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父讳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所写的家喻户晓,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唐诗,而在中,表达了诗人李贺对于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鉴赏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李贺童年作诗的故事

李贺童年作诗的故事李贺很小就有“神童”之称。
相传他7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诗句。
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听到这件事,就派人要来李贺的诗作,阅后十分惊奇,竟怀疑不是出于李贺之手。
韩愈说:“如果是古人的作品,我们或许没有看到,现在诗人的作品,我们哪能看不到呢!”于是他和皇甫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本来是唐皇宗室郑王的孙子,因为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因避父讳,不能考进士,后来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辩讳》,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礼郎。
这天李晋肃正在家闲居,听说大人来访,慌忙出迎。
韩愈和皇甫走进客厅,便提出要小公子李贺写首诗看一看。
这时李贺正在后院玩耍,听说有位韩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见自己,就连蹦带跳向客厅跑去。
韩愈正说话间,忽然看到一个孩子,清清瘦瘦,浓眉大眼,跑得满头大汗。
他头上的发辫歪向了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
不用说,这就是小李贺了。
李晋肃向客人介绍后,李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韩愈两人说明来意,李贺欣然从命。
只见李贺从从容容拿过文房四宝,望望客厅外两位大人的车马,长长的羊毫笔就龙飞凤舞起来。
皇甫大人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贺已经交卷了。
韩愈接过一看,上写《高轩过》,两人不禁拍案大惊,连夸:“好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
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
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
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
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包里。
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
他的母亲常常看到儿子背着一书包纸片回来,又每天写到深夜,心疼地说:“孩子啊,你要把心呕出来吗?”【启迪】“诗鬼”李贺,志向远大,踌躇满志,但家境的贫寒注定了他仕途上的不得志。
所以,李贺呕心沥血,将满腹的失意化作诗,挥洒到锦囊中,写诗也成了他宣泄的一种方式。
李贺传

史学与文学的差异性
《新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在素材选择方面的不同,部分显示了史学与文 学的差异性。 唐人对中进士极为看重,《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 时正二品中书令 薛元超曾以自己为官不以进士出身为人生一大恨事‚: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 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对李贺因避父讳不能参 加科考,两《唐书》都进行了载录,但《李贺小传》却未作记叙,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李商隐的情感取舍。对于李贺临死前认为自己被上帝所召一事,《李贺小传》做 了 大篇幅的记叙,这件事最能表现李贺生前郁郁不得志而又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反 差,但两《唐书》却因事涉虚诞并没有采录。
叙事之差异
两《唐书》之《李贺传》先说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再说韩愈为之做《 讳辨》 ,具有两层含义: 表层是李贺以避父讳的缘故不肯参加进士考 试, 深层即通过韩愈《讳辨》所传达,李贺以高才而不得不屈于世俗 礼教,且与李贺争名之人以避父讳 以示孝道为由阻止李贺参加考试, 用心险恶,韩愈为其鸣不平。 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未参加进士 考试 一事只字未提,但有‚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 礼太常中,当 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可以看出李商隐对李贺生前遭受世人的排挤极 为不满。对李 贺为何没能参加进士考试,李商隐没有在传文中 记叙, 根据韩愈《讳辨》‚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同然一辞‛推测,这可 能与阻挠李贺参加考试的人尚在世或位居高官有关。
比较《新唐书》与《李贺小传》
《新唐书·李贺传》和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事迹选取之差异主要
体现在四点:一是《新唐书》保留了《旧唐书》中李贺父亲名晋肃,因 ‚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避父讳不举进士一事,《李贺小传》 未记录此事;二 是《李贺小传》重点记叙了李贺临死前的幻觉, 认 为自己被上帝所召为白玉楼作记,《新唐书》对此没有采录;三是《新 唐书》和《李贺小传》对李贺诗歌的评价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 较为平实客观,后者却一笔带过;四是《李贺小传》中提及李贺之姊王 氏夫人,并作为李贺生平的见证人,《新唐书》没有提及此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小传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小传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李贺小传。
李贺。
字长吉。
河南福昌人。
唐代诗人。
郡望陇西。
家居福昌之昌谷。
后人因称“李昌谷”。
元和年间往来于长安。
洛阳之间。
曾以诗歌作品拜谒韩愈。
韩愈劝他考进士。
但与李贺争名额者认为。
李贺之父名“晋肃”。
晋与进同音。
因此李贺考进士便是犯了父名之讳。
为此。
韩愈曾作《讳辩》。
小传但李贺终于未能被录取。
在长安时曾担任过奉礼郎。
二十七岁即因病去世。
李贺诗风追求怪奇。
主观想象极为丰富。
后人因而称为“长吉师心。
故尔作怪”。
中文名,李贺。
出生地,河南福昌。
出生日期,790。
逝世日期,816。
主要成就,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昌谷集》。
字,长吉。
作者简介。
李贺小传。
即李长吉小传。
李商隐所写。
李商隐感叹人才而所作。
同情李贺。
其中也有点讽刺意味。
讽刺社会让无能的人作官。
却让人才在民间。
这段文字足以看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怀才不遇!。
整体感知。
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
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
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
但小中有大。
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
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
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
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
在篇幅上。
全文寥寥数百字。
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
集叙事。
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
意味深长。
结构特点。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
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
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
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
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
关于李贺的故事简短

关于李贺的故事简短1、李贺七岁写的诗词文章就颇为可观,文坛领袖韩愈、皇甫湜不信,亲自上门考察,小李贺欣然从命,提笔写下了古体诗《高轩过》,技惊四座。
韩愈、皇甫湜震惊之余,亲自为李贺束发编髫。
经后人考证,《高轩过》当为李贺20岁时的作品,但此诗为李贺应韩愈要求现场即兴所作无疑,也反应了李贺是一位捷才。
2、李贺年少时住在昌谷,他喜欢每天早上带着背着一个锦囊的小仆出门。
每想到佳句,就把纸条投入囊中。
待到晚上再由小婢把囊中散句拿出,李贺再加以补充成篇。
除非喝醉了或去吊丧,李贺乐此不疲。
而李贺母亲则心疼儿子太劳累,叹息道:“我这个儿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会停止写诗!”李贺在“诗仙”、“诗圣”、“诗佛”等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能破旧出新,“长吉体”被时人推重,绝非幸至,但他喜集句成篇的习惯,也导致了他的许多诗虽有佳句,但全篇结构思力略有不足。
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天上谣》等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他的这个问题。
3、李贺父亲名晋肃,古音类似“进士”,因为这个原因,李贺被嫉妒他才华的考生以“避讳”的名义攻击,要求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为此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辩》,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韩愈对李贺的提携是真心实意、贯彻始终的,而李贺对韩愈的感情如《高轩过》里所说“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是充满感激和依恋之情的。
4、宰相李藩欣赏李贺的诗作,专门搜集了他的诗并编成了一个集子,为了多收录李贺的诗集,他找了李贺的表兄,拜托他继续收集遗漏的诗词,并把初稿给了李贺表兄。
过了几年李贺表兄杳无音讯,李藩写信责问他,他回复说“我恨李贺太傲慢,我已经把他的集子给烧了”。
李藩闻讯心痛不已,不久离世。
现在流传下来的李贺诗集,实际上只保留了李贺作品的四五成。
李贺临死前将他自编的诗集交予好友沈子明保管,沈子明当时并未重视。
几年来东奔西走,他自己都以为诗稿已遗失。
李贺的小故事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鬼”。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李贺经常骑着小毛驴,带着小书囊,四处游走,寻找写诗的灵感。
一旦想到好的字句,他就会赶紧记录下来,放入书囊。
回家后,他再慢慢推敲润色,经常琢磨到深夜。
李贺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勤奋,既欣慰又心疼。
她不止一次对李贺说:“我儿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这便是成语“呕心沥血”的由来。
李贺的才华得到了京城文人的认可。
他被选拔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有人嫉妒他的才名,故意在资格审查上卡住他。
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这个晋字跟进士的进是同音字,所以有人打小报告,说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父讳,也就是不孝。
这个理由在古代属于家讳。
因此,李贺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虽然科举之路受阻,但李贺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向京城内各家贵主府邸投送名帖、转呈书信,请求得到这些公卿巨要的引荐。
三年后,他得到一个机会,参加了制举拔萃科考试。
然而,由于升调无望,加上身体也不好,李贺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李贺的才华和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他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李贺的称呼

李贺的称呼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于唐诗的诗风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家喻户晓的诗人李贺的称呼,欢迎阅读! 李贺的称呼是?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
后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
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
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父讳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由于父亲的名字,诗人李贺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那么,李贺父亲的名字有着怎样的忌讳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李贺父讳,欢迎阅读!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李贺诗集,自编为四编本授予沈子明,收诗223首。
北宋以来流传的《李贺集》4卷本,都是219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而篇数
不同,编次也很零乱,并非准确编年。
又有5卷本的集子,是4卷外加上《外集》1卷,诗23首,与4卷合计,共242首,篇数也和李贺自编的不同。
5 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流传,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集名为《李长吉文集》,无外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后两种原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注本最早的是南宋吴正子注,有日本印本和通行本流传。
后有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姚文燮各家的评或注。
还有陈本礼《协律钩玄》、黎简评本和吴汝纶评注本。
1977年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将王琦《汇解》、姚文燮注及方世举批注三种评注本汇编、加以校点而成。
另外,钱仲联有《读昌谷诗札记》和《李长吉诗永贞诗史发微》,考订诗的本事有新见。
1984年出版的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是兼年谱与诗注性质的新著,解诗与旧注多有不同。
李贺生平,有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还有朱自清的《李贺年谱》和钱仲联的《李长吉年谱会笺》、《李贺年谱会笺》可资参考。
知识扩展:李贺为什么叫诗鬼
唐朝李贺也许算不上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可以说是最不幸的诗人。
身怀诗才却一生不得志,27岁就早早驾鹤西去,这应该是后世被称他为“诗鬼”的原因之一。
首先,这个称号是对李贺在诗歌方面天赋的肯定,所谓“鬼才”。
据说他七岁就能写诗,已名动京城。
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和皇甫湜不信,就前去拜访。
于是,两人给李贺出题,他也不紧张,拿笔就写下了一首《高轩过》,先说两位大人来时多么气派,在盛赞他们的学识和地位,最后说明自己的处境和抱负。
虽然现在认定这首诗是李贺二十岁时所作,但也能说明他年少有诗才,声名远扬。
可惜有如此大才的李贺一生却十分不幸,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使他悲愤,二十岁就已经“一心愁谢如枯兰”;之后妻子的早逝,又加剧了他的感伤。
最终李贺只在世了27年就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李贺是极具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派,他的诗歌常常涉及神仙和鬼怪。
同样如此写诗的还有“诗仙”李白,与他不同的原因在于李贺诗歌的感情多是悲伤、苦闷的,这与他的境遇和性情有关。
因此,李贺可以说是向死而写诗,是在用鬼眼在看人间,“诗鬼”名副其实。
此外,“诗鬼”之名与李贺本人的长相大概也颇有关系。
据记载,李贺长相十分奇特,也可以说是丑陋,身材纤细瘦弱,几乎长到一起的眉毛,手指很长像鸡爪。
这不像鬼,像什么呢。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