格,但是嫉妒他的才华的⼈太多了,那些⼈就故意找李贺的⿇烦,说什么李贺的⽗亲李晋肃,“晋”与进⼠的“进”同⾳,犯了“家讳”,所以不能参加进⼠举。
诗人李贺的故事

诗人李贺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人李贺的故事诗人李贺的一则故事有的人一生虽然很短暂,但是人们永远铭记他。
李贺呕心沥血的故事

李贺呕心沥血的故事
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神秘、奇异和幻想的元素,被后人誉为“诗鬼”。
然而,李贺的创作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李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自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
他十分热爱诗歌创作,常常沉溺于诗歌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为了创作出更好的诗歌,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甚至不惜呕心沥血。
然而,李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诗歌被认为是过于奇异和荒诞,不符合当时的文学审美标准。
因此,他的作品很少被发表,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尽管如此,李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梦想。
他继续不断地努力,创作出了更多的优秀作品。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李贺的创作精神和对诗歌的热爱感动了很多人。
他的作品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在后世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他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呕心沥血的创作精神,不仅是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对生命和梦想的执着和坚持。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追求,就要
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不懈,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李贺 典故

李贺典故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并且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的独特,诗歌的特色在于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李贺的典故,欢迎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
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
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
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
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
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李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宏伟壮观,忧国忧民。
他的一生为诗坛贡献了非常多的经典佳作,我们应该好好地了解一下李贺,因为李贺的人生经历也很有传奇色彩。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鬼”。
他自幼聪慧,七岁能写诗作文,十余岁便名扬文坛。
韩愈和友人皇甫漫听说李贺的才名后,亲自前往李家试探,当场出题,要李贺即兴赋诗,李贺一挥而就,再试再赋,篇篇精彩。
两人大惊,这才相信李贺名不虚传。
李贺是宗室后裔,所以一直自视甚高,他在诗中也一再以“宗孙”、“唐诸王孙”自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当时李家早已败落,家境贫寒,这就注定李贺的希望要被现实击碎。
李贺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怀才不遇的苦痛时时冲击他多病的身心,他只好把这种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创作上。
相传李贺写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
每次出门,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锦囊,后面跟着一个小童仆。
他边行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诗条,投入锦囊。
有时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创作勤奋,更了解儿子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一天晚上,李贺回了家,他母亲就让侍女接过布锦囊,倒出李贺所记的诗条,一看,写的真不少。
母亲又是高兴又是心疼,说:“这孩子,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立在一旁,并不说话。
饭后,他从侍女那里取回诗条,研好墨,铺好纸,把白天所记的诗句连缀成篇,然后存到别的袋子里,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这样。
由于作诗太刻苦,损坏了健康,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便去世了。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世留下二百四十余首诗歌,其中有许多世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等。
成语故事精选

成语故事精选呕心沥血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
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
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矮子看戏释译: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
也比喻见识不广。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清·赵翼《诗论》诗)安居乐业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
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安如泰山“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
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诗鬼李贺:用生命写作第一人

诗鬼李贺:用生命写作第一人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唐代诗人李贺一生非常坎坷,他想要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一直未能实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用生命写作第一人李贺,欢迎阅读!唐德宗贞元六年,洛阳昌谷。
一破败贵族家中,正传来焦急的忙碌声和妇女痛苦呻吟,天微微亮,一声高昂的雄鸡声,打破云层,天下大白。
伴随着雄鸡高鸣,一细小的婴儿声穿透云层,一代诗鬼李贺降临。
李贺父亲李晋肃,见儿子生的怪异,又体弱多病,特为他取名贺,字长吉,寓意长久、吉祥。
据后人记载,李贺长相奇特,庞眉、高鼻、长手指。
也就是说,他两条眉毛长成了一条直线,鼻子又高又大,手指又细又长,古人云,面带异象,必大吉大利之相。
李贺不知不觉间长大了,他打小就显漏出超乎常人的智慧。
由于思想早熟,极少和同龄人玩耍,认字以后,更是每天窝在书房里,母亲怕他自闭,强行赶他出去玩,不想李贺跑到坟地去观摩墓碑,揣测墓碑行文。
很难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沉迷在阴森森的坟场中留恋忘返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小孩子读的书多,又记性好,总是会招人喜欢。
李贺家门口不远,便是一驿馆,每天南来北往人士及多,驿馆长和李贺同姓,又加上李贺聪慧异常,便经常将李贺留在驿馆,给他讲故事。
偶尔一天,小小李贺居然做了一首诗,他一看大惊,这小小孩童,竟然做出诗来,意境和用词都还不错,便愈加爱惜。
每当有过往官员住宿,他便讲此事,一来二去,李贺也有了不小的名气,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时文坛泰斗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便亲自来到昌谷,当他们见到这个自做老成的小神童时,在为他容貌感到奇特的同时,亦对他神童之名感到不可思议。
遂出题,让七岁的李贺当着他俩面前作诗。
李贺拿出笔墨纸研,略微思索,便提笔挥毫,写出大名鼎鼎的《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二人一见此诗,瞬间视李贺为天下奇才,文曲星投胎。
李贺写马诗的故事

诗鬼李贺与他的《马诗》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他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贞元六年(790年),出生。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岁写就《高轩过》名扬京洛。
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
元和二年(807年),李贺已诗名远播。
元和三、四年间(808一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
元和五年(810年),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
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元和三年(808年)春,离京返回昌谷,同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
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
元和六年(811年)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
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
元和八年(813年)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
不甘沉沦,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
后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
元和九年(814年),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
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
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李贺的一则故事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的人一生虽然很短暂,但是人们永远铭记他。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李贺。
下面是一则关于诗人李贺的故事,欢迎阅读。
唐代京城长安郊外。
一片乱坟岗子,风吹野草瑟瑟作响,几只乌鸦立在枯枝上“哇哇”地叫着。
气氛显得有些阴森肃杀。
“得得得”,随着一阵轻而碎的蹄声,只见一个面庞清瘦的青年,骑着一头小毛驴走向墓地,他肩上还挎着个破旧的锦囊。
他停下来之后,一不烧香,二不上供,却背着他的锦囊在坟堆中间穿来走去。
看样子他不是来上坟的,那么他究竟来干什么呢?
说起来简直叫人难以置信,他是来作诗的,正在进行紧旅的构思哩:采用这样奇特的构思方式的青年,名字叫李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一位奇才,他的诗作驰骋奇想,随意挥洒,独创一格。
难怪连他写作时的情景,也与众不同。
李贺七岁就能即席赋诗,并得到当朝大文学家韩愈的赏识和栽培。
他作诗时特别强调独创性,最忌落他人案臼。
为了搜集创作素材,他常常一大早就背着锦囊,骑驴出门游历,在那些荒郊野外,乱坟场里转来转去,观察事物,捕捉灵感。
一旦触景生情,想到了好的句子,马上就在小纸条上记下来,然后投人锦囊之中。
晚上回到家里,他再把这些纸条取出,认真地进行选择整理,以这些零碎的不完整的句子作为基础,继续精心构思,写好一首诗就放进另一个锦囊中。
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他天天都坚持这样做。
时间一久,人们对李贺的行踪都觉得有些奇怪。
李贺的母亲更是耽心,儿子经常很晚才到家,老是背着个鼓鼓胀胀的锦囊回来,究竟是在干什么呢?她也捉摸不透。
有一天晚上,李贺刚回到家里,李母就命丫环去把李贺的锦囊夺将过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装的全是写有诗句的纸条。
李母什么都明白了,原来儿子早出晚归,是在搜索枯肠觅寻诗句啊!
她望着儿子日益消瘦的面容,禁不住心疼地说:“你这孩子呀,真要把心血呕出来才算完啊!”她怕李贺把身体累垮了,就不许他再这样刻苦写诗了。
李贺笑着劝慰母亲说:“母亲放心,我不会累病的。
深夜,李贺的房间里仍亮着油灯,他掏出一堆堆的纸条,又在琢磨润色,构思新的诗作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